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47)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47)

1. 5.通變大柴胡湯

治傷寒溫病,表證未罷,大便已實者。

柴胡(三錢),薄荷(三錢),知母(四錢),大黃(四錢)

白話文:

柴胡(15克) 薄荷(15克) 知母(20克) 大黃(20克)

此方若治傷寒,以防風易薄荷。

《傷寒論》大柴胡湯,治少陽經與陽明府同病之方也。故方中用柴胡以解在經之邪,大黃以下陽明在府之熱,方中以此二藥為主,其餘諸藥,可加可減,不過參贊以成功也。然其方宜於傷寒,而以治溫病、與表證不在少陽者,又必稍為通變,而後所投皆宜也。

白話文:

《傷寒論》中記載的大柴胡湯,是用來治療少陽經(膽經和三焦經)和陽明府(胃)同時發病的情況。因此,方劑中使用柴胡來消除經絡中的病邪,大黃用於清除陽明府內的熱氣。方劑中這兩味藥是主力藥,其他藥物可以根據情況加減,只是輔助主力藥以達到治療效果。不過,這個方劑適用於傷寒,如果用來治療溫病或表證不在少陽的問題,就必須稍作調整,這樣方劑才能奏效。

或問:其表果系少陽證,固宜用柴胡矣。若非少陽證,既加薄荷、防風以散表邪,何須再用柴胡乎?答曰:凡表證未罷,遽用降藥下之,恆出兩種病證:一為表邪乘虛入里,《傷寒論》所載,下後胸滿心下痞硬,下後結胸者是也;一為表邪乘虛入里且下陷,《傷寒論》所謂,下之利不止者是也。此方中用防風、薄荷以散之,所以防邪之內陷,用柴胡以升之,所以防邪之下陷也。

白話文:

有人問:如果表證真的是少陽證,那用柴胡當然沒問題。如果不是少陽證,既然已經用薄荷和防風來驅散表邪,為什麼還要再用柴胡呢?

答:凡是表證還沒消除,就貿然用瀉下的藥物,通常會出現兩種病症:

  1. 表邪趁虛進入體內:就像《傷寒論》所記載的,服瀉藥後胸悶心下痞硬,或者服瀉藥後發生結胸。
  2. 表邪趁虛進入體內,而且下陷:《傷寒論》中提到,服瀉藥後腹瀉不止。

這個方劑中使用防風和薄荷來驅散表邪,目的是防止邪氣內陷;使用柴胡來昇提,目的是防止邪氣下陷。

一人,年二十餘。傷寒六七日,頭疼惡寒,心中發熱,咳吐黏涎。至暮尤寒熱交作,兼眩暈,心中之熱亦甚。其脈浮弦,重按有力,大便五日未行。投以此湯,加生石膏六錢、芒硝四錢,下大便二次。上半身微見汗,諸病皆見輕。惟心中猶覺發熱,脈象不若從前之浮弦,而重按仍有力。

白話文:

有一人,二十多歲。傷寒六七天,頭痛畏寒,心中發熱,咳嗽吐出黏稠的痰液。到了傍晚,寒熱交替得更厲害,還頭暈,心中的熱感也更甚。他的脈搏浮而弦,重按有力,大便已經五天沒有排解。服用了這個湯藥,加上了六錢生石膏、四錢芒硝,大便排了兩次。上半身微微見汗,各種症狀都見好轉。只有心中仍感覺發熱,脈象不像以前那樣浮弦,但重按仍然有力。

擬投以白虎加人參湯,恐當下後,易作滑瀉,遂以生山藥代粳米,連服兩劑全愈。

白話文:

原先想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但擔心用藥後會容易腹瀉,於是用生山藥代替粳米,連續服用兩劑便完全康復。

