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翼》~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痰積胃脘痛

白話文:

丹溪白螺殼丸

組成:

  • 白螺殼(煅)100g
  • 茯苓(蒸)200g
  • 澤瀉(炒)200g
  • 豬苓(去毛,洗淨)50g
  • 朮(炒)100g
  • 神曲(炒)100g
  • 甘草(炙)100g
  • 桔梗(去蘆,洗淨)100g
  • 遠志(去心)50g
  • 菊花(洗淨)50g
  • 懷牛膝(去毛刺,洗淨)50g

製法:

上藥共研細末,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

每服30-50丸,空腹白開水送服。

功效: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 水腫:小便不利,下肢浮腫
  • 脾氣虛弱:食慾不振,腹脹便溏,倦怠乏力
  • 濕邪內盛:舌苔白膩,脈濡緩

白螺殼(火煅),滑石蒼朮,山梔子紅曲(炒),香附(童便浸),南星(炮製,各一兩)青皮枳殼(麩炒黃),木香半夏砂仁(各半兩),桃仁(炒,去皮尖,三十粒)

白話文:

白螺殼(燒成灰),滑石,蒼朮,山梔子,紅曲(炒熟),香附(用童便浸泡),南星(加工好,各一兩)青皮,枳殼(用麩皮炒黃),木香,半夏,砂仁(各半兩),桃仁(炒熟,去掉外皮和尖端,三十粒)

上為末,春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加吳茱萸,用生薑汁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

白話文:

將草藥磨成粉末,春天加上川芎;夏天加上黃連;秋天加上吳茱萸。用生薑汁浸泡蒸過的餅做成藥丸,每一顆丸藥的大小如綠豆一般,每次服用五十顆。

海蛤丸(丹溪),治痰飲心痛。

海蛤(燒灰,研極細,過數日火毒散用之),栝蔞仁(帶穰,同研)

上以海蛤粉入栝蔞內乾溼得所為丸,每服五十丸。

加味二陳湯,治痰飲食積,胃脘作痛,或脹或痞。

白話文:

海蛤丸(丹溪),治療痰飲造成的心痛。

材料:海蛤(燒成灰,研磨極細,過幾天火毒散去後使用),栝蔞仁(連同種子一起研磨)

製法:將海蛤粉加入栝蔞中,調整乾濕程度後製成丸劑,每次服用約 50 顆。

加味二陳湯,治療因痰食積滯導致胃脘部疼痛,脹滿或痞悶。

陳皮,半夏,茯苓,炙草,枳實,川連,滑石,木通山楂,乾葛

白話文:

陳皮:是柑橘類植物的果皮,曬乾後製成中藥,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作用。

半夏:是半夏植物塊莖的加工品,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茯苓:是茯苓菌的菌核,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

炙草:是甘草的根莖,經過炙制後,具有清熱解毒、補脾益氣的功效。

枳實:是枳樹的果實,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作用。

川連:是連翹的果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滑石:是滑石礦物的粉末,具有清熱燥濕、利尿通淋的功效。

木通:是木通植物的藤莖,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山楂:是山楂植物的果實,具有消積化滯、活血化瘀的功效。

乾葛:是葛根經過加工後的製品,具有生津解渴、清熱消暑的功效。

此中焦濕痰蘊熱,痞滯不通,以二陳加連、枳、山楂,清滌中宮,妙在乾葛升引清氣,滑石、木通蠲除濁氣,清升濁降,痛脹自除。

白話文:

中焦因為濕邪和痰濕蘊積產生熱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脘腹疼痛脹悶。用「二陳湯」合上「連翹、枳實、山楂」,將濕熱鬱滯清滌。其中,乾葛具有升引清氣之功,滑石、木通可除去濁氣,清氣升而濁氣降,脘腹疼痛、脹悶自然消除。

2. 肝乘胃痛

(新定)吳茱萸湯,治胃脘痛不能食,食則嘔,其脈弦。

白話文:

(新定)吳茱萸湯,治療胃脘疼痛、無法進食,進食後會嘔吐,脈象弦緊。

人參(一錢),吳茱萸(三分,炮淡),川連(六分),茯苓(二錢),半夏(一錢半),宣州木瓜(七分)

白話文:

人參(六公克),吳茱萸(一.八公克,炒至微黃色),川連(三.六公克),茯苓(十二公克),半夏(九公克),宣州木瓜(四.二公克)

上作一服,水姜煎。

白話文:

繁體中文:

一服,水姜煎。

一份藥,以水和薑煎服。

3. 腎逆胃痛

(新定)桂苓湯

白話文:

(新訂)桂苓湯

組成:

