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6)

1. 腸癰門主方

救腸敗毒至聖丹(岐天師)

金銀花(八兩煎汁二碗),當歸(三兩),地榆(一兩),薏苡仁(五錢)

白話文:

  • 金銀花(八兩,煎取兩碗汁)

  • 當歸(三兩)

  • 地榆(一兩)

  • 薏苡仁(五錢)

水十五碗煎二碗,分作二服,上午一服,臨睡一服,二劑愈。初起宜服。

牡丹皮散(《千金》)

牡丹皮(五錢),栝蔞仁(去油三錢),桃仁(去皮、尖,研,二十粒),薏苡仁(一兩)

白話文:

  • 牡丹皮(二五公克)

  • 栝蔞仁(去油一五公克)

  • 桃仁(去皮去尖磨成細粉,數量為二十粒)

  • 薏苡仁(五〇公克)

白水煎服。(按《金匱要略》云:牡丹皮散冬瓜子仁,非栝蔞仁,蓋冬瓜子仁主解毒護膜,厚腸生肌之功。)

白話文:

用白開水煎煮後服用。(根據《金匱要略》記載:牡丹皮散中使用的冬瓜子仁,不是栝蔞仁,因為冬瓜子仁具有解毒、保護黏膜、增厚腸壁、生肌的功效。)

活腸散(毒丹華真君。)治已成內必出毒,用以助其潰膿。

當歸,金銀花(各二兩),生甘草(三錢),地榆,牛膝(各一兩)

水煎取汁一碗,調乳香沒藥末各一錢五分飲之。渣水再煎一碗,又調乳香、沒藥末各一錢五分飲之。大約早服頭煎,晚服二煎,二劑全好。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出藥湯一碗,加入乳香和沒藥粉末,各一錢五分,攪拌後飲用。把藥渣再次用清水煎煮一碗,再加入乳香和沒藥粉末,各一錢五分,攪拌後飲用。一般早上喝第一煎藥湯,晚上喝第二煎藥湯,服用兩個療程即可 पूरी तरह से ठीक हो जाएं।

芭蕉散(孫欽武)芭蕉根切片焙乾為末,將豬胰子煮爛蘸藥末食之。二三次即愈。

白話文:

芭蕉散:(孫欽武)將芭蕉根切成薄片,烘乾後磨成粉末。將豬胰子煮爛,沾著藥粉食用。服用兩到三次即可痊癒。

腸內生癰(《千金》)瓜子三升搗碎,以水三大碗煎至一大碗,分三次服。

小腸癰(《濟生》)

當歸尾,白芥子(炒,研末),尖檳榔(小者),栝蔞(打碎),蘇木(各一錢),枳殼紅花(各八分),薏苡仁(炒二錢),桃仁(去皮、尖,打碎,二錢),白芍藥(一錢五分)

白話文:

當歸尾、白芥子(炒熟,研磨成粉)、檳榔(選擇較小的)、栝蔞(打碎)、蘇木(以上各一錢)、枳殼、紅花(以上各八分)、薏苡仁(炒熟,二錢)、桃仁(去除外皮、尖端,打碎,二錢)、白芍藥(一錢五分)

水二盅煎一盅,先將黑白牽牛頭末各等分,以生蜜為丸,虛人二錢,實人三錢,以煎湯送下。

腸癰(《秘方》)凡小腸堅硬如掌而熱,按之則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腫,小便頻數,汗出憎寒,脈緊實而有力,服此神效。

白話文:

腸癰(《祕方》)凡是腸道堅硬像手掌一樣熱,按壓就會疼痛,肉色照常,或是有點紅腫,小便頻數、出汗怕冷,脈搏緊實有力,服用此藥有特效。

大黃(炒),朴硝(各一錢),桃仁,牡丹皮,白芥子(各二錢),空心煎服。

白話文:

大黃(炒)、朴硝(各一公克),桃仁、牡丹皮、白芥子(各二公克),空腹時煎服。

肚癰大小腸癰冬瓜癰。(《抄本》)

白芷綠豆,大黃(各二錢),乳香,沒藥(各一錢),番木鱉(二枚去毛),當歸尾(一錢五分)

白話文:

