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6)

回本書目錄

第三章·兒科特徵 (6)

1. 第七節·雜證

兒科特證,種類繁多,就其重要者言之,則已有臍風、丹毒、口證、變蒸、弱證、疳證等類。然此外名目尚多,病情各異,既為小兒所特有者,不得不另闢一節以述之,名之曰雜證。計有臍濕、胎驚、胎風、胎黃、胎毒、夜啼、客忤、哯乳諸項,茲逐條分述於後。

白話文:

兒科疾病種類繁多,就其中重要的來說,已有臍風、丹毒、口部疾病、抽搐、小兒虛弱體質、疳積等類。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疾病的名稱還很多,小孩生病的病情各有不同,由於這是小兒特有的疾病,不得不另闢一節來說明,這類疾病的名稱叫做雜症。包括臍濕、胎驚、胎風、胎黃、胎毒、夜啼、客忤、吮乳等,這裡逐條分述如下。

一、臍濕

小兒斷臍不慎,或衣服尿片受濕,侵及臍眼,重則病邪走竄,發為臍風,輕則病於局部,腫濕不幹,遷延日久,亦成危證,故治之不可不早。一見臍濕,即宜以枯礬、龍骨等分,加麝香少許,研為細末,敷於臍中,每二三時看一次,如有稠水流水,即以藥棉收干,換藥再敷,或用乾薑白石脂煅灰,同胡粉各等分研末,時時敷臍中,或用張渙封臍散,或用紅綿灰、黃牛糞灰、龍骨、發灰、干胭脂各等分,為細末,摻臍,干則油塗。臍濕初起,《簡易方》用粗糙紙燒灰存性敷臍最效。

白話文:

小孩子的臍帶如果剪斷時處理不慎,或是穿著的衣服和尿片受潮,使濕氣侵犯到了肚臍眼,嚴重的會使病邪到處亂竄,演變成臍風,輕微的則會造成局部發病,臍部腫脹潮濕不幹燥,拖延時間一久,也會變得很危險,所以治療臍濕症不可不趕快治療。一旦發現臍濕,應該立即用枯礬、龍骨等份研成細末,加上少量麝香,敷在肚臍中,每隔二、三個小時查看一次,如果有像稠水一樣的東西流出來,就用藥棉把水分吸收掉,換上新的藥敷上去。或者可以用乾薑、白石脂煅成灰,和胡粉各等份研成細末,隨時敷在肚臍中。或者可以用張渙封臍散,或者可以用紅綿灰、黃牛糞灰、龍骨、頭髮灰、乾胭脂等份研成細末,撒在肚臍上,乾了以後再塗上油。臍濕症剛開始發作時,《簡易方》記載的方法最有效,就是用粗糙的紙燒成灰,保持藥性敷在肚臍上。

惟宜勤加更換,勿使再受濕氣,乃可逐漸收功也。亦有臍濕之後,焮赤成瘡,以致潰爛,謂之臍瘡,治法與臍濕略同,總宜使局部清潔,不至蔓延擴大,亦不足為患也。瘡上宜用胡粉、龍骨各一錢,川連倍之,共研細末,時時敷用,臍中出血者,白石脂砂研極細末,或龍骨、枯礬為細末,加血竭少許乾摻之,以愈為度。

白話文:

只需要勤加更換,不要讓臍部再受濕氣,才能逐漸康復。也有的臍濕後,燒灼泛紅變成瘡,甚至潰爛,稱為臍瘡,治療方法與臍濕差不多,總的來說就是讓局部保持清潔,不擴大蔓延,也不足以成為困擾。瘡上可以敷胡粉、龍骨各一錢,川連加倍,研磨成細末,隨時敷用。臍中出血的人,用白石脂砂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或將龍骨、枯礬研磨成細末,加入少許血竭,乾敷直到痊癒。

又有臍突一證,通常因小兒過於啼哭,努張其氣,而臍眼不加緊封,以致愈啼而臍眼愈突,因衣服之摩擦,遂致受傷,宜以帛緊束,勿使外露,其有因風濕入內,光浮如吹,捻動微響,驚悸作啼者,內服宜用犀角消毒飲白芍藥湯加薏仁,外用煅牡蠣五錢、大黃五錢、朴硝一錢共為末,多用田螺(洗淨)浸水,調一二錢敷臍上,其水從小便出即愈。小兒陰囊腫大者,亦可通用。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臍突」的症狀,通常是因為小兒過度啼哭,用力努氣,而臍眼沒有適當的封閉起來,導致越哭臍眼突出的越嚴重,再加上衣服的摩擦,因而造成傷害。此時應以布帛緊緊束住,不要讓臍眼外露。