  • 桂枝 二兩(颳去粗皮,挫碎)
  • 白芍 三兩(生用)
  • 茯苓 二兩
  • 甘草 一兩半(炙用)
  • 生薑 三片
  • 大棗 四枚(劈開)

用法: 水煎,去滓,溫服。

主治: 婦人產後,血虛氣弱,心悸怔忡,虛汗不止,發熱,脈虛大,按之無力。

桂(一錢),茯苓(三錢),人參(一錢),甘草(五分),芍藥(一錢),生薑(五分)

白話文:

  • 肉桂(1錢)

  • 茯苓(3錢)

  • 人參(1錢)

  • 甘草(0.5錢)

  • 芍藥(1錢)

  • 生薑(0.5錢)

一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取一劑藥物,加水煎煮後,於空腹時服用。

按:古法有生韭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蓋亦取泄水氣,益土氣之意。愚謂白朮之滯,不如人參之益胃,韭汁之辛,不如生薑之散逆,且豬、澤亦過傷腎氣,不如芍藥之攝水下行也。

白話文:

中醫典籍裡記載著一種古老的方式,用韭菜汁和五苓散做成藥丸,空腹時服用,加入茴香湯中。這方子的目的是通利水氣,增強土氣。我認為,白朮的活血作用不如人參益氣,韭菜汁的辛辣不如生薑的散寒作用,而且豬肉和澤蘭都過於損傷腎氣,不如芍藥的清利濕熱、通利水道的效果好。

4. 寒冷腹痛

腹痛屬寒冷者,多是口食寒物,鼻吸冷氣,脈澀氣阻,則為疼痛。其症四肢逆冷,唇口變青,其脈沉或緊。經云:寒氣客於脈中,則脈寒,脈寒則縮綣,縮綣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或吐清水,所謂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宜溫散,或溫利之。

白話文:

凡是因寒冷而引起的腹痛,多半是吃下了寒涼的食物,或是鼻子吸入了冷空氣,造成脈絡阻塞,氣滯不通,就會產生疼痛。症狀表現有四肢冰冷,嘴脣發青,脈搏沉悶或緊繃。古醫書上說:寒氣進入脈絡中,脈絡就會變冷,脈絡變冷就會蜷曲,蜷曲就會使脈搏急促,急促就會牽連到小血管,所以會突然感到疼痛。如果用溫暖的方法治療,疼痛就會立刻停止。有時候還會吐出清水,那是因為寒氣侵入腸胃,逆上而出的緣故,所以會疼痛並且嘔吐。治療的方法應該以溫散或溫利的方式為主。

《本事》溫脾湯

白話文:

《本事》溫脾湯

【原文】 茯苓三兩 附子一枚 人參一兩 甘草半兩 生耆二兩 炒乾薑半兩 白朮一兩

【白話文】 茯苓三兩、附子一枚、人參一兩、甘草半兩、生耆二兩、炒乾薑半兩、白朮一兩

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各二兩),大黃(四錢)

白話文:

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各 90 公克),大黃(18 公克)。

上㕮咀,各一兩,水二盅,煎六分,頓服。治痼冷在腸胃,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白話文:

上黨人參一兩,當歸一兩,用兩杯水煎成六分,一次服用。用於治療久積的寒涼在腸胃裡,引起腹瀉和腹痛,適宜先取出來,然後再調理治療,不可害怕虛弱而養病。

溫脾丸(《外臺》)

白話文:

溫脾丸(《外臺祕要》)

組成:

  • 人參(去蘆)半兩
  • 乾薑(炒)半兩
  • 附子(炮製)半兩
  • 白芷(去皮)半兩
  • 甘草(炙)一兩
  • 蜀椒(炙)半兩
  • 生薑(乾)三兩
  • 大棗(去核)十枚

製法: 將上述藥材共研成細末,用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 溫中益氣,補脾陽。

主治: 脾陽虛弱,胃寒嘔吐,腹痛泄瀉,四肢不溫,面色蒼白。

大黃,麥芽,乾薑(各三兩),厚朴(炙),當歸,附子(炮),甘草(炙),桂心,人參枳實(炙,各一兩)

白話文:

大黃、麥芽、乾薑(各180克),厚朴(炙) 、當歸、附子(炮),甘草(炙) 、桂心、人參、枳實(炙,各60克)

蜜丸如梧子大,十五丸,日三,增至二十丸。

白話文:

蜜丸製作如同梧桐子大小,一次服用十五丸,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至二十丸。

按:溫脾丸,大黃多而用蜜丸少服,急法緩用也。溫脾湯大黃少而作湯服,且不用參、歸,緩法急用也。總之,病非實熱,法不可下,而痼冷在臟,不下則病不去,故權宜於緩急之間如此。若其中無積滯者,則但宜溫之而已,不必下也。或挾虛者,則兼補之。