2. 6.加味越婢加半夏湯

治素患勞嗽,因外感襲肺,而勞嗽益甚,或兼喘逆,痰涎壅滯者。

麻黃(二錢),石膏(三錢,煅搗),生山藥(五錢),寸麥冬(四錢,帶心),清半夏(三錢),牛蒡子(三錢,炒搗),玄參(三錢),甘草(一錢五分),大棗(三枚,擘開),生薑(三片)

白話文:

麻黃 (12 克) 石膏 (18 克,煅燒並研磨) 生山藥 (30 克) 寸麥冬 (24 克,帶心) 清半夏 (18 克) 牛蒡子 (18 克,炒熟並研磨) 玄參 (18 克) 甘草 (9 克) 紅棗 (3 粒,剝開) 生薑 (3 片)

《傷寒論》有桂枝二越婢一湯,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金匱》有越婢湯,治受風水腫。有越婢加半夏湯,治外感襲肺,致肺中痰火壅滯,脹而作喘。今因其人素患勞嗽,外感之邪與肺中蘊蓄之痰,互相膠漆,壅滯肺竅而勞嗽益甚。故用越婢加半夏湯,以祛外襲之邪,而復加山藥、玄參、麥冬,牛蒡子,以治其勞嗽。此內傷外感兼治之方也。

白話文:

《傷寒論》中有一種藥方叫「桂枝二越婢一湯」,用於治療太陽病發熱惡寒,熱症明顯、寒症較輕。

《金匱要略》中有一種藥方叫「越婢湯」,用於治療受風水腫。還有一種藥方叫「越婢加半夏湯」,用於治療因外感侵襲肺部,導致肺中痰火鬱結,胸悶氣喘的症狀。

由於這個病人本來就有咳嗽的毛病,外感邪氣與肺中積聚的痰液相互糾纏,堵塞肺部,導致咳嗽更加嚴重。因此,使用越婢加半夏湯來祛除外感邪氣,並加入山藥、玄參、麥冬、牛蒡子等藥材來治療咳嗽。這個藥方既能治療外感,又能同時治療內傷,是一味內外兼治的良方。

一叟,年近七旬。素有勞嗽,初冬宿病發動,又兼受外感,痰涎壅滯胸間,幾不能息。劇時昏不知人,身軀後挺。診其脈,浮數無力。為制此湯,一劑氣息通順,將麻黃、石膏減半,又服數劑而愈。

白話文:

一位快要七十歲的老人,平時就有咳嗽的問題。初冬的時候,舊疾發作,加上外感風寒,痰液黏稠堵塞在胸腔,幾乎喘不過氣來。嚴重發作時,意識昏迷,身體向後仰。診脈後發現脈象浮而快,但無力。為他開了這副藥方,一劑之後,呼吸順暢。將麻黃和石膏減半,再服幾劑後便痊癒了。

或問:子嘗謂石膏宜生用,不宜煅用。以石膏寒涼之中,原兼辛散,煅之則辛散之力,變為收斂,服之轉可增病。乃他方中,石膏皆用生者,而此獨用煅者何也?答曰:此方所主之病,外感甚輕,原無大熱。方中用麻黃以祛肺邪,嫌其性熱,故少加石膏佐之。且更取煅者,收斂之力,能將肺中痰涎凝結成塊,易於吐出。

白話文:

有人問:您曾經說過石膏應該生用,不應該煅用。因為石膏的寒涼性質中本來就包含辛散的作用,煅燒之後辛散之力會變成收斂,服用反而會加重病情。但是其他藥方中,石膏都是用生石膏,而這個藥方卻獨獨使用煅石膏,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這個藥方針對的疾病,外感病邪很輕微,原本沒有太大的熱性。藥方中使用麻黃來祛除肺邪,但麻黃性熱,所以加一點生石膏來緩和。而之所以選擇煅石膏,是利用它收斂的作用,可以將肺中的痰涎凝結成塊,更容易吐出。

