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6)

1. 痞結第六

《巢氏病源》小兒痞結候:痞者塞也。小兒胸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時壯熱是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痞結症候:痞就是塞的意思。小孩子胸膈有熱症實症,腹部中有積水,導致氣血不通暢,不得宣通,其症狀是腹部脹氣、脹滿,有時會發高熱。

《嬰童寶鑑》小兒痞結歌:

胸中熱兼實,榮衛不通徹,臟腑豈能和,經中號痞結。氣滿腹肚脹,時時變寒熱,何必問神祗,此是分明訣。

《葛氏肘後》若患腹中痞結,常壯熱者方。

大黃(炙使煙出),龜甲(炙令黃),茯苓(各三分)

白話文:

  • 大黃(烤到冒煙)

  • 龜甲(烤到變黃)

  • 茯苓(各佔三分之一)

上搗為末,蜜丸。服如大豆一枚,日三。看兒大小增減。

《千金》,鱉甲丸,治少小腹中結堅,脅下有疹,手足煩熱方。

鱉甲(醋炙香熟),芍藥,大黃(各三十銖),茯苓,柴胡乾薑(炮,各二十四銖),桂心(六銖),䗪蟲,蠐螬(各二十枚)

白話文:

鱉甲(用醋炙香炒至熟),芍藥,大黃(各三十克),茯苓,柴胡,乾薑(炮製,各二十四克),桂心(六克),蠐螬(各二十個)

上件末之,蜜和。服如梧子大七丸,漸漸加之,以知為度。

《千金》治小兒痞氣,脅下、腹中有積聚,堅痛。鱉頭丸

鱉頭(一枚),虻蟲桃仁,䗪蟲(各十八銖),甘皮(半兩)

白話文:

鱉頭一顆,虻蟲、桃仁、䗪蟲各十八公克,甘皮三十公克。

上五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黃十八銖,以知為度。《聖惠》方同,但用大黃無甘皮。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製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藥。服用時,每次兩丸,約小豆大小,每天三次。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加大黃的用量,以知道為限。《聖惠》方和這個方子相似,但用大黃,不用甘皮。

《千金》治小兒心下痞,淡癖結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芫花丸

白話文:

《千金方》記載的治小兒心下痞、淡癖結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的方劑:

芫花丸方:

芫花(炒過)六分

大黃(酒炒)八分

芒硝(火煅)十分

甘草(炙過)三分

上四味,研為末,煉蜜為丸,如大豆,每服一丸,以米飲下。

芫花黃芩(各一兩),大黃(二兩半。《嬰孺》用十銖),雄黃(二兩半。《嬰孺》用十銖)

白話文:

芫花、黃芩(各6克),大黃(15克。若為嬰幼兒則用3克),雄黃(15克。若為嬰幼兒則用3克)

上四味末之,蜜和,更搗一千杵,三歲兒至一歲以下,服如粟米大一丸。欲服丸,內兒喉中,令母與乳。若長服消病者,當以意消息與服之,與乳哺相避。

白話文:

將上列四種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再搗一千次。三歲以下,一歲以上的兒童,服如粟米大小的一丸。服藥時,將藥丸含在兒童的喉嚨中,讓母親哺乳。如果長期服用以消除疾病者,應根據病情調整劑量,並且在服用藥物期間避免哺乳。

陳藏器治小兒痞滿方

上用三白草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胸膈熱疾,亦主瘧及小兒痞滿。按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人候之蒔田,三葉草白便秀,故謂之三白。

白話文:

上用三白草搗碎,擰汁服用,會使人吐逆。可以消除胸膈熱疾,也能治療瘧疾和小兒痞滿。據說這種草剛長出時並無白色,到了夏天葉子前端一半變成白色像粉末,農民以此來判斷農田的播種時機,當三葉草變白時,就適合播種了,所以稱之為三白。

陳藏器又方

上用甜藤葉搗,敷小兒腹,除痞滿閃癖。

《聖惠》治小兒腹內痞結,壯熱羸瘦,多啼。宜服,前胡散

前胡(去蘆頭),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三分),枳殼(微炒,微黃),赤茯苓犀角(屑),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半兩)

白話文:

  • 前胡(去除蘆頭),川大黃(切碎,微炒。各三分)。

  • 枳殼(微炒,微黃)。

  • 赤茯苓。

  • 犀角(研成細末)。

  • 郁李仁(用湯水浸泡,去除外皮,微炒)。

  • 鱉甲(塗上醋,用火烤至黃色,去除裙襴。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看兒大小分減溫服,微利為度。