若是有因為風濕侵入體內,臍眼表面光滑浮腫,像被吹起,捻動時會發出細微的聲響,驚恐不安而哭泣的症狀,內服可服用犀角消毒飲或白芍藥湯加薏仁,外用煅牡蠣五錢、大黃五錢、朴硝一錢研磨成粉末,再用田螺(清洗乾淨)浸泡在水中,將一到二錢的藥粉調和後敷在臍眼上,當藥水的顏色經由小便排出,代表症狀已經痊癒。這種方法也適用於小兒陰囊腫大的情況。

二、胎驚

小兒生下即病,壯熱吐哯,翻眼握拳,咬牙噤口,身腰強直,嘔吐涎潮,搐掣驚啼,囟開腮縮,此胎驚也。病原由妊娠之時,飲酒嗜欲,忿怒驚撲,或外挾風邪,內傷胎氣,致成此狀。視其眉間氣色,赤而鮮碧者可治,青黑而黯者不救。治宜解散風邪為先,再以化痰調氣,方用青金丸、鉤藤飲,甚者銀硃丸利之,或其驚常發者,瘥後宜服太乙散調治。凡小兒百日內發搐,真者二三次必死,假者頻發不為重,宜試其口氣出熱者為假,可治。

白話文:

小兒出生後すぐに病気になり、熱が出て吐き気があり、目を回して拳を握り、歯を食いしばって口を閉ざし、身體と腰が硬直し、嘔吐して涎潮があり、ひきつけを起こして驚いて泣きます。頭のは囟門が開いて頬の筋肉が縮んでいるのは、これが胎児の驚きの症狀です。病因は妊娠中にアルコールを飲んだり、食慾旺盛だったり、怒ったり、驚いたり、毆られたり、外からの風邪の影響を受けたり、胎內に傷を負ったりすることで、このような症狀が出ます。眉間の様子を見ると、赤くて鮮やかな碧色は治療可能ですが、青黒くて暗い色は救えません。治療ではまず風邪を解毒し、次に痰を解消して気を調節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方剤としては、青金丸、鉤藤飲を使用します。ひどい場合は銀硃丸を用いて利尿させます。また、発作を頻繁に起こす場合は、回復後に太乙散を服用して調整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小児が100日以內に出産した場合、本物の発作の場合は2、3回で必ず死に至りますが、偽の発作の場合は頻繁に起こっても深刻ではありません。口から熱気を出しているかどうかを試してみると、偽の発作であることがわかり、治療が可能です。

其驚發痰升不省人事者,宜白金散,啼叫不已者宜祛風散,並用塗頂膏塗於囟門。大抵小兒臟腑脆弱,不可隨便取用硃砂、銀粉之重墜,蜈蚣、蠍尾之毒物,宜疏風行滯、達痰開肺宣竅之品,循序漸進,不效,方可酌議前述之峻劑,則貽誤取咎,庶可免歟(參看第五章)。

白話文:

如果孩子驚嚇後痰升而昏迷不省人事,應該使用白金散;啼叫不已的,應該使用祛風散,並且把塗頂膏塗在囟門上。一般來說,小孩子的臟腑脆弱,不可隨便使用硃砂、銀粉這類沉重的金屬藥品,以及蜈蚣、蠍尾這類有毒的藥物。應當使用疏散風邪、行氣通滯、化痰開肺、宣通竅道的藥物,循序漸進,如果無效,纔可以考慮使用前述的峻烈藥劑,否則就會貽誤病情,招致禍患,這樣纔可以避免(參看第五章)。

三、胎風

小兒生後,身熱皮紅,狀如湯火潑傷者,謂之胎風。病原由妊娠之時,脾胃積熱或父母本有宿疾,遺傳胎兒。治宜清胃散逍遙散與乳母服之,小兒亦服少許。其身無皮膚而不焮赤者,宜粳米粉敷之;身無皮膚而焮熱發赤者,宜石膏粉敷之。

白話文:

小孩出生後,全身發熱,皮膚發紅,像被熱水燙傷一樣,這種情況叫做胎風。發病的原因是懷孕時,母親脾胃有熱或父母有宿疾,遺傳給胎兒。治療方法是用清胃散、逍遙散給哺乳的母親服用,小孩也可以服用少量。全身沒有任何皮膚完好不發紅發赤的,應該用粳米粉敷在身上;全身沒有完好的皮膚,又發熱發紅的,應該用石膏粉敷在身上。

