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三 (6)

1. 痧疹門主方

宣毒發表湯,初發熱欲出未出時用。

升麻,白粉葛,防風(去蘆),桔梗(各五分),荊芥薄荷甘草(各三分),牛蒡子(炒香,研細),連翹(去心、蒂研碎),前胡枳殼(炒),木通竹葉(各六分)

白話文:

升麻、白粉葛、防風(去掉蘆葦)、桔梗(各五分)

荊芥、薄荷、甘草(各三分)

牛蒡子(炒香,研細)、連翹(去掉心和蒂,研碎)、前胡、枳殼(炒)、木通、竹葉(各六分)

白水煎。天氣大熱加黃芩。(炒八分。)大寒加麻黃。(蜜炒八分。)

白話文:

  1. 白水煎。在沸水中直接煎煮藥物,火候大,藥效強,適合於治療寒證。

  2. 大熱加黃芩。(炒八分。)在大熱的藥物中加入炒至八分熟的黃芩,可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用於治療熱證。

  3. 大寒加麻黃。(蜜炒八分。)在大寒的藥物中加入炒至八分熟的麻黃,可以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喘等疾病。

解毒快斑湯,痧麻已見形一二日內宜服。

連翹,荊芥(各七分),牛蒡子(研破),當歸尾,防風(各六分),蟬蛻(五個),生地,山楂肉(各二錢),黃芩(酒炒),桔梗,乾葛,紫草(各八分),川芎(五分)

白話文:

連翹、荊芥(各七分),牛蒡子(研碎),當歸尾、防風(各六分),蟬蛻(五個),生地、山楂肉(各二錢),黃芩(用酒炒過),桔梗、乾葛、紫草(各八分),川芎(五分)

觀音柳二三分為引,不可多用。

化毒清表湯,痧疹已出而水腫大甚宜用。

牛蒡子,連翹,天花粉黃連地骨皮,黃芩,山梔(炒),知母,乾葛,元參(各八分),桔梗,前胡,木通(各六分),甘草,薄荷,防風(各三分)

白話文:

牛蒡子、連翹、天花粉、黃連、地骨皮、黃芩、山梔(炒過的)、知母、乾葛、元參(各八分);桔梗、前胡、木通(各六分);甘草、薄荷、防風(各三分)。

口渴加麥門冬,去心,一錢,白石膏,煅研,三錢。大便澀加大黃,酒炒,一錢二分。朱氏加燈心五十寸,生犀角三分。

白話文:

口渴時加入麥門冬,去除心火,一錢;白石膏,煅燒研磨,三錢。大便乾燥時加入大黃,用酒炒過,一錢二分。朱氏加入燈心五十寸,生犀角三分。

清肺飲(痧證四五六日,回時尚有餘毒留於肺胃,咳嗽氣粗,外熱不退者。)

白話文:

清肺飲(痧病經過四、五、六天,退熱後體內仍有毒素殘留在肺胃,出現咳嗽、氣喘、外熱不退等症狀。)

石膏,生地(各二錢),麥門冬,元參(各一錢),桔梗,黃芩,當歸尾,知母(各八分),柴胡陳皮(各六分),甘草(五分),殭蠶(五條),加竹葉三片煎。

白話文:

  • 石膏:二錢

  • 生地黃:二錢

  • 麥門冬:一錢

  • 元參:一錢

  • 桔梗:八分

  • 黃芩:八分

  • 當歸尾:八分

  • 知母:八分

  • 柴胡:六分

  • 陳皮:六分

  • 甘草:五分

  • 殭蠶:五條

  • 竹葉:三片

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即可服用。

調元健脾保肺湯(痧麻後面色青白,唇淡氣弱,並治痧後瘦弱成疳疾。)

白話文:

調理元氣、健脾益氣、護肺益氣湯

(痧疾麻疹後,臉色青白,嘴脣淡白,氣息微弱,同時治療痧疾後體瘦消弱變成疳疾。)

藥物組成與比例:

黨參4錢,白朮3錢,茯苓3錢,大棗3枚,甘草2錢,山藥3錢,太子參3錢,黃耆3錢,白扁豆3錢,艾葉1錢,辛夷1錢

備註:

  1. 病人服藥後症狀加重,應停止服藥並就醫。

  2. 孕婦及哺乳期間婦女應避免服用。

  3. 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並保持清淡飲食。

人參,白茯苓沙參牡丹皮,陳皮,熟黃耆白芍(酒炒),麥門冬,當歸,薏苡仁百合,炙甘草

白話文:

  • 人參:補氣健脾,強心益智。

  • 白茯苓:健脾祛濕,寧心安神。

  • 沙參:養陰潤肺,生津止渴。

  •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熟黃耆:補氣升陽,固表止汗。

  • 白芍(酒炒):養血調經,柔肝止痛。

  • 麥門冬:養陰生津,清心除煩。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薏苡仁:健脾祛濕,利水滲濕。

  • 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 炙甘草:補氣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如大便不實瀉白色者,可加木香白朮訶子少許。如瀉黃色加酒炒黃芩、車前子

白話文:

白色藥丸中的咖啡因

清熱導滯湯,痧疹毒氣流注而成痢者。

黃連,條芩,白芍,枳殼(炒),山楂肉(各一錢),厚朴(去皮,薑汁炒),青皮檳榔(各六分),當歸,甘草,牛蒡子,連翹

白話文:

  • 黃連:一錢

  • 條芩:一錢

  • 白芍:一錢

  • 枳殼(炒):一錢

  • 山楂肉:一錢

  • 厚朴(去皮,薑汁炒):六分

  • 青皮:六分

  • 檳榔:六分

  • 當歸:六分

  • 甘草:六分

  • 牛蒡子:六分

  • 連翹:六分

紅多者加紅花三分,地榆五分。秘澀甚者加酒炒大黃一錢二分。

白話文:

如果紅色的血較多,就增加三分紅花、五分地榆來調理;如果祕澀特別嚴重則加入一錢二分酒炒大黃。

清胃散毒湯,治痧後口瘡牙疳等患。

牡丹皮,桑皮,金銀花,甘草,生地黃黃柏(蜜水炒),連翹心,沙參,白茯苓,殭蠶

白話文:

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發斑、血熱妄行、瘀血阻絡等症。

桑皮: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衄血、尿血、水腫等症。

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抗菌消炎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瘡癤腫毒等症。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咳嗽氣喘等症。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傷津、陰虛血熱、口乾咽燥等症。

黃柏(蜜水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固澀止瀉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淋、白帶、泄瀉、痢疾等症。

連翹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毒癤腫、咽喉腫痛、癰疽瘡瘍等症。

沙參: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益氣補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燥咳嗽、胃陰不足、口乾咽燥等症。

白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利尿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心悸失眠、水腫尿少等症。

殭蠶: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驚風抽搐、癲癇痙攣等症。

如體虛加白朮。

救苦散,治痧後口瘡牙疳。

人中白(煅,五錢),白殭蠶(一錢五分),寒水石(井水飛,三錢),青黛(飛,五錢),冰片(一分),牛黃(二分)

白話文:

人中白(煅燒後,用五錢),白殭蠶(用一錢五分),寒水石(用井水研磨成粉,用三錢),青黛(研磨成粉,用五錢),冰片(用一分),牛黃(用二分)。

共為細末。先以苦茶拭過,隨搓患處。

二聖散(痧疹咽喉腫痛,不拘初起回後。)

白殭蠶(二錢),苦參(三錢),乳細吹之。

和中湯(有一種痧痘,大吐大瀉而後見者甚輕,與作惡心乾嘔者不同,用藥微表和中,安胃為主。)

白話文:

和中湯 (在痧痘發作時,同時出現大量嘔吐、大量腹瀉,反而症狀較輕,與覺得噁心並乾嘔不同,治療時需要使用能微微發汗並調和身體的方法,以安撫胃部為主。)

白朮(米泔水浸炒),乾葛(各八分),當歸身,白茯苓,桔梗(各七分),白芍(酒炒),甘草,半夏,柴胡,防風(各六分),陳皮,牡丹皮(各五分)

白話文:

白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製),乾葛(各八分),當歸身,白茯苓,桔梗(各七分),白芍(用酒炒製),甘草,半夏,柴胡,防風(各六分),陳皮,牡丹皮(各五分)。

