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經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為生氣之源,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

白話文:

古醫書上說:肺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負責調節氣機,是生命活動的源泉。肺臟的形狀像四片花瓣,附著在脊柱的第三節椎骨中,有二十四個孔穴,這些孔穴排列整齊,連通著各個臟腑的氣機。肺臟是臟腑之首,也是心臟的保護傘。

又曰:是經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

《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鑰。

白話文:

《難經》上說:肺的重量是三斤三兩,有六葉兩耳,總共有八葉,掌管著人的魄。肺葉呈現白色而光亮,被稱為華蓋,用以覆蓋所有的臟器。肺裡面像蜂窩一樣,下面沒有通氣的小孔,吸氣時肺部充滿,呼氣時肺部空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掌管著清氣濁氣的運化,是人體的風箱。

又曰:寅時氣血注於肺。

肺者市也,百脈朝會之所也。凡飲食入胃,不敢自專,地道卑而上行朝於肺。肺乃天道下濟而光明。

經曰:肺者,在天之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在時為秋,在方為西,在色為白,通竅於鼻。

經曰:西方金也。萬物所以收成也。

又曰:臟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脾土為母,腎水為子。大腸為臟,剋木主氣,若久臥則傷氣。司藏魄,其類金,其畜馬,其卦乾,其性義,其華毛,其候鼻,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其病在皮毛,其音商,商者,強也。象金,性之堅強也。其數九,其臭腥,其聲哭,其氣呬,其液涕,其味辛,外應皮毛而色白;然貴如白玉光澤,不欲如堊。

白話文:

又說:臟真位於肺臟之上,用以維持經絡氣血的運行,並且協調陰陽。脾土是母親,腎水是兒子。大腸屬於臟腑,剋制木行而主導元氣,如果久臥就會損傷元氣。大腸主司收藏魄,性質屬金,與馬匹相通,八卦是乾,特性是仁義,華蓋是毛髮,徵候在鼻子,穀物是稻米,與四時相應,上應太白星。大腸的疾病在皮毛,聲音是商音,商音是高亢的。像金一樣,性質堅強。數是九,氣味腥,聲音是哭泣,呼出的氣息是粗暴的,分泌物是鼻涕,味道是辛辣的,外在徵候是皮毛和白色。但必須像白玉的光澤,不要像白堊那樣。

《靈樞》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更肺主燥,然燥則傷肺,病則為嗽。痘主膿泡,若熱氣勝則病,其病之候,則面白悲哭,手捏眉目鼻面,嚏涕吐衄,喘咳寒熱,脅有動氣。肺虛則嘆息,呼吸少氣,鼻涕嗌乾,喘乏咳血而唇白。肺實則悶亂,喘促咳嗽,上氣鼻塞,脛股肩痛而胸滿。

白話文:

《靈樞》中提到,肺臟與皮膚相應,皮膚厚就暗示大腸厚實。同時,肺臟主控乾燥,過度乾燥就會損傷肺臟,引發咳嗽。痘痘是膿包,若熱氣過盛就會生病。生病時,症狀包括:臉色蒼白且愛哭、用手捏眉目鼻面、打噴嚏、流鼻涕、吐鼻血、喘咳、怕冷怕熱,以及肋骨出現脹氣。

肺氣虛弱,就會嘆息、呼吸急促、鼻涕及咽喉乾燥、喘息、咳嗽咳血,嘴脣蒼白。肺氣實症,就會感到煩悶、呼吸急促及咳嗽、胸悶、鼻塞、小腿、大腿、肩膀疼痛,胸部飽脹。

肺絕則汗出發潤,喘而不休,毛髮氣出,然肺絕者,三日死。平脈則秋旺七十二日而脈浮毛,毛者,稀軟之狀,輕虛似浮,其賊脈浮大而牢,與夫面赤皆逆,危脈則毛如風吹。

白話文:

肺葉衰竭了,身體就會出汗,呼吸急促而且無法停止,汗毛孔毛孔就像有氣體從裡面噴出來一樣,得肺絕症的人,通常活不過三天。脈搏平順的話,經過七十二天後脈搏就會浮動,脈象像柔弱的毛髮一樣輕浮不穩定,病弱的脈象很浮大而且很牢固,加上臉色發紅,都是逆脈的表現,危急的脈象就像毛髮被吹動一樣。

華元化曰:肺乃生氣之原,五臟之華蓋。

經曰:肺屬辛金,為陰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肺配胸中與大腸為表裡,其母脾土,其子腎水,其克肝木,其賊心火,主藏魄。其色白,其味辛,其臭腥,其華毛,其候鼻,其充皮,其液涕,其聲哭,其氣呬,其不足則太息,其有餘則喘嗽,其平脈浮短,其賊脈洪,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白話文:

經上說:肺的屬性是辛金,是陰中之太陰,與秋天的氣候相通。肺配屬於胸中,與大腸是表裡關係。肺的母親是脾土,肺的兒子是腎水。肺剋制肝木,肺的賊是心火,肺主藏魄。肺的顏色是白色,肺的味道是辛辣的,肺的氣味是腥的,肺的華彩是毛髮,肺的開竅是鼻子,肺的充實是皮膚,肺的液體是涕淚,肺的聲音是哭泣,肺的氣息是呬喘。肺如果不足,就會太息;肺如果有餘,就會喘嗽。肺的脈象是浮而短的,肺的賊脈是洪大的。手太陰的氣絕了,皮膚和毛髮就會焦枯;皮膚和毛髮焦枯,津液就會散失;皮膚和節肢受傷,皮膚就會枯槁,毛髮就會折斷;毛髮折斷,毛髮就先枯死。丙日發病嚴重,丁日死亡。

肺絕三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實則夢兵戈兢擾,虛則夢田野平原。憂傷肺,喜勝憂,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

白話文:

《脈論》上說:脈搏來得很疲弱,像枯萎的榆錢飛落下來,稱為「肺平」。脈搏沉浮不定,像拂動雞毛一樣飄動,稱為「肺病」。脈搏像很輕的物品被吹拂著,像風吹毛髮一樣,稱為「肺死」。真正的肺脈,脈搏充盈而虛弱,就像用羽毛在人的皮膚上輕輕拂動的樣子。

岐伯曰:形寒飲冷則傷肺,飲冷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金匱真言論》曰:秋氣者,病在肩背,肺之應也。

又曰:脈變動為咳。

《脈論》云: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夾錢,曰肺平。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浮,曰肺病。脈來如物輕飄,如風吹毛,曰肺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肌膚之狀。

經曰:肺之見證也,善嚏,悲愁欲哭,灑淅寒熱,缺盆中痛,肩背痛,臍右少腹脹痛,小便數,溏泄,皮膚痛及麻木,喘少氣,頰上氣見。

白話文:

古籍《黃帝內經》記載,肺的證狀包括:

  1. 頻繁的打噴嚏

  2. 感到悲傷和想哭

  3. 忽冷忽熱

  4. 肩背疼痛

  5. 臍右少腹脹痛

  6. 小便頻繁

  7. 腹瀉

  8. 皮膚疼痛和麻木

  9. 呼吸短促

  10. 臉頰上有氣色

經曰:肺主氣。

又曰:諸氣皆屬於肺。

又曰:肺藏氣,氣有餘則喘咳上氣,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靈樞》曰:膻中為之氣海,膻中者,肺室也。有餘則胸面俱赤,不足則少氣力,不多言。

丹溪曰: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導,甚而轉成劇病,局方例用辛香燥熱之劑,是以火濟火也。

白話文:

丹溪說:所謂冷氣、滯氣、逆氣、上氣,都是肺受到火邪,肺氣因此向上炎上的病變,有升無降,燻蒸清導,嚴重甚至會轉變為劇病,然而局方通常使用辛香燥熱的藥劑,這是以火助火。

張子和曰:諸病皆生於氣,諸痛皆因於氣。

《回春》云:風傷氣者為疼痛,寒傷氣者為戰慄,暑傷氣者為熱悶,濕傷氣者為腫滿,燥傷氣者為閉結。

《入門》曰:逸則氣滯,亦令氣結。輕者行動自愈;重者橘皮一物湯。(橘皮一兩,洗淨,新汲水煎服。)

白話文:

《入門》說:身體懈怠則氣血運行不暢,也會導致氣血凝結。症狀較輕的,自行活動就會好轉;症狀嚴重的,可用橘皮一物湯(橘皮一兩,洗淨,用新打來的水煎服。)

《直指》云:七氣者,喜、怒、悲、思、憂、驚、恐,或以為寒、熱、恚、怒、喜、憂、愁,皆通也。

經曰: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肺為牝臟,牝者,陰也。

又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

人有七情,病生七氣,氣結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故調氣必先豁痰,如七情湯半夏主治,而官桂佐之,蓋良法也。

白話文:

人有七種情緒,容易導致七種病氣。病氣糾結在一起就會產生痰,痰過多就會導致病氣更加糾結。所以,想要調和氣血,必須先化解痰。例如,「七情湯」使用半夏作為主藥,搭配官桂一起服用。這種搭配是良好的治療方法。

太乙真人曰:少言語,養內氣。

象川翁曰: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榮衛一身,莫大於此。

黃帝問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對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瞭解百病都是源於氣。生氣則氣往上上升;高興則氣緩和;悲傷則氣消散;恐懼則氣往下沉降;寒冷則氣收斂;炎熱則氣散發洩漏;受驚嚇則氣混亂;勞累則氣耗損;思考則氣凝聚。九種不同的氣,是什麼樣的疾病呢?」岐伯答道:「生氣則氣逆,嚴重時會嘔血,甚至出現腹瀉,所以氣往上沖。高興則氣和順志意暢通,榮衛之氣流通順暢,所以氣緩和。悲傷則心神急躁,肺葉向上舉起,導致上焦不通,榮衛之氣不散發,熱氣留在體內,所以氣消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白話文:

恐懼則精氣耗散,強制則胸膈鬱閉,閉塞則氣機迴流,回逆則下焦腹脹,因而氣機不能正常運行。寒冷則腠理閉合,氣機不能運行,因而氣血凝滯。高熱則腠理開張,榮衛氣血流通,汗液大量排出,因而氣機虛脫。驚恐則心神不定,神無所歸,思慮不寧,因而氣機紊亂。勞倦則氣喘汗出,內外耗損,因而氣機衰竭。思慮過度則心神專注,神思凝滯,正氣留而不通,因而氣機凝滯。

經曰:氣為精神之根蒂。(李東垣曰:氣者,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

又曰:久臥傷氣。

《西山記》曰:近穢氣,觸真氣,近死氣,亂生氣。

《正傳》曰:男子屬陽,得氣易散。女人屬陰,遇氣多郁。是以男子之氣病常少,女人之氣病常多。故治法曰:女人宜調其血,以耗其氣;男子宜調其氣,以養其血。

白話文:

《正傳》中說:男屬陽,陽氣容易散失。女屬陰,陰氣容易鬱積。所以男性的氣病一般較少,女性的氣病一般較多。因此,治病的方法是說:女性宜調和其血氣,以耗散其氣;男性宜調和其氣,以滋養其血。

氣生於穀

《靈樞》曰:人受氣於谷,谷入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在脈中,衛有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白話文:

《靈樞》中記載:人體依靠五穀來維持生命,五穀進入胃後,通過肺輸送給全身的五臟六腑。這些營養物質中,清澈的轉化為榮血,濁重的就是衛氣。榮血在經脈中流動,衛氣在血管外流動,它們不斷地運行,每五十次循環回到初始的地方,這樣陰陽氣血相互貫通,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圓環一樣。

又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又曰:氣為衛,衛於外。

《正理》曰:日啖飲食之精,熟者益氣,此氣生於穀,故氣從米。

上氣

《靈樞》曰:邪在肺,則寒熱上氣,上氣者,呼多吸少,氣息促急。

《內經》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

下氣

《綱目》曰:下氣屬心。

經曰:夏脈者,心也。心脈不及,下為氣泄是也。

又曰:癲癇勞瘵者,若氣下泄不止者必死。此真氣竭絕,腸胃腠理閉塞,穀氣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從腸胃中泄出也。

白話文:

癲癇勞瘵的人,如果出現腹瀉的症狀,肯定會死亡。這是由於正氣耗竭,腸胃腠理閉塞,穀氣不能在腸胃之外運行,所以從腸胃中泄出。

河間曰:腸胃鬱結,穀氣內發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氣也。

仲景曰:傷寒陽明病,胃中有燥屎者,必轉矢氣下之即愈。轉矢氣,乃氣下泄也。

短氣

《明理》曰: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已。若有氣上衝,而實非氣上衝也,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實為難辨之證,要識其真者,氣急而短促是也。

白話文:

《明理》說:短氣,是指呼吸急促、無法連續的症狀。若是出現氣往上衝的現象,但實際上卻不是氣往上衝,而是呼吸雖然急促,卻無法連續,看起來像喘氣但卻沒有聳肩,像呻吟但又沒有疼痛,這的確是一個難以辨別的證狀。要辨別其真假,關鍵在於患者呼吸急促而短促。

仲景曰:平人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又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主之。

白話文:

此外,如果患者呼吸短促並且有水腫,應該用小便的方式排出水分,苓桂朮甘湯是主要的治療藥物。腎氣丸也可以用來治療。

《入門》曰:氣短者,呼吸不相接續是也。有結腫者,有停水怔忡者,有風濕相搏者,有素弱氣虛者,大抵心腹脹滿者為實,為邪在裡,心腹濡滿者為虛,為邪在表。

白話文:

《入門》一書中說:氣短是指呼吸不能連續不斷。有的是由於氣滯血瘀,有的是由於水停痰積,有的則是風寒濕邪交錯,有的則是由於身體虛弱所引起的。一般來說,心腹脹滿的是實症,是邪氣在體內;心腹空虛的是虛症,是邪氣在體表。

東垣曰: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茯苓黃耆補之。

白話文:

東垣說:呼吸短促,小便量少的人,可以用四君子湯去茯苓,加上黃耆來補益。

《入門》曰:氣散則中虛,倦怠無力,短氣不足以息,宜調中益氣湯、悲則氣消。

白話文:

《入門》中說:氣血虛散,則臟腑空虛,就會出現倦怠無力、呼吸短促、氣息不足的症狀,應該服用調中益氣湯來調理氣血。悲傷的情緒也會導致氣血消耗,因此應該避免悲傷的情緒,以保持氣血充足。

《脈經》曰:寸口脈沉,胸中氣短。

少氣

《綱目》曰: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

《靈樞》曰:肺藏氣,氣不足則息微少氣。

又曰: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又曰:腎主氣,腎虛則少氣乏言,吸吸骨酸,懈惰不能動。

又曰:膻中為氣之海。不足則少氣不足以言。

《內經》曰: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奪氣也。宜生脈散

白話文:

《內經》上說:怯生生、氣力不足的人,多是水路不通、體虛氣弱。說話聲音低微,整天沒辦法再說話的,是元氣被奪。應服用生脈散。

易老曰:真氣虛弱,脈弱懶語,宜四君子湯、參耆益氣丸

白話文:

容易疲勞、虛弱,脈搏微弱,說話沒力氣,適合服用四君子湯、參耆益氣丸。

東垣曰:內傷脾胃,致中氣虛少,宜補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

白話文:

東垣說:由內因而造成的脾胃虛弱,導致中氣虛少,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或益胃升陽湯。

《活人心法》曰:氣虛發熱,百脈搖動,有如蟲行,相火自足上升,心常煩悸,頭重腦悶,黃耆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當歸五分,五味子九粒,煎服,名黃耆湯,乃清和調勻,鎮定之劑也。

白話文:

《活人心法》說:氣虛就會發熱,百脈搖動,就像蟲子在爬,相火自然就會上升,心臟經常煩躁不安,頭重腦悶。黃耆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當歸五分,五味子九粒,煎服,名為黃耆湯。這是清和調勻,鎮定的藥方。

氣痛

《入門》曰:人身元氣與血循環,被橫行臟腑之間,而為疼痛,積聚痃癖,壅逆胸臆之上,而為痞滿刺痛等證。多因七情飲食,郁為痰飲,初起宜辛溫開鬱,行氣豁痰消積,久則宜辛寒降火除根。氣滯上焦為心胸痞痛,宜枳橘湯。氣滯中焦為腹脅刺痛,宜木香破氣散。氣滯下焦為腰痛疝瘕,宜四磨湯。氣滯於外,則周身刺痛,或浮腫,宜木香流氣飲

白話文:

《入門》中說:人體的元氣和血液在體內循環,如果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在臟腑之間橫行,引起疼痛,積聚成痃癖,壅塞在胸臆之上,就會出現痞滿刺痛等症狀。這些症狀大多是由七情飲食引起的,鬱積成痰飲,初期宜用辛溫溫化開鬱,行氣豁痰消積,時間久了宜用辛寒降火除根。氣滯上焦引起心胸痞痛,宜服用枳橘湯。氣滯中焦引起腹脅刺痛,宜服用木香破氣散。氣滯下焦引起腰痛疝瘕,宜服用四磨湯。氣滯於外,則會出現全身刺痛,或浮腫,宜服用木香流氣飲。

氣逆

《靈樞》曰:黃帝曰:何為逆而亂?岐伯對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太悗。悗與悶同。故氣亂於心,則喘心密默,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

白話文:

《靈》載,遠古的黃帝說:「如何防止病氣的入侵和幹亂?」岐伯答:「清氣存在於陰(人體的內部),而混混沌的氣體存在於陽(人體的外部)。人體上活躍的氣血沿著脈絡順著方向流動,而保護人體的氣血則逆流著,清氣和混混沌的氣體相互感染,在胸中胡亂倒錯,是為太悗。」悗,與「胸中氣亂」同義。因此,氣血亂於心,則會出現氣短、心密默,低頭靜息。亂於肺則低頭抬起、氣短喝、咬肌,雙手拉著做出呼氣狀。亂於腸胃,則會形成霍亂。亂於臂和腿,則成為四肢抽筋。亂於頭則成為昏迷的逆理,頭重、眼珠旋轉不平衡,失去意識。

《入門》曰:氣逆者,氣自腹中時上衝也。

丹溪曰: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者,此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

又曰:氣之上逆,屬陽,無寒之理,惡寒者乃火極似水也。

《入門》曰:散火之法,必先破氣,氣降則火自降矣。

氣鬱

丹溪曰:氣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七情,或感六氣,或因飲食,以故津液不行,清濁相干,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氣為之郁,或痞或痛。

白話文:

丹溪說:氣的初始病變,起因非常細微,可能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致,或感應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所致,或因為飲食不當所致,因此津液運行不暢,清濁相互混雜,逐漸形成氣的積聚,積聚成痰,氣鬱結不通,或導致痞塊,或引起疼痛。

《正傳》曰:氣鬱而濕滯,濕滯而成熱,故氣鬱之病,多兼浮腫脹滿。

《入門》曰:郁者,病結不散也。交感丹治諸氣鬱滯,一切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鬱煩惱,七情所傷,不思飲食,面黃形羸,胸膈痞悶諸證神效,大能升降水火。香附子一斤,長流水浸三日,取炒茯神四兩,搗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細嚼,以悲哀送下。

白話文:

《入門》說:鬱結是指疾病凝聚不散。交感丹可以治療各種氣鬱滯留,以及一切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鬱煩惱、七情所傷、不思飲食、面黃形羸、胸膈痞悶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能夠很好地升降水火。香附子一斤,用長流水浸泡三天,然後取炒過的茯神四兩,搗成末,用蜂蜜製成丸劑,每粒像彈子那麼大,每次嚼服一丸,用悲傷的情緒送服。

氣不足生病

《靈樞》曰: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乃為痿蹶心悗。

白話文:

《靈樞》說:邪氣出現的地方,都因為正氣不足,正氣不足,腦部得不到充養,容易頭暈、耳鳴、頭重腳輕、視物眩暈。中焦氣血不足,小便異常、大便異常,腸胃鳴叫。下焦氣血不足,就會出現下肢痿痺、心悸怔忡等症狀。

又曰: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入門》曰:七情總髮於一心,七氣總隸於一氣,氣,陽也,動則為火,故以降火,化痰,消積分治之,大概氣虛,四君子湯,氣實,小烏沉湯,火多合扁鵲,痰多合二陳湯,積多合平胃散

白話文:

《入門》一書中說:七情皆發自於一心,七氣統領於一氣,氣,陽,動則成火,所以用治療火的方法治療。痰,四君子湯能治療氣虛,小烏沉湯能治療氣實。火多則合扁鵲湯,痰多則合二陳湯,積多則合平胃散。

丹溪曰:久患氣證,氣不歸元,久服藥無效者,破故紙為君。(破故紙炒一兩,茴香炒、乳香各五錢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空心白湯下五十丸。)

白話文:

丹溪說:患有長期的氣虛證,氣不歸元,長期服用藥物無效的,用破故紙做君藥。(將破故紙炒一兩,茴香炒、乳香各五錢磨成藥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50丸。)

方氏曰:氣病用氣藥而不效者,氣之所藏,無以收也。蓋肺主氣,腎藏氣,青木香圓、木香順氣丸皆用破故紙,所以使氣升降,而歸於腎臟也。

白話文:

方氏說:用治療氣病的藥物卻沒有效果,是因為氣所藏的地方沒有辦法收斂。肺主氣,腎藏氣,青木香圓、木香順氣丸都用破故紙,因此能使氣升降,而歸屬於腎臟。

《入門》曰:氣病通用二陳湯。(上焦氣滯加枳殼桔梗、香附、砂仁。中焦氣滯加厚朴枳實三稜、蓬朮。下焦氣滯加青皮、木香、檳榔。氣痛加枳殼。氣實加烏藥、香附。氣虛加參、朮、木香。)

白話文:

《入門》中說:治療氣病,都可用二陳湯。(如果上焦氣滯,再加枳殼、桔梗、香附、砂仁。中焦氣滯,再加厚朴、枳實、三稜、蓬朮。下焦氣滯,再加青皮、木香、檳榔。氣痛,再加枳殼。氣實,再加烏藥、香附。氣虛,再加參、朮、木香。)

丹溪曰:治上升之氣,用芩、連、梔子、香附。

又曰:氣無補法,世俗之言也。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邪氣,著而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苟或氣怯不用補法,氣何由行?

白話文:

(《景嶽全書.精氣神辨》) 又說:氣不能用補法,這是世俗的說法。不考慮正氣虛弱的人,不能運行邪氣,邪氣聚集而形成疾病。經書上說:強壯的人,氣行則病癒,怯弱的人,邪氣聚集而形成疾病。如果正氣怯弱不用補法,正氣怎麼能夠運行?

又曰:氣鬱須用川芎、香附、梔子、芩、連。

又曰:木香行中下焦氣。香附快滯氣。陳皮泄逆氣。紫蘇散表氣。厚朴泄衛氣。檳榔泄至高之氣。藿香上行胃氣。沉香升降真氣。腦麝散真氣。凡此皆泄氣之標,不能治氣之本。

白話文:

又說:木香可以疏通中下焦的氣。香附可以疏通滯氣。陳皮可以疏泄逆氣。紫蘇可以疏散表氣。厚樸可以疏泄衛氣。檳榔可以疏泄最高處的氣。藿香可以疏通上升的胃氣。沉香可以升降真氣。腦麝可以疏散真氣。這些都是疏散氣的標本,不能治療氣的根本。

痰中帶血絲者,此陰虛火動,勞傷肺臟也。

凡吐血吐於水碗中辨之,浮於水上者,肺血也。

《內景》曰:肺之為氣三焦起。

又曰:會厭,聲音之門戶。

又曰:下溉喉嚨神明通。

又曰:璇璣、玉衡、色蘭圩。

又曰:重中樓閣十二環。

《中景》曰:下念喉嚨十二環,自下通流兩乳間。

《外景》曰:絳官重樓十二級。

《人鏡經》曰:會厭綴於舌本之下,正應乎氣管之上。氣管即喉嚨也。居於前,主持呼吸,為聲音之門戶。

又曰:吸門十二節,上三節微小,下九節微大,第四節乃結喉也。結喉可容得上三節於內,如進飲食,則結喉即起套於上三節之外,直抵於會厭之下而掩之,令水穀不得而漏入焉。一或誤投之,即發嗆而不已。

白話文:

又說:吸門有十二節,上面三節細小,下面九節較大,第四節是與喉嚨相連接的部位。喉嚨能夠容納上面三節,當吞食食物時,喉嚨就會上升,將上面三節包住,一直抵達會厭下方並將其覆蓋住,使水和食物無法漏進去。如果不小心誤食了異物,就會引發劇烈的咳嗽,直到異物被排出。