白芷、綠豆、大黃(各10克),乳香、沒藥(各5克),番木鱉(去毛2顆),當歸尾(7.5克)。

研末,每服二錢,酒調服,以平為度。

肚癰腸癰神效奇方

木瓜,白芷,獨活甘草節連翹,金銀花,蒼朮(各一錢),川貝母,牛膝,生地(各二錢),當歸(五錢)

白話文:

  • 木瓜:1 錢。

  • 白芷:1 錢。

  • 獨活:1 錢。

  • 甘草節:1 錢。

  • 連翹:1 錢。

  • 金銀花:1 錢。

  • 蒼朮:1 錢。

  • 川貝母:2 錢。

  • 牛膝:2 錢。

  • 生地(生地黃):2 錢。

  • 當歸:5 錢。

好酒二碗煎一碗,空心服。至重者四五服必效。忌發風動氣之物,煎時忌見婦人雞犬。並治一切無名腫毒,一劑見效。

白話文:

用兩碗好酒和一碗煎藥,空腹服用。病情嚴重的,四到五劑藥一定有效。服用期間忌諱接觸容易誘發風氣之物,煎藥時忌諱讓婦女、雞和狗看見。同時可以治療各種無名腫毒,一劑藥就能見效。

腸癰胃癰肺癰腹癰神方(胡石臣。)

黃耆(酒炒),黃芩(各三錢),連翹,白芷(各一錢),穿山甲(炙二錢),露蜂房(陳醋浸數次,三個),蜈蚣(酒浸炙二十條)

白話文:

  • 黃耆(用酒炒過):3 錢

  • 黃芩:3 錢

  • 連翹:1 錢

  • 白芷:1 錢

  • 穿山甲(烤過):2 錢

  • 露蜂房(用陳醋浸泡過數次):3 個

  • 蜈蚣(用酒浸泡過再烤過):20 條

上為細末,用水或米粥疊丸如綠豆大,曬乾收貯。又用生大黃為末水疊丸如綠豆大,曬乾另貯。如有前證年壯者,兩宗丸藥各三錢,或酒或開水送下。虛弱人前丸用三錢,大黃丸或二錢或一錢五分服之,其毒氣膿血皆從大腸而出矣。亦有從口內出者。

白話文:

將前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清水或米粥將藥粉做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曬乾後儲存。另外將生大黃研磨成細末,用水做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曬乾後另行儲存。如果病情與前面相同且患者為成年壯年者,可以使用兩類丸藥各三錢,以酒或開水送服。體質虛弱的患者可以使用較少的劑量。前面提到的丸藥三錢,大黃丸兩錢或一錢五分服用,藥物本身的毒氣和化膿的血液都會從大腸排出。也有從口內排出的情況。

腸癰秘方(張景岳。)凡腸癰生於小肚角,微腫而小腹隱痛不止者是。若毒氣不散漸大,內攻而潰則成大患,急宜以此藥治之。先用紅藤一兩許,以好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一服醉臥之。午後用紫花地丁一兩許,亦如前煎服,服後痛必漸止為效。然後服後末藥除根。

白話文:

腸癰祕方(張景嶽):

凡是腸癰生長在小腹的角落,微腫而小腹隱隱作痛不止的,就是腸癰。如果毒氣不散,逐漸脹大,內攻而潰爛,就會形成大患。應該緊急使用此藥來治療。

先用紅藤一兩左右,用好酒二碗煎成一碗,於上午服用一碗,喝了之後醉臥。下午用紫花地丁一兩左右,也像前面一樣煎服,服後疼痛必定逐漸停止,這就是療效。然後再服用後末藥來去除病根。

大黃,瓦龍,蟬蛻,殭蠶(各二錢),石䗶蚆(此草藥也),當歸(各五錢),老蜘蛛(二個,提放新瓦上以酒盅蓋定,外用炭火煅干存性)

白話文:

  • 大黃:2錢

  • 瓦龍:2錢

  • 蟬蛻:2錢

  • 僵蠶:2錢

  • 石䗶蚆:5錢(一種草藥)

  • 當歸:5錢

  • 老蜘蛛:2隻(放在新的瓦片上,用酒杯蓋住,用炭火煅燒至乾燥,並保持其藥性)

