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3)

1. 喘咳上氣第三

(餘喘急附)

《巢氏病源》小兒病氣候:肺主氣,肺氣有餘,即喘咳上氣。若又為風冷所加,即氣聚於肺,令肺脹,即胸滿氣急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記載的小兒病氣候:肺主導氣,肺氣過剩,就會出現喘咳的上氣。如果再被風寒所侵襲,氣就會聚集在肺中,導致肺部脹滿,從而出現胸悶氣促的症狀。

錢乙論肺盛復有風冷云: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後發散風冷。散肺瀉白散(方見本門)、大青膏主之(方見驚熱門中)。肺只傷寒,則不胸滿。

白話文:

錢乙談論肺盛復有風冷時說:胸部感到滿滿的,呼吸短促,氣急喘嗽,呼吸困難。應先宣散肺氣,再發散風寒。散肺瀉白散(藥方詳見本門)、大青膏(藥方詳見驚熱門)可以主治。肺部只是受寒,就不會出現胸滿症狀。

錢乙論肺臟怯云:唇白色,當補肺,阿膠散主之(方見本門);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肺主唇,唇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白話文:

錢乙談到肺臟虛弱時說:嘴脣顏色發白,應補肺,以阿膠散為主藥(具體方劑請參考本門)。如果出現胸悶、氣粗、呼吸短促、喉嚨阻塞等癥狀,就很難治療,這是因為肺虛損傷所致。脾肺疾病如果長期存在,就會虛弱而嘴脣發白。脾是肺的母親。母子都虛弱,不能互相補益,所以稱為肺臟虛弱。肺主嘴脣,嘴脣顏色發白而有光澤是吉兆,白得像枯骨一樣則會死亡。

《嬰童寶鑑》:小兒客風傷肺即氣促。

《嬰童寶鑑》:小兒因宿痰飲成塊,散後遍身虛腫,急喘。

《金匱要略》治大人、小兒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方

白話文:

《金匱要略》記載,大人、小孩肺臟積脹氣而咳嗽、上氣、煩躁而喘氣,浮脈,是心臟下方有水。可以用小青龍湯加石膏湯來治療。

麻黃(去節,三兩,《千金》用四兩),芍藥,桂枝細辛(各三兩,《千金》各用二兩),甘草(炙),乾薑(各三兩),半夏(半升,洗),五味子(半升,《千金》用一升),石膏(二升,碎)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疤,重量為三兩,根據《千金方》記載,重量為四兩),芍藥,桂枝,細辛(重量各為三兩,根據《千金方》記載,重量各為二兩),甘草(經過炙烤),乾薑(重量各為三兩),半夏(重量為半升,經過清洗),五味子(重量為半升,根據《千金方》記載,重量為一升),石膏(重量為二升,經過研碎)。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千金方》同。仍引云:仲景用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外臺》同。

白話文:

將九味藥材浸泡研碎,加入一斗水,先將中麻黃煮至減去二升,去除上面的浮沫,虛弱的人需減少藥量,每天服用三次。幼童服用四合。《千金方》中的方子相同。引文說到:仲景治療肺部脹氣,咳嗽並上氣,煩躁且喘息,脈象浮起的人,心下有水。《外臺》中的方子相同。

《葛氏肘後》:小兒咳嗽上氣。杏仁湯

杏仁(四十枚,去皮),麻黃(八分,切)

上件藥,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五合,增減以意度之,大良。《外臺》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服。乃云:百日小兒患熱氣急,不得服。小便赤黃,服之甚良。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以水二升煎煮,取一升藥液。分成五份,溫服每一份。根據病情的需要增減藥量,效果很好。《外臺方》中記載,以水一升煎煮藥材,取七合藥液,濾去藥渣後分成幾份服用。書中說:剛出生一百天內的嬰兒患熱氣急促,不宜服用。小便赤黃色時服用,效果很好。

《千金》治少小卒肩息,上氣不得安,此惡風入肺。麻黃

麻黃(去根節,四兩),甘草(炙,一兩),桂心(五寸),五味子(半升),半夏(洗),生薑(各二兩)

白話文:

麻黃(去除根和節,四兩),甘草(炙烤,一兩),桂皮(五寸),五味子(半升),半夏(清洗乾淨),生薑(各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兒服一合,大小節度,服之便愈。

《外臺》:劉氏療小兒上氣急滿,坐臥不得方。

鱉甲(一兩,炙令極熱,搗為末),燈心(一握)