《聖惠》治小兒腹內痞結,身體壯熱,中焦壅悶,腸胃不利,,柴胡散

白話文:

《聖惠方》治療小兒腹內有積塊,身體燥熱,中部阻塞,腸胃不通暢,可以使用柴胡散方:

柴胡三錢、黃芩二錢、半夏炮一錢、枳實炒二錢、生薑三片、紅棗三枚。

將藥材加水煎煮,一日分三次服用。

柴胡(去苗),赤茯苓,芎藭,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勺藥,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檳榔(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柴胡(去掉根鬚),赤茯苓,芎藭,鱉甲(用醋塗抹後烤至黃色,去除裙襴),枳殼(用麩皮炒至微黃,去掉果瓤),赤芍藥,桃仁(用熱水浸泡後去掉皮、尖和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檳榔(各半兩),甘草(一分,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腹內痞結,壯熱憎寒,大小便不利。大腹皮散

大腹皮(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桔梗(去蘆頭),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三分),人參(去蘆頭),赤芍藥,川大黃(銼碎,微炒),木通(銼。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大腹皮(粗略地切碎),陳橘皮(用湯浸泡,去白色瓤,烘乾),桔梗(去除蘆頭),鱉甲(塗上醋烘烤至變黃,去除裙襴。各取三分),人參(去除蘆頭),赤芍藥,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木通(切碎。各取半兩),甘草(取一分,烘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看兒大小分減溫服之。

《聖惠》治小兒腹內痞結,壯熱不能乳食,心胸煩壅。宜服,檳榔散

檳榔,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人參,柴胡(各去蘆頭),知母,赤芍藥,地骨皮,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白話文:

檳榔、川大黃(切碎、微炒。各半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人參、柴胡(各去蘆頭),知母、赤芍藥、地骨皮、甘草(炙微赤、切碎。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清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腹內痞結,雖服湯得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滿,按之輒啼,內有伏熱諸候,集成此疾,宜服,破痞除熱甘遂散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了一種治療嬰兒腹中痞塊的方法。即使服用湯藥後症狀有所緩解,但仍有滯實未消,心下堅硬飽滿,按壓後啼哭不止。此病症可能是由體內潛藏的熱氣引發,宜服用破痞除熱甘遂散方。

甘遂(一分,煨令微黃),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白話文:

甘遂(一份,低溫烘焙至略帶微黃),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的瓤,烘焙),黃連、川大黃(切碎,低溫烘焙。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以利即止。

《聖惠》治小兒腹內痞結,多驚。牛黃丸

牛黃麝香(各細研),甘遂(煨令微黃),川椒(去目及開口者,微炒去汗。各一分),巴豆霜(半分),蜈蚣(一枚,去足,炙令黃),蚱蟬(七枚,微炙),川芒硝,真珠(末),雄黃(細研。各半兩)

白話文:

牛黃、麝香(都研成細粉末),甘遂(用文火煨至微黃),川椒(去掉根和開口的部分,稍微炒一下去除汗味。各取一分量),巴豆霜(取半份量),蜈蚣(取一隻,去除足部,烤至黃色),蚱蟬(取七隻,稍微烤一下),川芒硝、真珠(磨成粉末),雄黃(研成細粉末。各取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用煉成蜜一合,入白臘一兩,合煎令熔,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二丸,以利為度,如未利,再服。看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把上述材料一起研磨成粉末,用溫火將蜂蜜熬製濃稠,加入融化的白臘,再一起熬製到融化後,和入藥粉做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 2 丸,以粥送服,當大便通暢時為度,如未通暢,可再服一次。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腹內痞結妨悶。硝石丸方

硝石,柴胡(去苗),川大黃(銼碎,微炒),黃芩(各半兩),細辛(洗,去苗、土),當歸(銼,微炒),茯神,赤芍藥,甘遂(煨令微黃),木香,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一分),巴豆(十枚。去皮、心,紙裹壓去油)

白話文:

硝石、柴胡(去掉嫩芽)、川大黃(切碎,微炒)、黃芩(各半兩)、細辛(洗淨,去掉嫩芽和泥土)、當歸(切碎,微炒)、茯神、赤芍藥、甘遂(煨到微黃)、木香、甜葶藶(隔著紙炒到紫色的。各一分)、巴豆(十枚。去掉皮和心,用紙包好壓出油)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一歲兒一丸,二歲二丸,三歲三丸,四、五歲兒可服五丸。並空心以粥飲下,以得快利為度,若未利,明旦再服之。更量兒虛實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碎成粉末,研成均勻,用蜂蜜煉成綠豆大小的丸藥。一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一丸,二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二丸,三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三丸,四歲、五歲的小孩可以服用五丸。空腹時用粥送服,以腹瀉通暢為準,如果沒有腹瀉,第二天再服用一次。根據小孩子的體質虛實酌情增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腹內痞結,乳食不消,心腹刺痛。甘遂丸

