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五 (1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5)

1. 傷寒發黃第十五

(亦名黃病,余發黃附)

《巢氏病源》小兒黃病候:黃病者,是熱入於脾胃,熱氣蘊積,與穀氣相搏,蒸發於外,故皮膚悉黃,眼亦黃。脾與胃合候肌肉,俱象土,其色黃,故皮膚、肉熱積,蒸發令肌膚黃。此或是傷寒,或時行,或溫病,皆由熱不時解,所以入胃也。凡發黃而下痢,心腹滿者,死。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黃病症狀:黃病是指熱氣侵入脾胃,熱氣積聚,與穀氣相搏,由體內蒸發出來,所以皮膚和眼睛都變黃。脾胃合而為肌肉,都象徵土,顏色是黃色的,所以皮膚和肌肉有熱積聚,由體內蒸發出來導致膚色變黃。這可能是由於傷寒、時行病或溫病等原因引起,都是由於熱氣沒有及時解除,所以進入胃中。凡是出現黃病同時伴有腹瀉、心腹滿脹的,會死亡。

診其脈沉細者,死。又有百日、半歲小兒,非關傷寒、溫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胃氣熱,慎不可灸也。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數與除熱粉散粉之,自歇。不得妄與湯藥及灸也。

白話文:

如果診斷出脈象沉細的人,就會死。另外,有些出生百日到半歲的嬰兒,不是因為傷寒或溫病而身體有些微發黃,也是胃氣過熱造成的,千萬不可用灸法治療。用灸法治療會使熱氣更嚴重,這是過度保養而造成的。只要將嬰兒的衣物穿薄一點,並經常給他服用清熱粉散,自然就會痊癒。不可以用湯藥或灸法治療。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發黃者,何也?病人寒濕在裡不散,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鬱蒸不消化,故發黃。(漢贊南方暑濕,近夏癉熱,蓋癉者,黃也。古人以黃為癉,濕熱相搏,民多病癉,甚為跗腫。)然發黃與瘀血外證及脈俱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

白話文:

《活人書》論述傷寒小兒、大人的治療方法,一般都是用小劑量的藥,藥性也比較涼。有人問:病人發黃是什麼原因呢?答:是因病人體內寒濕之氣沒有散去,熱氣積聚在脾胃,皮膚腠理不疏通,瘀熱與宿食相搏結,鬱結蒸發不消化,所以發黃。(漢代讚美南方暑濕氣候,靠近夏天時暑熱嚴重,所謂癉,就是黃的意思。古人把黃稱為癉,濕熱相搏,百姓多患癉病,嚴重時會腫脹。)但是發黃與瘀血在病症和脈象上都很相似,但可以通過小便來區分:小便不利是發黃,小便通暢是瘀血。

要之發黃之人心脾蘊積發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若瘀血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凡病人身體發熱,頭面汗出,身無汗,劑頸而止;渴引水漿,小便不利,如此必發黃。茵陳蒿湯、五苓加茵陳散也。(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散五分,二十件拌勻,每服三錢,溫水調下,日三服。

白話文:

總之,患有黃疸的人,是心脾蘊熱引飲,脈搏必定是浮滑而緊數。如果是瘀血證,就像發狂一樣,大便必定是黑色的,這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病人身體發熱,頭面出汗,身體不出汗,只到脖子就沒有了;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如此必定會發黃。茵陳蒿湯、五苓加茵陳散(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散五分,一起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調開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病人服得湯,小便利,如皂莢汁赤,一宿腹減,則黃從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大抵發黃者,瘀熱在裡,由小便不利而致也。)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選而用之。又方:傷寒欲發黃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出黃水甚驗,即用茵陳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

白話文:

病人服用湯藥後,小便變少,顏色赤黃如皁莢汁,一晚上腹水減少,黃色液體從小便排出。古人說:治療濕病如果不利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一般出現黃疸的人,瘀血熱邪在體內,是由於小便不利引起的。)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以根據情況選用。還有一個方劑:傷寒將要發黃的人,趕快服用瓜蒂末,含口水,用力吸一字許的瓜蒂末入鼻中,會流出黃水,非常靈驗。再用茵陳湯送服五苓散,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又問:白虎諸亦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黃?答曰:白虎與發黃證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證也。頭面汗出,頸以下都無汗,發黃證也。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發熱,身如熏黃者,何也?太陽中濕也。仲景云: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白話文:

又有人問:白虎湯證的患者,同樣會出現身體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症狀,但為什麼不會出現黃疸呢?回答說:白虎湯證與黃疸證的症狀相似,遍身出汗,這是因為熱邪越過皮膚的界限,屬於白虎湯證。而黃疸證的患者,只有頭面出汗,頸部以下都沒有汗,而且會出現黃疸。又有人問:太陽病的患者,全身疼痛,發熱,身體像被燻黃了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太陽病兼夾濕邪的緣故。仲景說:“傷寒病人在發汗治療後,身體和眼睛變黃,這是因為寒濕之邪在體內沒有解除的緣故。”

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在第六卷,第十問。第十問曰: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也,何也?此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脈細者,非已至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朮附湯

白話文:

現在認為不可針刺,應該從寒濕中尋求治療方法。(在第六卷,第十問。第十問說:全身疼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是什麼原因?這叫做中濕。風雨襲擊了虛弱的人體,山澤蒸發了濕氣,很多人患上了濕證。濕氣流注於關節,必然導致身體煩痛,其脈象沉緩,是中濕的表現。脈象細弱的人,並不是已經到了全身疼痛、發熱身黃、小便自然通利的地步,可以用朮附湯治療。

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麻黃白朮湯。)又問:病人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咳嗽者,何也?少陽中風也。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小便不利,大便反而很順暢,應該使小便通暢,宜用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來治療。(或用麻黃加白朮湯。)

又問:病人脈搏弦浮大,而呼吸淺短,腹部脹滿,脅下和心臟疼痛;按壓很久氣都不通,鼻子乾燥,不能出汗,嗜睡,全身和眼睛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時常咳嗽,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少陽中風。宜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千金》治小兒傷寒發黃方。

土瓜根,汁三合服之。(《聖惠》取土瓜根汁一大合,蜜半匙相和,漸漸服之。)

白話文:

把土瓜根搗碎,三合汁服之。(《聖惠》方法取土瓜根汁一大合,蜂蜜半匙調和,漸漸服之。)

《千金》又方

搗青麥汁服之。

《千金》又方

韭根汁,澄清,以滴兒鼻中大豆許,即出黃水瘥。

《千金》又方

小豆(三七粒),瓜蒂(十四枚),糯米(十四粒)

上三味為末,吹鼻中。(《聖惠》以糯米為粳米,用四十粒。乃云:用藥綠豆大,吹鼻中,有黃水出,立瘥。)

白話文:

把上述三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吹入鼻中。(《聖惠》方中所說的「粳米」是指糯米,用四十顆糯米製成。方中說:「用藥如綠豆那麼大,吹入鼻中,有黃色的水流出,就能立即痊癒。」)

《外臺》:《近效》療天行,三日外若忽覺心上妨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為黃。不療殺人。秦艽湯

白話文:

《外臺》:「《近效》」中記載治療天行的方法:如果三天後突然覺得心中有妨礙和堅硬,腳心手心發熱,就會變成黃色。如果不治療,會導致死亡。秦艽湯方。

秦艽紫草,白蘚皮,黃芩梔子仁(各一兩)

白話文:

秦艽、紫草、白蘚皮、黃芩、梔子仁各1兩(60克)。

上五味切,以水一大升半,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為二服。老小以意量之,一劑不愈,更與一劑,試有效。

白話文:

把上五味材料切碎,用一又二分之一升水、一升牛奶一起煮,煮成七合後,分成兩次喝。老年人或兒童可以自行衡量酌減。如果吃了第一劑後還沒有起色,就再吃第二劑,試試看是否有效。

《廣利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並黃。

生栝蔞根搗,取汁二合,蜜一大匙,二味暖相和,分再服。

《經驗方》治遍身如金色。

瓜蒂(四十九個,須是六月六日收者為末),丁香(四十九個,入甘鍋燒,煙盡為度,細研)

白話文:

瓜蒂(四十九個,必須是六月六日採收的,磨成粉末)。丁香(四十九個,放入砂鍋中炒至冒煙,研磨成細粉)。

上同研勻,小兒用半字,吹鼻內及揩牙。

《聖惠》治小兒黃病,身如橘色。茵陳散方

茵陳,川芒硝(各一兩),梔子仁,川大黃(銼碎,微炒),黃芩,犀角木通(銼),寒水石(各半兩)

白話文:

  • 茵陳:一兩

  • 川芒硝:一兩

  • 梔子仁:半兩

  • 川大黃(切碎、微炒):半兩

  • 黃芩:半兩

  • 犀角:半兩

  • 木通(切碎):半兩

  • 寒水石: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天行病,發黃,心腹脹急。三黃散

川大黃(銼碎,微炒),黃芩(各半兩),梔子仁(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嬰孺》用三物各十分,水三升半,浸少時,猛火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兒一合半;一、二歲分四服,取利。)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以一小杯水煎至五分之一,去除渣滓,不拘時間,溫服。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劑量。(《嬰孺》中用三種藥物各十分,水三升半,浸泡一會兒,用大火煮至一升二合,一百天的孩子服用一合半;一、二歲的孩子分四次服用,以緩解。

《聖惠》治小兒脾胃熱毒,致肌肉變黃,小便赤色,心中煩燠。茵陳丸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如果小兒脾胃有熱毒,症狀包括皮膚肌肉變黃、小便呈紅色、心中煩熱。這個方子叫做「茵陳丸」。

茵陳丸的做法如下:

  1. 準備茵陳、大黃、黃連、梔子、山梔、清瘟丸、牛黃、麝香、二黃連、川連和三黃丸各一錢。

  2. 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然後混合在一起。

  3. 加入蜂蜜,將這些粉末混合成丸狀。

  4. 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一丸。

茵陳,梔子仁,川大黃(銼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銼),秦艽(去苗。各一兩),川朴硝(半兩)

白話文:

  • 茵陳: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作用。

  • 梔子仁: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涼血、瀉火除煩的作用。

  • 川大黃:一種中草藥,具有攻下瀉熱、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

  • 甘草:一種中草藥,具有補氣益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

  • 秦艽:一種中草藥,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作用。

  • 川朴硝: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涼血、瀉火除煩的作用。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諸黃。大黃散

川大黃(銼碎,微炒),黃連(去須),栝蔞根,黃芩,梔子仁(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聖惠》治小兒熱毒攻脾胃,遍身俱黃,小便赤澀,大便難,心神躁熱,兩目亦黃。升麻丸

白話文:

《聖惠》治療小兒熱毒攻入脾胃,全身發黃,小便赤痛,大便乾燥、難排,心神煩躁,眼睛也發黃。升麻丸方。

升麻,龍膽(去蘆頭),梔子仁,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秦艽(去苗),甘草(炙微赤。各半兩)

白話文:

川升麻、龍膽草(去除草頭)、梔子仁、黃芩、川大黃(切碎,微炒)、秦艽(去除花蕾)、甘草(炙烤至微赤,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新汲水研下三丸。三歲以上加丸數服。

《聖惠》治小兒諸黃,心胸壅悶。宜服,大黃丸

川大黃(銼碎,微炒),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茵陳(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新汲水研下三丸。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渾身及面色俱黃。宜服,黃瓜丸

黃連(一兩,去須),胡黃連(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黃瓜一枚,去瓤,留一小蓋子,入藥末後,以蓋子蓋定,用大麥麵裹燒,令面勻燋,去面搗熟,丸如綠豆大。七歲兒每服以溫水下七丸,看兒大小,加減丸數服之。

白話文:

把上列藥品研磨成粉末。取一根黃瓜,挖空內部,留下一個小蓋子,把藥末裝入黃瓜內,蓋上蓋子,用大麥麵粉包裹,放在火上烤,烤到麵粉均勻變焦黃,之後把麵粉去除,將黃瓜搗碎,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七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七丸,用溫水送服。依照兒童的年齡大小,增減丸藥的數量服用即可。

《聖惠》又方

秦艽(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牛乳一合,煎一、二沸,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三歲以下即可半錢。

《嬰孺》治小兒發黃,茵陳湯

茵陳,升麻,黃芩,柴胡知母羚羊角(屑。各八分),大黃,石膏(各一錢二分),梔子(一錢),芍藥(六分),瓜蒂(七個),藍葉(切,一升),甘草(二分,炙)