此理從用煅石膏點豆腐者悟出,試之果甚效驗。後遇此等證,無論痰涎如何壅盛、如何杜塞,投以此湯,須臾,藥力行後,莫不將痰涎結成小塊,連連吐出,此皆煅石膏與麻黃並用之效也。若以治寒溫大熱,則斷不可煅。若更多用,則更不可煅也(煅石膏用於此方,且止三錢,自無妨礙。

白話文:

這個原理是我從用煅石膏點豆腐中領悟出來的,試驗後效果非常好。後來遇到此類證型,無論痰涎多麼嚴重或多麼堵塞,服用此湯劑後不久,藥效發揮後,痰涎都會凝結成小塊,不斷吐出,這都是煅石膏與麻黃一起使用的效果。但如果是用來治療寒性或熱性疾病,則絕對不能煅燒石膏。如果使用更多,就更不能煅燒了(在此方中,煅石膏只用三錢,沒有問題)。

然愚後來志願,欲全國藥房,皆不備煅石膏,後有用此方者,若改用生石膏四錢更佳)。

3. 1.清解湯

治溫病初得,頭疼,周身骨節痠疼,肌膚壯熱,背微惡寒無汗,脈浮滑者。

荷葉(四錢),蟬蛻(三錢,去足土),生石膏(六錢,搗細),甘草(一錢五分)

白話文:

薄荷葉(12 克),蟬蛻(9 克,去除腳上的泥土),生石膏(18 克,搗碎),甘草(4.5 克)

《傷寒論》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語難出。」此仲景論溫病之提綱也。乃提綱詳矣,而後未明言治溫病之方。及反復詳細觀之,乃知《傷寒論》中,原有治溫病方,且亦明言治溫病方,特涉獵觀之不知耳。六十一節云:「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

白話文:

《傷寒論》記載:「太陽病,發燒口渴,不畏寒的,是溫病。如果發汗後,身體灼熱的,叫做風溫。風溫為病,脈搏虛實都浮,自發出汗,身體沉重,嗜睡,呼吸時必定鼾聲大作,說話困難。」這是仲景論述溫病的大綱要。大綱要很詳細,但後面沒有明確說如何治療溫病。等到仔細反覆地閱讀,才發現《傷寒論》中本來就有治療溫病的方子,而且也明確指出治療溫病的方子,只是粗略地看不知道罷了。第六十一條說:「發汗後,不可再用桂枝。」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夫此證既汗後不解,必是用辛熱之藥,發不惡寒證之汗,即溫病提綱中,所謂若發汗已也(提綱中所謂若發汗,是用辛熱之藥強發溫病之汗)。其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即溫病提綱中,所謂若發汗已,身灼熱及後所謂自汗出、多眠睡、息必鼾也。睡而息鼾,醒則喘矣。

白話文:

如果出汗喘氣,但沒有發高燒,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這幾味藥的湯藥來治療。因為這個症狀出汗後仍不止,必定是由於用了辛熱的藥物,而導致了本不應該發汗的病症出了汗。這在《溫病提綱》中所說的「若發汗已也」,就是這個意思(《提綱》中提到的「發汗」,指的是用辛熱的藥物強制發出溫病的汗液)。其出汗喘氣,但沒有發高燒,即《溫病提綱》中所說的「若發汗已,身灼熱及後所謂自汗出、多眠睡、息必鼾也」。睡著後會打鼾,醒來後就會喘。

此證既用辛熱之藥,誤發於前,仲景恐醫者見其自汗,再誤認為桂枝湯證,故特戒之曰:不可更行桂枝湯,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湯。此節與溫病提綱遙遙相應,合讀之則瞭如指掌。然麻杏甘石湯,誠為治溫病初得之的方矣。而愚於發表藥中不用麻黃,而用薄荷、蟬蛻者,曾於葛根黃芩黃連湯解後詳論之,茲不再贅。

白話文:

這種病症如果之前誤用了辛熱藥物,仲景擔心醫生看到患者自汗,又誤以為是桂枝湯證,因此特別告誡:不可再用桂枝湯,而應該用麻杏甘石湯治療。這段話與溫病提綱的內容遙相呼應,合起來讀就一目瞭然。然而,麻杏甘石湯的確是治療溫病初發的良方。我個人在發表藥中不用麻黃,而使用薄荷和蟬蛻,已經在葛根黃芩黃連湯解後詳細論述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今者論溫病之書甚夥,而鄭衛紅紫,適足亂真。愚本《內經》、仲景,間附以管見,知溫病大綱,當分為三端。今逐端詳論,臚列於下,庶分途施治,不至錯誤。

白話文:

如今探討溫病的書籍相當多,但其中充斥著虛華的言辭,反而容易讓人陷入混淆。我曾針對《內經》、《傷寒雜病論》深入研究,並結合自己的見解,對於溫病的整體架構,認為應分為三方面來探討。現在逐一詳細論述,並羅列在下方,希望大家能針對不同方面採取適當的治療方式,避免誤診。

一為春溫。其證因冬月薄受外感,不至即病。所受之邪,伏於膜原之間,阻塞脈絡,不能宣通,暗生內熱。迨至春日陽生,內蘊之熱,原有萌動之機,而復薄受外感,與之相觸,則陡然而發,表裡俱熱,《內經》所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者是也,宜治以拙擬涼解湯。熱甚者,治以拙擬寒解湯

白話文:

有一種中醫病症叫做「春溫」。它是由於冬天受寒後沒有及時治療,當時不發病,而是潛伏在體內。潛伏的邪氣阻塞了經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暗中產生內熱。等到春天陽氣生發,體內的熱氣蠢蠢欲動,如果再次受到外感,就會和體內的熱氣相激發,突然發病。這種病症表裡都有熱象,也就是《內經》所說的「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治療上應使用偏涼的中藥方劑,例如「拙擬涼解湯」。如果熱象嚴重,則可以使用偏寒的中藥方劑,例如「拙擬寒解湯」。

有汗者,宜仲景葛根黃連黃芩湯,或拙擬和解湯,加生石膏。若至發於暑月,又名為暑溫,其熱尤甚。初得即有脈洪長,渴嗜涼水者,宜投以大劑白虎湯,或拙擬仙露湯

白話文:

有汗症狀:可以使用仲景的葛根黃連黃芩湯,或者我開的和解湯加上生石膏。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季發病,又稱暑溫,熱邪更嚴重。初期出現脈搏洪大有力、口渴喜喝涼水,可以使用大劑量的白虎湯,或者我開的仙露湯。

一為風溫。猶是外感之風寒也,其時令已溫,外感之氣已轉而為溫,故不名曰傷寒、傷風,而名風溫,即《傷寒論》中所謂風溫之為病者是也。然其證有得之春初者,有得之春暮者,有得之夏秋者,當隨時序之寒熱,參以脈象,而分別治之。若當春初秋末,時令在寒溫之間,初得時雖不惡寒,脈但浮而無熱象者,宜用拙擬清解湯,加麻黃一二錢,或用仲景大青龍湯。若當暑熱之日,其脈象浮而且洪者,用拙擬涼解湯,或寒解湯。

白話文:

一種是風溫。這還是外感風寒,但當時天氣已經轉暖,外感之氣也轉化為溫氣,因此不稱之為傷寒、傷風,而是稱之為風溫,也就是《傷寒論》中所說的風溫病。但此症有在初春得病的,有在暮春得病的,也有在夏秋得病的,應根據當時的天氣冷暖,結合脈象,分別治療。如果是在初春或秋末,天氣處於寒溫之間,初期患病雖然不畏寒,脈象只是浮動而沒有熱象的,宜用拙擬清解湯,加上麻黃一到二錢,或使用仲景的大青龍湯。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季,脈象浮且洪,可以使用拙擬涼解湯或寒解湯。