生薑一片,紅棗二枚為引。

加味消遙散(有一種病後瘦弱,唇白氣虛,感時氣出痧疹,或體虛痧出白色,少紅活者。)

白朮(米泔水浸炒),蘇薄荷,陳皮,白茯苓,白芍(酒炒),麥門冬,柴胡,當歸身,甘草,牡丹皮,乾葛,白水煎。

白話文:

白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製)、蘇薄荷、陳皮、白茯苓、白芍(用酒炒製)、麥門冬、柴胡、當歸身、甘草、牡丹皮、乾葛,用水煎煮。

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痧麻證咳嗽氣喘,唇紅結熱在內,煩躁不安,或口鼻出血者。)

白話文:

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適用於麻疹證候羣引起的咳嗽、氣喘、脣紅、內熱、煩躁不安,或口鼻出血者。)

生犀角,紫草,連翹心,花粉,牡丹皮,薄荷,甘草梢川貝母(去心各一兩),黃連,牛蒡子(各三錢),生地黃(二兩),當歸尾(八錢),赤芍(六錢)

白話文:

生犀牛角、紫草、連翹心、花粉、牡丹皮、薄荷、甘草尖端、川貝母(去除果核,各一兩)、黃連、牛蒡子(各三錢)、生地黃(二兩)、當歸尾(八錢)、赤芍藥(六錢)

共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服。

健脾肥兒丸(痧疹後失調,體瘦氣虛,或成疳疾或泄瀉。)

人參,橘紅,廣皮(各五錢),黃耆(蜜炙),白扁豆(炒),白朮(米湯浸炒),山藥,白茯苓(各一兩),當歸,百合(各八錢),白芍(酒炒),地骨皮,甘草(各六錢),川黃連(炒,三錢),山楂肉神麯(炒,各二兩)

白話文:

人參、橘紅、廣皮各5錢,黃耆(用蜂蜜炙過)、白扁豆(炒過)、白朮(用米湯浸泡過再炒)、山藥、白茯苓各1兩,當歸、百合各8錢,白芍(用酒炒過)、地骨皮、甘草各6錢,川黃連(炒過,3錢)、山楂肉、神麯各炒過,各2兩。

磨細,煉蜜丸彈子大。每食遠白湯調服。

天真膏(痧疹復咳嗽內熱不調,心神慌亂,夜臥不安,脾虛或生瘡疥。)

白話文:

天真膏(治療痧疹復發、咳嗽、內熱不調、心神慌亂、夜臥不安、脾虛或生瘡疥的藥膏。)

組成:

  • 生地 10 克
  • 石膏 10 克
  • 滑石 10 克
  • 麥門冬 10 克
  • 五味子 10 克
  • 玉竹 10 克
  • 知母 10 克
  • 阿膠 10 克
  • 茯苓 10 克
  • 澤瀉 10 克
  • 薏苡仁 10 克
  • 白朮 10 克
  • 山藥 10 克
  • 牛蒡子 10 克
  • 甘草 10 克

用法: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適當的水或油調勻,製成膏狀,塗抹於患處。

功效:

清熱解毒、養陰潤肺、健脾益氣、活血化瘀。

主治:

  • 痧疹復發
  • 咳嗽
  • 內熱不調
  • 心神慌亂
  • 夜臥不安
  • 脾虛
  • 生瘡疥

白朮(米湯浸炒),生地黃,元參,生黃耆,知母,麥門冬(去心),沙參,生苡仁,桑皮(各四兩),白茯苓,當歸,白茯神,橘紅,牡丹皮,紫苑,棗仁(炒,各二兩)

白話文:

白朮(用米湯浸泡後炒製),生地黃,元參,生黃耆,知母,麥門冬(去除中心),沙參,生苡仁,桑皮(各四兩),白茯苓,當歸,白茯神,橘紅,牡丹皮,紫苑,棗仁(炒製,各二兩)

取長流水用砂鍋桑柴文武火煎成珠,用上好白蜜收成,盛淨器內,每服三五茶匙,白滾水調服。

防風發表湯,(初起發熱未見時,二三日或四五日內,或是奶痧見疹,皆宜用此疏風清熱。)

