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2)

1. 治積要法

許學士云。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硇砂阿魏治肉積。神麯、麥櫱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涎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須是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後增減酌量用藥。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通變也。

2. 養正積自除

真定王君用。年一十九歲。病積。臍左連脅如覆杯。腹脹如鼓。多青絡脈。喘不能臥。時值暑雨。加之自利完穀。日哺潮熱。夜有盜汗。以危急來求。予往視之。脈得浮數。按之有力。謂病家曰。凡治積非有毒之劑攻之則不可。今脈虛弱如此。豈敢以常法治之。遂投分滲益胃之劑。

數服而清便自調。雜以升降陰陽。進食和氣。而腹大減。胃氣稍平。間以削之。不月餘良愈。先師嘗曰。潔古老人有云。養正積自除。猶之滿坐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出。今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潔古之言。豈欺我哉。內經云。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

滿實中有積氣。大毒之劑尚不可過。況虛中有積者乎。此亦治積之一端也。邪正虛實。宜精審焉。

3. 腹中諸蟲

烏梅丸,治臟寒蛔蟲動作。上入膈中。煩悶嘔吐。時發時止。得食即嘔。常自吐蛔。有此證候。謂之蛔厥。此藥主之。又治久痢。

烏梅(三百個),黃柏(炙),細辛(去苗),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臍),人參(去蘆。各六兩),乾薑(炮。十兩),當歸(去蘆。四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用。四兩),黃連(去須。十六兩)

上異搗篩。合治之。以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令熟。用米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煉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食前服。

化蟲丸

鶴蝨(去土),檳榔苦楝根(去浮皮),胡粉(炒。各一兩),白礬(枯。二錢半)

上為末。水糊丸如麻子大。小兒疾病。多有諸蟲。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即腹中疼痛發作。積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則哭不休。閤眼仰身撲手。心神悶亂。嘔噦涎沫。或吐清水。四肢羸困。面色青黃。飲食雖進。不生肌肉。或寒或熱。沉沉默默。

不的知病之處。其蟲不療。則子母相生。無有休止。長一尺則能害人。一歲兒服五丸。溫漿水入生油一兩點。打勻下之。溫米飲亦得。不拘時候。其蟲細小者皆化為水。大者自下。

補金散,治諸般蟲。

鶴蝨(生),雷丸,定粉,錫灰(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食前。少油調下。又用豬肉一兩。燒熟。糝藥在上。細嚼亦得。每服藥時。用雞翎、甘遂末一錢。與前藥一處服之。其蟲自下矣。

雷金散,治諸蟲。

雷丸(末。八分),鬱金(末。七分),黑牽牛(末。一錢半)

上三件末。和勻。以生油調下三兩匙。飯壓之。

化蟲散,取寸白蟲。

黃丹(半兩炒),錫灰(一兩羅),定粉(二兩)

上同研極細末。每服一錢。先燒豬肉五片。吃了後。以生油一口許調藥服。至晚取下。婦人有胎不可服。李副統女子菊花年十三。一服取蟲一抄。終身不發。

4. 諸濕腫滿

沉香海金砂丸,治一切聚積。散脾濕腫脹、肚大、青筋、羸瘦惡證。

沉香(二錢),海金砂,輕粉(各一錢),牽牛頭末(一兩)

上為末。研獨頭蒜如泥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燈草湯送下。量虛實加減丸數。取利為驗。大便利止後服。

【海金砂散,治脾濕太過。遍身腫滿不得臥。及腹脹如鼓。

牽牛(半生半熟),白朮(各一兩),甘遂(半兩),海金砂(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倒流水一盞調下。食前。待宣利。止後服。以上二方。系太醫劉仲安傳。用之累累獲效如神尤速。故錄於此。

【續隨子丸】,治通身腫滿。喘悶不快。

人參木香,漢防己赤茯苓(面蒸),大檳榔,海金砂(各五錢。另研),續隨子(一兩),葶藶(四兩。炒)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聖靈丹,治脾肺有濕。喘滿腫盛。小便赤澀。

人參(去蘆),木香,漢防己,茯苓(寒食麵煨),檳榔,木通(各二錢。炒),苦葶藶(半兩炒)

上七味為末。棗肉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赤茯苓丸,治脾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澀。

木香(半兩),赤茯苓(二兩。一方一兩),防己(二兩),苦葶藶(四兩。炒)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人參葶藶丸,治一切水腫。及喘滿不可當者。

人參(一兩。去蘆),苦葶藶(四兩炒)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送下。食前。

海藻散,治男子婦人通身虛腫。喘滿悶不快。

海藻大戟,錦紋大黃,續隨子(去殼。各一兩)

上銼碎。用好酒二盞。淨碗內。浸一宿。取出曬乾後用。

白牽牛(頭末一兩。生用),桂府滑石(半兩),甘遂(麩炒黃。一兩),肉豆蔻(一個),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半兩)

上共前藥一處為細末。大人每服二錢。氣實者三錢。平明冷茶清調下。至辰時取下水三二行。腫減五七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腫消忌鹽魚肉百日。○小兒腫服一錢。五歲以下者半錢。婦人有孕不可服。

白丸子,治通身腫。及脾腹脹滿。喘悶不快。小便赤澀。神效。

輕粉(半錢),桂府滑石(研炒),粉霜(研細炒。各四錢),硇砂(研炒),白丁香(杵如米。炒。真者),寒水石(火燒。研細。各三錢)

