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諸燥總論

燥乾者,今肺之本燥,金受熱化,以成燥澀也。兼火熱,致金衰耗液而損血。鬱而成燥者,由風能勝濕,熱能耗液。故經云風熱火同,陽也,寒濕燥同,陰也。又燥濕,小異也。金燥雖屬秋陰,而其性異於寒濕,而反同於風熱火也。又加大便乾澀,乃大腸受熱,化成燥澀,經云諸澀枯涸。

白話文:

燥乾的體質

現在,肺的本質是乾燥的,金元素受熱後會轉化為燥氣,導致肺氣乾燥收斂。如果再加上火熱,會導致金元素衰敗,消耗津液,損傷血液。

鬱結導致的燥氣

是由於風氣能夠勝過濕氣,而熱氣能夠消耗津液。所以《內經》上說,風熱火都是陽氣,寒濕燥都是陰氣。另外,燥和濕,雖然略有不同,但金元素的燥氣雖然屬於秋天的陰性,但它的性質不同於寒濕,反而與風熱火相同。

如果再加上大便乾燥收斂,那是因為大腸受到了熱氣,轉化為燥氣所致。《內經》上說,各種發澀、枯涸的症狀。

又如癱瘓中風,皆因火熱耗損血液。玄府閉塞,不能浸潤,金受火鬱,不能發聲,經云肺主聲。肢痛軟戾者,風熱濕相致,而遂以遍枯,語音澀,手足不遂也。然中寒吐瀉,亡液而成燥,亦以鮮矣。亦有寒濕相郁,營衛不能開發貫注,多成偏枯。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也。

白話文:

正如癱瘓中風,都是因為火熱耗盡了血液。導致玄府閉塞,無法滋潤,金屬受火氣鬱結,無法發聲,經文說肺主管發聲。四肢疼痛虛弱的人,是風、熱、濕一起作用,結果導致全身枯萎,言語困難,手腳不聽使喚。然而,中寒導致嘔吐腹瀉,失去津液而導致乾枯,也是很少見的。也有因寒濕相鬱,營氣和衛氣無法暢通運轉,導致偏枯的多見。經文上說,一切乾燥枯澀,皮膚粗糙龜裂,都屬於燥證。

又如胃膈癉熱煩滿,飢不欲食。或癉成消中,善食而瘦。或燥熱鬱甚,而成消渴,多飲而數小便。(或因熱病,或恣酒欲,誤服熱藥,以致脾胃真陰陽損虛,肝心衰弱也。)狂陽心火,燥其三焦,腸胃燥澀怫鬱,而水液不能宣行也,則周身不得潤澤,故瘦悴黃黑也。而燥熱消渴,然雖多飲,亦其水液不能浸潤於腸胃之外,渴不能止而便注,為小便多出。

白話文:

又像胃和橫膈有灼熱感、煩躁、腹脹、餓了也不想吃東西的情況。或者灼熱感演變成消瘦症狀,喜歡吃東西卻消瘦。或者燥熱鬱積嚴重,變成消渴症,大量喝水卻頻頻小便。(可能是因為發燒、過度縱欲或誤服熱性藥物,導致脾胃的陰陽失衡虛弱,肝心衰落所致。)狂燥的心火,烘烤著三焦,腸胃乾燥澀滯、鬱悶不暢,體內水分無法正常運轉,所以身體無法得到滋潤,因此消瘦發黃。而燥熱消渴症狀,儘管喝很多水,但水分也不能滋潤於腸胃之外,無法止渴,反而小便增多。

俗未明,妄為下焦虛冷,誤人多矣。又如周身熱燥怫鬱,故變為雀目或內障,癰疽瘡瘍,上為咳嗽喘,下為痔利。或停積而濕熱內甚,不能傳化者,變為水腫濕脹也。世傳消渴病及消瘦弱,或小便有脂液者,為腎消也。此為三消病也。消渴、消中、消腎,經意但皆熱之所致也。

白話文:

天亮前誤以為下焦虛冷,這是誤人了。又如周身發熱煩躁,就會變成雀目或內障、癰疽瘡瘍,上半身會咳嗽氣喘,下半身會長痔瘡或腹瀉。或因滯留的濕熱在體內過多,無法化解,就會變成水腫。世人相傳消渴症、消瘦無力或小便中有脂液,是腎消導致的。這屬於三消病。消渴、消中、消腎,醫書上都認為主要是由熱導致的。

