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原序

回本書目錄

原序

1. 原序

醫有五科:曰脈,曰因,曰病,曰症,曰治。丹溪先生以病症為一,故以四字賅之,纂成一帙,名曰《脈因症治》。實為壽世之書,奈後代諸賢,不業是作,遂至散亡淹沒,予所深惜。然諦思之,仍有難於宗行者,蓋執脈尋因、尋症,一時殊費揣摩;不若以症為首,然後尋因之所起,脈之何象,治之何宜,則病無遁情,而藥亦不至於誤用也。是以古人先重望聞問,而獨後於切耳。

白話文:

中醫學有五個科別:脈診、病因、病症、證候與治療。但丹溪先生認為病和症狀是同一件事,所以用四個字概括,編寫成一本書叫做《脈因症治》。這本書真是福澤世人的好書,可是後代的賢者卻不繼續這本著作,導致散失湮沒,我感到非常可惜。然而仔細思考,仍然有讓人難以遵循的原因,那是因為根據脈診尋找病因、症狀,一下子很難推測出來;不如先把症狀列出來,然後才能找尋病因的起因,脈象的徵兆,治療的適宜,那麼疾病就不能逃脫,藥物也不會錯用。因此,古代醫家才先重視望、聞、問,而把切診放在最後。

余不諒,敢竊丹溪之餘語,匯成一卷,改名《症因脈治》,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脈,據症、據因、據脈用治。庶節節可證,而法不謬施,諒必無罪於後世也。但年邁神衰,恐多疵漏,未敢授梓傳世,待後之賢者,詳定而行可也。

白話文:

我不才,敢於竊取丹溪的剩餘言論,匯集成一卷書,改名為《症狀、原因和脈象的辨證治療》,首先辨別症狀,然後明確病因,再切脈,根據症狀、病因、脈象來治療。這樣才能節節有證據,而方法不會誤用,我一定不會對後世有罪。但年紀大了,精神衰退了,恐怕有很多的缺陷和遺漏,不敢授予梓木印刷傳世,還需等待後世的賢者,詳細地訂正後,才能施行。

崇禎辛巳嘉平月淡香堂廣野道人秦景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