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幼科發揮》~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熱有虛實

虛熱者。多在大病之後。或溫熱。兼潮熱。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調之。竹葉湯調元湯地骨皮散主之。

白話文:

體內有虛熱的人,大多是患有大病之後,或有溫熱病的症狀,兼夾潮熱症狀,口渴或不口渴,大小便如常,應對症調養。可以用竹葉湯、調元湯、地骨皮散來治療。

實熱者。面赤腮燥。鼻乾焦。喜就冷。或合面臥。或仰臥。露出手足。掀去衣被。大渴飲水。大小便秘。宜瀉之。神芎丸大金花丸。大便不通者。用膽導法。

白話文:

實熱證。面紅赤熱、腮部燥熱,鼻子乾燥焦灼,喜歡靠近涼爽的地方,或者合著面部平躺,或者仰面平躺,將手腳露在外面,掀掉衣被,非常口渴而喝水,大小便便祕。宜用瀉法治療。神芎丸、大金花丸。如果大便不通,用膽導法。

或問治熱以寒。治寒以熱。良工不能廢其繩墨也。今治虛熱。乃用溫藥者。亦有說乎。予曰。說見內經。實熱者。邪火也。可以水制。可以實折。故以寒治熱者。逆治法也。虛熱者。真火也。水不能制。寒不能折。唯甘溫之劑。可以勝之。故以溫治虛熱者。從治法也。逆之從之。不離乎正。

白話文:

有人問:「治療熱證使用寒涼藥物,治療寒證使用溫熱藥物。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不能廢除這個法則。現在治療虛熱卻使用溫補藥物,這也有道理嗎?」

我回答說:「這個道理在《內經》中已經有說明。實熱是指由於邪火引起的熱證,可以用寒涼藥物來制約它,也可以用滋陰藥物來折損它。因此,用寒涼藥物治療實熱,是逆向治療的方法。虛熱是指由你身體內部陰虛生熱引起的熱證,不能用寒涼藥物來制約它,也不能用滋陰藥物來折損它。只有甘溫的藥物纔能夠戰勝它。因此,用溫補藥物治療虛熱,是順向治療的方法。逆向治療和順向治療,都不離開正道。」

按錢氏書中。有潮熱發搐似驚者。附會之說也。蓋熱則生風。諸熱不退。皆能發搐。不特潮熱也。其以十二時分五臟者固是。愚竊有疑焉。人身之氣。晝則行陽二十五度。故晝則發熱。夜則明瞭者。此熱在氣分。宜小柴胡湯白虎湯主之。夜則行陰二十五度。故夜則發熱。晝則明瞭者。

白話文:

根據錢氏的書中所述,有潮熱發作、抽搐狀似驚風的患者,是牽強附會的說法。實際上,發熱就會生風,各種熱症不退,都有可能會引起抽搐,並不只是潮熱。至於將十二時辰劃分為五臟,這本是正確的。但我個人有些許疑惑:人體的氣,白天運行於陽經二十五度,所以白天會發熱。夜晚清醒者,此熱在氣分,應以小柴胡湯、白虎湯為主。夜晚運行於陰經二十五度,所以晚上會發熱。白天清醒者,此熱在血分,應以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為主。

此熱在血分。宜四物合桂枝湯主之。如晝夜發熱者。此氣血俱虛也。宜如前法。分表裡虛實治之。如日晡潮熱。乃胃中有宿食也。宜下之。小承氣湯三黃枳朮丸主之。

白話文:

發熱源於氣血。適合使用四物合桂枝湯為主藥方治療。如果白天和晚上都會發熱,是氣血俱虛引起的。按照前面的方法,可以分表、理虛實來治療。如果早上、日落時分發熱,是由於胃中有宿食引起的,應當用瀉下法治療。小承氣湯、三黃枳朮丸可以用為藥方。

如傷風發熱。傷飲食發熱。變蒸瘡疹發熱。胎熱疳熱。各隨其類治之。

生犀散,治風熱。

地骨皮赤芍藥,北柴胡乾薑(各一兩),甘草(半兩),生犀角(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地骨皮、赤芍藥、北柴胡、乾薑各一兩,甘草半兩,生犀角二錢。上藥研為細末。每次服用一二錢。加水一碗煎至剩七分水,溫熱後服用。

脫甲散,治夾驚傷寒。煩躁口渴。

柴胡,當歸龍膽草,甘草炙,知母(各三錢),白茯苓(二錢五分),人參川芎(各二錢),麻黃(連根節二錢),熱甚。加升麻葛根。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連須蔥白煎服。

白話文:

柴胡、當歸、龍膽草、炙甘草、知母(各三錢),白茯苓(二錢五分),人參、川芎(各二錢),麻黃(連根節二錢),熱盛者。加入升麻葛根。上藥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放入帶鬚根的蔥白煎服。

黃連安神丸,治心熱。

硃砂(飛四錢),黃連(五錢),甘草(五分),上為末。餅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燈草湯下。

白話文:

硃砂(炒四錢),黃連(五錢),甘草(五分),共研成細末。做成小藥丸,如黍米一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用燈心草湯送服。

木通散,治心肺熱。

生地黃木通荊芥,地骨皮,桑白皮(炒),炙甘草,桔梗(各等分),上銼細。入生薑水煎服。

白話文:

生地黃、木通、荊芥、地骨皮、桑白皮(炒)、炙甘草、桔梗(各等份),以上藥材切碎。加生薑水煎服。

地骨皮散,治夜熱及潮熱虛熱。病後餘熱。

知母,柴胡,甘草(炙),人參,地骨皮(初採者),半夏赤茯苓(各等分),上為末。量人大小加減。入生薑水煎。

白話文:

知母、柴胡、甘草、人參、地骨皮、半夏、赤茯苓等分,磨成細末。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酌量增減藥量。用生薑水煎服。

升陽散火湯,治諸熱在表者。宜發散之。乃火鬱則發之也。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人參,白芍藥(各五分),防風(二錢五分),柴胡(八分),甘草(炙二分),甘草(生二分),上用水煎。

白話文:

  •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人參、白芍藥各取五分。

  • 防風取二錢五分。

  • 柴胡取八分。

  • 炙甘草、生甘草各取二分。

  • 將以上藥物一起用水煎服。

牛黃涼膈丸,治上焦壅熱。口乾咽痛。燥煩涎潮。

馬牙硝,寒水石石膏(各二兩),甘草(微炙一兩),膽星(三錢),紫石英(五錢飛),牛黃,腦子,麝香,上為末。煉蜜丸。每一兩分二十四丸。每一丸薄荷湯化下。

白話文:

馬牙硝、寒水石、石膏(各兩),甘草(微火烤過一兩),膽星(三錢),紫石英(研磨五錢),牛黃、腦子、麝香,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蜜丸。每一兩藥粉可以製成二十四顆丸藥。每次服用一粒,用薄荷湯送服。

神芎丸,治一切諸熱。實者服之。虛者禁用。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頭末,滑石(各四兩),黃連,薄荷葉,川芎(各半兩),上為末。水丸。隨大小加減。溫水下。

白話文: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頭粉末、滑石,各四兩。野黃連、薄荷葉、川芎,各半兩。將藥搗成粉末調成水丸,藥丸大小根據病情增減。用溫水送服。

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痛。淋濁不利。

澤泄,梔子仁,黃芩,麥門冬,木通,生地黃,甘草,黃連(各等分),上銼入生薑一片水煎。

白話文:

澤瀉、梔子仁、黃芩、麥門冬、木通、生地黃、甘草、黃連(各等分),切碎,加入一片生薑,用清水煎煮。

竹葉湯治虛熱。

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參,甘草(炙),粳米,上銼。除粳米外。先煎眾藥成。去渣入米再煎。米熟去米服。

白話文:

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參、甘草(炙)和粳米,以上藥材切碎。除了粳米外,先將其他藥材煎煮成藥汁,再加入粳米一起煎煮。煮到米熟後,將米撈出,服用藥汁。

柴苓湯,小柴胡合五苓散通聖散,大金花丸敗毒散涼膈散,河間涼膈散。用硝磺

白話文:

柴苓湯,是將小柴胡湯、五苓散、通聖散、大金花丸、敗毒散、涼膈散、河間涼膈散等藥方合用,再加入硝磺一起用。

。東垣涼膈散。去硝磺。加桔梗。四順清涼飲十神湯茵陳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陳)

白話文:

東垣涼膈散:

  • 去掉硝酸與硫磺,
  • 加入桔梗,

四順清涼飲十神湯:

  • 五苓散加上茵陳。

茵陳五苓散:

  • 五苓散加上茵陳。

一兒生下。便有目赤口瘡之症。自是頭常熱。山根青筋橫截。幼疾甚多。予曰。此胎熱也。其治在肝。小兒者純陽之體。頭者諸陽之會。肝為乙木旺於春。乃少陽發生之氣。經云。春氣者病在頭。故頭常熱也。肝之色青。故青筋浮露也。肝常有餘。不治。恐發驚風。乃用瀉青丸去大黃加黃芩為末。煉蜜為丸服之。自此頭涼。青筋泯沒。亦少病矣。