若腦額生瘡,腳上生瘡,未滿月而撮口握拳,腰軟如隨者,此必父母俱患梅毒,胎兒感毒甚深,瀰漫血中,比生則一齊發作,法為不治,亦有幸而得愈者;或肌肉腐潰,常年不痊,或筋骨穿爛,形體不全,固不免終其身為一廢人也(參看第一章第四節第六段)。

白話文:

如果額頭上長瘡,腳上長瘡,還沒有滿月就會撮口握拳,腰軟得像斷了一樣,那麼這一定是父母雙方都患了梅毒,胎兒感染毒性很深,彌漫在血中,出生後就會一起發作,這種情況無法根治,即使僥倖治癒了;也有可能肌肉腐爛,多年不痊癒,或筋骨穿孔,身體殘缺不全,終其一生成為廢人也無法避免。(參考第一章第四節第六段)。

四、胎黃

小兒生下後,身體略現黃色者,此生理自然之變化,初無大患者也。若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黃如梔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者,此由產婦孕時,濕熱傳於胎兒所致。宜母子同服地黃湯,不自乳食,與乳母服之,甚則犀角散;若色淡黃而兼白者此胃怯也,宜白朮散。微黃者不必服藥,即欲服藥,酌用三黃湯以清胃熱,數日之後,其黃自退矣。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身體略有黃色,這是生理自然變化,沒有大的問題。但如果全身和臉部發黃,呈金色,身上發熱,大便不通暢,小便發黃如梔子汁,不吃奶、不吃飯,不停啼哭,這是由於孕婦懷孕時,濕熱之邪傳給胎兒導致的。宜母子同服地黃湯,如果母親不能給嬰兒哺乳,讓乳母服用此湯,症狀嚴重時,服用犀角散。如果顏色淡黃兼白,這是因為胃虛,應服用白朮散。如果是微黃的,不必服藥,想要服藥,則服用三黃湯來清胃熱,幾日之後,黃色自行消退。

又有遍體紅赤者,用生地、花粉、甘草連翹等分煎服,外用浮萍、藍葉、水苔搗爛,絞汁,調朴硝土砂塗之,其赤亦退。

白話文:

另外也有全身皮膚發紅的,可以用生地、花粉、甘草、連翹等份煎服,外用浮萍、藍葉、水苔搗成爛泥,然後絞出汁液,再將朴硝土砂調和塗抹在患處,紅疹也會退去。

五、胎毒

小兒生下後,頭上生瘡,或如干癬,或膿水淋漓,或結靨成片,謂之胎毒。此證多由稟受胎熱,或欲火之毒,或飲食之毒所致。發於耳邊髮際,漸延頭面作癢者,此肝膽之實熱,治宜柴胡清肝散;發於眉際,延及遍身四肢,膿水淋漓者,此肝脾之實熱,治宜清胃散、小柴胡湯立效散之屬;發於頭額者,屬心經之熱,治宜連翹心、梔子仁、川連、牛黃之類;頭面生瘡,作癢出水者,此腎經虛熱,宜地黃丸解毒散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頭上長瘡,有的像乾癬,有的膿水直流,有的結痂成片,這種疾病稱為胎毒。這種疾病多是由於胎兒本身就帶有熱毒,或者是由於父母雙方的慾望過度或者是飲食不當所造成的。如果瘡發在耳邊的髮際,逐漸蔓延到頭面,並且感到瘙癢,這種情況是肝膽實熱造成的,應該用柴胡清肝散來治療;如果瘡發在眉毛間,並且蔓延到全身四肢,膿水直流,這種情況是肝脾實熱造成的,應該用清胃散、小柴胡湯、立效散等藥物來治療;如果瘡發在頭額,是屬於心經的熱毒引起的,應該用連翹、梔子仁、川連、牛黃等藥物治療;如果瘡發在頭面,並且感到瘙癢和流出膿水,這是腎經虛熱引起的,應該用地黃丸和解毒散來治療。

外治用陳石灰黃柏滑石各五錢研細末,桐油調搽;或用紫甘蔗皮一兩,兒茶五錢,血竭二錢,抱龍丸四分共為末,豬膽汁調搽;或用雞蛋二三枚蒸熟,去白留黃,加亂髮一團如蛋大,於鐵器中炭火干煎,初甚乾枯,少時發焦,蛋有油出,俟冷,取油和苦參末搽之,數日即愈。《簡易方》用黃連、黃柏、黃芩等分為末,濕則乾摻,干則油塗之。

白話文:

外用藥方:

  1. 陳石灰、黃柏、滑石各五錢,研磨成細末,用桐油調勻,塗敷患處。

  2. 紫甘蔗皮一兩、兒茶五錢、血竭二錢、抱龍丸四分,共研成細末,以豬膽汁調勻,塗敷患處。

  3. 雞蛋二至三枚,蒸熟後剝殼,取出蛋黃,加入一團搓亂的頭髮,大小約如雞蛋一般,放在鐵器中,以炭火乾煎,起初會非常乾枯,不久後頭髮會燒焦,雞蛋會出油,等蛋油冷卻後,取出蛋油,加入苦參末調勻,塗敷患處,數日即可痊癒。

《簡易方》中的藥方:

將黃連、黃柏、黃芩等藥材等分研磨成細末,患處乾燥時,以細末乾敷;患處潮濕時,則以細末調油塗抹患處。

六、夜啼

小兒夜啼,多由乳母不善調護,以致俾夜作晝,不能安眠。其有不因於此者則為病,病有寒、熱、驚、滯四因,因寒而啼者,脾氣寒冷,陰盛於夜則腹中作痛,故面青手冷,腰曲而啼,治宜用炙黃耆當歸、甘草、赤木香等分為末,塗乳頭上令兒吮之;因熱而啼者,心火煩盛,面赤手暖,口中氣熱,仰身而啼,見燈火愈甚,治宜用鉤藤、茯神、甘草、燈芯、辰砂、木通各一錢煎湯服;因滯而啼者,乳食停滯作痛,啼而不哭,直聲來往,淚液殊少,治宜用生麥芽山楂各一錢煎湯服;因驚而啼者,心氣不足,神不安穩,哭而不啼,連聲多淚,宜從驚治,或服天王補心丹以調之,單方蟬蛻用下半截,不拘多少,研末,薄荷湯送下,治一般夜啼,有效。

白話文:

小孩子的夜啼,大多是乳母照顧不當,導致白天和黑夜顛倒,無法安眠。如果並非如此,那便是生病了。疾病有寒、熱、驚、滯四種原因。因寒而啼的,是脾氣寒冷,陰氣在夜晚盛行,所以肚子疼痛,因此臉色青、手腳冰冷、腰彎曲而啼哭,治療宜用炙黃耆、當歸、甘草、赤木香等分研成細末,塗抹在乳頭上讓孩子吮吸。因熱而啼的,是心火煩盛,臉色發紅、手心溫暖、口中氣味灼熱,身體仰躺而啼哭,見到燈火會更加嚴重,治療宜用鉤藤、茯神、甘草、燈芯、辰砂、木通各一錢煎湯服用。因滯而啼的,是乳食停留在體內導致疼痛,啼哭而不流淚,聲音斷斷續續,淚液很少,治療宜用生麥芽、山楂各一錢煎湯服用。因驚而啼的,是心氣不足,精神不安定,哭泣而不停,連續不斷且多淚,應從驚嚇方面治療,或服用天王補心丹來調理。單方蟬蛻用下半截,不拘多少,研成末,以薄荷湯送服,可以治療一般夜啼,效果很好。

總之夜啼一類,多由驚熱之相併,愈欲其睡,愈不得睡,非一面服藥,一面使之逐漸改變,固未易奏功也。

七、客忤

小兒神氣虛弱,忽觸非常之物,或見不識之人,與兒神氣相忤,以致口吐青黃白汁,腹中疼痛,水穀不化,面易五色,其狀似癇,但目不上插,脈多弦急而數,甚至心腹脹滿絞痛,氣衝心胸,悶亂欲死,不急治之,亦能殺人。初發時宜視其口中懸雍左右,當有青黑腫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即以針刺破,或用指爪摘去,以綿裹釵頭拭去血即愈。通治宜備急丸安神丸、張渙辟邪膏之屬。

白話文:

兒童體質虛弱,突然遇到不尋常的事物,或者看到不認識的人,導致兒童精神受刺激,出現口吐青黃白汁、腹中疼痛、消化不良、臉色變換等類似癲癇的症狀,但眼睛不往上吊,脈搏多為緊繃急促且數量多,甚至會心腹脹滿、絞痛、氣衝心胸、胸悶想死。如果不緊急治療,也有可能死亡。發病初期應查看兒童口中的懸雍左右,是否出現青黑腫核,如麻豆般大小,或者呈現紅色或白色。此時應立即用針刺破腫核,或用手指甲摘除,再用棉花包住髮簪頭,擦拭乾淨血跡即可痊癒。常用的治療方法包含備急丸、安神丸、張渙辟邪膏等藥物。

