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五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6)

1. 傷寒餘熱不退第十六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餘熱往來候: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使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餘熱往來者,是邪氣與正氣交爭,正氣勝則邪氣卻散,故寒熱俱歇。若邪氣未盡者,時干於正氣,正氣為邪氣所幹,則壅否還熱,故餘熱往來不已。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傷寒餘熱往來證候的描述:傷寒是由於寒氣侵入人體皮膚,與血氣相搏,導致腠理閉塞,氣血不宣暢,積聚生熱,從而引起頭痛、全身疼痛和發熱的證候。其餘熱往來是指邪氣與正氣在體內相互交爭,正氣強盛時邪氣就會消散,所以寒熱都會消失。但若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就會時時侵犯正氣,正氣受到邪氣的侵犯後,就會導致熱邪再次鬱積,所以餘熱會反覆出現。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已得下後,熱不除者,余勢未盡,故其狀肉常溫溫赤熱也。

《聖惠》:夫小兒傷寒,若四、五日後熱即入里,即宜下之。下之得利後,熱猶不除者,是餘熱未盡故也。

漢東王先生云:小兒發熱,日中可,夜而熱甚,天明後涼,謂之傷寒餘熱未解矣。

《聖惠》治小兒傷寒二、三日,已服藥,得汗後餘熱未除,宜服逐毒氣,葳蕤散

白話文:

《聖惠方》中記載,如果小兒患上傷寒已經兩三天了,已經服用了藥物,並且出汗後餘熱還沒有消除,這時應該服用驅除毒氣的葳蕤散。

葳蕤散的配方は以下の:

  • 葳蕤根2兩
  • 防風1兩
  • 荊芥1兩
  • 獨活1兩
  • 細辛1兩
  • 茯苓1兩
  • 蒼朮1兩
  • 白朮1兩
  • 甘草6錢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1錢,用水或米湯送服。

葳蕤,川大黃(銼微,炒),川升麻甘草(炙微赤,銼),黃芩大青(各半兩)

白話文:

葳蕤、川大黃(磨細,炒)、川升麻、甘草(炙到微紅,磨細)、黃芩、大青(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傷寒,汗利以後,餘熱不除,口乾心煩,不欲乳食。黃耆散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了治療小兒傷寒的黃耆散方。此方適用於小兒傷寒,汗利後,餘熱未除,口乾心煩,不欲乳食的情況。

方劑組成:

  • 黃耆二錢
  • 麥門冬二錢
  • 石膏二錢
  • 粳米二錢
  • 甘草一錢
  • 蘿蔔頭二個

用法:將所有藥材洗淨後,加入適當的水,煎煮至藥液濃縮,然後取汁,讓小兒服用。

功效:此方具有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的功效,可以幫助小兒清除餘熱,緩解口乾心煩,增進食慾。

黃耆知母赤茯苓,甘草(炙微赤,銼),黃芩(各一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白話文:

  • 黃耆: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利尿消腫。

  • 知母:清熱滋陰,養陰潤肺,清熱涼血。

  • 赤茯苓:滲濕利尿,健脾化痰,益氣安神。

  • 甘草(炙微赤,銼):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益氣補虛。

  • 黃芩(各一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

  •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清熱潤肺,養陰生津,益氣健脾。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傷寒,得汗利後,餘熱不除,心神煩躁,夜臥不安。黃連散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治療小兒傷寒的方法:

如果小兒傷寒後,出汗後得到緩解,但餘熱尚未完全消除,導致心神煩躁,夜間無法安眠,可以服用黃連散。

黃連散的配方如下:

  1. 黃連:10克

  2. 黃芩:10克

  3. 柴胡:10克

  4. 黨參:10克

  5. 升麻:10克

  6. 葛根:10克

  7. 白芍:10克

  8. 甘草:6克

  9. 生薑:3片

  10. 大棗:3枚

將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3克,每日服用3次,可以用溫開水送服。

黃連散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功效,可以幫助小兒傷寒後餘熱不除、心神煩躁、夜臥不安等症狀的緩解。

黃連(去須),大青,川升麻,赤茯苓人參(去蘆頭),地骨皮,黃芩,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犀角屑(半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白話文:

黃連(去除根須)、大青葉、川升麻、赤茯苓、人參(切除根須)、地骨皮、黃芩、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各佔一份)、犀角屑(佔二分之一)、麥門冬(佔二分之一,去除中心,烘烤)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傷寒,汗利以後,餘熱不解,身體疼痛,心神虛煩,不思乳食。麥門冬散

白話文:

「聖惠方」中用來治療小兒傷寒的「麥門冬散」,適用於小兒傷寒汗出太多,餘熱未消退,身體疼痛,心神煩躁,不想吃東西的症狀。

「麥門冬散」的配方如下:

  • 麥冬:10克
  • 人參:6克
  • 五味子:6克
  • 甘草:6克
  • 生薑:3克
  • 大棗:10枚

製法:將上述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

用法:每日兩次,每次取藥粉3克,用溫開水調服。

功效:此方具有益氣養陰、清熱生津的作用,可緩解小兒傷寒汗出過多、餘熱不退、身體疼痛、心神煩躁、不想吃東西等症狀。

麥門冬,川升麻,柴胡(去苗),前胡(各半兩,去蘆頭),元參,犀角屑,子芩,葛根赤芍藥,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白話文:

麥門冬、川升麻、柴胡(去除根部)、前胡(各半兩,去除蘆頭)、元參、犀角屑、子芩、葛根、赤芍藥、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搗碎,用粗篩子篩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用小茶杯裝水,加入少許生薑,煎煮至剩下五分之一的量,去掉藥渣,不拘泥於服用時間,溫熱服用。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型酌量增減。

《聖惠》治小兒傷寒後,餘熱不除,心神不安。宜服,茯神丸

茯神,麥門冬(去心,焙),鐵粉硃砂(並細研。各半兩),犀角屑,梔子仁,白蘚皮,川升麻,元參,車前子(各一分)

白話文:

  • 茯苓:健脾益氣,寧心安神。

  • 麥門冬(去心,焙):養陰潤肺,清心除煩。

  • 鐵粉:補血養氣,滋陰清熱。

  • 硃砂(並細研。各半兩):清心安神,涼血解毒。

  • 犀角屑: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 梔子仁: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白蘚皮: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 川升麻:升陽舉陷,通竅止痛。

  • 元參:養陰清肺,益氣養血。

  • 車前子: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上件藥搗羅為末,與鐵粉、硃砂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粉末,與鐵粉、硃砂一起研磨至勻稱,以蜂蜜和丸成綠豆大小。不限定時間,以溫水送服五丸。依孩童大小增減服用量。

《聖惠》治小兒傷寒後,餘熱不除,四肢不利。宜用,此湯浴方

川大黃,甘草,防風(去蘆頭),丹參白朮(各半兩),雷丸(三分)

白話文:

  • 川大黃: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作用。

  • 防風(去蘆頭):具有祛風散寒、解表透疹的作用。

  •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的作用。

  • 白朮(各半兩):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的作用。

  • 雷丸(三分):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用一兩,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半,去滓。看冷熱,於密室中浴兒,後宜避風,隔日再用。(《嬰孺方》先用豬脂和此藥摩兒頭至足,令遍身;又取三指撮,白水在內和三升,煮三沸,浴兒,謂之摩膏方。)

白話文:

把上面所說的藥研成粗末的藥粉,每次服用一兩,加水三升,煎煮至藥液減少至二升半,過濾雜質。注意用冷水或熱水,在密閉的房間裡給小孩洗澡,之後要避免吹風,隔天再用一次。(《嬰孺方》中先用豬油和這種藥塗抹小孩的身體,從頭到腳,讓全身都抹到;另外用三指捏取藥末,加清水三升煮沸三次,用來給小孩洗澡,稱為膏浴法。)

太醫局,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胃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痢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生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白話文:

太醫院的「白虎湯」,用來治療傷寒病,病人大量出汗後,外邪已經排出,但心臟和胃部非常煩躁口渴,想喝水並嘔吐。或者在腹瀉後七、八天,邪毒沒有被清除,熱邪聚集在內臟,表裡都熱,經常怕風寒,非常口渴,舌頭乾燥,並想喝很多水的人,都適合服用。另外還可以用於治療夏季暑熱,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並口渴的症狀。

石膏(洗,二十五斤),知母(一百五十兩),甘草(煙,七十五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餘粒,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小兒量力少少與之。或加人參少許同煎亦得。食後服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並亡血、虛家並不可服。(治傷寒,本當取仲景白虎湯,方證牽引。緣此方敘出邪毒不解,熱結在裡,故再收之。)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半,加入粳米三十多粒,煎至一杯,濾去渣滓,溫熱後服用。兒童根據體力酌量服用。也可以加入少許人參一起煎煮。在飯後服用此藥。可以在立夏後、立秋前服用;春季和立秋後,以及失血、虛弱的人都不可以服用。(治療傷寒,本應採用仲景的白虎湯,但方證有所牽連。因為此方敘述邪毒不解,熱結在體內,故再收集之。)

《嬰孺》治傷寒。除熱粉散

雷丸(三兩),牡蠣,桂心(各一兩)

上為粉,以粉兒身上。

張渙,清涼湯方,解傷寒邪熱餘毒。

當歸,大黃,生地黃(各一兩),芍藥,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當歸、大黃、生地黃(各60公克),芍藥、甘草(炙。各30公克)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入竹葉薄荷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將前面的藥材搗成細末,每次服一錢,加上八分的水,放入少量竹葉和薄荷,煎煮至五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黃耆散方,治小兒傷寒,汗利以後,餘熱不除,口乾心煩,不欲乳食。

黃耆,知母,茯苓,人參,甘草(炙。各一錢),麥門冬(半兩,去心)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