白話文:

這個小孩出生後就出現眼睛紅、嘴巴破的症狀。從小頭部經常發熱,山根部位有青筋橫貫,而且有很多種小兒常見的疾病。我說這是胎熱引起的,治療應該以肝為主。小兒屬於純陽的體質,而頭部是諸陽之會,肝屬乙木,在春季旺盛,是少陽之氣發生的時候。經書上說,春季的病症在頭部,所以頭部經常發熱。肝臟的顏色是青色的,所以青筋浮現在表面。肝臟經常有餘,不加治療,恐怕會引發驚風。我使用了瀉青丸,刪除了大黃,加入黃芩,把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給他服用。從此以後,他的頭部就涼爽了,青筋也消失了,生病的次數也少了。

一兒發熱。至日晡尤甚。其醫作瘧治。不效。又作潮熱治。亦不效。予曰。此胃虛有宿食也。謂瘧疾則寒熱有發有止。謂潮熱則發有時。如水之潮過即退。次日依時復發。此兒身常溫熱。至申酉時則甚。故知是宿食發熱也。彼曰。有所據乎。曰。出仲景傷寒正理論陽明病證云。潮熱者。實也。宜下之。以三化丸下之愈。

白話文:

一個小孩發熱,到了下午和傍晚更加嚴重。他的醫生用瘧疾的方法治療,沒效。又用潮熱的方法治療,也不起作用。我說,這是胃虛有宿食引起的。所謂瘧疾,寒熱是有發作和停止的。所謂潮熱,發作是有時間的,就像潮水漲了又退一樣,第二天按時發作。這個小孩的身體一直是溫熱的,到了申酉時分就更加嚴重。所以我知道這是宿食發熱。他問我,你有什麼依據嗎?我說,《傷寒正理論》中的陽明病證說,潮熱是實證,應當瀉下治療。我用三化丸瀉下治療,痊癒了。

一兒驚風后熱不退。群醫有議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葉湯者。有欲用涼驚丸者。予曰。大驚之後。脾胃已虛。宜溫補之。三藥寒涼。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湯用炒乾姜。一劑熱除。

白話文:

有一個小孩在驚風後,發熱不退。各個醫生有的人建議用小柴胡,有的人想用竹葉湯,還有人想用涼驚丸。我說,大驚之後,脾胃已經虧虛了,應該溫補。這三種藥都是寒涼的,不能服用。於是,我開了理中湯,用了炒乾薑。一劑藥就好了。

已未冬十月。本府三守張公子。於初三日發熱。初五日熱益甚。目上直視。口多妄言。眾醫作風治。無效。時代巡在府。所屬州縣官各舉其醫。皆莫治。吾縣大尹云閣朱公以全薦。張公亟召之。全往。此二十七日也。診其外證。稟曰。公子病勢將退。但肺熱未除耳。公曰。何如。

白話文:

己未年的冬天十月,府裡的守備張公子,在初三日發熱,初五日熱氣更加嚴重,眼睛往上直視,嘴巴一直說胡話。眾多醫生用風邪治療的方法治療,沒有效果。此時巡撫在府裡,所屬的州縣官員都推薦自己的醫生。但都無法治好他的病。我們縣裡的縣長朱公把全某推薦給張公,張公趕快把全某請來了,此時已經是二十七天了,全某診斷了他的外在症狀,稟告說:公子的病情將要退去,只是肺熱還沒消除。張公問:該怎麼辦呢?

全曰。三關黃潤。兩目精明。此病當愈。惟正面載陽。喘氣上息。此肺虛熱也。公喜曰。予正憂其氣喘。汝謂無妨。當用何藥。全曰。小阿膠散。眾醫嗾而阻之。公不聽。竟服一劑。其夕喘止熱退。始求微食。二十八日早。公謂眾醫曰。汝等作風治誤矣。昨聽汝等之言。則無此效。

白話文:

全國棟說:「三關黃而有光澤、兩眼有神,這個病應該能好。只正面發熱、喘氣急促,這是肺虛熱造成的。」黃公喜說:「我正擔心他的氣喘,你說不要緊,應該用什麼藥?」全國棟說:「小阿膠散。」其他醫生都反對,黃公不同意,到底服了一服藥。那天晚上喘氣停止、發熱退了,開始要求吃一點東西。二十八的早上,黃公對其他醫生說:「你們都搞錯了,昨天要是聽你們的,就沒有這個效果了。」

早請汝來。此兒不受苦也。眾慚而退。二十九日。賜金馳驛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