客忤夜啼者,時生恐懼,睡中驚惕,或兩手抱母,驚啼不已,治宜先用百解散散表,次用蘇合香丸琥珀抱龍丸之屬以驅邪鎮心。大率客忤之證,必先熱於內,然後忤觸於外,或神氣先虛,忤乃乘之,若健全之小兒,雖偶有所觸,不過略現驚恐,固不足為患也。尚有觸犯穢氣,而現上述證狀者,謂之中惡,治宜芳香化濁,與客忤大率相同。

白話文:

小孩因為受到驚嚇而哭啼並且無法入眠,時常感到害怕,睡夢中驚醒,或是兩手抱著母親的身體,哭啼不止,首先應該先用百解散來疏散外邪,接著用蘇合香丸、琥珀抱龍丸這類藥方來驅除邪氣鎮定心神。一般來說,受驚嚇的症狀,一定是由於內心先感到發熱,之後受到外在的驚嚇,或是精神體力先虛弱下來,驚嚇便因此而乘虛而入,若是健康強壯的小孩,就算偶爾受到驚嚇,也只是會稍微表現出驚恐的樣子,基本上不會造成什麼危害。再者,如果有小孩因為接觸到穢氣而出現上述症狀的,被稱之為中惡,治療時應該使用芳香的藥物來化解濁氣,治療原則與受驚嚇的症狀大致相同。

八、哯乳

哯,不嘔而吐也。小兒吐乳,過飽或動搖之,均足致此,不足為異。惟頻哯不已,則宜治之。因過飽胃弱不化而哯者,宜用麥芽、陳皮白朮、神麯之類;因熱而哯者,面色多赤,二便微秘,宜用川連、茯苓、陳皮、竹茹之類;因寒而哯者,面色青白,糞清多沫,宜用白豆蔻、半夏生薑砂仁之類;胃氣虛弱,傷中頻哯,宜用伏龍肝煎湯飲之,立止。

白話文:

哯,是指不嘔吐出食物,而是吐出胃液或其他液體。小兒吐奶,可能是因為吃得太飽或劇烈運動,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頻繁哯吐不止,就應該及時治療。

如果哯吐是因為吃得太飽,胃部虛弱消化不良,可以使用麥芽、陳皮、白朮、神麴等藥物治療。如果哯吐是因為體內有熱,表現為面色發紅,大便和排尿量減少,可以使用川連、茯苓、陳皮、竹茹等藥物治療。如果哯吐是因為體內有寒,表現為面色蒼白,大便清稀帶泡沫,可以使用白豆蔻、半夏、生薑、砂仁等藥物治療。

如果胃氣虛弱,導致哯吐不止,可以服用伏龍肝煎湯,可以立即止吐。

附方

(一)封臍散,外用,治臍風臍濕。

當歸(五錢,洗焙),天漿子(三個,微炒),亂髮(一錢,燒灰存性)

白話文:

當歸(五錢,清洗、焙乾),天漿子(三個,稍微炒一下),亂髮(一錢,燒成灰並保留其性質)

搗籮為細末,用麝香一字,拌勻,每用一字至五分,敷臍上,時時用之。

(二)犀角消毒飲,治痘瘡發疔,胃熱咽腫便秘,小兒斑疹丹毒,因熱作驚。

白話文:

(二)犀角消毒飲,治療痘瘡、發疔瘡、胃熱導致的咽喉腫痛便祕、小兒斑疹丹毒、因熱而導致的驚厥。

犀角(七分),連翹,鼠黏子(各一錢),荊芥(六分),甘草,防風(各五分),忍冬(一錢五分)

白話文:

  • 犀角(七分):犀牛角,研磨成粉末,七分。

  • 連翹:連翹花的藥材,一錢。

  • 鼠黏子:老鼠黏子的藥材,一錢。

  • 荊芥:荊芥的藥材,六分。

  • 甘草:甘草的藥材,五分。

  • 防風:防風的藥材,五分。

  • 忍冬:忍冬花的藥材,一錢五分。

清水煎服。

(三)白芍藥湯,治小兒臍突,冷疝腹痛,壞症傷寒。

白芍藥(酒炒,一兩),澤瀉(五錢),生甘草(一錢二分),肉桂(一錢)

白話文:

  • 白芍藥(炒過酒,一兩)

  • 澤瀉(五錢)

  • 生甘草(一錢二分)

  • 肉桂(一錢)

共研粗末,每服二錢。誤汗誤下,加人參南木香各二錢;臍下痛,加生薑一片,食鹽五釐。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如果虛汗淋漓,誤服瀉下藥物,可加入人參、南木香各二錢;如果臍下疼痛,可加入生薑一片,食鹽五釐。

