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丸

CHI FU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肝經 17%
脾經 15%
心包經 8%
小腸經 6%
膀胱經 6%
三焦經 6%
腎經 6%
大腸經 6%
胃經 6%
膽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2

主治功效


赤茯苓丸

整體功效

清熱利濕,通利腸胃。

主治

小兒冷熱不調,腸胃滯結,壯熱作時,兩肋刺痛。

小兒因天氣變化,或飲食不慎,導致體內寒熱失調,腸胃功能紊亂,出現腹脹腹痛便秘等症狀,可服用赤茯苓丸進行治療。赤茯苓丸由赤茯苓、當歸、川芎、大黃、鱉甲等中藥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通利腸胃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小兒冷熱不調、腸胃滯結、壯熱作時、兩肋刺痛等症狀。

文獻參考

  1.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三:「赤茯苓丸,治小兒冷熱不調,腸胃滯結,壯熱作時,兩肋刺痛。赤茯苓一兩,當歸三錢,川芎一錢,大黃一錢,鱉甲一兩,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水送下。」
  2. 《中醫兒科學》:「赤茯苓丸,具有清熱利濕、通利腸胃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兒冷熱不調、腸胃滯結、壯熱作時、兩肋刺痛等症狀。」

方劑組成解釋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胃、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

大黃:味苦,性寒,歸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的功效。

鱉甲:味甘、咸,性平,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強筋壯骨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2. 本方含有大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3. 本方含有鱉甲,有滋陰補腎的作用,因此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坐骨神經痛胰臟炎腳氣病糖尿病排尿困難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膽囊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赤茯苓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赤茯苓3分,當歸1分(銼,微炒),川芎1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主治:小兒冷熱不調,腸胃滯結,壯熱作時,兩肋刺痛。

赤茯苓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 組成:赤茯苓1兩,桂心1兩,乾薑3分(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羚羊角屑1兩,訶黎勒皮2兩半,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 主治:氣膈,咽喉噎塞,心腹痞滿,不下飲食,胸背俱悶。

赤茯苓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 組成:赤茯苓1兩,陳橘皮3兩(湯浸,去白瓤,炒),大麥糵1兩(炒微黃),桂心2兩,乾薑1兩(炮裂,銼),人參1兩(去蘆頭),神曲2兩(炒微黃),木香1兩,訶黎勒皮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五膈氣滯,宿食不消,嘔吐酸水,腹脹不能下食。

赤茯苓丸, 出處:《聖惠》卷十三。 組成:赤茯苓3分,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牛膝3分(去苗),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五味子3分,五加皮3分,桔梗3分(去蘆頭),柴胡3分(去苗),赤芍藥3分,桂心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 主治:傷寒心中堅硬,兩脅脹滿,欲成結胸。

赤茯苓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赤茯苓3兩,旋覆花半兩,桔梗3分(去蘆頭),桑根白皮1兩(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研如膏),百合半兩,熟乾地黃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鬱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 主治:喉中作呀呷聲,痰粘咳嗽,胸膈短氣,脅肋堅脹。

赤茯苓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赤茯苓1兩,甜瓜子3分(微炒),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1兩,旋覆花3分,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檳榔3分,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草豆蔻半兩(去皮),前胡3分(去蘆頭),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厚朴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腎臟虛損,上焦痰滯,多唾稠濁,腹脅脹滿,吃食微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