又曰:肺白象金,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何也?然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復沉,是辛歸庚也。(始由從化,終則歸元。)

白話文:

再來談到,肺的顏色潔白,如同金屬一樣。肺在受到水的滋潤後會浮起,而金屬在水中會下沉,這是為什麼呢?肺並不是純粹的金,辛,是商朝的代號,丙卦裡面的陰柔成分。大方向而言,陰與陽是截然二分的,小範圍來說,就好比夫妻一樣,詳細解釋其微妙之處,陰婚而走火入魔,它的性質喜歡火,並且又行陽道過多,因此導致肺在受到水的滋潤後會浮起。肺熟了以後又下沉,這是辛金回到庚金的過程。(開始順從變化,最終還是回歸本源。)

又曰:五臟俱等而心肺獨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通行經絡,榮周於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白話文:

另外,有人說:五臟的大小數量都是相同的,為什麼只有心和肺獨自位於膈肌以上呢?原因是心臟主掌血液,肺臟主掌呼吸,血液主導身體的滋養,呼吸主導身體的防護,它們相互依賴上下運行,稱為「榮衛」,在經絡中暢通運行,滋養著全身,所以讓心肺位於膈肌以上。

《內景》曰:肺部之宮似華蓋。

又曰:過華蓋下,清且涼。

又曰:還過華下,動腎精。

又曰:肺之為氣三焦起,開通百脈血液如。

又曰:津液醴泉通六腑。

又曰:肺屬金,律應黃鐘,象金石之有聲也。

經曰:金王於秋,相於季夏,廢於冬,困於春,死於夏。其王日庚辛,王時日晡。困日甲乙,困時平旦。其死日丙丁,死時禺中。(晡音逋,申時也。禺中,日中也。禺音魚,日在己日禺中。)

白話文:

經典上說:肺為金在秋季旺盛,在夏季末受克,在冬季衰弱,在春季被困,在夏季死亡。肺的王是庚辛,旺盛的時候是申時。受困的日子是甲乙,受困的時間是黎明。死亡的日子是丙丁,死亡的時間是中午。(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中午,十二點。)

又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又曰:五氣入鼻藏於肺,肺有病,鼻為之不利。

又曰:脾胃一虛,肺氣先絕。

又曰:肺熱病右頰先赤。

又曰:損其肺者益其氣。

又曰: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胸傍中府。(俞為陽。扁鵲傳作輸,猶委輸之輸,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募為陰。猶募結之募,經氣聚於此也。)

白話文:

另外說:肺俞穴在背部第三椎骨上,募穴在胸部旁邊的中府穴。(俞穴是陽穴。扁鵲傳中寫作「輸」,就像委託運輸的「輸」,經絡之氣從此輸送到彼處。募穴是陰穴。就像招募的「募」,經絡之氣聚集於此。)

又曰:肺氣虛則鼻息不利,少氣。實則喘喝。(音褐。)胸盈仰息。

又曰:肺病熱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淅,音昔,灑淅也,厥冷也,邪氣也,即傷寒傷風類。)

白話文:

又說:肺部有熱的病人,一開始會突然感到皮膚上的汗毛豎起,怕冷怕風,舌頭發黃,身體發熱,一發熱就會喘咳,疼痛在胸口和背部遊走,連大氣都不敢喘,頭疼得受不了,汗出而發冷,丙丁日更嚴重,庚辛日大汗淋漓,氣逆則丙丁日就會死,刺手太陰、陽明的穴位,出血像黃豆一樣大,立刻就好了。(淅,音同「夕」,是散佈的意思,厥冷,邪氣,也就是傷寒、傷風之類。)

又曰: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列缺穴。)

又曰: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

又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而遺矢。(矢,屎也。)

又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又曰:肺脹者,虛而滿,喘咳倚息,目如脫狀。

又曰:肺水者,身重而小便難,時溏泄。

又曰:肺中寒者,吐濁涕。

又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又曰:肺熱葉焦,發為痿躄。(躄音壁,跟也。)

又曰:右寸,肺大腸脈所出。(浮短而澀,肺也。浮短而疾,大腸也。)

又曰:肺脈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白話文:

又說:肺的脈氣上行到毛孔,而肺中部堅實,兩旁空虛,這是肺氣太過,病在體表,就會讓人逆氣、背痛、煩悶。肺的脈氣上行到毛孔而微弱,這是肺氣不足,病在肺臟,就會讓人喘,呼吸短促,咳嗽,吐血,並能聽到從肺部發出的病音。

又曰:肺病身有熱,咳嗽短氣,吐出膿血,其脈當短澀,今反浮大,色當白而反赤,死,是火剋金也。

又曰: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吐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發散也。(血汗者,禁再汗。至令謂至盛暑之令也。)

白話文:

另有記載:肺脈搏動堅硬而且長,有可能是吐血。脈搏鬆軟且散漫,有可能會出汗,嚴重到夏天都不會退散。(血汗患者,禁止再發汗。至令是指最炎熱的夏天。)