(四)青金丸,治小兒胎熱,化痰涎,鎮驚邪。

人參,天麻(煨),茯神,白附子(炮),牛膽南星(炒。各二錢),炙甘草(一錢五分),青黛(一錢)

白話文:

人參、天麻(煨過)、茯神、炮白附子、炒牛膽南星(各二錢)、炙甘草(一錢五分)、青黛(一錢)

研為極細末,煉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鉤藤、皂莢子煎湯化服。

(五)鉤藤飲,治小兒胎驚夜啼。

鉤藤鉤,茯神,茯苓,川芎,當歸,木香,甘草(炙),白芍(各一錢)

研為末,每服一錢,加生薑、大棗,清水煎服。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驚搐,加蠍尾五分。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上生薑、大棗,用清水煎服。如果出現驚啼的症狀,可以加上蟬蛻、防風、天麻;如果出現驚搐的症狀,可以加上五分蠍尾。

(六)銀硃丸,見前第一節。

(七)太乙散,治胎驚。

天漿子(去殼,微炒),蠍稍(各二十一個),防風,天麻,硃砂(各五錢),麝香(一錢)

研為末,每服五分,人乳汁化下。一方有天南星、白附子、茯苓。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人的乳汁化開服用。一方有天南星、白附子、茯苓。

(八)白金散,治諸癇潮發不省。

白殭蠶(湯洗,炒微黃),天竺黃(二錢五分),牛黃(一錢),麝香,龍腦(各五分)

研為細末,拌勻,每服五分,薑汁調,放溫灌之。

(九)祛風散,治胎癇多啼。

胡黃連(五錢),全蠍,犀角,天竺黃,麻黃(去節。各二錢五分)

各研細末,和勻,每服五分,加麝一字,乳汁調下,

(十)塗頂膏,外用。治天釣風。

蕓薹子,生烏頭(去皮臍。各二錢)

研為末,每用一錢,新汲水調,敷頂上。

(十一)清胃散,見前第三節。

(十二)逍遙散,治肝氣抑鬱,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口苦,倦怠煩渴,寒熱咳嗽,兩脅作痛,臍部脹痛,小腹重墜,婦人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

白話文:

(十二)逍遙散,治療肝氣鬱結,血虛火旺,頭痛目眩,臉頰發紅口苦,倦怠煩渴,寒熱咳嗽,兩脅作痛,臍部脹痛,小腹墜脹,婦女經期不調,脈搏弦大而虛弱。

柴胡(七分),白朮(蜜水拌蒸),茯苓,當歸(各一錢),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甘草(炙),陳皮(各八分),薄荷葉(五分),煨姜(三片)

白話文:

柴胡(七分),白朮(用蜂蜜水拌勻,蒸過),茯苓,當歸(各一錢),白芍藥(用酒炒過,一錢五分),甘草(炙過的),陳皮(各八分),薄荷葉(五分),煨過的薑(三片)

清水煎服。

(十三)地黃湯,治濕熱鬱結,經絡阻滯。

生地黃赤芍天花粉,赤苓,川芎,當歸,豬苓,澤瀉,甘草,茵陳(各等分)

白話文:

  • 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作用。

  •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作用。

  • 天花粉: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作用。

  • 赤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 豬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

  •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化痰的作用。

  • 甘草:具有補氣益中、調和諸藥的作用。

  • 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作用。

銼散,清水煎服。

(十四)犀角散,治小兒胎黃。

犀角,茵陳,栝蔞根,升麻(煨),甘草,龍膽草,生地黃,寒水石(煅。等分)

白話文:

犀角:動物犀牛角,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清肝明目等功效。

茵陳:植物茵陳蒿的根和莖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解毒、止痢等功效。

栝蔞根:植物栝蔞的根,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通便等功效。

升麻(煨):將升麻藥材用火煨製,具有疏風解表、宣肺通竅、託毒外出等功效。

甘草:植物甘草的根,具有補氣益中、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等功效。

龍膽草:植物龍膽草的全草,具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利膽退黃等功效。

生地黃:植物生地黃的根,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止血等功效。

寒水石(煅。等分):將寒水石藥材煅製,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

清水煎服。

(十五)白朮散,治吐瀉已久,虛熱而渴,並治霍亂煩渴,虛損氣弱,及酒積嘔噦。

白話文:

(十五)白朮散,用於治療吐瀉已經有一段時間,虛熱並且口渴,也用於治療霍亂煩渴,身體虛弱以及喝酒之後嘔吐呃逆。

白朮,人參,白茯苓,藿香,木香,甘草(炙,各一兩),乾葛(二兩)