上為末,每空心用酒調服一錢許,日逐漸服自消。

2. 三焦疽門主論

經曰:丹田隱隱痛者三焦疽,其上肉微起者三焦癰。

王肯堂曰:三焦癰石門穴(又名三焦募,在臍下二寸。)必隱痛微腫,令人寒熱往來,二便秘澀,由濕熱遇寒凝結而成,治法與大小腸癰同。

白話文:

王肯堂說:三焦癰石門穴(在臍下兩寸)一定會隱隱作痛、微腫,讓人寒熱交替,大便不通,由濕熱遇寒凝結而成,治療方法與大腸癰相同。

3. 痞積癥瘕門主論

書云:積聚大小一轍,但人大氣壯無積,人小氣弱積多,故積論偏重啞科。

夫不言痢、瀉、疳三者,而僅言積,治未病之源也。更不言六聚,而先言五積,從其難者而言之也。聚與積總因食物不化,陰血凝聚,源同而名異。經曰: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聚者,陽氣也,故陽浮而動,其氣運轉不定,遇滯即止,發無本根,痛無常處,氣旺漸消,不治自己。

白話文:

如果不談論痢疾、腹瀉和疳病這三種疾病,而僅談積,這纔是治療疾病根源的辦法。更不談論六聚,而先談五積,這是因為積比聚難治的緣故。聚和積都是由於食物不消化,陰血凝聚而形成的,雖然病因相同,但名稱不同。經書上說:積是五臟所產生的,聚是六腑所形成的,氣積聚的地方稱為積,氣停留的地方稱為聚。聚是陽氣,所以陽氣浮動,其氣運行不定,遇到阻滯就停止,發作沒有根本,疼痛沒有固定的地方,陽氣旺盛逐漸消退,不用治療自己就會痊癒。

積者,陰氣也,故陰沉而伏,蓄積一處而不行,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陰屬裡,治之為難。積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無定部,無形之氣也。積塊者痰與食,積,死血也。凡面黃浮腫,腹脹虛鳴,小便如油,毛髮焦黃,下痢赤白,目珠黃赤,遍體虛腫,當腹倍熱,遇食肚疼,昏困多睡者,皆是積候,宜急治之。

白話文:

積,一般是指陰氣,所以陰沉而不動,蓄積在一處而不流通。發病部位固定,疼痛也不離開這個部位。陰屬裡,治療起來比較困難。積有固定部位的,是血有形之血;聚積無固定部位的,是氣無形之氣。積塊的,是痰跟食物;積,是指死血。凡是面黃浮腫、腹脹虛鳴、小便如油、毛髮焦黃、下痢赤白、目珠黃赤、遍體虛腫、腹倍熱、遇到食物肚子痛、昏困多睡的人,都是積證,宜及時治療。

若至面白喘急,或面黑眼直,乾嘔不食,瀉住又瀉,腹急如鼓,項軟口噤,手足俱細者,併為不治。然有五臟為積之名,癥、瘕、痞、癖四證之別;食、乳、氣三積之分,虛、實、驚,諸積之異。先舉五臟之積而詳之。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形如覆杯,有頭有足,如龜鱉狀。

白話文:

如果臉色發白,呼吸急促,面色發黑,眼睛直視,乾嘔不進食,腹瀉後又便祕,腹脹如鼓,脖子僵硬,嘴巴緊閉,手腳都很細小的人,都是無法治癒的。儘管如此,積症也有五臟積之名,包括癥、瘕、痞、癖四種證候之別,食積、乳積、氣積這三種積症之分,還有虛積、實積、驚積等不同種類的積症。首先說明五臟積證,並詳細解釋。肝積症的名稱叫做肥氣,位於左脅下方,形狀像倒扣的杯子,有頭有腳,狀似龜鱉。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大如手臂,上至心下。脾之積名曰痞氣,在於胃脘,覆大如盤。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如大杯。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狀,或上或下,亦無定時,此五積之候也。癥者,按之應手,亦如五積之不移,瘕者,假物成形,如魚鱉石瘕之類。

白話文:

心臟的積聚物稱為「伏梁」,從臍部以上開始,大小像手臂般粗壯,往上延伸到心臟下方。脾臟的積聚物稱為「痞氣」,位於胃的正上方,區域覆蓋面積大如託盤。肺臟的積聚物稱為「息賁」,位於右脅下側,區域覆蓋面積大似大酒杯。腎臟的積聚物稱為「奔豚」,從小腹部開始,往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就像奔馳的豬一樣,有時向上有時向下,沒有固定時間,這五種積聚物就是「積」的症狀。而「癥」是指按壓時有反應,就跟「積」一樣不會移動。「瘕」是指由外物形成的形體,例如魚、鱉、石頭等。

痃者,皮厚也,在肌肉之門而可見者也。癖者,僻也,內結於隱僻,外不可見也。乳積者,吐瀉兼作,氣息酸臭,因乳哺失調所致也。食積者,腹堅熱渴,或瀉或嘔,腸鳴腹痛,因飲食過餐而得也。氣積者,腹痛啼叫,痢如蟹渤,因物觸忤兒,或食母氣乳而得也。虛積者,乳食不化,一身浮腫,虛中受積也。

白話文:

痃:皮膚增厚,可在肌肉門戶處可見。

癖:僻結於隱僻之處,外不易發現。

乳積:嘔吐、腹瀉交替出現,氣息酸臭,由乳哺失調引起。

食積:腹部堅硬、口渴、有時腹瀉、有時嘔吐,腸鳴腹痛,由飲食過量所致。

氣積:腹痛、啼叫,痢疾如蟹糞,由外邪侵襲,或因母親飲食、乳汁不正所致。

虛積:乳食不化,全身浮腫,虛中受積。

實積者,肚熱糞硬,身熱而渴,嗜食善飢,實熱蘊積也。驚積者,因驚時與食,口穢而黃,當腹疼痛也。治之之法,寒者溫之,熱者清之,實者行之,虛者調之,驚者和之。治積惟有挨積、磨積、消積、化積,而無迅下之理。

白話文:

實積:肚子感到灼熱、大便乾燥、身體發熱並口渴、喜愛吃東西且容易飢餓,是由於實熱蘊積造成的。驚積:因為受到驚嚇時還在進食,嘴巴感到黏膩且發黃,同時肚子會感到疼痛。治療方法:寒症以溫暖的方式治療,熱症以清熱的方式治療,實症以通便的方式治療,虛症以調補的方式治療,驚症以和緩的方式治療。治療積症的方法只有逐漸化解、磨化、消解、消化積滯,而沒有快速排出的道理。

丹溪曰:凡積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況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正氣與邪勢不兩立,一勝則一負,邪氣日昌,正氣日削,不攻去之,危亡從及,然攻之太急,正氣轉傷。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明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

白話文:

丹溪說:「凡是積滯症,不可使用下藥猛攻,這會白白損傷正氣,而病情也不會痊癒。況且積滯症的形成,正是由於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就像小人得勢,正是君子衰落的結果。正氣與邪勢不能並存,一方勝出,一方就會受挫。邪氣日漸增長,正氣日漸削弱,如果不加以攻去,就會危及生命。但若攻之過急,又會傷及正氣。所以,在治療積滯症時,必須明確早、中、晚三種不同的階段,並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早期階段,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可以承受攻伐;中期階段,受病時間較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可以攻補兼施;晚期階段,病魔經久不癒,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只能以補為主。」

蓋積之為義,匪朝伊夕所以去之,亦當有漸,攻之愈亟,則傷正氣,正傷則不能運化而邪愈固矣。更宜審明何經受病,受傷何物,從其因以治之。

白話文:

要治癒積滯的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想要祛除積滯,也應該有漸進的過程。攻治得越急,則越會損傷正氣。正氣被損傷,則不能運行、化解,邪氣也就越頑固了。更應該仔細辨別哪個經脈受到病邪侵襲,是哪種病邪造成的損傷,然後根據病因來治療。