又曰:肺氣盛,寸口(右手)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又曰:肺為嬌臟。

又曰:肺形如人肩二布,大葉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零四孔,以分布諸臟清濁之氣。(椎音捶,顀同。)

白話文:

還有一種說法:肺的形狀像人的肩膀,兩個肺葉垂掛下來,像蓋子一樣,附著在脊椎的第三塊椎骨上。肺裡面有二十到二十四個孔,用來輸布各臟腑的清氣和濁氣。(「椎」字讀作「捶」,「顀」字與「椎」字同。)

又曰:所生病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黃,卒遺矢無度。

白話文:

另說:患病的人,咳嗽、上氣、喘息、煩躁、胸中滿悶,肩臂內前面疼痛,手心發熱。氣盛有餘,就會肩背疼痛、風濕、出汗、中風,小便次數多而且打呵欠。氣虛則肩背疼痛、寒冷,氣息微弱不足以呼吸,小便顏色黃,突然大小便失禁。

手太陰肺引經藥歌:

寅肺升麻南(星)款(冬花)桔(梗),元(參)臺(香)山藥麥(門冬)天(門)冬,阿膠茯(苓)味(子)蔥(白)桑白(皮),枇杷(葉)杏(仁)麻(黃)豆蔻同,梔(子)縮(砂仁黃)芩知(母桔)梗藿(香)石(斛),葶藶(木)瓜(白)芍枳(殼紫)蘇(木)通。

白話文:

寅:肺升麻、南星、款冬花、桔梗。

元:人參、太子參、山藥、麥冬、天冬。

阿:阿膠、茯苓、味子、蔥白、桑白皮。

枇:枇杷葉、杏仁、豆蔻、梔子、縮砂仁。

黃:芩、知母、桔梗。

藿:藿香、石斛、葶藶。

木:木瓜、白芍、枳殼、紫蘇、木通。

經曰:鼻如煙煤,肺氣已絕,當汗出大喘。(若身熱無汗,乃大腸燥結之徵,尚可生也。)

《卮言》曰:肺者,茷也。茷茷然居乎上,為五臟之華蓋。

《醫旨緒餘》曰:肺者,勃也。言其氣勃鬱也。

經曰: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又曰: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

又曰:多食苦,則皮膚槁而毛拔。

又曰:白色見於鼻準及正面,如枯骨,如擦殘汗粉者,為肺氣絕。若如膩粉、梅花、白綿者,是肺邪虛中寒,鼻衄出血,咳嗽有血,屬肺經。

白話文:

又說:鼻子和臉部出現白色,像枯骨或擦掉殘留的汗粉一樣,是肺氣絕的徵兆。如果像膩粉、梅花或白綿一樣的白色,則是肺虛寒邪,鼻孔出血,咳嗽有血,屬於肺經。

憂而動血者屬肺。

氣絕候。

《靈樞》曰: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氣絕於外者,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下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

白話文:

《靈樞》上說: 人體的五種陰氣全完了,便使人的眼珠不能轉動, 眼珠不能轉動, 視力就會出現問題, 視力出現問題, 那麼人的意志就會首先死亡, 意志率先死亡, 人就離死亡不到一天半了。身體的六種陽氣全完了, 陰陽兩氣就脫離了聯繫, 陰陽兩氣脫離了聯繫, 身體的毛孔就會自行張開, 無休止地出汗。所以, 人體的外陽氣絕了, 外在的元氣就會上升, 腳就會蜷縮起來。 五臟的陰氣絕了, 就要不停的拉肚子, 嚴重的則四肢麻木沒有知覺。

又曰: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必身色青。陰氣先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黃,腋下溫,心下熱也。

白話文:

又說:如果陽氣先絕,陰氣後絕的人,死後身體一定會呈現青色。陰氣先絕,陽氣後絕的人,死後身體一定會呈現黃色,腋下溫暖,心下發熱。

《黃庭經》:人身神名曰肺神,皓華字虛成。

七神注云:魄者,精氣之匡佐也。

《靈樞》曰:並精出入謂之魄。

又曰:喜樂無極則傷魄,魄為肺神也。

皇甫謐曰:脾胃一敗,肺氣先絕。

經曰:肺在志為憂,肺之志為悲。

又曰:憂則氣沉。

又曰: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蓋憂則隔塞痞閉,氣脈斷絕,而上下不通也。氣固於內,則大上便道偏,不得通泄也。

白話文:

另外說憂愁的人,氣無法流動,閉塞不通。因為憂愁容易造成閉塞不通,阻斷氣脈,上下不通。氣如果積聚在體內,就會讓大便偏離道路,無法順利排泄。

經曰:精氣並於肺則悲。

又曰:肝虛而肺氣並之,則為悲。

又曰:悲則氣消。

又曰:肺主殺,故其志為悲。

又曰:肺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

丹溪曰:憂傷肺者,以喜勝之,以怒解之。

《靈樞》曰:肺色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又曰:鼻者,肺之官也,肺病則喘息鼻張。

經曰:肺主秋,西方辛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其畜為雞,(一作馬。)其蟲為介,其果為李,其菜為韭,其經為手太陰肺。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肺臟在秋季養生,西方屬辛金,西方產生燥氣,燥氣滋生金氣,金氣產生辛味,辛味養護肺臟,與肺臟相關的牲畜是雞(一說是馬),與肺臟相關的昆蟲是介蟲,與肺臟相關的水果是李子,與肺臟相關的蔬菜是韭菜,與肺臟相關的經脈是手太陰肺經。