若有汗者,用拙擬和解湯,或酌加生石膏。

一為濕溫。其證多得之溽暑。陰雨連旬,濕氣隨呼吸之氣,傳入上焦,窒塞胸中大氣。因致營衛之氣不相貫通,其肌表有似外感拘束,而非外感也。其舌苔白而滑膩,微帶灰色。當用解肌利便之藥,俾濕氣由汗與小便而出,如拙擬宣解湯是也。仲景之豬苓湯,去阿膠,加連翹亦可用。

白話文:

一種是濕溫。這類證狀大多是由於濕熱的夏季所引起。陰雨連綿數日,濕氣隨著呼吸進入胸腔,阻塞了胸中的大氣。因此導致營衛之氣不能貫通,肌膚表面看起來像是外感風寒所致的拘束,但實際上並非外感。舌苔白而光滑潤澤,略帶灰色。應使用解肌通便的藥物,使濕氣通過汗液和小便排出體外,例如「拙擬宣解湯」。張仲景的「豬苓湯」如果去除阿膠,加上連翹,也可以使用。

至濕熱蓄久,陽明府實,有治以白虎湯,加蒼朮者,其方亦佳。而愚則用白虎湯,以滑石知母,又或不用粳米,而以生薏米代之。至於「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內經》雖有明文,其證即寓於風溫、春溫之中。蓋內虛之人,易受外感,而陰虛蘊熱之人,尤易受溫病。

白話文:

如果濕熱之邪積聚已久,導致陽明經脈實熱,可以用白虎湯加蒼朮來治療,這個方劑也不錯。但我個人傾向於使用白虎湯,把知母換成滑石,有時也會不用粳米,而用生薏米代替。

至於「冬天不收藏精氣,春天必定會生病」,《內經》中雖然有明確記載,但這個症狀其實已經包含在風溫、春溫之中。因為身體虛弱的人容易受到外邪侵襲,而陰虛蘊熱的人尤其容易患上溫病。

故無論風溫、春溫之兼陰虛者,當其發表、清解、降下之時,皆宜佐以滋陰之品,若生山藥生地黃玄參、阿膠、生雞子黃之類均可酌用,或宜兼用補氣之品,若白虎湯之加人參竹葉石膏湯之用人參,誠以人參與涼潤之藥並用,不但補氣,實大能滋陰也。

白話文:

因此,無論是風熱、春季發熱兼有陰虛的人,在發汗、清熱、降火的治療過程中,都應該搭配滋陰的藥物,例如生地黃、玄參、阿膠、生雞蛋黃等,可以酌情使用。或者可以兼用補氣的藥物,例如白虎湯中加入人參,竹葉石膏湯中使用人參。因為人參與涼性藥物一起使用,不僅可以補氣,還能滋陰。

上所論溫病,乃別其大綱及其初得治法。至其證之詳悉,與治法之隨證變通,皆備於後之方案中。至於疫病,乃天地之癘氣,流行傳染,與溫病迥異。

白話文:

前面所探討的溫病,只是概略說明其總體特徵和初期治療方法。至於具體的症狀和隨著症狀變化而調整的治療方法,都記載在後面的方案中。至於疫病,那是天地間的邪氣,通過傳染流行,與溫病完全不同。

方中薄荷葉,宜用其嫩綠者。至其梗,宜用於理氣藥中,若以之發汗,則力減半矣。若其色不綠而蒼,則其力尤減。若果嫩綠之葉,方中用三錢即可。

白話文:

這個方劑中使用的薄荷葉,應該採用嫩綠色的。至於薄荷梗,適合用於理氣的藥物中,如果用它來發汗,效果會降低一半。如果薄荷葉顏色不是綠色而是蒼色,它的效果會進一步減弱。如果是嫩綠色的葉子,這個方劑中只要用三錢就可以了。