昔張子和動輒言下,下之當也。仲景三承氣湯審之詳密,可下不可下,急下何積何藥,分毫不爽。寒積巴豆感應丸,熱積大黃承氣湯,血積桃仁紅花,下水牽牛、甘遂,水中之血虻蟲水蛭,蟲積檳榔雷丸。今人畏而不敢下者,不明之罪;無忌而妄用者,殺人之罪;消虛者當扶助正氣,消息推蕩之,慎勿孟浪戕人天年。

白話文:

過去,張子和動不動就提起下藥,善於使用瀉藥。仲景的三承氣湯配方審慎詳細,什麼時候適合瀉藥,什麼時候不適合,緊急情況下用什麼藥,分毫不差。寒積用巴豆感應丸,熱積用大黃承氣湯,血積用桃仁紅花,水積用牽牛、甘遂,水中之血用虻蟲、水蛭,蟲積用檳榔、雷丸。現在的人害怕而不決心用瀉藥,是無知的罪過;無所顧忌而濫用瀉藥,那是殺人的罪過;虛弱的人應該扶助正氣,用消和通的方法治療,小心不要輕率地損害人的天年。

五積當從郁論,《難經》所謂因受勝己之邪,傳於己之所勝,適當旺時,拒而不受,因留為積,此皆抑鬱不伸而受其邪,故五積六聚,治同郁斷。伏梁者心之郁,肥氣者木之郁,痞氣者土之郁,息賁者金之郁,奔豚者水之郁,郁者氣不舒而抑鬱成積,不獨聚可以氣言也。故治積之法,以理氣為先,則津液流行,積聚何由而成,然更不可不兼以補也。

白話文:

五種積塊病,應該從鬱結來探討。《難經》裡所記載的積塊病,都是因為受到強大的邪氣侵襲,而傳給身體較弱的部位所產生的。當邪氣盛發之時,人體的氣機無法抵抗,就被阻止不能舒展,於是形成積塊。這種積塊,都是由於被壓抑、阻隔而產生的,所以五種積塊病和六種聚塊病的治療方法,都相同於治療鬱症的方法。伏梁是指心思鬱結,肥氣是指木氣鬱結,痞氣是指土氣鬱結,息賁是指金氣鬱結,奔豚是指水氣鬱結。鬱結是指氣機不能舒展,導致氣機抑鬱而形成積塊,不僅僅可以用氣來解釋。所以,治療積塊病的方法,應以調理氣機為首要任務,讓津液運行通暢,則積塊何能形成。然而,也不能不兼顧補益身體。

蓋壯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成病。故積之為積,本於氣虛血弱之人,故曰壯人無積,虛則有之。善治積者,不必問其何經何臟,必先調其中氣,使能飲食,氣血即旺,積滯自消,即壯實而宜消者,亦當以補血補氣之藥兼服。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已。故消積及半,純與甘溫調養,使脾血健運,則余積不攻自退,所謂養正則邪自除,猶滿座皆君子,則一二小人,自無容身之地;若欲積盡而後止胃氣之存也,無幾矣。

白話文:

健康的人氣血流動通暢,邪氣便會離開,體弱膽怯的人,邪氣就會凝聚成疾。所以積症的形成,源於氣虛血弱之人,因此說健康的人不會有積症,而虛弱的人則會有。擅長治療積症的醫生,不必詢問是哪條經絡或哪個臟腑出了問題,一定要先調理其人體的元氣,使病人能夠飲食正常,氣血旺盛,積滯自然會消散,即便壯實而宜消者,同樣要服用補血補氣的藥物。經典中記載:積聚很嚴重時,可以先削除它的一半。所以消積治療到一半時,就改用純甘溫的藥物調養,讓脾血功能健全,那麼剩下的積滯不用攻治也會自行消退,這正是養正則邪自除的道理,就像滿座都是君子,那麼一兩個小人自然沒有容身之地;如果一定要把積滯全部消盡再停止用藥,那麼胃氣所剩無幾了。

積聚痞塊之證,皆內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所致,若以五臟傳克成積,不亦求之太過乎!蓋氣血榮衛一身,上下周流,無時少息,一旦七情感動五志之火,火性炎上,有升無降,以致氣液水穀不能順序,稽留為積也必矣。丹溪曰:氣不能成塊成聚,夫塊乃有形之物,乃痰與食積死血而成。

白話文:

積聚痞塊的病症,都是內在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所引起的,如果用五臟相傳相剋來解釋積聚的原因,是不是有點牽強呢?人的氣血榮衛在全身上下週流,沒有停止的時候,一旦七情激動了五臟之火,火性往上炎升,沒有下降,導致氣液與穀物不能順序運行,積聚成痞塊是必然的。丹溪說:氣不能形成塊狀或聚積,塊是具有形狀的物質,是由痰與食物積滯、死血等形成的。

凡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塊,何以明之?夫左關肝膽之位,藏血液,右關脾胃之位,藏飲食,所以左邊有積則為血塊,右邊有積則為食積,而其中間則為水穀出入之道路,五志之火熏蒸水穀而為痰飲,所以中間有積,則為痰飲也。治法因所因從其類以治之。大抵積之初多屬寒,而積之久則為熱矣。

白話文:

凡是在中間的積塊是痰飲,在右邊的積塊是食物積滯,在左邊的積塊是血塊。為什麼要這樣分辨呢?左邊是連接著肝膽的位置,儲藏著血液,右邊是連接著脾胃的位置,儲藏著食物,所以左邊有積塊就是血塊,右邊有積塊就是食物積滯,而中間是水穀出入的道路,五臟的火氣燻蒸水穀而形成痰飲,所以中間有積塊就是痰飲。治療方法要根據病因和積塊的種類來決定。一般來說,積塊初期多屬寒性,積塊時間久了就會轉為熱性。

宜知新久之異,以分辛溫、辛平、辛涼三者之宜。然人之積塊疝氣心腹等,痛本多屬熱,而方中又多用桂附熱藥,卻又不發藥毒者,蓋因諸積、諸痛喜溫而惡寒,熱藥與病情相和,況積久成鬱而火邪深矣,若見寒愈逆,見熱愈喜,兩熱相從,是即所謂亢則害承乃制,從治法也。

白話文:

應該知道新舊疝氣的不同,以便區分辛溫、辛平、辛涼的適合類型。然而,人們的積塊疝氣、心腹等疼痛,大多是熱症,而方劑中又多用桂附熱藥,卻又不發作藥物毒性,這是因為各種積塊和疼痛喜歡溫熱而討厭寒冷,熱藥與病情相符合,況且積壓時間久了便形成鬱結,而火邪很深,如果見寒冷的藥就會更加嚴重,見熱藥就會好轉,兩熱相隨,這就是所謂的「亢則害承乃制」,也是一種治病的方法。

世人見其投熱不為熱誤,遂以是寒為屬沉寒痼冷,恣投熱劑,以致真氣被蝕,陰血乾枯,不可為矣。抑嘗論之,醫為病所困者,惟陰虛之難補,久積之難除,故玉山自倒,陰虛之謂也,養虎遺患,久積之謂也。人之罹此二者,須節欲以養性,內觀以養神,淡泊自如,從容自得,然後委之於醫,方能為爾保也。

白話文:

世人看到病人在發燒,卻誤以為那是寒症,因而使用熱藥來治療,結果導致真氣受到侵蝕,陰血乾枯,病情更加嚴重。我認為,在醫學上最難治療的,就是陰虛難補和久積難除。玉山自倒,比喻陰虛難補;養虎遺患,比喻久積難除。如果一個人得了這兩種疾病,就必須節制慾望以養性,內觀以養神,保持淡泊自如的心態,從容不迫地應對,然後再委託醫生治療,這樣才能保全性命。

癥者,是因飲食得之。痛刺脅肋,心胸煩悶,飲食不下,吐逆噁心,日久不治,漸成癥結。又曰:食結其證屬陰,陰主靜,故癥定於一處而不移。

白話文:

這種疾病是由飲食引起的。側肋疼痛及刺痛,心裡煩悶,吃不下東西,嘔吐噁心,時間久了不治癒,逐漸形成癥結。有人說,食積的癥狀屬於陰,陰主安靜,所以癥結固定在一處而不移動。

