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中寒病

秦子曰:中寒之症,身不發熱,手足厥冷,二便清利,即仲景直中陰經之真陰症也。若惡寒發熱,則傷寒陽症,而非中寒症矣。故仲景以惡寒發熱者,名曰傷寒,曰陽症;以惡寒不發熱者,名曰中寒,曰陰症。今余以直中陰經之陰症,立其名曰中寒;以寒傷三陽之陽症,名曰傷寒,則陽症不混於陰症條內。

白話文:

秦氏醫家說:因為感受了寒氣的病症,身體並不發熱,手腳冰涼,大便小便很清暢,就是張仲景所說的直中陰經的真正陰症。如果惡寒發熱,那就是傷於陽氣的病症,而不是中寒的病症了。所以張仲景把惡寒發熱的病症,稱之為傷寒,也就是陽症;把惡寒不發熱的病症,稱之為中寒,也就是陰症。現在我以直中陰經的陰症條例,立其名稱為中寒;以寒傷三陽的陽症條例,立其名稱為傷寒,這樣陽症就不會和陰症條例混為一談了。

【中寒之症】惡寒身蜷,遍身疼痛,或自下利,口有冷涎,面如刀刮,手足厥冷,無熱神清,唇不焦,口不渴,二便清白,此中寒之症也。

白話文:

【中寒之症】怕冷、身體蜷縮、全身疼痛,可能會腹瀉、口中有冷涎、臉色像刀刮過一樣、手腳冰冷、沒有發熱、神智清醒、嘴脣不乾燥、口不渴、小便清澈、大便正常,這就是中寒的症狀。

【中寒之因】其人真陽素虛,陰寒內盛,胃中之陽,不能捍衛於外;脾中之陽,不能腐熟於中;腎中之陽,不能封閉關門;一得外寒,則直中三陰,而為中寒之症矣。

白話文:

  • 造成中寒的因素:

  • 此人原本的陽氣虛弱,體內陰寒之氣盛大,胃中的陽氣無法抵禦外邪;脾中的陽氣無法在體內消化腐熟食物;腎中的陽氣無法關閉關門,一旦受到外在寒氣侵襲,寒邪就會直入三陰(陰寒積聚之地),而導致中寒的症狀。

【中寒之脈】脈多沉微,或微而遲,或極似絕,或伏而沉。或空而浮,或緊而弦。

【中寒之治】寒中少陰,二三日應微汗者,麻黃附子甘草湯。又少陰身痛手足寒,脈沉者,附子湯。若下利脈微,白通湯;若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者,白通湯加豬膽汁以止煩。又少陰下利,有水氣,或咳或嘔,真武湯。又太陰自利不渴,其人臟有寒也,用四逆湯以溫之。

白話文:

中風寒後應該怎麼治療?寒邪中少陰,二三天後應該微微出汗,麻黃附子甘草湯。又少陰症狀是全身疼痛、手腳冰冷、脈搏微弱,附子湯。如果腹瀉、脈搏微弱,白通湯。如果腹瀉不止、脈搏消失、乾嘔煩躁,白通湯加入豬膽汁止煩躁。又少陰腹瀉,有水氣,偶爾咳嗽或嘔吐,真武湯。又太陰自利不渴,是臟腑有寒氣,用四逆湯來溫暖臟腑。

若厥陰下利,四肢疼,厥逆惡寒,四逆湯。又厥陰下利清穀,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

白話文:

如果厥陰病證出現下利,四肢疼痛,手腳厥逆、惡寒,可以服用四逆湯。如果厥陰病證出現下利清穀,汗出而厥逆,可以服用通脈四逆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

附子湯

熟附子,白朮,白茯苓人參白芍

白話文:

  • 熟附子:加工處理過的烏頭,具有溫補腎陽、活血通絡的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尿的功效。

  • 白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 白芍藥:具有養血調經、緩中止痛的功效。

白通湯

蔥白乾薑,熟附子

白通豬膽湯

蔥白,乾薑,熟附子,豬膽汁,人尿

真武湯

白茯苓,白芍藥,生薑,白朮,熟附子

四逆湯

乾薑,熟附子,炙甘草

通脈四逆湯

乾薑,熟附子,炙甘草,蔥白

蔥白加於四逆湯中,則陽氣和,血脈通;若腹痛,加白芍藥,合戊己湯以和中,減去蔥白,恐其助陽散氣也。

白話文:

在四逆湯中加入蔥白,可以使陽氣調和,血脈通暢。如果出現腹痛,可以加入白芍藥,與戊己湯合用來調和中氣。此時就應減去蔥白,以免它助陽散氣,引起不良反應。

2. 中熱中暑總論

秦子曰:熱與寒,相反也。冬有寒,夏有熱。仲景於冬則有直中陰經之寒症,有寒傷三陽之熱症,總其名曰《傷寒論》。其夏秋寒熱病,則無垂訓也。潔古、東垣,雖有動而得之之中熱,靜而得之之中暑,然其治法,似乎未純。夫中熱中暑,均是熱症,但得之有動靜之分,則治之不無差別。

白話文:

秦子說:熱與寒,是完全相反的。冬天有寒冷的天氣,夏天有炎熱的天氣。仲景在冬天則有直中陰經的寒症,有寒冷傷害三陽的熱症,總其名叫做《傷寒論》。至於夏秋季節的寒熱病,則沒有留下什麼教訓。潔古、東垣,雖然有動而得到的內熱,靜而得到的暑熱,但是他們的治療方法,似乎並不純熟。內熱和暑熱,都是熱症,但得到的原因有動靜之分,那麼治療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

蓋動而得者,行役氣擾,外引時令之熱,直中陽經,並無寒邪外束,即俗云熱病也。靜而得者,里有熱邪,伏於身中,又因納涼太過,束其內熱,不得外越,鬱而發熱,此即俗云寒熱病也。古人因其均是熱病,以動而得,明其無表邪,故曰中熱;以靜而得,明其有表邪,故曰中暑。

白話文:

凡是因為勞動過多的患病,是身體氣血受到了擾亂,外受風熱的影響,直接中傷了陽經,並沒有外來的寒邪侵襲,俗稱熱病。

沒有外因導致的發病,是身體內有熱邪,長期潛伏在體內,患者又因貪涼過度,於是內熱被困於體內,不能外散,鬱而發熱,這就是俗稱的熱病。

古人認為這兩種都是熱病,勞動過多患病,說明沒有外感寒邪,所以稱之為中熱。

非外因導致的患病,說明有外感寒邪,所以稱之為中暑。

後人不解其義,概用寒涼,不知治熱病,原有兩條分別,無表邪者,不必用發表,即可寒涼;若有表邪者,先散外束之寒邪,後用寒涼可也。此症與仲景冬月傷寒相似,但冬月傷寒,內無暑熱,故初起無口燥舌乾內熱之象;直待日久,寒鬱成熱,然後口燥咽乾,今夏秋寒熱病,內有暑熱,外冒風寒,初起即見外寒裡熱之症,故不同冬月傷寒治法,妄用辛溫,但宜辛涼散表以治之。

白話文:

後人不明白艾灸的意義,大多使用寒涼的方法治療,不知道治療熱病,原本有兩種不同的方法。如果沒有表邪,不必用發表的治療方法,可以用寒涼的方法。如果有表邪,先要驅散外在的風寒邪氣,然後再用寒涼的方法治療。這種疾病與仲景《傷寒論》中的冬月傷寒相似,但冬月傷寒,體內沒有暑熱,所以初期沒有口乾舌燥內熱的症狀;直到時間長了,寒氣鬱結化熱,然後纔出現口乾咽乾的症狀。現在的夏秋寒熱病,體內有暑熱,外感風寒,初期就表現出外寒裡熱的症狀,所以與冬月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

今有重視表症者,誤用仲景麻桂發表,礙其暑熱,重視暑熱者,誤用寒涼清裡,抑遏表邪,良以不明夏秋之熱病,不同冬月傷寒治法耳。

白話文:

現在重視表證的人,誤用仲景的麻桂發表,阻礙了暑熱的散發;重視暑熱的人,誤用寒涼清裡,遏制了表邪,都是因為不瞭解夏秋之熱病與冬月傷寒的治法不同。

3. 中熱病

(即無表邪之熱病)

【中熱之症】發熱昏沉,悶亂口噤,煩躁大渴,神識不清,遺尿便赤,外無表症,此即古名動而得之為中熱症也。

白話文:

中暑的症狀:發熱昏迷,煩悶口禁閉,煩躁口渴,神志不清,尿液和大便鮮紅,外部沒有外感症狀,這在中醫書上稱之為「中熱症」。

【中熱之因】時值夏令,天之熱氣下降,地之熱氣上升,人在氣交之中,日中勞役擾動其陽,熱邪直中陽經,則有中熱之症矣。

白話文:

【中暑的原因】夏季時,天上的熱氣下降,地上的熱氣上升,人在熱氣交會的環境中,中午勞動擾動了人體的陽氣,熱邪直接侵襲陽經,就會出現中暑的症狀。

【中熱之脈】脈息洪數,六經皆熱。或見洪長,陽明之熱。或見沉數,時有結熱。身熱脈數,中熱之別。

【中熱之治】忽然倒僕,悶絕不知,切勿置極熱極冷之處,宜以鮮藿香煎湯,調六一散,微溫灌服,得汗乃佳;若治之太熱,恐增其熱,治之太冷,則遏其熱,直待手足自汗,熱邪外出,人事少知,然後以黃連香薷飲三黃石膏湯治之;渴者,人參白虎湯加乾葛;若肺家多熱,桔梗湯;心臟有熱,導赤各半湯;心肺俱熱,神志不清,涼膈散;濕熱甚,蒼朮白虎湯;燥熱甚,竹葉石膏湯

白話文:

**中熱的治療:**突然昏迷倒地,神志不清,千萬不要把它放置在極熱或極冷的地方。應該用新鮮的藿香熬湯,加入六一散,微溫灌服,出汗就好;如果治療使人太熱,恐怕會加重熱勢;如果治療使人太冷,就會抑制熱勢,應該直接等手腳自然出汗,熱邪排出體外,神志稍微清醒後,再用黃連香薷飲、三黃石膏湯治療。口渴的,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加入乾葛;如果肺家熱象過多,可以用桔梗湯;心臟有熱,可以用導赤散;心肺俱熱,神志不清,可以用涼膈散;濕熱很重,可以用蒼朮白虎湯;燥熱很重,可以用竹葉石膏湯。

黃連香薷飲,通治暑熱。

黃連,香薷白扁豆厚朴

白話文:

黃連:是一種中藥材,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痢疾、腹瀉、瘡癤等。

香薷:是一種中藥材,味辛,性溫,具有散寒除濕、理氣止瀉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腹瀉、消化不良等。

白扁豆:是一種中藥材,味甘,性微溫,具有健脾益氣、止瀉固精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腹瀉、遺精等。

厚朴:是一種中藥材,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行氣消脹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腹脹、腹瀉等。

加鮮藿香同煎。身痛,加羌活;轉筋攣縮,加木瓜;小便赤澀,加六一散;嘔,加廣皮;渴,加乾葛、花粉。

白話文:

加入新鮮藿香一起煎服。

身體疼痛,加入羌活。

筋攣縮、疼痛,加入木瓜。

小便赤澀,加入六一散。

嘔吐,加入廣皮。

口渴,加入乾葛、花粉。

黃石膏,治無表邪,多汗口渴,裡熱甚者。

黃連,黃柏黃芩石膏,山梔,玄參知母甘草

白話文:

黃連: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熱病、痢疾、瘡癤等症。

黃柏:味苦性寒,有清熱瀉火、燥濕殺蟲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熱病、痢疾、白帶過多等症。

黃芩: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熱病、痢疾、瘡癤等症。

石膏:味甘性寒,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發熱、口乾舌燥等症。

山梔:味苦性寒,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熱病、痢疾、血熱吐血等症。

玄參:味苦性寒,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熱病、肺燥咳嗽、陰虛發熱等症。

知母:味苦甘性寒,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熱病、煩渴、肺熱咳嗽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有補氣和中、益氣健脾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氣虛無力、脾胃虛弱等症。

人參白虎湯,治陽明經裡熱之症。

人參,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葛根

桔梗,治肺素有熱,煩熱喘咳,口燥咽乾。

薄荷,桔梗,黃芩,山梔,連翹,甘草,竹葉

白話文:

薄荷:涼爽芳香,可提神醒腦去暑熱。可緩解感冒、頭痛和腹瀉等症狀。

桔梗:宣肺化痰,解毒消腫。可緩解咳嗽、哮喘和咽喉疼痛等症狀。

黃芩:清熱解毒,祛火明目。可緩解發燒、尿路感染和腸胃炎等症狀。

山梔:清熱燥濕,解毒退黃。可緩解黃疸、痢疾和皮膚感染等症狀。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瘀。可緩解感冒、發燒和扁桃體炎等症狀。

甘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可緩解咳嗽、哮喘和口乾舌燥等症狀。

竹葉:清熱利尿,化痰止咳。可緩解咳嗽、發燒和水腫等症狀。

導赤各半湯,利去小腸之熱,則心火自退,故曰導赤;瀉去心火,則小腸自利,

故曰瀉心湯

黃連,生地,木通犀角,山梔,黃芩,麥冬,燈心,甘草

白話文:

  •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痢疾、瘡瘍等疾病。

  • 生地:又名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陰虛發熱、血虛出血等疾病。

  • 木通: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瘡瘍等疾病。

  • 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毒、驚風、昏迷等疾病。

  • 山梔:具有清熱瀉火、除濕止瀉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痢疾、瘡瘍等疾病。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痢疾、瘡瘍等疾病。

  • 麥冬:具有養陰清肺、潤燥止咳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陰虛燥咳、肺熱咳嗽等疾病。

  • 燈心: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毒、血崩、瘡瘍等疾病。

  •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虛弱、氣短乏力、熱毒等疾病。

涼膈散,治上焦熱甚,表解裡熱,宜清未宜下之症。

黃芩,山梔,桔梗,連翹,天花粉,黃連,薄荷

蒼朮白虎湯,治陽明濕熱。

蒼朮,石膏,知母,甘草

竹葉石膏湯,治陽明燥熱。

石膏,知母,麥冬,甘草,竹葉,人參

中熱,即暴發熱病之重者,以其昏沉卒倒,故曰中熱;以其無惡寒表熱之表症,故不曰寒熱病、溫病。熱令之溫熱病,但熱不惡寒,而無卒倒昏沉之候。按中熱與熱病,同純陽之症,而熱病可用寒涼直折;若中熱恐痰飲食滯,迷塞中焦,昏沉不省,胃陽抑遏,手足反冷,故凡治神昏之症,反不得用寒涼,重在胃陽凝結、填塞痰迷者多耳,治中熱昏沉,宜先用疏利中焦,待其胃氣宣通,胃陽敷布,手足溫熱有汗,方可用以上諸方,以清上焦之熱。如熱結下焦,大便閉結,有下症者,用三化湯承氣湯;若大小便俱閉者,八正散

白話文:

中熱,就是暴發的熱病最嚴重的那種,因為它的症狀是昏迷、突然倒下,所以叫中熱;因為它沒有惡寒表熱的表症,所以不叫寒熱病、溫病。熱令的溫熱病,只是發熱但不畏寒,而且沒有突然倒下昏迷的症狀。中熱與熱病,都是純陽的疾病,但熱病可用寒涼直折;若中熱怕痰飲滯留,阻塞中焦,昏迷不省人事,胃陽被抑制,手腳反而冰冷,所以凡是治療神昏的症狀,都不能用寒涼,多半要注意胃陽凝結、痰迷填塞引起的。治療中熱昏迷,應該先用疏利中焦的藥物,等到胃氣宣通,胃陽敷布,手腳溫熱有汗,才能用上面說的諸種方劑,來清上焦的熱。如果熱結在下焦,大便閉結,有下症狀的,用三化湯、承氣湯;如果大小便都閉結的,用八正散。

大凡去邪去病,止尋三條出路,身熱上焦熱,尋毛竅發汗而出;下焦熱在小腸、膀胱,當從小便而出;熱在大腸,當從大便而出;此三者人人知之,不曾認得的耳。

白話文:

通常,要清除邪氣和疾病,只要找到三條出路就行了:

如果身體上焦有熱,找出毛孔,讓汗水排出體外;

如果下焦有熱,在小腸和膀胱,應該從小便排出;

如果在大腸有熱,應該從大便排出。

這三個途徑人人皆知,但很少人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