薄荷氣味近於冰片,最善透竅。其力內至臟腑筋骨,外至腠理皮毛,皆能透達,故能治溫病中之筋骨作疼者。若謂其氣質清輕,但能發皮膚之汗,則淺之乎視薄荷矣。

白話文:

薄荷的氣味類似於冰片,最擅長暢通經絡。它的作用能直達臟腑、筋骨,外達皮膚、毛孔,都能暢通無阻,所以能治療溫熱病中因筋骨疼痛造成的疾病。如果認為薄荷氣質清涼,只能使皮膚出汗,那就小看薄荷了。

蟬蛻去足者,去其前之兩大足也。此足甚剛硬,有開破之力。若用之退目翳消瘡瘍,帶此足更佳。若用之發汗,則宜去之,蓋不欲其於發表中,寓開破之力也。

白話文:

蟬蛻去除足部,是指去掉前面的兩隻大足。這兩隻大足非常堅硬,具有破壞力。如果用蟬蛻來治療眼睛翳障或消散瘡瘍,帶著這兩隻大足的效果會更好。但如果用蟬蛻來發汗,就應該去除這兩隻大足,因為在發汗的過程中,不希望它具有破壞力。

蟬蛻性微涼、味淡,原非辛散之品,而能發汗者,因其以皮達皮也。此乃發汗中之妙藥,有身弱不任發表者,用之最佳。且溫病恆有兼癮疹者,蟬蛻尤善托癮疹外出也。

白話文:

蟬蛻的性質略微寒涼、味道平淡,原本並不是能發散的藥物,之所以能發汗,是因為它能透過皮膚發揮作用。這是發汗藥物中的妙藥,對於身體虛弱、不適合發汗治療的人,使用蟬蛻效果最佳。此外,溫病通常伴有癮疹,蟬蛻也能有效將癮疹排出體外。

石膏性微寒,《神農本草經》原有明文。雖系石藥,實為平和之品。且其質甚重,六錢不過一大撮耳。其涼力,不過與知母三錢等。而其清火之力則倍之,因其涼而能散也。嘗觀後世治溫之方,至陽明府實之時,始敢用石膏五六錢,豈能知石膏者哉!然必須生用方妥,煅者用至一兩,即足僨事。又此方所主之證,或兼背微惡寒,乃熱鬱於中,不能外達之徵,非真惡寒也。

白話文:

石膏的性質微寒,在《神農本草經》中有明確記載。雖然它是礦物藥,但實際上是一種平和的藥物。而且它的質地很重,六錢的分量不過是一大撮而已。它的涼性,不過與三錢的知母相當。但它的清熱解火之力卻比知母強一倍,因為它的涼性可以散熱。我觀察後世的治療溫熱病的方法,等到陽明府實的階段,纔敢使用五六錢的石膏,難道他們真的瞭解石膏的用法嗎?不過石膏必須生用才合適,煅過後的石膏用量至一兩即足夠。另外,這個方劑所主治的症狀,有時會伴有輕微的惡寒,這是因為熱邪鬱積在體內,無法向外發散所致,並非真正的惡寒。

白虎湯證中,亦恆有如此者,用石膏透達其熱,則不惡寒矣。

或問:外感中於太陽則惡寒,中於陽明則不惡寒而發熱。時至春、夏,氣候溫熱,故外感之來,不與寒水相感召,而與燥金相感召,直從身前陽明經絡襲入,而為溫病。後世論溫病者,多是此說。而《傷寒論》溫病提綱,冠之以太陽病者何也?答曰:溫病初得,亦多在太陽,特其轉陽明甚速耳。

白話文:

**問題:**有人問:外感風邪侵犯太陽經則怕冷,侵犯陽明經則不畏寒而發熱。春季和夏季,氣候溫熱,所以外感風邪而來,不會與寒氣相結合,而是與燥氣相結合,直接從身體前方的陽明經絡侵入,形成溫病。後世談論溫病的人,大多根據這個說法。而《傷寒論》中把溫病的大綱歸於太陽病,為什麼這樣說?

