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一卷 (9)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一卷 (9)

1. 東垣六經渴治例

太陽經渴,其脈浮,無汗者,五苓散滑石之類主之。陽明經渴,其脈長,有汗者,白虎湯涼膈散之類主之。少陽經渴,其脈弦而嘔者,小柴胡湯瓜蔞之類主之。太陰經渴,其脈細,不欲飲,縱飲思湯不思水者,四君子湯理中湯之類主之。少陰經渴,其脈沉細,自利者,豬苓湯三黃丸之類主之。厥陰經渴,其脈微引飲者,宜少少與之。

《聖濟》治時氣煩渴,用生藕汁一盞,入蜜一合和勻,分為三服。

【中消治例】(消穀善飢為中消。)

癉成為消中,胃中熱則消穀善飢。東垣曰:消渴中消,自古只治燥止渴誤矣,殊不知《內經》云:三陽結,謂之消。三陽者,足太陽也。又手陽明大腸主津液,所生病,熱則目黃、口乾,是津液不足也。足陽明主血,所生病,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

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悍烈,能助熱燥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陽脈太虛,則陰氣不得榮也,故肌肉皮膚而消削也。

《素問》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多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潔古治胃熱善消水穀,以甘辛降火之劑治之。用黃連末,生地、白藕各自然汁,牛乳各一升,熬成膏,和黃連末一斤,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日進十服。

河間,豬肚丸,治消渴。

豬肚(一具),黃連(一兩),天花粉(四兩),麥門冬(四兩),知母(一兩)

為細末,納豬肚中,線縫置甑中,蒸極爛,乘熱於石臼中杵,可丸為度,如硬加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渴則進之。

《三因方》多粱米、杜仲。《本草》云:豬肚能補中益氣,止渴。

調胃承氣湯,治消中,渴而飲,多食(此初起時宜服之。)

三黃丸,治三焦熱渴。

易老,順利散,治中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微利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服。

厚朴枳實(各一兩),大黃(煨,四兩)

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食㑊者,謂食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易飢也。東垣云: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也。)

胃移熱於膽於膽亦曰食㑊。

河間,參蒲丸,治食㑊,胃中結熱,消穀善飢,不生肌肉。

人參,菖蒲,赤茯苓遠志地骨皮,牛膝(酒浸。各一兩)

上煉蜜丸,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下消治例】(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

羅太無治張芸夫,四十五歲,病消渴,舌上赤裂,飲水無度,小便數多。先師以此方治之食愈。消渴多傳瘡瘍,為不救之疾。既效後,亦無患,享年七十五而終,名之曰生津甘露飲子。治消渴上下齒麻,舌硬,赤爛腫痛,食不下,腹時脹滿疼痛,渾身色黃,目臼晴黃,甚則四肢痿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兩丸冷甚。

生津甘露飲(一方石膏用一兩二錢)

石膏(一錢二分),人參,甘草(生),山梔,白豆蔻,白芷連翹蓽澄茄,黃連,薑黃藿香,炙甘草,杏仁木香(各一錢),白葵,麥冬,當歸身,蘭香,柴胡(各三),黃柏(酒炒,一錢五分),升麻根,知母(酒炒。各二錢),桔梗(三錢),全蠍(二枚,去毒)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勻,捏作餅子,曬乾,杵碎如黃米大。每服二錢,挑於掌內,以舌舐之,津液送下,或白湯,食後服之,神效。凡消渴為病,燥熱之氣勝也。《內經》云: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氣傷則無潤,折熱補氣,非甘寒之劑不能,故以石膏之甘寒為君。

啟玄子曰: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故以柏、連、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以當歸、杏仁、麥門冬、全蠍、連翹、白葵、蘭香、甘草,甘寒和血潤燥為佐;柴胡、升麻,苦平行陽明、少陽二經,蓽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用桔梗為舟揖,使浮而不下也。

東垣,和血養氣湯,治口渴,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裂,此藥生津,除燥,生肌。又名地黃飲子

黃連(酒炒),生地(各七分),紅花(少許),黃柏(酒炒,一錢),升麻(一錢),甘草(炙),防己(酒洗。各三分),桃仁(六枚),當歸(四分),知母(酒煮),羌活(各五分),麻黃根(三分),口渴舌乾再加杏仁(六枚),生甘草(三分),小便數加石膏(六分)。

上作一服,水煎,稍熱。忌酒面房事。

清涼飲子,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小便數。

羌活梢,柴胡梢,甘草梢,知母(酒製),黃耆黃芩(酒炒。各一錢),升麻梢(四分),防風梢,防己,生地(酒洗。各五分),當歸(六分),石膏,龍膽草,黃柏(各一錢五分),紅花(少許),桃仁,杏仁(各五枚),甘草(炙,一錢)