甘遂(煨令微黃),真珠(末。各一分),黃芩,赤芍藥,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巴豆霜(各半兩)

白話文:

甘遂(烤過至微黃色)、真珠(磨成粉末,各一錢)黃芩、赤芍藥、杏仁(用熱水泡過,去皮、尖端、分成兩半,用麩皮炒至微黃色)、巴豆霜(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杏仁、巴豆霜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二、三歲兒空腹,以溫水下二丸,以利為效,未利再服。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第一步:將上面的藥材搗碎成粉末

第二步:加入杏仁粉和巴豆霜,一起研磨,混合均勻。

第三步:加入蜂蜜,將藥粉和成丸,丸子大小和芝麻差不多。

第四步:二、三歲的小孩,空腹時,用溫水送服兩粒藥丸,如果服後沒有大便,可以再服一次。

第五步: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重,適當調整藥丸的劑量。

太醫局,進食丸,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腸鳴泄瀉,水穀全出。或下痢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癥,乳癖,痃氣,痞結,並皆治之。

白話文:

太醫局,進食丸,治療乳食不消化,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腸鳴泄瀉,水穀全都排出體外。或下痢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癥,乳癖,痃氣,痞結,都能治療。

代赭(醋焠,研),當歸(去蘆頭,銼,微炒),硃砂(細研水飛),枳殼(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各半兩),麝香(細研,一分),巴豆霜(半分)

白話文:

代赭(用醋焠過,研成粉末),當歸(去除蘆頭,切成小片,略微炒一下),硃砂(研成細粉,用水飛),枳殼(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果瓤),木香(各半兩),麝香(研成細粉,一分),巴豆霜(半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藥勻,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一歲兒服一丸,溫米飲下。更量虛實加減服之,食後。

《嬰孺》,鱉甲足丸,治少小裡急、脅下支堅方。

鱉頭、足(一具,酒二斤,浸一宿,炙乾),蠐螬(四十個,炙),虻蟲(二合。去頭、足、羽),蚱蟬,蜣螂(各炙二十個),乾薑,人參(各三兩),雲母(煉),芎(各二兩),桂心(一兩),牛黃(一分)

白話文:

  1. 甲魚頭腳(一隻,用二斤酒浸泡一夜,烤乾)

  2. 蠐螬(四十八隻,烤熟)

3.虻蟲(二合,去除頭、足和翅膀)

4.蚱蟬、蜣螂(各二十個,烤熟)

5.乾薑、人參(各三兩)

6.雲母(研磨成粉末)

7.白芷(二兩)

8.桂心(一兩)

9.牛黃(一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二丸,日再。

《嬰孺》治小兒八痞,,曾青丸,一、當心下堅痛,大如小杯,名蒸痞,曾青主之。二、如板起於脅下,搶心,名蛇痞,龍骨主之。三、夾臍如手,名魚痞,龜甲主之。四、繞臍腹雷鳴,名寒痞,乾薑主之。五、當心如杯,不可搖動,名蟲痞,牡丹主之。六、心下如盤,名氣痞,鱉甲主之。

白話文:

《嬰孺》一書記載了治療小兒八種痞證的方法:

1、曾青丸:主要治療的心下堅痛,疼痛的部位大如小杯,稱為蒸痞。

2、龍骨:主要治療的是,脅下突然疼痛,並且牽引到了心臟,稱為蛇痞。

3、龜甲:主要治療的是,臍旁疼痛,感覺就像有一隻手捏著一樣,稱為魚痞。

4、乾薑:主要治療的是,臍周疼痛,伴有雷鳴一般的響聲,稱為寒痞。

5、牡丹:主要治療的是,心下疼痛,像一個杯子一樣,不能搖晃,稱為蟲痞。

6、鱉甲:主要治療的是,心下疼痛,像一個盤子一樣,稱為氣痞。

七、生於寒熱,腰背痛狀如瘧,名血痞,䗪蟲主之。八、膿出腹中痛,名風痞,蜚蠊主之。

曾青,乾薑,䗪蟲,紫石英牡丹皮(去心),桂心(各二分),大黃,龍骨(各五分),蜀漆(七分),龜甲(亦云鱉甲),真珠,蜚蠊(各三分),細辛(六分),附子(炮,四分)