人參白朮湯,治胃膈癉熱煩滿,飢不欲食,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燥熱鬱甚,而成消渴,多飲而數小便。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中風偏枯,酒瘑積毒。一切腸胃燥澀,倦悶壅塞,瘡疥痿痹。並傷寒雜病產後煩渴,氣液不得宣通。

白話文:

人參白朮湯

用途:

治療胃部和橫膈膜的鬱熱、煩躁、飽脹、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食慾不振以致消瘦、燥熱嚴重、口渴、多喝水、頻尿。

其他用途:

治療陽氣過盛、陰氣不足、風熱乾燥、鬱悶、頭暈目眩、中風偏癱、酒癮積毒。

各種腸胃乾燥、阻塞、不暢、皮膚潰瘍、肌肉萎縮、麻痺。

以及傷寒、各種雜病、產後口渴、氣血不通。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半兩),茯苓(去皮),連翹,栝蔞根,乾葛(各一兩),甘草(三兩),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一兩),石膏(四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半斤),

白話文: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 15 克)

茯苓(去皮)、連翹、栝蔞根、乾葛(各 30 克)

甘草(90 克)

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 30 克)

石膏(120 克)

寒水石(60 克)

滑石(250 克)

上為細末,每服抄五錢,水一茶盞,入盆硝半兩、生薑三片,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漸加至十餘錢,得臟腑流利,取效。如常服,以意加減。兼服消痞丸散,以散腸胃結滯。濕熱內甚,自利者,去了大黃、芒硝

白話文:

藥材要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加一茶盞水,放入硝半兩、生薑三片,煎到只剩半盞水,過濾取汁,加少許蜂蜜,溫熱服用。逐漸增加用量至十多錢,直到臟腑通暢,即可見效。如果長期服用,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增減藥量。同時服用消痞丸散,以消除腸胃積滯。如果濕熱過盛,且有腹瀉症狀,則去掉大黃和芒硝。

絳雪散,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數者。大有神效。

黃芩,黃丹,漢防己,栝蔞實(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湯漿水調下,臨臥時並進三二服,即止。

人參散,治腎消,善飲而食後數小便溺者。

人參(三錢),白朮,澤瀉,栝蔞,桔梗,梔子,連翹(各半兩),葛根,黃芩,大黃,薄荷,白茯苓(各一兩),甘草(一兩半),石膏(二兩),滑石,寒水石(各三兩),

白話文:

人參(15克),白朮、澤瀉、冬瓜、桔梗、梔子、連翹(各30克),葛根、黃芩、大黃、薄荷、茯苓(各60克),甘草(90克),石膏(120克),滑石、漢水石(各180克)

上為末,入縮砂仁三錢,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蜜少許,再煎三二沸,去滓,食前。食後服消痞丸。

白話文:

將上藥研成粉末,加入 3 錢的縮砂仁。每次取 5 錢的粉末,加一盞水的量煎煮。煮到七分之二的水量時,加入少量蜂蜜,再煎煮二、三沸。過濾掉藥渣,在吃飯前服用。吃完飯後,服用消痞丸。

大黃甘草飲子,治男子婦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豆(五升,先煮三沸,出淘苦水,再煮),大黃(一兩半),甘草(大粗者四兩,長四指,打碎)

上三味,用井水一桶,將前藥同煮三五時,如稠強水少,更添,豆軟,盛於盆中,故冷,令病人食豆,渴食湯汁,無時候。食盡,如止渴燥,罷,不止,再煮前藥。不三次,病悉愈。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材,用一口井水將前面配製的藥材一同煮三到五個小時。如果濃稠而湯汁少了,就再加水。煮到豆子變軟後,盛裝在一個盆子裡,放涼後讓病人食用豆子,口渴的時候喝湯汁,沒有規定的時間。豆子食用完畢後,如果口渴和乾燥的症狀停止了就停止食用,症狀沒有緩解的話就繼續烹煮先前的藥材。不超過三次,疾病就能痊癒。

