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四(貞)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貞) (3)

1. 大吐

大吐有真假也。既吐矣,如何有假有真之分?不知吐症而兼他症者多。吐為真象則他症為假象,吐為假象則他症為真象也。故亦不可不辨明之耳。如傷寒之有吐症也,傷寒為真,吐乃假象。若但止其吐而不顧其寒,則寒症不能愈。如翻胃之吐也,乃下元之真虛,不治其虛而止治其吐,則吐愈不可止。

此吐症之所以有真假也。大約真吐者少而假吐者多。真吐者止胃氣之病,治其胃而即安其症。心中泛泛然一時而來,非平昔之素有疾病,非火作祟即風作虐耳。方用二陳湯加香砂平胃之品,一劑便可奏功。何治之易耶?以其真吐之病耳。若夫假吐之症,必觀其病情,察其虛實,看其起居,觀其口舌之滑燥,而後以治傷寒翻胃等症之藥,因病而加減之,始可奏功以安其吐。否則適所以取敗也。

假吐余不立方者,正以病非一端而方難執一耳。

2. 大瀉

大瀉之症何以亦分真假?其瀉果有真假之分哉?亦以瀉必兼邪,挾邪而瀉,有因虛而瀉者,實不相同。故吾又分門而辨論之。陰虛而瀉乃真瀉也,補脾陰之氣,溫命門之火,前已有方,故不再定。若挾邪而瀉乃假瀉也,不可因其瀉而用止瀉之藥。其症必腹痛而有一陣一陣之景狀者,乃邪瀉,不比正瀉之但痛而不動也。

邪瀉者必後重而裡急,正瀉則不然也。以此辨症最為得情。上文言瀉已定其方,然而止言挾火而瀉,未嘗論及挾邪而瀉。挾邪而瀉者,挾風而瀉也,更有挾毒而瀉者,此皆假瀉,不可不知。余今立一方,風瀉、毒瀉俱可通治,無不神效。方名「穢逐丹」。此方逐穢之中而兼去風之藥,瀉火毒而又利其水,濁者仍從大便出,而清者則從小便而行,真兩得之道也。然何以知是風瀉與毒瀉之分?風瀉者裡急、厚重,糞門作嗶唪之聲,風瀉也。

下如膠漆、烏黑,屋漏水之汙穢者,毒瀉也。以此分別,大約無差,又在臨症以細辨之。

穢逐丹

大黃(三錢) 車前子(五錢) 當歸(五錢) 甘草(二錢) 檳榔(二錢) 枳殼(一錢) 蘿蔔子(一錢) 桃仁(二十粒) 梔子(二錢) 柴胡(二錢)水煎服

3. 大渴

大渴之症有真有假。真渴者飲水至一斗不止,舌如芒刺,眼赤如火,喉中吐火星者,真熱也。熱極而渴,非真渴而何?此等之症,不用石膏知母、白虎之湯大劑煎飲不可。人亦見症自能用藥,不必余之多辨也。

雖是假渴之症,亦飲水而無休,而大便不見燥實,口中雖起白胎而無芒刺,胸前雖覺熱而兩目未見紅腫,時時煩躁而飲之熱水亦宜,上部脈洪大而下部又覺微細欲絕,上身以上有汗而下身寒冷而無汗,此皆假渴之症也。余定一方與此症實有相宜,方名甘露飲。一劑而渴減半,二劑而渴止。

然後以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肉桂為丸,每日早晚各吞下一兩服,三月不再發。此方神異而實平常。蓋大渴之症半是腎虛而胃火沸騰。胃為腎之關,關門不閉,腎火隨胃火而上升,燎原之勢,非水不能救,所以必得水而解渴,而杯水何能止之?故大渴之症亦宜以此等大劑與之,雨沛滂沱而漫山遍野之火始無餘焰矣。

甘露飲

玄參(四兩) 熟地(四兩) 麥冬(四兩) 山茱萸(四兩) 生地(四兩) 肉桂(五錢) 北五味(一兩) 牛膝(四兩) 車前子(二兩)水煎服

4. 狐疝

狐疝之有真假也,人知之乎?疝不同,原無真假,而狐疝獨有之。人有日間有疝上升,夜間乖下者,此狐疝無疑矣。然而以狐疝之藥治之有效,有不效何也?正未辨明其真假耳。真者若何?日隱而夜垂,其勢必翹然而舉者也。蓋狐性善戰,而此病似狐,則其陽亦必似狐。古人象物命名,必非無意。

真正狐疝,予以一方治之,甚效甚速。方用逐狐湯一劑而病全愈,神方也。此方用沙參以補陰,用杜若以祛邪,已操必勝之道,又加群品,無非消痰逐穢之味,更有肉桂以引入膀胱之路,直搗中堅,所以奏功如響也。此治真正狐疝者如此。若假者若何?亦日隱而夜墜,而勢則終夜不起,即隨起而隨痿,遇寒更痛,或有經年累月而體木者,日間縮入,全無痛楚。此則狐疝之假者也。

吾亦有一方治之,最妙,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愈。此方利腰臍而兼逐邪消痰,不必治狐疝而疝症全愈者也。以此分別以治疝,又何疝之不可治哉?

逐狐湯

沙參(一兩) 橘核(三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檳榔(一錢) 天花粉(三錢) 肉桂(五分) 野杜若花根(五錢,生者用二兩搗碎)水煎服

後方

白朮(一兩) 肉桂(三錢) 白芥子(五錢) 橘核(二錢) 小茴香(二錢) 枳殼(一錢) 茯苓(三錢) 野杜若花根(生者一兩)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