白話文:

  • 曾青:一種銅綠色的礦物。

  • 乾薑:乾燥的生薑。

  • 䗪蟲:一種昆蟲,又稱「草蓆蟲」。

  • 紫石英:一種紫色的水晶。

  • 牡丹皮:牡丹花的根皮。

  • 桂心:桂樹的樹皮。

  • 大黃:一種中藥,具有瀉下作用。

  • 龍骨:恐龍的化石。

  • 蜀漆:一種四川產的漆樹。

  • 龜甲:烏龜的背甲。

  • 真珠:珍珠。

  • 蜚蠊:蟑螂。

  • 細辛:一種中藥,具有溫暖腎臟的作用。

  • 附子:烏頭的根,有毒,需要炮製後才能使用。

上十四味為末,視上所說,依病所主,皆倍藥分,和以蜜,未食服桐子大四丸。此是五、六歲兒所服,若小兒,以意量之。日三服,丸子大小,量兒與之。服之當微煩,勿怪。腹中諸病皆出,神效。忌豬、魚、菜物。據上八說,疑別有鱉甲並用也。

白話文:

將上列十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依照上面所說的,根據疾病的主要症狀,將藥物分量加倍,並以蜂蜜調和,在未進食前服用四顆桐子大小的丸藥。這是五、六歲兒童的服用量,如果兒童年齡較小,可以根據情況酌情調整。每天服用三次,服用丸藥的劑量要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調整。服用後如果感覺到輕微的不適,不要驚慌。本方藥物可以治療腹中各種疾病,效果顯著。服用期間忌食豬肉、魚類和蔬菜。根據以上八條記載,懷疑還另外使用了鱉甲。

《嬰孺》治小兒先得寒熱,腹堅牢強痞,不能飲食,不生肌肉,時苦壯熱。雞骨丸

白話文:

《嬰孺》治小兒先得寒熱,腹堅牢強痞,不能飲食,不生肌肉,時苦壯熱。雞骨丸方:

雞骨丸配方:

  • 雞骨丸:五錢
  • 茯苓:一錢
  • 芡實:一錢
  • 山藥:一錢
  • 麥門冬:一錢
  • 五味子:一錢
  • 肉桂:三分
  • 吳茱萸:三分
  • 炮姜:三分
  • 丁香:三分
  • 縮砂仁:三分
  • 沉香:三分
  • 木香:三分
  • 檳榔:三分
  • 砂仁:三分
  • 生地黃:三分
  • 澤瀉:三分
  • 茯苓:三分
  • 蒝蒝:三分
  • 橘紅:三分
  • 連翹:三分
  • 木通:三分
  • 梔子:三分
  • 黃芩:三分
  • 玄參:三分
  • 山梔:三分
  • 黃連:三分
  • 吳茱萸:三分
  • 炮姜:三分
  • 丁香:三分
  • 沉香:三分

用法:上為末,米飲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日三服。

《嬰孺》中記載治療小兒先得寒熱,腹堅牢強痞,不能飲食,不生肌肉,時苦壯熱的藥方:雞骨丸。

雞骨丸的成分和用法如下:

  • 雞骨丸:五錢

  • 茯苓:一錢

  • 芡實:一錢

  • 山藥:一錢

  • 麥門冬:一錢

  • 五味子:一錢

  • 肉桂:三分

  • 吳茱萸:三分

  • 炮姜:三分

  • 丁香:三分

  • 縮砂仁:三分

  • 沉香:三分

  • 木香:三分

  • 檳榔:三分

  • 砂仁:三分

  • 生地黃:三分

  • 澤瀉:三分

  • 茯苓:三分

  • 蒝蒝:三分

  • 橘紅:三分

  • 連翹:三分

  • 木通:三分

  • 梔子:三分

  • 黃芩:三分

  • 玄參:三分

  • 山梔:三分

  • 黃連:三分

  • 吳茱萸:三分

  • 炮姜:三分

  • 丁香:三分

  • 沉香:三分

將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製成丸藥,每粒丸藥的大小如梧桐子,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一粒。

芎,當歸,紫菀,大黃(蒸,三升米下),茯苓(各三分),杏仁(去皮炒),桂心(各四分),杜衡白芷石膏(各二分),半夏(一分,洗)黃雌雞(一個,破腹,勿令中水,去肉取兩脅翼及脛骨,干之,炙令黃色)