2. 泄痢總論

夫痢者,五臟之積濁而不散,或厭冷物,或冒寒暑失飢,不能宣發,或傷冷飽食,或服暖藥過多,鬱而成痢。其病二三日則利為寒,青痢為熱,誤也。今人瘡癤初發,刺開乃血,多日成膿,何為先熱而後寒也。

白話文:

痢疾是由於五臟中的濁氣積聚不散所致,或者因為吃了生冷的東西,或者因為受了寒暑飢餓,導致氣血無法運行暢通。也可能是因為暴飲暴食或服用溫熱藥過多,鬱積成痢疾。

痢疾一般二三天後會出現大便稀溏的症狀。有人認為痢疾初期是大便呈青色,這是熱痢的表現,而後來大便變稀是寒痢的表現。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就像瘡癤剛開始發作時刺破後流出的是血,過幾天後變成膿一樣,為什麼會先熱後寒呢?

叔和云:濕多成五泄,腸走若雷奔。愚醫不悟,三日黃者乃熱,青利是寒。《太素》曰:五泄有溏泄、鶩泄、飧泄、濡泄、滑泄也,此乃五泄。五泄者,青是感肝木之象,其色青,赤者,受心火之氣,其色赤,白者,得西方金肺之氣,其色白,黃者,脾土之色,蒼者,土氣之下腎水隨之,其色蒼也。三日蒼曰寒,黃赤熱,其三日非也。

白話文:

叔和說:濕氣過多會導致腹瀉,腸道運作如雷鳴奔馳。愚昧的醫生不明白,認為三天出現黃色腹瀉是熱,青色腹瀉是寒。

《太素》一書中說:「五泄」包括溏泄、鶩泄、飧泄、濡泄、滑泄。其中的青泄表示肝木受影響,其顏色為青;赤泄表示心火受影響,其顏色為赤;白泄表示肺金受影響,其顏色為白;黃泄表示脾土的顏色;蒼泄表示土氣下降到腎水,其顏色為蒼。

三天出現蒼泄表示寒,黃赤色表示熱,這個「三天」的說法是錯誤的。

若下利熱極,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者,須下之,以開除濕熱痞閉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積熱也。

白話文:

如果腹瀉過於嚴重、頻繁且伴有劇烈疼痛,或者長時間無法痊癒,各種藥物都無法止瀉,那麼就需要使用瀉下法,以去除導致腹瀉的濕熱、痞閉和積滯。而為了讓氣血運行通暢,同時宣發過盛的熱度,應當選擇宣利積熱的中藥。

益元散,治身熱吐痢,泄瀉腸癖,下痢赤白,癃閉淋痛。利小便,偏主石淋。(乃服金石熱藥多,待為砂石,從小便淋出者也。)蕩胃中積聚寒熱,宣積氣,通九竅六腑,生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寬中,除煩熱心躁,腹脹痛悶。補益五臟,大養脾腎之氣,(此腎水之藏,非為主之府也。)理內傷陰痿,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主癇痓驚悸(其季切,心動貌。)健忘,止煩滿短氣,藏傷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並口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經脈,和血氣,消水穀,保元真。解百藥酒食邪毒,耐勞役飢渴,宣熱,僻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注顏延壽,及解中暑傷寒疫癘,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瘟疫傳染,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疾。並解兩感傷寒,能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和而愈,及婦人下乳催生,產後損氣血衰,陰虛熱甚,一切熱證,兼吹奶乳癰。此神驗之仙藥也。唯孕婦不宜服,滑胎也。

白話文:

益元散

用途:

  • 治療身體發熱、嘔吐、腹瀉、腸胃絞痛、紅白相間的腹瀉、小便困難、淋病。
  • 利尿,特別是治療由服用金石熱藥導致形成砂石,從小便中排出。
  • 清除胃中積聚的寒熱,宣通積氣,疏通九竅六腑,生津止渴,去除結塊,消散積水,止渴、舒緩胸腹,清除煩躁不安。
  • 補益五臟,尤其滋養脾腎之氣(腎藏水,非主水府)。
  • 治療因內傷導致的陰虛痿弱,安神定魄,補充五勞七傷,各種虛損。
  • 治療抽搐、驚悸(心動貌)、健忘,停止煩悶、氣短,藏傷引起的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以及口瘡、牙齒腐蝕。
  • 明目壯骨,通經脈,和血氣,消食,保護元氣。
  • 解除各種藥物、酒食的毒性,耐勞役、飢渴,宣發熱氣,驅除內外各種邪氣。