上先將輕粉、滑石二味研勻。用油紙裹了。卻更和白麵作餅。再裹合藥。用桑柴火燒。以熟為度。取出。與前四味一處研勻。水浸。蒸餅搦干為丸。如綠豆大。第一日每服二丸。煎生薑湯送下。食前。一日三服。第二日三丸三服。第三日四丸一服。第四日五丸亦三服。如覺小便多時。腫漸減。便休服白丸子。如小便

未多。更服一日。至兩服加作六丸做一服。一日亦三服。腫消為效。如服藥至第三日。覺牙縫內癢痛。口氣惡。便用漱口藥

黃連(去須),貫眾(各等分)

上為散。每用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龍腦少許攪勻。溫漱之。每日煎一錢漱口。如腫消。忌鹽魚肉、冷硬果食。只吃粥百日。永瘥。如臟腑秘澀氣實人。先服治腫海藻散。此藥親用。救人甚多。神效。

除濕丹,治諸濕腫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

乳香(研),沒藥(研。各一兩),牽牛頭末(半兩),檳榔,威靈仙赤芍藥,澤瀉,葶藶,甘遂(各二兩),大戟(炒。三兩),陳皮(去白。四兩)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溫水送下。食前。得更衣。止後服。如服藥前後。忌酒二日。濕面兩三日。食後。溫淡粥補胃尤佳。

【三花神佑丸】,治中滿腹脹。喘嗽淋閟。一切水濕腫滿。濕熱腸垢沉積。變生疾病。久病不已。黃瘦困倦。血氣壅滯不宣通。或風熱燥郁。肢體麻痹。走注疼痛。風痰咳嗽。頭目旋運。瘧氣不已。癥瘕積聚。堅滿痞悶。酒積食積。一切痰飲嘔逆。濕熱腹滿實痛。並宜服之。

輕粉(一錢),大黃(一兩。為末),牽牛(二兩),芫花(醋拌炒),甘遂,大戟(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送下。無時。日三服。加至快利後。卻常服。病去為度。

十棗湯,治太陽中風下痢。嘔逆短氣。不惡寒。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兼下水腫腹脹。並酒食積腸垢積滯。痃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里。熱極似陰。反寒戰。表氣入里。陽氣極深。脈微而絕。並風熱煩甚。結於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

甘遂,芫花(慢火炒紫色。仲景與俗異。炒作熬。下凡言熬者同炒),大戟(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大盞。棗十枚切開。煮取汁半盞。調半錢。人實更加一錢。量虛實加減。

葶藶木香丸,治水氣通身虛腫。

人參,漢防己(各一兩),苦葶藶(炒。四兩),木香,檳榔,木通,白茯苓(去皮。麵裹煨。各一兩)

上為末。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木香通氣丸,導滯寬膈。塌腫進食。

南木香茴香(各一兩。炒),檳榔(二兩),海金砂,破故紙(炒),陳皮(去白。各四兩),牽牛(半斤。半生半熟)

上為末。清醋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送下。食後。

神秘湯,治病人不得臥。臥則喘。水氣逆行。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通流。脈沉大。

白茯苓(去皮),木香(各半兩),桑白皮,紫蘇葉橘皮(炒),人參(各七錢)

上㕮咀。水三升。入生薑七錢。煎至一升半。去渣。分作五服。食後。

消痞丸,治積濕熱毒。甚者身體面目黃腫。心脅腹滿。嘔吐不能飲食。痿弱難以運動。咽嗌不利。肢體焦。眩悸膈熱。坐臥不寧。心火有餘而妄行。上為咳血、衄血。下為大小便血、腸風、痔漏。三焦壅滯閟塞。熱中消渴。傳化失常。小兒疳積熱。

木香,官桂(各一分),青黛,牽牛,黃連,黃芩(各一兩),大黃,黃柏葛根梔子薄荷藿香,茴香(炒),厚朴(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無礙丸,治脾病橫流。四肢腫滿。

木香(半兩),蓬莪朮(炮),京三稜(炮),檳榔(生),郁李仁(湯泡去皮。各一兩),大腹皮(二兩)

上六味為末。炒麥櫱杵為粉。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送下。無時。

香蘇散,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陳皮(去白。一兩),防己,木通,紫蘇葉(各半兩)

上四味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五皮飲,治他病瘥後。或久痢之後。身體面目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脈虛而大。此由脾肺虛弱。不能運行諸氣。諸氣不理。散漫於皮膚肌腠之間。故令腫滿也。

大腹皮,生薑皮,赤茯苓皮,桑白皮,陳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日二服。此方異於局方。載中藏經。

牡蠣澤瀉散,治脾胃氣虛。不能制納腎水。水溢下焦。腰以下有腫也。○金匱要略曰。腰以下有腫。當利小便。

牡蠣(炒),澤瀉,蜀漆(洗去腥),葶藶(炒),栝蔞根,商陸根,海藻(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篩為散。更入臼中制之。自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

內經云。鹹味湧泄。牡蠣、澤瀉、海藻之咸。以瀉水氣。濕淫於內。平以苦。佐以酸辛。以苦瀉之。蜀漆、葶藶、商陸、栝蔞之酸辛與苦以導腫。利小便以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