上二味以水二升,煎取八合。以意量之與服。

《外臺》:《肘後》療大人、小兒奔走喘乏,便飲冷水、冷飲,因得上氣發熱方。

葶藶子(一兩,熬,搗),干棗(四十顆,劈)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棗取一升,內葶藶子煎取五合。大人分一、二服,小兒分三、四服。

《經驗後方》:大人、小兒定喘化涎。

上以豬蹄甲四十九個,淨洗控干,每個指甲內半夏、白礬各一字,入罐子內封閉,勿令煙出;火煆通赤,去火細研,入麝香一錢。人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飲下,小兒半錢。至妙。

白話文:

將豬蹄指甲取四十九個,洗凈擦乾,每個指甲內放入半夏和白礬各一字,放入罐子內密封,不要讓煙霧冒出;用火燒至通紅,取出後研成細末,加入麝香一錢。如果有人患有上氣喘咳,可將此藥粉倒入糯米粥中服用,小兒服用半錢即可。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劑。

《聖惠》治小兒咳嗽喘促,胸背滿悶,坐臥不安。葶藶散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麻黃(去根節),貝母(煨微黃),甘草(炙微赤,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白話文:

甜葶藶(半兩,隔著紙炒至紫紅色),麻黃(去掉根莖),貝母(煨至微黃),甘草(烤至微紅,切碎),杏仁(浸泡在熱水,去掉外皮和尖端,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各一份)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溫,日四五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咳嗽、心煩、喘粗。杏仁煎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天門冬(去心),寒食餳(各一兩),蜜,酥(各一合),生地黃汁(一大盞),貝母(半兩,煨黃)

白話文:

杏仁(用沸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分成兩份,用麩皮炒至微黃),天門冬(去核),葛根粉(各一兩),蜂蜜,酥油(各一杯),生地黃汁(一大碗),貝母(半兩,烘烤至黃色)

上件藥先搗,研杏仁如膏;次用地黃汁煎貝母及天門冬至五分;便研絞取汁,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餳。每服用溫水調下半錢已來。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種藥材先搗碎,然後將杏仁磨成膏狀;再用地黃汁來煎煮貝母和天門冬,煎到只剩下五分之一的量;然後將其研磨絞汁,加入杏仁膏中一起熬煮,直到它變成稀粥狀。每次服用時,用溫水調服半錢到一錢的量。視孩子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聖惠》治小兒咳嗽,喘粗不得睡臥。甜葶藶散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貝母(煨微黃。各一分),桂心(半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清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又方

杏仁(十枚,湯浸,去皮尖)

上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取出麩炒微黃,入煎水半小盞,爛研去滓。三、二歲以下分為三服。

《聖惠》治小兒咳嗽不瘥,喉鳴喘急。款冬花丸

款冬花,甘草(炙微赤,銼),紫菀(洗去苗土。以上各一分),麻黃(去根節),貝母(煨微黃),麥門冬(去心,焙),赤茯苓,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研。各半兩)

白話文:

款冬花、甘草(烤至微赤,切碎)、紫菀(洗去泥土。以上各一分)、麻黃(去除根部和節)、貝母(烤至微黃)、麥門冬(去除核心,焙製)、赤茯苓、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兩仁切開,用麩皮炒至微黃,研磨成細粉。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杏仁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清粥飲研化五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列的藥材搗成粉末,加入研磨好的杏仁,均勻混合,再加入蜂蜜和丸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將五丸藥劑研磨成粉末,用清粥送服。劑量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酌量增減。

《聖惠》治小兒未滿百日,咳嗽上氣。甘草丸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桂心(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散。杏仁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乳汁研化三丸服之,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列的藥物搗碎,然後過篩成粉末。杏仁磨成細粉,然後與蜂蜜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用乳汁將三粒藥丸溶解後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或四次。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酌情增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咳嗽,心胸壅悶、喘粗,不欲乳食。人參散

人參(三分,去蘆頭),桔梗前胡(去蘆頭),赤茯苓,麥門冬(去心,焙),子芩,款冬花,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白話文:

人參(三分,去掉蘆頭),桔梗,前胡(去掉蘆頭),赤茯苓,麥門冬(去掉麥門冬心,烤過),子芩,款冬花,甘草(烤到微紅,切成小段。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白話文:

將上件藥材搗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放入七片竹葉,煎至藥液只剩下五分之二,去除藥渣。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酌量增減藥量,溫熱服用。