回答: 溫病初期,大多在太陽經,但轉變到陽明經非常快。

曾治一人,年二十餘。當仲夏夜寢,因夜涼,蓋單衾凍醒,發懶,仍如此睡去。須臾又凍醒,晨起微覺惡寒。至巳時已覺表裡大熱,兼喘促,脈洪長而浮。投以清解湯,方中生石膏,改用兩半,又加牛蒡子(炒搗)三錢,服後得汗而愈。由斯觀之,其初非中於太陽乎,然不專在太陽也。

白話文:

曾經治療過一位二十多歲的患者。在仲夏時節的夜晚,因為天氣涼爽,患者只蓋了一條薄被,結果被凍醒,覺得疲懶,就繼續蓋著薄被睡著了。不久後又再次被凍醒,到了早上起牀時,感覺有些發冷。到了上午十點左右,患者已經覺得身體內外發熱,同時伴有氣喘,脈搏洪大而浮。我給他開了清解湯,方劑中生石膏的用量加倍,又添加了炒搗的牛蒡子三錢,服用後患者出汗,疾病痊癒。從這個病例中可以看出,患者最初的病症並非純粹的中暑,而是既有中暑症狀,也有內熱的表現。

人之所以覺涼者,由於衣衾之薄。其氣候究非寒涼,故其中於人不專在太陽,而兼在陽明。且當其時,人多蘊內熱,是以轉陽明甚速也,然此所論者風溫耳。若至冬受春發,或夏發之溫,恆有與太陽無涉者。故《傷寒論》溫病提綱中,特別之曰:風溫之為病,明其異於「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溫病也。

白話文:

人會感到寒冷,是因為衣物不夠保暖。當時的氣候並非真正寒冷,因此寒冷徵兆並非僅出現在太陽經絡,也會出現在陽明經絡。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人體內部通常會蘊藏熱氣,因此轉化為陽明熱症的速度會很快。不過,這裡所討論的是風溫病。如果是在冬天感染了春天發作的溫熱病,或者在夏天發作的溫熱病,通常不會與太陽經絡有關。因此,在《傷寒論》有關溫病的論述中,特別強調:風溫病與「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引起的溫病有本質的不同。

又杏仁與牛蒡子,皆能降肺定喘,而杏仁性溫、牛蒡子性涼,傷寒喘證,皆用杏仁,而溫病不宜用溫藥,故以牛蒡子代之。

白話文:

杏仁和牛蒡子都能降低肺部氣喘,但杏仁性溫,牛蒡子性涼。如果因傷寒而氣喘,應使用杏仁;而溫熱病症不宜使用溫性藥物,因此以牛蒡子代替杏仁。

附錄:

直隸鹽山孫××來函:

一九二五年春,一人來津學木工。因身體單薄,又兼天熱,得溫病,請為診視。脈浮數而滑,舌苔白厚,時時昏睡。為開清解湯,生石膏用一兩,為其脈數,又加玄參五錢,一劑病愈。

白話文:

1925 年春天,有一個人來天津學習木工。因為身體虛弱,加上天氣炎熱,得了溫病,請我診治。脈象浮數而滑,舌苔白厚,時常昏睡。我開了清解湯給他,用生石膏一兩,因為他的脈象較快,又加了玄參五錢,一劑藥下去,他的病就好了。

斯年仲春,俞××之三位女兒皆出瘟疹。生為診視,皆投以清解湯,加連翹、生地、滑石而愈。同時之患此證者,勢多危險。惟生投以此方,皆能隨手奏效。

白話文:

這個春天的時候,俞姓人家的三位女兒都得了瘟疫。我前去診視,都給她們開了清解湯,再加連翹、生地、滑石治癒了她們。同時患有這種病症的人,大多病情危重。只有我用這個方子治療,都能手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