長期服用效果:

  • 強身健志,駐顏益壽,解暑解傷寒、瘟疫,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瘟疫傳染,以及汗後遺熱復發等疾病。
  • 解除風寒感冒,使全身結滯宣通,氣和而愈。
  • 還能促進婦女催乳、引產,產後損傷氣血衰,陰虛熱甚,各種熱證,以及吹奶乳癰。

注意事項:

  • 孕婦不宜服用,有滑胎作用。

砂仁滑石(各二兩),甘草(炙,四錢),

白話文:

砂仁、滑石(各 120 克),炙甘草(120 克)

上為末,每服二錢,蜜少許,溫水調下,無蜜亦得。日三服。欲冷飲者,新汲水調下。解利傷寒發熱,蔥白豆豉湯調下四錢。(每服水二盞,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一盞調下。)並三服,效為度。

白話文:

把藥碾成粉末,每次取兩錢,加少許蜂蜜,用溫水沖服,沒有蜂蜜也可以。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想喝冷飲,可以用剛打上來的冷水沖服。治療由受寒引起的發熱,可以用蔥白豆豉湯調服四錢。(每次用水兩碗,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沸取汁一碗調服。)服用三次,有效果為準。

此藥是寒涼解散鬱熱,若病甚不解,多服此藥無害,但有益而無損。俗惡性寒,兼易得之賤物,而不明《素問》造化之理,故不取《本草》神驗之言,而多不用焉。若以隨證驗之,乃凡人之仙藥也,不可闕之。

白話文:

這個藥方具有清涼解散鬱熱的作用。如果病情嚴重,治療無效,可以多次服用這個藥方。它沒有害處,只有好處。一般人都討厭服用寒性的藥物,再加上這種藥物容易取得、價格低廉,所以很多人不瞭解《素問》中關於造化的道理,也不採信《本草》中關於它的神奇療效的記載,因此很少使用它。但是,如果根據實際症狀來驗證,它對普通人來說就像仙藥一樣,是不可缺少的藥物。

傷寒當汗而不可下,當下而不可汗者,且如誤服此藥,則汗出自愈,裡熱便得宣通而愈,或半在裡、半在表,可和解而不可發汗吐下者,若服上藥多愈,亦獲小效。是解散怫鬱,邪熱甚者,小加減涼膈散和解為佳。或人不當汗者,加蒼朮末二分,同蔥白、豉同煎湯調服,甚良。

白話文:

發燒時應該發汗卻不能瀉下,應該瀉下卻不能發汗的情況:比如誤服了這種藥物,就會自然出汗,裡面的熱就會疏通而好轉。或者有的人半熱在體內,半熱在體表,可以和解治療,不能發汗或瀉下,服用上面的藥物大部分會好轉,也能取得較小的效果。這是用來疏散鬱結之氣,邪熱較重的人,稍微加一點涼膈散來和解治療效果更好。或者有人不適宜發汗,可以加入蒼朮粉末兩分,與蔥白、豆豉一起煎成湯服用,效果很好。

或孕婦不宜服,以滑石、麻黃桂枝,要發汗,當即用甘草一兩、蒼朮二兩,同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更加入蔥白五寸、豆豉五十枚,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並三服,取微汗為度。逼毒散,非孕婦可服,太白散加入麻黃二兩(去節),如法煎服,世云神白散。或逼毒散與加麻黃(去節)、蒼朮各等分(稱),《濟眾》云青龍散

白話文:

孕婦不宜服用「逼毒散」,因為它含有滑石、麻黃、桂枝,容易發汗。

如果需要發汗,可以用甘草1兩、蒼朮2兩搗成粉末,每次服4錢,用1.5碗水煎煮,加入蔥白5寸、豆豉50枚,煎至6分量,過濾後溫服,連服3次,微微出汗即可。

「逼毒散」不適合孕婦服用,如果加入2兩去節麻黃,按照同樣方法煎服,就叫做「神白散」。

如果將「逼毒散」和去節麻黃、蒼朮各等分,則稱為「青龍散」。

或青龍散欲更加入滑石與蒼朮二倍,最為發汗之妙藥也。惟正可汗者,即用此服之,則轉加熱也,名為大逼毒散。此解利兩感同,更兼煎涼膈散調下益元散四錢。或下乳,用豬肉面羹或酒之類調下四錢,不計時候,日三服,宜食肉面羹粥。催產,用溫油漿調下三錢,並二三服,以產為度。

白話文:

也可以在青龍散中加入滑石和蒼朮兩倍,是發汗的最佳良藥。如果皇帝身染重病,服用這種藥後會發熱,故稱「大逼毒散」。此藥也能治療風寒感冒,同時煎服涼膈散和益元散各四錢。或者用來催乳,用豬肉面湯或酒之類調和服用四錢,不限時間,每天三次,適合吃肉面湯或粥。催產時,用溫熱的油漿調和服用三錢,連續服用兩三次,直到生產。

或死胎不下者,煎三一承氣湯一服,調下五錢,須臾,更頻用溫油漿調服。前後俱下胎,可活產母也。兒難產,或死胎不下者,皆由風熱燥澀,堅斂結滯,不能舒緩,是故產戶不得自然開也,其藥力至,則熱結頓開而產矣,慎不可溫補,而反生燥熱也。俗未知產後損血,日夜疼痛怖懼,以致神狂氣亂,則陰氣損虛,邪熱太甚,而為諸證。

白話文:

如果死胎難以下生,煎服一次三一承氣湯,調入五錢藥液,不一會兒,再頻繁用溫熱的油漿調服。這樣胎兒和胎盤都會排出,產婦可以保全性命。

胎兒難產或死胎難以下生,都是因為風熱乾燥,使產道的氣血阻滯,不能舒緩,所以產婦無法自然分娩。藥物的作用達到後,熱結頓時消散,胎兒就能順利出生。注意不可溫補,以免反而加重乾燥和熱結。

民間不知道產後失血會損傷氣血,日夜疼痛、恐懼,導致精神異常和氣血混亂。這樣陰氣受損,邪熱過盛,就會產生各種症狀。

由不明《素問》造化,故不識證候陰陽,反以妄謂產後諸虛百損,便為虛冷,而無熱也,誤以熱藥溫補。或見渴甚者,不令飲水,本為善心,為害多矣。豈知治病之道,俱以臨時審其臟腑六氣虛實,明其標本,如法治之而已矣。此藥之常多用雖為效,至大俗以病異藥同,將為妄行,反招侮慢。

白話文:

由於不明白《素問》中提到的「造化」,導致不懂得分辨證候是屬於陰證還是陽證,反而錯誤地認為產後出現虛弱和百般損傷的症狀,都是因為虛寒,沒有熱證,並誤用熱性的藥物進行溫補。或者看到患者非常口渴,也不讓他們喝水,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造成的危害很大。其實,治療疾病的方法,是根據當時病人的臟腑六氣虛實,辨別出主次證候,然後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即可。這藥物經常使用雖然有效果,但普遍認為病情不同而用藥相同,會被視為亂用藥物,反而會招致輕視或侮慢。

今以若加黃丹,令桃仁色,是以名之紅玉散。若加青黛,令輕粉碧色,名碧玉散。若加薄荷葉(末,一分,同研),名雞蘇散。主療並同,但以迴避愚俗之妄侮慢耳。

白話文:

現在如果再加入黃丹,讓桃仁變成紅色,因此取名為紅玉散。如果再加入青黛,讓輕粉變成碧綠色,取名為碧玉散。如果再加入薄荷葉末(一分,一起研磨),取名為雞蘇散。這些藥方的主治功效都相同,只是為了避免愚蠢的俗人輕蔑侮辱罷了。

玄青丸,治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須可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腫腹脹。兼療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證。唯泄瀉者勿服。

白話文:

玄青丸

功效: 治療嚴重的腹瀉,頻繁且劇烈絞痛,或久治不癒,各種藥物都無法止住。需要使用瀉藥來通導,去除濕熱、痞悶、積滯,讓氣血通暢。

適應症: 氣滯、熱積、飲食積滯、黃瘦消瘦、腹部脹滿、水腫。也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疳積發熱、乳癖等症狀。

禁忌: 腹瀉者不宜服用。

黃連黃柏大黃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半兩),牽牛(四兩,草末一兩。以上同為末),輕粉(二錢),青黛(二兩),

白話文:

黃連、黃柏、大黃、甘遂、芫花(用醋拌炒)、大戟(每種半兩)、牽牛(四兩,草末一兩,以上都搗成粉末)、輕粉(二錢)、青黛(二兩)

上為末,灑水為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腹,清晨用酒送下。以快利為度。後常服十五、二十丸,數日後得食。久病未徑除者,再加,取利。利後卻常服,隨意消息,病去為度,後隨證止之,小兒丸如黍米或麻子大,退驚疳熱積不下者,須常服十丸。

白話文: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水揉成丸子,大小如小豆。初次服用 10 丸,每次加 10 丸,空腹時在清晨用酒送服。以通暢排便為宜。之後經常服用 15-20 丸,幾天後就能進食。如果長期生病尚未痊癒,可適度增加劑量,以達到瀉下的效果。瀉下後恢復常規劑量,根據病情酌情增減,直至疾病消失。隨後根據具體情況停藥,兒童的丸劑大小如黍米或麻子。對於退驚、治療疳熱積食不下者,需要經常服用 10 丸。

阿膠梅連丸,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證。

金井阿膠(淨草灰炒透明,臼別研,不細者,再炒,研細),烏梅肉(去核,炒),黃柏(銼,炒),黃連,當歸(焙),赤芍藥,乾薑(炮),赤茯苓(去皮)。各等分

白話文:

金井阿膠(用淨草灰炒至透明,用臼分別研磨,沒有研磨得很細的,再炒再研),烏梅肉(去核,炒),黃柏(切片,炒),黃連,當歸(焙烤),赤芍藥,乾薑(炮製),赤茯苓(去皮),各等份。

上為末,入阿膠,研勻,水丸,桐子大,溫米飲下十丸,食前,兼夜五六服。小兒丸如綠豆大。忌油膩脂肥諸物也。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加入阿膠,將它們研磨均勻,製成水丸,大小如桐子,溫服米湯,每次服用 10 枚,飯前服用,也可以在晚上服藥 5-6 次。兒童服用丸藥的大小如綠豆。忌食油膩油脂等食物。

牛黃神金丸,治大人小兒嘔吐瀉痢,無問新久赤白諸色,或渴或不渴,小便澀或不澀,並小兒驚疳積熱,痃癖堅積,腹滿硬痛,作發往來,亦能寬膈消食。

白話文:

牛黃神金丸

這是一種藥丸,適用於治療大人和小孩的嘔吐、腹瀉和痢疾,無論是新發的還是舊有的,無論是赤色還是白色。不管是口渴還是不口渴,小便是否通暢,都能用。

對於小孩的驚風、疳積熱、痃癖、堅積、腹脹硬痛、發作時時好時壞等症狀,也能起到寬中消食的作用。

輕粉,粉霜硇砂(以上別研),雄黃(研),硃砂,信砒,巴豆(去皮。各一錢),黃丹,蠟(各三錢),

白話文:

輕粉、粉霜、硇砂(這三種分別研磨) 雄黃(研磨) 硃砂 信砒 巴豆(去皮,各一錢) 黃丹 蠟(各三錢)

上先研粉霜,次旋入硇砂,研細,下雄黃、硃砂、信砒,再研,下丹粉,研勻,別研巴豆爛為油,與前藥研勻,近火上炙,控熱,別研蠟軟,入藥,勻,搓成劑,旋丸小豆大,新汲水下一丸。小兒黍米、麻子大。

白話文:

首先將粉霜研磨成粉,然後逐漸加入硇砂,研磨至細膩,再加入雄黃、硃砂、信砒,再次研磨。接著加入丹粉,研磨至均勻。另外將巴豆研磨成油,與前述藥物研磨均勻。將混合物置於火上炙烤,注意控溫。將蠟研磨至軟,加入藥物中,混合均勻,搓成劑型。將劑型搓成小丸,大小如小豆,並放入新鮮汲取的水中。針對小兒則搓成大小如黍米或麻子的丸子。