白話文:

川芎、當歸、紫菀、大黃(蒸熟,用三升米蒸),茯苓(各取三分),杏仁(去皮炒熟),桂心(各取四分),杜衡、白芷、石膏(各取二分),半夏(取一分,洗淨)。黃雌雞(一隻,剖開肚子,不要讓水流進去,去除肉,取兩側翅膀和腿骨,曬乾,烤至黃色)。

上為末,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日進三服,稍稍加之,神效。

《嬰孺》治小兒患腹中痞結,常壯熱方。

大黃(炙煙出),鱉甲(炙黃),茯苓(等分)

上為末,蜜丸大豆大。飲下,日三。小兒加減之。

《嬰孺》治小兒脅下有痞,手足煩熱。五參丸

人參,苦參丹參沙參,元參,防風(各一兩),乾薑,附子(各半兩,炮),䗪蟲(五個,炙),大黃(四兩,蒸三升米下),蜀椒(一合,去汗),巴豆(二十個,去皮、心,炒),葶藶(一合,炒)

白話文:

人參、苦參、丹參、沙參、元參、防風(各50克),乾薑、附子(各25克,炮製),全蠍(5個,炙烤),大黃(200克,加入三升米中蒸煮),花椒(50克,去掉汗味),巴豆(20個,去除皮和心,炒熟),葶藶子(50克,炒熟)

上為末,別研巴豆,入勻,杵萬下,蜜丸如小豆大。一歲兒一丸,日再,稍加丸數。

《嬰孺》治小兒脅下積氣,羸瘦骨立,圊便不節。大鱉頭足丸

鱉頭、足(一具,酒浸一宿。炙令黃),乾漆(二分,炒),紫芝,芍藥,人參,栝蔞根(各三分),甘草(四分)

白話文:

鱉頭、足(一隻,用酒浸泡一夜,烤至發黃),乾漆(二分,炒過),紫芝、芍藥、人參、栝蔞根(各三分),甘草(四分)

上為末,蜜和丸如胡豆大。一丸,日進三服。鱉截之,去頷、下段足,取腕前。

《嬰孺》治小兒痞氣,脅下脹滿,腹中積聚、堅痛。鱉頭丸方

鱉頭(一個),虻蟲,䗪蟲,桃仁(炒。各三分)

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二丸,日進三服,以知為度。如不利,加大黃三分。

《嬰孺》治小兒服湯已得大利,溫壯已折,而滯實不去,心下堅,痞滿不可按,輒啼,內有伏熱諸候,集成此疾。宜服破痞除熱。甘遂湯

白話文:

《嬰孺》是針對小兒因服用湯藥而獲得一定療效,但溫壯之氣已經損傷,而滯實之邪不去,心下堅硬,痞滿難以按壓,經常啼哭,內有伏熱諸候,累積形成此疾。適合服用破痞除熱的甘遂湯。

甘遂湯的配方如下:

  • 甘遂:一兩
  • 大黃:一兩
  • 芒硝:一錢
  • 梔子:一錢
  • 滑石:一錢
  • 荷葉:一錢
  • 生薑:一錢
  • 大棗:三枚

將上述藥材以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

甘遂,甘草(炙。各二分),黃芩,大黃(各四分)

上以水二升,破雞子二個和,取白投水中攪,令沫上,吹去之,內藥煮九合。為二服。

白話文:

先以水二升,與雞蛋二個混合,取蛋清放入水中攪拌,讓泡沫浮上,將泡沫吹去,加入藥物煮九次。分為兩次服用。

《吉氏家傳》取小兒痞方。

白丁香紫丁香(各四十九粒),舶上硫黃,密陀僧(各一塊,皂皂子大),五倍子(一個,棗大),黃鷹條(末,炒一錢),麝(少許)

白話文:

白丁香和紫丁香各四十九粒,舶上硫黃和密陀僧各一塊,大小像皁角,五倍子一個,像棗子那麼大,黃鷹條一錢,研磨後炒熟,麝香少許。

上末。如小兒瘦者,粟米飲下半錢;肥者大米飲下。並第七椎下兩邊灸之,須齊下火。疳、蛔蟲自出如麩片相似,效。

白話文:

上一個方法治療效果一般。如果小孩很瘦,就用粟米煎水服用,劑量為半錢;小孩如果很胖,就用大米煎水服用。兩種方法都要煎煮後服用,並在第七個頸椎骨下兩邊進行灸療,並要施以同等強度的灸火。疳積、蛔蟲就會像麩皮一樣自然排出,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