《譚氏殊聖》治小兒因下痢,臟腑怯弱,乘虛作喘脹滿悶;及肺氣宿寒嗽促,坐臥不得。定喘散

白話文:

《譚氏殊聖》用於治療小兒因下痢,臟腑怯弱,乘虛作喘脹滿悶;以及肺氣宿寒咳嗽促迫,坐臥不得的病症。

定喘散的配方如下:

  • 細辛半錢
  • 五味子半錢
  • 蘇子半錢
  • 訶子半錢
  • 杏仁半錢
  • 桔梗半兩
  • 甘草一錢

用法: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用溫水調和,分兩次服下。

功效:本藥方具有溫肺化痰、益氣固表、止喘平喘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小兒因下痢引起的臟腑怯弱、乘虛作喘脹滿悶以及肺氣宿寒咳嗽促迫等症狀。

黑牽牛(炒,半兩,令香熟,搗取末,一分),木香,馬兜苓,元殼(各一分)

白話文:

  • 黑牽牛:炒至微香,搗成粉末,取半兩。

  • 木香:取一分。

  • 馬兜苓:取一分。

  • 元殼:取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五、六分,熱呷之。連進二服,大小便通快是效。實喘可服。

茅先生小兒諸喘氣急方。

海螵蛸,黑牽牛(末),牡蠣(煆),馬兜苓(去皮)

白話文:

海螵蛸:又稱海馬,是一種海洋生物,具有滋陰補腎、固精縮尿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腎虛、遺精、尿頻等症狀。

黑牽牛(末):黑牽牛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利尿、瀉火通便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便祕、尿路感染等症狀。

牡蠣(煆):牡蠣是一種海鮮,具有滋陰補腎、益精縮尿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腎虛、遺精、尿頻等症狀。

馬兜苓(去皮):馬兜苓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風濕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上各秤二錢為末,拌勻。每服抄一錢,用鯽魚淡煮湯調下。

茅先生小兒又喘氣急方。

海螵蛸,牡蠣(火煆)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用淡薑湯調下。

《嬰孺》治小兒未及百日,嗽喘上氣。甘草丸方

甘草(炙),桂心,杏仁(去皮尖。各二分)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乳下一丸,大人三十丸。一方入紫菀二分,更佳。(與《聖惠方》不同。)

《嬰孺》治小兒嗽上氣。五味子湯

五味子(三合),細辛(二分),桂心,甘草(炙),麻黃(去節),紫菀(各四分),乾薑(五分)

上件藥,以水五升,煮麻黃五沸,去沫,內藥煮取一升半。為三服,日三。

《嬰孺》治少小上氣,喉中介介作聲,甚者啼,喘逆不得息。五味細辛湯

白話文:

(此湯方)用於治療孩童出現上氣、喉嚨中有聲音、嚴重時會啼哭、呼吸困難、無法休息的症狀。

五味細辛湯的配方如下:

  • 細辛一兩
  • 桔梗半兩
  • 半夏半兩
  • 人參五錢
  • 甘草五錢
  • 五味五錢
  • 麻黃半兩
  • 桂枝半兩
  • 柴胡五錢
  • 白芍五錢
  • 杏仁五錢
  • 茯苓三錢
  • 乾薑三錢
  • 炙甘草五錢
  • 青皮五錢
  • 陳皮五錢
  • 紫蘇葉五錢
  • 浮萍五錢

細辛,紫菀(各二分),豆豉(二分),白牡馬屎(男七個,女二七個),飴糖(八兩)

白話文:

細辛、紫菀各二分,豆豉二分,白牡馬屎(男人用七個,女人用二十七個),飴糖八兩。

上以酒五升,煮三沸,去滓。下飴,溫服一合。六劑已瘥。神驗。

錢乙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瀉白散,方。又名瀉肺散,證在前。

桑白皮(細銼,炒黃),地骨皮(洗去土,焙。各一兩),甘草(炒,半兩)

白話文:

  • 桑白皮(切碎,炒至黃色)

  • 地骨皮(洗去泥土,焙製。各一錢)

  • 甘草(炒,半錢)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一中盞,入粳米百粒,同煎至六分,食後溫服。

錢乙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阿膠散方。又名補肺散,證在前。

白話文:

錢乙治療小兒肺虛,呼吸粗重急促。阿膠散劑方。又名補肺散,證狀在前面。

阿膠(麩炒,一兩半),黍黏子(炒香),甘草(炙。各一分),馬兜苓(焙,半兩),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

白話文:

阿膠(將麩炒一兩半),黍黏子(炒香),甘草(炙製,各一份),馬兜苓(焙製,半兩),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

張渙,蟬殼湯方,治小兒肺氣不利病。

蟬殼(炒),五味子(湯洗七遍,焙乾),人參(去蘆頭。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乾),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蟬殼(炒過),五味子(用湯洗過七次,烘乾),人參(去除根鬚,各一兩),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烘乾),甘草(炙烤過,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生薑湯調下。

張渙,白朮五味子湯方,治小兒咳嗽,氣逆上喘。

白朮(炮),五味子,丁香,人參(去蘆頭),款冬花(各半兩),細辛(去土,一分)

白話文:

白朮(炒過的),五味子,丁香,人參(去掉蘆頭),款冬花(各半兩),細辛(去除泥土,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三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溫,令時時呷之。

《聚寶方》,平氣散,治小兒氣不和。定喘和氣,補虛思食方。

人參,白茯苓,百合,甘草(炙),白朮,桔梗

上六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生薑少許,同煎至五分,溫服。

《惠眼觀證》,海螵蛸散,小兒定喘。

海螵蛸(乃浮石也),牡蠣(煆過),馬兜苓,木香(各二錢),牽牛子(一錢半,生熟各半)

白話文:

海螵蛸(是一種浮在海面上的石頭),牡蠣(經過燒製),馬兜苓,木香(各二錢),牽牛子(一錢半,一半生的一半熟的)

上為末。每服半錢,用生薑煎湯調下,不得近鹽、醋。

《張氏家傳》大人小兒肺喘急方。

天南星,半夏(各湯洗七次),人參,桑白皮(銼,炒),陳皮(洗,去瓤,焙)

白話文:

天南星、半夏(各用沸水煮熱,重複七次),人參、桑白皮(切碎,炒過),陳皮(洗淨,去除內膜,焙乾)

上等分,為銼散。每服一錢,水六分,生薑二片,煎三分,溫溫服。

《張氏家傳》治大人、小兒肺喘急,嗽連聲不止方。

麻黃(去節),杏仁(不去皮尖),元參,官桂(各一分),人參,甘草(各一兩),阿膠(炒,半兩)

上件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糯米三十粒,同煎七分,去滓,溫溫服。

《吉氏家傳》治大人、小兒遠年、日近肺氣喘息,咳嗽。清肺散。並治勞。

白話文:

《吉氏家傳》:治療大人、小兒長年或近期得了肺氣喘息、咳嗽的疾病。清肺散,也能治療勞疾。

半夏(薑汁浸一宿),麻黃(各半兩),馬兜苓,貝母,川升麻,杏仁(去皮尖),地骨皮,青皮,細辛,麥門冬(去心),桑白皮(各一分),百合,款冬花,柴胡(去蘆頭),桔梗,茯苓(各三分)

白話文:

半夏(用薑汁浸泡一夜),麻黃(各半兩),馬兜苓,貝母,川升麻,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地骨皮,青皮,細辛,麥門冬(去除中間的芯),桑白皮(各一分),百合,款冬花,柴胡(去除蘆頭),桔梗,茯苓(各三分)。

上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烏梅一個,煎七分,溫溫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咳嗽悶喘。貝母散

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一分)

上件為散子。每服一錢,水七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後溫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喘急。

桔梗,馬兜苓,人參,半夏(各等分)

上末,煉蜜丸粟米大。一服五粒,薄荷茶湯下。

白話文:

最後,煉成蜜丸,大小如粟米。每次服用五粒,用薄荷茶送服。

《吉氏家傳》,小兒調氣定喘勻氣散

丁香(四十九粒),白朮(一分),豆蔻(一個,麵裹,炮),青皮(半兩),甘草

上末。每服一字加減,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傷冷,氣喘涎多方。

栝蔞(一個,大者開一蓋子),阿膠(一分),沙糖(半兩)

上件,將二味投入栝蔞內,以蓋子依舊封著,白紙都糊,入飯甑蒸兩遍傾出。隨兒大小約多少,冷服。

《朱氏家傳》,真珠散,治小兒氣喘多涎。

真珠(末),生犀(各半錢),香附子(四錢),龍腦(少許)

上為末。每服半銅錢,煎桃仁湯調下。嬰兒一字,一歲以下者半錢。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痰涎不利,上喘咳嗽。生白丸

白附子(新羅者),天南星(各半兩),半夏(一兩)

上為末,取生薑汁打麵糊為丸。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薑湯下。量大小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