又曰:肺藏於石。

《靈樞》曰:五臟六腑,肺為之蓋。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氣賁迫肝,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消癉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白話文:

《靈樞》中說:五臟六腑,肺位於上面,就像一個蓋子一樣。肺小的人,肺葉上的細小紋理清晰可見;肺大的人,肺葉上的粗大紋理清晰可見;肩膀寬闊、胸部微弓、頸部前傾的人,肺部較高;腋下鬆弛、脅骨外張的人,肺較低;肩膀和背部厚實的人,肺較堅實;肩膀和背部薄弱的人,肺較脆弱;背部和胸部厚實的人,肺生長端正;脅部偏斜、疏鬆的人,肺偏斜。肺小的人,飲水量少,不易患喘息和咳嗽;肺大的人,飲水量多,容易患胸痹、喉痹和氣逆;肺部高的人,容易胸悶氣短、呼吸急促、咳嗽;肺部低的人,容易氣憋迫肝,容易發生脅下疼痛;肺堅實的人,不易患病,咳嗽、氣短的症狀較輕;肺脆弱的人,容易患癆病和外傷;肺端正的人,身體和諧,不易受傷;肺偏斜的人,容易發生胸痛。

《脈經》曰:肺傷者,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肺傷氣壅所致。

仲景曰: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寸口脈數,此為肺痿也。若口中辟辟燥咳,咳則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也。

白話文:

仲景說:熱病在身體上焦,因患咳嗽而變為肺癆,這種人咳嗽,口中經常有痰涎沫,寸口脈跳動快速,這是肺癆。若口中乾燥不生津液,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脈搏又反而滑數,這是肺癰。

《靈樞》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

經曰:風寒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又曰: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䟰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

又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又曰:肺實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虛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此肺之臟也,一百八十日內死。

白話文:

又說:若發現胸骨瘦削、肌肉陷下、胸中氣滿、呼吸困難、氣隨形動,就會在半年內死亡。若真臟的脈絡可見,則是能預告死亡日期,而且是肺臟的病症,會在180天內死亡。

《難經》曰: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苦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注曰:肺氣上逆,是其氣有餘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白話文:

《難經》說:外在症狀是臉色發白、容易打噴嚏、悲傷憂愁不開心想哭,內在症狀是肚臍右邊有動氣,按下去又硬又痛,疾病症狀是喘氣咳嗽、像灑水一樣怕冷怕熱。肺氣上逆,趕快吃苦的東西來瀉掉它。(注:肺氣上逆,是肺氣過盛。)肺想收斂,趕快吃酸的東西來收斂它。用酸的東西來補它,用辛辣的東西來瀉它。

又曰:肺病禁寒,飲食寒衣。

經曰: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

又曰: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

又曰: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又曰: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

又曰: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又曰: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一云口鼻虛張短氣)。氣出而不返。

仲景曰: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此為肺絕。

血隨咳出,或帶痰中,為咳血。

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大便鶩溏為肺水。

肺為氣之主,而腎又為氣之臟,是以氣出之於肺,而納之於腎也。

補:人參、山藥、百部、五味子、阿膠、黃芩紫菀、茯苓、麥門冬

白話文:

補:人參、山藥、百部、五味子、阿膠、黃芩、紫菀、茯苓、麥門冬。

以下是以上中草藥的

  • 人參:補氣養血,增強體力。
  • 山藥:健脾益氣,補腎固精。
  • 百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 五味子:補腎生精,斂肺止咳。
  • 阿膠:補血滋陰,潤肺止咳。
  • 黃芩: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紫菀:潤肺止咳,化痰平喘。
  • 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 麥門冬:養陰生津,清肺潤燥。

瀉:防風、葶藶、澤瀉、枳殼、蘇子桑白皮

白話文:

瀉藥:

  1.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清熱、明目的功效。

  2. 葶藶: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3. 澤瀉:具有利尿、消腫、清熱、化痰的功效。

  4. 枳殼:具有理氣、導滯、消脹、除痰的功效。

  5. 蘇子: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利尿的功效。

  6. 桑白皮:具有清熱、祛風、利尿、消腫的功效。

溫:乾薑生薑白豆蔻、木香、款冬花

白話文:

溫熱藥材:乾薑、生薑、白豆蔻、木香、款冬花。

涼:沙參、黃芩、桔梗、馬兜鈴、栝蔞仁、元參、梔子、川貝母天門冬、人溺。

白話文:

涼性:沙參、黃芩、桔梗、馬兜鈴、栝蔞仁、元參、梔子、川貝母、天門冬、人溺。

引經報使:白芷蔥白、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