水二盅,酒一小盞,煎服。

甘露膏,治消渴,飲水極多,善食而瘦,大便結燥,小便頻數。又名蘭香飲子。

石膏(二錢),知母(一錢五分),甘草(生),防風(各一錢),炙甘草,人參,半夏,蘭香,白豆蔻,升麻,桔梗,連翹(各五分)

上浸,蒸餅為丸,或捏作餅子,曬乾,碎如米大。每用淡薑湯下二錢。

黃連末治消渴要藥,加天花粉末、人乳,生地黃汁、生藕汁,二物為膏,入山藥末,搜和,以薑汁和煉蜜為膏,徐徐挑於舌上,以白湯少許送下亦可。能食而渴者,加石膏。

治消渴以天花粉為末,用人乳汁、生韭汁煎膏,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後白湯下。

《肘後方》治消渴,小便多者。煮瓜蔞根汁,飲之良。

《濟世方》云:治消渴無方可治者。用天花粉、大烏頭炒,等分,為細末,蒸餅丸。每服百丸,黑豆湯下。

已上四方,皆以天花粉為君。《本草》主消渴,止小便,通月水、乳汁。夫既能止小便,又能通月水,知其流濕潤燥,治消渴之要藥也。

《千金》,地黃丸,治腎渴。

黃連(四兩,為末),生地(半斤,取汁,連渣拌黃連末,和勻曬乾用)

為細末,煉蜜為丸。食後,麥門冬湯下五六十丸。

麥門冬湯,治消渴,日夜飲水無度,飲下即溲。

麥門冬,黃連,冬瓜(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煎,去渣,溫服。若無干冬爪,用新冬瓜肉三斤,去穰,分作十二片,為十二服,每服用一片,劈破,水煎,日三服。

冬瓜飲子,治消渴,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一枚),黃連(十兩,為細末)

先以冬瓜破開去穰,摻黃連末在內,卻用頂蓋定,於熱灰中煨熟,去皮,切細,爛研,絞汁。每服一盞至二盞,日三服,夜一服。

三消丸,用好黃連為細末,不拘多少,切冬爪肉,研取自然汁,和成餅,陰乾,再為細末,用汁浸和,加七次即用,為末,仍以瓜汁為丸。煎大麥仁湯送下。尋常渴疾,只一服,效。

已上五方,黃連、冬瓜為君。丹溪云:冬瓜性走而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又有黃連為佐,用者尤當裁酌。

治消渴,飲水不止,小便數。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宿。渴則飲之,每日一度,易水換螺為妙。又方,以水煮取汗,飲之,螺亦聽食。

愚按:已上諸方,列於下消之例,觀其用藥,在上中為多,亦是端本澄源之意。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故於真陰虛腎消之病。而又自有補下焦之藥也。用藥者宜審焉。

張子和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沙,或如杏色。此方三五日,小便毒大注下,十日除根。此方子和自云:此重劑也,試有驗。

水銀(四錢),錫(二錢,熔化,同水銀炒成砂子),牡蠣,知母,密陀僧紫菀苦參,貝母(各一兩),天花粉(半斤),黃丹(半兩)

俱為細末,用雄豬肚,婦人用獖豬肚,一具,納藥於內,以麻線縫之。用新瓦二片,繩縛一二遭,別用米一升,天花粉末半升,於新水內煮熟。取出放冷,不用米及天花粉,只將豬肚並肚中藥,爛搗和為丸,如硬加蜜。食前米湯下三四十丸。(《三因方)無貝母。)

河間,胡粉散,治大渴,百方不痊者,亦治腎消。

黃丹,胡粉,澤瀉,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五錢),天花粉(二兩半),甘草(一兩)

蜜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止,多則腹痛,日進二服。

葛根湯,治消渴、消腎,日飲石水者。

葛根(三兩),瓜蔞根,黃丹(各二兩),大附子(泡,去皮臍,一兩)

蜜丸,桐子大。每十丸,日進三服,春夏去附子。

六味地黃丸,治腎消效。

經驗方,治消不止,下元虛者。用牛膝五兩,細銼為末,生地黃汁五升,晝曬夜浸,以汁盡為度,蜜丸。空心,溫酒下三十丸。久服壯筋骨,駐顏色,黑鬚發,生津液。

仲景治消渴小便反多,如飲水一斗,腎氣丸主之。

張子和治腎消以腎氣丸,本方加山藥一味外,桂附從四時加減:冬用一兩,春秋用三錢,夏用一錢。又法:腎氣丸去附子,加五味子一兩半。

張子和治諸虛不足,胸中煩悸,時常消渴,唇口乾燥,或先渴而欲發瘡,或病癰疽而後渴,宜用黃耆湯多服。(方見癰疽門。)

凡消渴而小便反多,有脂者,皆腎氣不管攝津液也。宜多多服黃耆,黃耆乃補氣之要藥。

《外臺秘要》治消腎,小便數。

鹿角一俱,炙焦,搗為極細末,酒服方寸匕,漸漸加之。心移寒於肺消者,飲一溲二不治。腎臟消爍,氣無所攝,故飲一溲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