白話文:

茵陳、升麻、黃芩、柴胡、知母、羚羊角(研成細末,各八分),大黃、石膏(各一錢二分),梔子(一錢),芍藥(六分),瓜蒂(七個),藍葉(切碎,一升),甘草(二分,烤炙)

上切,以水五升,煮一升半。一、二歲為八服,四、五歲為四服,量兒大小與之。張渙治傷寒時氣,熱入於胃,與穀氣相搏,蒸發肌肉,使面目皮膚悉黃,謂之黃病。亦名發黃。蘆根湯

白話文:

用法:將蘆根按照比例切好,加入五升的水,煮到剩下一升半。一到兩歲的孩子,一天服用八次,四到五歲的孩子,一天服用四次,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型酌情加減。張渙用蘆根湯治療傷寒時疫,因為熱氣進入胃中,與穀氣相碰撞,蒸發肌肉,導致面部皮膚全部發黃,又稱「黃胖」。

蘆根湯的配方如下:

蘆根(一兩),茵陳,山梔子,黃芩,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薄荷三葉,煎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子芩散方,治黃病。

黃芩,栝蔞根,茯神(各一兩),胡黃連,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茵陳湯方,治小兒發黃等病,身如橘色。

山茵陳,山梔子仁(各一兩),川大黃,川芒硝,木通,寒水石(各七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三黃散方,治黃病。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黃芩,黃連(各半兩,去須)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後。

《活人書》,仲景茵陳蒿湯

茵陳蒿(嫩者,一兩半),大黃(半兩,去皮),梔子(大者,三枚半)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白盞,先煮茵陳,減半盞,次內二味,煮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

白話文:

將茵陳蒿和梔子搗碎成麻豆般大小。用二大白盞的水,先煮茵陳,煮到剩下半盞,然後加入梔子和茯苓,煮到剩下八分,去渣滓,溫熱服用,每天三次。小便應該暢通,尿液像皁莢汁一樣,顏色鮮紅。一夜之間,腹脹減輕,黃疸也隨小便排出。

《活人書》五苓加茵陳散,方在證注中。

《活人書》,仲景梔子柏皮湯

梔子(八枚),黃柏(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去節),連翹連翹根是也),甘草(炙。各一兩),赤小豆(半升),生梓白皮(切,二兩半),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處),連翹(連翹的根),甘草(炙甘草,各一兩),赤小豆(半升),生梓白皮(切碎,二兩半),杏仁(二十枚,去除皮和尖端)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上等藥材搗成像麻豆般大。每次服用五錢匕,加上四片生薑、一顆棗子和一杯半水,煮成八分,去掉渣滓,溫熱服用。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頭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朮附湯

白朮(二兩),附子(一個半),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白朮:二兩

附子:一個半

甘草:一兩(經過炙烤處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五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也,即是附子與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一兩。其大便堅,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白話文:

藥材切碎成芝麻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匙,搭配五片生薑和一顆紅棗,再加入一杯半的水,煮成七分滿,去除藥渣,溫熱後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服用一次後若感覺身體麻痺,過半日再服用一次。服用三次藥物之後,患者可能會感到頭暈目眩,這不必擔心。這是附子和術正在皮中驅走水氣,但還沒完全去除,因此患者會出現這種狀況。如果情況許可應加一兩的桂皮,但如果大便堅硬、小便通暢,則不需加桂皮。

《活人書》,仲景甘草附子湯

甘草,白朮(各一兩),附子(一枚,炮),桂枝(二兩,身腫者加防風二兩;悸氣、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兩半)

白話文:

甘草、白朮各一兩、附子(一枚,炮製過)、桂枝(二兩,如果身體腫脹者,加防風二兩;心悸、小便不順者,加茯苓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汗出即解。

《活人書》仲景五苓散,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麻黃加朮湯

麻黃(一兩半),桂枝(一兩,去皮),甘草(炙),蒼朮(各半兩),杏仁(三十五枚,去皮尖)

白話文:

麻黃(半斤),桂枝(半斤,去皮),甘草(炙),蒼朮(各四分之一斤),杏仁(七百枚,去皮尖)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