研為末,每服三錢。

(十六)三黃湯,見前第三節。

(十七)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怒火,憎寒發熱,寒熱往來,耳衄,頭瘡,鬢疽,發脅,陰縱,婦人陰癢等證。

白話文:

柴胡清肝散治療肝膽三焦風熱怒火所致的憎惡寒冷發熱、寒熱往來、耳衄、頭瘡、鬢疽、發脅、陰縱、婦女陰癢等症狀。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分),梔子(炒黑),川芎(各五分),連翹,桔梗(各四分)

白話文: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各1.5克),梔子(炒黑)、川芎(各2.5克),連翹、桔梗(各2克)。

清水煎服。

(十八)小柴胡湯,治傷寒惡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口苦耳聾,脈弦而數,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不渴,身有微熱,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凡屬少陽經半表半裡之證之宜和解者。

白話文:

(十八)小柴胡湯:

治療傷寒惡風,寒熱往來交替,胸脅部苦悶氣滿,唉聲嘆氣不想飲食,心煩喜嘔,口苦耳聾,脈弦而數,或胸中煩悶而不嘔吐,或口渴或不渴,身體有微微發熱,或腹中疼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動,小便不利,或咳嗽,凡屬少陽經半表半裡證,宜和解者。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半夏,大棗

(十九)立效散,外用。治鬢瘡,耳瘡,瘡疥。

定粉(即粉錫),松香,黃柏,黃連,枯礬(各一兩)研為細末,用清油調搽。

白話文:

定粉(即粉錫)、松香、黃柏、黃連、枯礬(各一兩),研磨成細粉末,用清油調和後塗抹。

(二十)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見前第五節。

(二十一)解毒散,治癰瘡初起。

犀角屑,川升麻,朴硝,赤芍,木通(各一兩),石膏(二兩),玄參,麥冬(去心),生甘草(各五錢)

白話文:

  • 犀角屑:犀牛角研磨成粉。

  • 川升麻:川升麻的根莖。

  • 朴硝:硝石。

  • 赤芍:赤芍藥的根。

  • 木通:木通的藤。

  • 石膏:天然石膏。

  • 玄參:玄參的根。

  • 麥冬(去心):麥冬的根,去除中間的心。

  • 生甘草:甘草的根,未經炮製。

每服四錢,清水煎服。

(二十二)天王補心丹,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清二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涸,咽乾口燥,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證。

白話文:

(二十二)天王補心丹具有安神養心、益氣養血、壯陽補精、健脾益氣、清熱化痰、祛除煩熱、安定心神、治療思慮過度、心血不足、精神恍惚、體液枯竭、口乾舌燥、健忘怔忡、大便不暢、口舌生瘡等疾患。

生地黃,人參,茯苓,遠志石菖蒲,玄參,柏子仁,桔梗,天門冬丹參酸棗仁,甘草,麥門冬百部杜仲,茯神,當歸,五味子

白話文:

  • 生地黃:一種中草藥,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補虛益精的功效。

  • 人參:一種珍貴的中草藥,具有補氣益血、強精補腎、益智安神的功效。

  • 茯苓:一種中草藥,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 遠志:一種中草藥,具有益智健腦、養心安神、明目退翳的功效。

  • 石菖蒲:一種中草藥,具有芳香醒神、開竅健智、化痰利水的功效。

  • 玄參: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涼血、養陰止渴、滋陰降火的功效。

  • 柏子仁:一種中草藥,具有補腎益精、烏髮明目、潤腸通便的功效。

  • 桔梗:一種中草藥,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止咳平喘的功效。

  • 天門冬:一種中草藥,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益胃生津的功效。

  • 丹參:一種中草藥,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煩、涼血消腫的功效。

  • 酸棗仁:一種中草藥,具有養心安神、益氣補血、明目退翳的功效。

  • 甘草:一種中草藥,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顏的功效。

  • 麥門冬:一種中草藥,具有潤肺清心、益氣生津、止咳平喘的功效。

  • 百部:一種中草藥,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利尿、清熱解毒的功效。

  • 杜仲:一種中草藥,具有補腎壯腰、強筋壯骨、益氣活血的功效。

  • 茯神:一種中草藥,具有寧心安神、養心益氣、益智健腦的功效。

  • 當歸:一種中草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 五味子:一種中草藥,具有補腎益精、生津止渴、斂肺定喘的功效。