瘕者,是因傷血得之。其狀胸膈煩悶,痛引少腹,時或攻築上搶心胸,雖不阻食,漸成瘕結,又曰血結。然此與癥,總因榮衛俱虛,風寒襲於外,飲食滯於中,久而不化則邪並於陰而為癥;邪並於陽則為瘕。瘕者假物象形,動而不息,去來無常,或兩脅間有塊如石,按之則痛,不按則輕,久而不已,面黃肌瘦,肚硬而脹,腹現青筋,晝涼夜熱,食減飧泥,成為疳積。治宜調脾養胃,磨積消疳,非一日一夕可愈也。

白話文:

瘕病是由於損傷血液而引起的。其症狀是胸膈煩悶,疼痛引至小腹,有時會突然發作、向上衝擊心胸,雖然不影響飲食,但逐漸形成瘕結,又稱血結。然而,瘕病和癥瘕,總是由於榮衛俱虛,風寒侵襲於外,飲食滯留於中,長久不化,邪氣就與陰氣相合而形成癥瘕;邪氣與陽氣相合就形成瘕病。瘕病就像假借外物來形容,它會不斷移動,時常變化,有時在兩肋之間有塊物體像石頭一樣,按壓時會痛,不按壓時就減輕疼痛,時間久了仍然不會消失,面黃肌瘦,肚子硬邦邦的還脹脹的,腹部出現青筋,白天涼爽時感到熱,晚上熱的時候反而覺得涼爽,食量減少,大便稀爛,形成疳積。治療宜調脾養胃,磨積消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治好的。

痞者,是因傷氣得之。其候心腹膨脹,肚大脅滿,痛刺往來,住在左肋,面黃肌瘦,倦怠無力,久而不治漸成痞塊。痞者,寒也。結者,實也。凡熱氣蘊於胸膈之間,停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榮衛不得流行,腑臟不得宣通,而乃成結也,不可迅下,否則邪反堅結,經所謂著而不去,其病為實矣。惟宜安胃理脾,佐以順氣化滯。

白話文:

因外傷損傷了元氣而生了痞塊。症狀是心腹脹滿,肚子很大,兩肋疼痛刺痛,疼痛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痛點位於左肋部,臉色黃瘦,肌肉消瘦,疲倦無力,長久不治就會慢慢形成痞塊。痞塊是寒凝而成的,結塊是實證。凡是熱氣蘊積在胸膈之間,停飲積聚在腹脅之內,就會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腑臟功能失調,繼而形成結塊,不可急於攻下,否則邪氣反而會更加堅固結實,經文所說的「著而不去」,就是指這種情況,這個病症是實證。治療宜溫胃理脾,佐以順氣化滯。

若胸中氣不通泰而如痞者,乃正氣不運所致,不可作有形攻治。蓋胸為受氣之所,虛則受而不能行,實非物也,故曰:痞者否也。

白話文:

如果胸中的氣不暢通,而像有東西堵住的情形,這是正氣運行不暢造成的,不可用有形的藥物或治療方法來解決。因為胸部是接受氣之所,只有虛空才能接受氣,而不能運行,這不是實物質,所以說:痞證是空虛引起的。

癖者,是因積得之。其證如腸癖之疾,便利無度,似痢非痢,似蟲非蟲,或下鮮血,肚腹干痛,心胸滿悶,久久不治,則頑結不散,有類痞狀。蓋由乳哺失調,停滯為積,久則血膜並聚,脅旁結癖,時時作痛,或發潮熱,又有食癖乳癖,疳癖驚癖,虛癖痰癖之分,其傷氣血一也。

白話文:

癖症,是由於積滯引起的。它的癥狀就像腸癖症,排便次數多且無規律,類似痢疾但不是痢疾,類似寄生蟲感染但又不是寄生蟲感染,有時會排出鮮血,腹部疼痛難忍,胸悶氣短,如果長期不治療,結滯難以消散,類似痞症。這是因為哺乳失調,食物積滯不化,時間久了,血膜聚集,脅旁形成結塊,時常疼痛,有時會發燒。另外還有食癖、乳癖、疳癖、驚癖、虛癖、痰癖等不同類型,這些類型都損傷氣血。

若至面色紫黑,肚脹如鼓,湊心刺痛,忽瀉鮮血,唇舌皆黑,乾嘔氣促,皮焦斑紫,吐瀉出蟲,腸鳴自利,體虛發搐,面青流涎,手足心腫,面黑瀉黑者,並皆不治。

白話文:

如果面色變成黑紫色,腹部脹大如鼓,胸口刺痛,突然拉出鮮血,嘴脣和舌頭都變成黑色,乾嘔、呼吸急促,皮膚焦黑斑紫,嘔吐和拉肚子拉出蟲子,腸子咕嚕咕嚕叫,體虛抽搐,臉色青色、流口水,手腳心腫脹,臉色發黑、拉出黑色糞便,這些情況都不能治癒。

錢仲陽曰:癖塊者,僻於兩脅;痞結者,居於中脘。此因乳哺失調,飲食停滯,邪氣相搏而成。醫者多用克伐,脾胃必虛,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氣為主,使養正則結自除。若欲直攻其結,不但不消,抑亦損其脾土,脾土虧損,必變證百出矣。宜朝服變證,夕服千金消癖丸,間服治之獲效多矣。(《幼科痞塊論》)

白話文:

錢仲陽說:癖塊,是指偏於兩脅的硬塊;痞結,是指位於中脘的硬塊。這些都是由於乳哺失調,飲食停滯,邪氣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醫生大多使用攻伐之法,脾胃必然虛弱,長久不愈,一定要先以鞏固胃氣為主,使正氣得到滋養,那麼結塊就會自然消除。如果想要直接攻破結塊,不但不會消除,還會損傷脾土,脾土虧損,必定會出現各種變證。宜在早上服用變證方,晚上服用千金消癖丸,間隔服用,治療效果就會很好。(《幼科痞塊論》)

酒積,輕者葛根、神麯、黃連白豆蔻。甚者甘遂、牽牛。

白話文:

酒積:

  • 輕微症狀:服用葛根、神麴、黃連和白豆蔻。
  • 嚴重症狀:服用甘遂和牽牛。

氣積,輕者木香枳殼厚朴橘紅。甚者枳實、牽牛。

白話文:

氣積病,症狀較輕者,可以用木香、枳殼、厚朴、橘紅等藥材治療。症狀較重者,可以用枳實、牽牛等藥材治療。

蟹積,紫蘇。

痰積,輕者半夏、栝蔞。甚者滾痰丸。老痰海石、瓦楞子。皮裡膜外芥子

白話文:

痰積:

  1. 輕微者:半夏、栝蔞。

  2. 嚴重者:滾痰丸。

  3. 陳年老痰:海石、瓦楞子。

  4. 皮裡膜外痰:芥子。

水積,輕者五苓散。甚者商陸、甘遂、芫花

白話文:

水腫,輕微的可用五苓散。嚴重的可用商陸、甘遂、芫花。

茶積,輕者薑黃、芝麻。甚者茱萸、椒姜。

谷積,輕者麥芽、神麯、砂仁。甚者雞內金

白話文:

穀食積滯,輕微者,用麥芽、神曲、砂仁。嚴重者,用雞內金。

肉積,輕者山楂阿魏。甚者硇砂、硝石。

白話文:

肌肉腫積,症狀輕的,可以用山楂、阿魏治療。症狀嚴重的,可以用硇砂、硝石治療。

蛋積,白豆蔻、橘紅、豆豉、薑汁。

魚鱉積,紫蘇、橘紅、木香、薑汁,白馬尿專治鱉瘕。

蟲積,雄黃、錫灰、檳榔、雷丸、蕪荑榧子使君子川楝子

白話文:

蟲積症:

雄黃、錫灰、檳榔、雷丸、蕪荑、榧子、使君子、川楝子。

狗肉積,杏仁、山楂。

血積,輕者乾漆、桃仁、丹皮、歸尾、赤芍、紅花。甚者大黃、虻蟲、水蛭、穿山甲花蕊石

白話文:

瘀血塞住血脈,輕微的可以使用乾漆、桃仁、牡丹皮、地黃尾、赤芍藥、紅花來治療。嚴重的可以使用大黃、虻蟲、水蛭、穿山甲、花蕊石來治療。

果積,丁香肉桂麝香

白話文:

果積:丁香、肉桂、麝香。

麥積,蘿蔔子、姜,酒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