或止吐瀉痢疾,調甘露散,(即桂苓甘露飲。)或益元散亦得。

白話文:

用來止吐瀉痢疾,可以使用調甘露散(也就是桂苓甘露飲);或者也可以用益元散。

芍藥柏皮丸,治一切濕熱惡痢,氣升窘痛,無問膿血,並宜服之。

芍藥,柏皮(各三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溫水下三四十丸,無時,兼夜五六服。忌油膩脂肥發熱等物。

二勝丸,治泄痢虛損,不問新久者。

鹽豉,紫蒜(去皮。各等分),

上同杵為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九丸,米飲湯下。

如未愈,及赤白痢,腹滿脅痛,更與杏仁丸

杏仁,治一切赤白瀉痢,腹痛裡急後重者。

杏仁(四十九個),巴豆(四十九個,去皮),

上二藥同燒存性,研細如泥,用蠟熔和,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大黃湯下,間日一服。

白話文:

把上記の二つの薬を一緒に焼いてそのままの狀態で保管し、細かく粉砕して泥狀にします。蝋を溶かして混ぜ合わせ、桐子大の丸薬を作ります。毎回1〜2粒服用し、大黃湯で煮出した薬を飲みます。2〜3日に1回服します。

白朮聖散子,治一切瀉痢久不瘥,並婦人產後利亦治。

御米殼(二兩,蜜炒),當歸,肉豆蔻,縮砂仁,石榴皮訶子,乾薑(炮),陳皮(去白),白朮,甘草,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米殼 (2 兩,炒熟) 當歸 肉豆蔻 縮砂仁 石榴皮 訶子 乾薑 (炮製過) 陳皮 (去除白色外皮) 白朮 甘草 芍藥 (各 1 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乳香同煎,和滓服。

勝金膏,治一切瀉痢不已,胃脈浮洪者,反多日不已者。瀉小者,立止。

白話文:

勝金膏,用於治療各種無法止瀉痢疾之症,症狀為脈象浮大而洪盛者,反而持續多日無法痊癒的。若是症狀較輕微的腹瀉,服用後可立即止瀉。

巴豆皮楮實(同燒存性)

上為末,熔蠟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煎甘草湯下。

白話文:

將藥物研成細末,用蠟融化後搓成綠豆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五丸,用甘草煎煮的湯水送服。

大聖真金散,治一切寒熱溏瀉,赤白等痢疾。

御米殼(半斤,炒),甘草(一兩,炙),乾薑(半兩,炮),當歸(一兩),酸石榴皮(一兩,炒),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白話文:

炒過的糯米殼(半斤) 炙烤過的甘草(一兩) 炮製過的乾薑(半兩) 當歸(一兩) 炒過的酸石榴皮(一兩) 去除白色瓤的陳皮(一兩) 去除外皮的白茯苓(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小兒半盞。)乳香同煎至七分,食前。忌油膩生冷毒物等。

車前子散(一名斷痢散。),治一切痢不止。

白話文:

車前子散(又稱斷痢散)可以治療各種久治不癒的痢疾。

車前子(不以多少,炒香)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食前空心。

象骨散,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水穀不消,噫氣吞酸,食輒嘔吐,霍亂,泄瀉膿血,四肢沉重,臍腹疼痛裡急,夜起頻並,不思飲食,皆可治之。

白話文:

象骨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心腹脹滿、消化不良、嗝氣反酸、進食後嘔吐、霍亂、腹瀉膿血、四肢沉重、臍腹疼痛急迫、夜間頻尿、食慾不振。

象骨(四兩,炒),訶子(取肉,二兩),肉豆蔻(一兩),甘草(二兩),乾薑(半兩),

白話文:

象牙(四兩,炒制),訶子(取其果肉,二兩),肉豆蔻(一兩),甘草(二兩),乾薑(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和滓熱服,食前,日三服。

海蛤玉粉散,治血痢,解臟中積熱毒。

海蛤(不以多少)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蜜少許,冷水調下,不計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