研為細末,煉蜜為丸。

(二十三)備急丸,治中惡客忤,鬼擊鬼打,面青口噤,胸腹刺痛,脹滿氣急,卒死暴厥,以及寒氣冷食,稽留胃中,胸腹滿痛,便秘。

白話文:

(二十三)備急丸,用於治療中邪客忤、鬼擊鬼打,症狀包括面色青紫、口噤不語、胸腹刺痛、腹脹氣急、突然死亡、暴厥,以及寒氣冷食停留在胃中,導致胸腹脹滿疼痛、便祕等。

巴豆(去皮心膜油,研如脂,一錢),乾薑(生泡去皮,二錢),川大黃(濕紙裹煨,三錢)

白話文:

巴豆:除去皮、心膜和油脂,研磨成膏狀,重量一錢。

乾薑:用生薑泡水,去除皮後,重量二錢。

川大黃:用濕紙裹著,煨熟,重量三錢。

先以大黃、乾薑搗為細末,入巴豆霜,合搗千杵,和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四丸,未醒,更服三丸

按:此方峻猛,用者宜慎。

(二十四)安神丸,治心經虛熱,睡中驚悸,夜啼。

人參,酸棗仁(炒),茯神,半夏(各一錢),當歸(酒洗),橘紅,赤芍(炒。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人參、酸棗仁(炒過的)、茯神、半夏(各一錢),當歸(用酒洗過的)、橘紅、赤芍(炒過的。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甘草(炙過的,三分)

研為末,薑汁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二三丸。

(二十五)辟邪膏,治小兒客忤,經犯鬼物粗惡暴氣,吐下青黃赤白者。

降真香(銼),白膠香沉香,虎頭骨(微炒),鬼臼(去毛),草龍膽,人參,白茯苓(各五錢)

白話文:

降真香(切碎),白膠香,沉香,虎頭骨(略微炒過),鬼臼(去除毛刺),草龍膽,人參,白茯苓(各五錢)

搗羅為細末,加水磨雄黃(飛)五錢,麝香一錢,拌勻,煉蜜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乳香煎湯化下。又另丸如彈子大,用綠絹袋盛貯,佩兒衣帶上,或於臥室常燒之,以辟邪惡之氣。

白話文:

把羅得像粉末一樣細膩,加入水磨雄黃(飛雄黃)五錢、麝香一錢,攪拌均勻,使用蜂蜜做丸,像雞頭大小,每次吃一丸,用乳香煎煮後化開服用。另外做幾丸像彈珠一樣大的藥丸,用綠色的絹袋子裝起來,掛在孩子的衣服腰帶上,或者在臥室裡經常焚燒它,起到驅邪避害的作用。

(二十六)百解散,治胎驚丹毒之火毒攻裡者。

乾葛(二兩五錢),升麻,赤芍(各二兩),生甘草(一兩五錢),黃芩(一兩),麻黃(七錢五分),肉桂(二錢五分)

白話文:

乾地瓜(二兩五錢),升麻、赤芍藥(各二兩),生甘草(一兩五錢),黃芩(一兩),麻黃(七錢五分),肉桂(二錢五分)

研為粗末,每服二錢,加生薑、蔥白水煎服。

(二十七)蘇合香丸,見前第四節。

(二十八)琥珀抱龍丸,治小兒諸驚,四時感冒,風寒溫疫邪熱,致煩躁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搐,常服祛風,化痰,鎮心,解熱,和脾胃,益精神。

白話文:

(二十八)琥珀抱龍丸,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的各種驚悸,四季感冒、風寒、溫疫邪熱引起的煩躁不安、痰多咳嗽、氣喘,以及瘡疹欲發、發搐等疾病。它具有祛風、化痰、鎮心、解熱、和脾胃、益精神的作用。

琥珀,天竺黃,檀香,人參,白茯苓(各一兩五錢),生甘草(三兩),枳殼枳實(各一兩),硃砂(飛淨,五兩),山藥(一斤),膽南星(一兩),金箔(一百片)

白話文:

琥珀、天竺黃、檀香、人參、白茯苓(各一兩五錢),生甘草(三兩),枳殼、枳實(各一兩),硃砂(飛淨,五兩),山藥(一斤),膽南星(一兩),金箔(一百片)。

遵古法為丸如芡實大,用瓦瓶入麝香同收,毋使泄氣,每服一二丸,蔥湯或薄荷湯化下。

白話文:

按照古代的製作方法,把藥丸做成芡實那麼大,用瓦瓶盛裝,加入麝香,不要讓藥丸的香味散發出去。每次服用一到兩粒藥丸,用蔥湯或薄荷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