防風,川芎,甘草(各五分),山楂肉(二錢),乾葛,桔梗(各八分),枳殼(炒,七分),蘇梗,荊芥,當歸,陳皮(各六分),紅花(三分),杏仁(去皮尖炒,一錢)

白話文:

防風、川芎、甘草(各 1.5 公克),山楂肉(6 公克),乾葛、桔梗(各 2.4 公克),枳殼(炒過,2.1 公克),蘇梗、荊芥、當歸、陳皮(各 1.8 公克),紅花(0.9 公克),杏仁(去皮尖炒過,3 公克)。

白水煎,如冬月天寒加羌活或蜜炒麻黃,引用細蔥白半寸。朱氏曰:可去陳皮加牛蒡子七分、連翹五分,夏月炎熱可加炒黃芩五分,如小便黃澀可加木通七分。

白話文:

用白開水煎煮,如果是在寒冷的冬月,可以加入羌活或蜂蜜炒過的麻黃,再加入切成半寸大小的細蔥白。根據朱氏的說法,可以移除陳皮,並加入牛蒡子七分、連翹五分,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季,可以加入炒過的黃芩五分,如果小便黃濁,可以加入木通七分。

孟氏介石募施治痧神方凡遇痧疹,不拘四時,皆可煎(服,藥味分兩萬勿增損。)

石膏(煅,二兩),當歸尾,乾葛,桑白皮(各一兩),荊芥,地骨皮,桔梗(各八錢),牛蒡子,赤芍,陳皮,薄荷(各五錢),枳殼,貝母,甘草(各四兩),紅花(三錢)

白話文:

石膏(炒過的,二兩),當歸尾、乾葛、桑白皮(各一兩),荊芥、地骨皮、桔梗(各八錢),牛蒡子、赤芍藥、陳皮、薄荷(各五錢),枳殼、貝母、甘草(各四錢),紅花(三錢)

共為細末。每次用末三五錢,白水三盅煎湯濾去渣服,輕者三五服,重者六七服立愈。照方施濟,功德無竅,大能起發透表,解毒清熱,不傷元氣,是以功有神效,並表藥性於下。(石膏味辛色白達表,淡而利竅,煅用即純,痧證要藥,清涼解毒用以為君。

白話文:

所有材料混合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使用三到五錢的粉末,加入三碗白水煎煮,過濾渣滓後服用。輕微的症狀服藥三到五次,嚴重的症狀服藥六到七次就會痊癒。依照方子施予醫療,功德無窮,其藥性功效能開竅透表,解毒清熱,不傷元氣,因此功效十分顯著。藥方中各藥物的藥性如下:(1)石膏:性味辛、色白,可達表,淡而利竅,煅燒後藥性純粹,是治療痧證的要藥,清涼解毒,用作君藥。

陳皮、枳殼、桔梗疏氣消肺脹,桑皮潤肺止喘,清火化痰,紅花、歸尾、赤芍味辛治肺經血熱,血活則毒散,牛蒡子解毒發癮疹,乾葛味辛發表解渴透肌,薄荷清肺胃間熱,通氣舒毛孔,地骨皮解肺毒消熱燥,甘草解毒和藥,荊芥散血分之風熱,能開毛孔,貝母味辛,化痰解毒。)朱氏曰:予見去桑皮不用,可加前胡一兩,防風八錢,酒炒黃芩八錢,連翹五錢。

白話文:

陳皮、枳殼、桔梗能夠疏通肺氣、消除肺脹,桑皮可以潤肺止喘、清火化痰,紅花、歸尾、赤芍味辛,可以治療肺經血熱,血活了,毒就會散掉,牛蒡子可以解毒、發癮疹,乾葛味辛,可以發汗、解渴、透肌,薄荷可以清肺胃之間的熱氣,通氣並舒張毛孔,地骨皮可以解肺毒、消除燥熱,甘草可以解毒和藥,荊芥可以散血分之風熱,能夠開毛孔,貝母味辛,可以化痰解毒。

朱氏說:我看到有人不使用桑皮,可以加入一兩前胡、八錢防風、八錢酒炒黃芩和五錢連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