白話文:

溫脾丸,大黃的比例多,而且丸劑製成後,服用量少,這是依照急病緩治的原則。溫脾湯,大黃的比例少,而且製成湯劑服用,並且不用人參、當歸等補益藥材,這是依照緩病急治的原則。總括來說,疾病不是實熱證,治療時不可使用攻下法,不過痼冷在臟,如果不用瀉下法,疾病就不能消除,因此權宜之計是採用上述的緩急之間的方法。如果病症中沒有實證,則只需要用溫法治療而已,不必再用瀉下法。或者患者兼有虛證,則再兼用補法。

《外臺》附子湯

白話文:

《外臺》[附子湯]

原文: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桂枝三兩

白附子一兩

乾薑三兩

甘草一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組成:

附子 1 枚,炮製去皮臍 桂枝 3 兩 白附子 1 兩 乾薑 3 兩 甘草 1 兩 人參 3 兩 大棗 12 枚,掰開

附子(炮),甘草(炙,各二兩),宿姜(一兩),倉米(半升),半夏(制,四兩),白朮(三兩),大棗(二十枚)

白話文:

附子(經過炮製),甘草(經過炙烤,各二兩),宿姜(一兩),倉米(半升),半夏(經過處理,四兩),白朮(三兩),大棗(二十枚)

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分三服,治虛冷腹痛佳。

白話文:

以一斗水煮沸,取出三升湯汁,去除渣滓,分為三份服用,對虛寒腹痛效果極佳。

《外臺》建中湯,治氣血虛寒,不能榮養心脾,其痛連綿不已,而亦無急暴之勢。按之則痛反緩,或按之便痛,重按卻不甚痛,此正是虛證。經所謂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是也。

白話文:

「建中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血虛寒,無法榮養心脾,因此出現綿延不絕的疼痛,疼痛勢頭也不急也不暴。如果按壓疼痛部位,疼痛反倒會減輕,但也有可能是按壓後疼痛加劇,不過用力按壓時,疼痛又沒有那麼明顯。這都屬於虛證。根據中醫理論,虛證是指元氣不足,按壓疼痛部位時,可以使氣血得到溫煦,因此疼痛就會減輕或消失。

黃耆白芍(各三兩),甘草(炙),桂心(各二兩),生薑(六兩),半夏(五兩),大棗(十二枚),飴糖(十兩)

白話文:

黃耆、白芍(各三兩),甘草(炙)、桂心(各二兩),生薑(六兩),半夏(五兩),大棗(十二枚),飴糖(十兩)。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當臍痛,便溺不利,怯寒脈虛者方

白話文:

治療臍部疼痛、小便不通暢、畏寒、脈象虛弱的方劑:

用八升的水煎煮,取出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熟地(三錢),肉桂(五分),白芍(一錢半),桂枝(五分),當歸,茯苓(各一錢)

白話文:

  • 熟地(九公克):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血虛萎黃、月經不調、崩漏、胎動不安等症狀。

  • 肉桂(一點五公克):具有溫陽補腎、活血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陽虛畏寒、宮寒不孕、痛經、閉經等症狀。

  • 白芍(四點五公克):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狀。

  • 桂枝(一點五公克):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脈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感冒、頭痛、惡寒、發熱等症狀。

  • 當歸(三公克):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狀。

  • 茯苓(三公克):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尿少、脾虛泄瀉等症狀。

水煎服。

治臍下冷撮痛,陰內冷如冰,延胡苦楝湯

熟地(二錢),川楝,延胡(各五分),附子,肉桂(各七分),炙甘草(一錢)

上都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空心食前。

白話文:

這是治療臍下冷撮痛和陰部冷如冰的湯劑配方,名為苦楝湯。以下是該方劑的組成和服用方法:

苦楝湯的成分

  • 熟地黃:2錢
  • 川楝子:5分
  • 延胡索:5分
  • 附子:7分
  • 肉桂:7分
  • 炙甘草:1錢

用法

  1. 將以上所有成分放入鍋中,加入四盞水。
  2. 煎煮至水量減少至一盞。
  3. 去掉藥渣,稍微加熱。
  4. 空腹時,在用餐前服用。

溫中湯,治戊土已衰,不能運化,又加客寒,聚為滿痛,散以辛熱,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氣溫胃和,痛自止矣。

白話文:

溫中湯,用於治療戊土(脾胃)已衰弱,運化功能低下,又加上外來的寒邪,積聚成滿腹疼痛。此方用辛熱藥物來散寒止痛,佐以苦甘藥物來補益脾胃,再用淡味藥物來緩和藥性,使氣溫胃和,疼痛自然就會停止。

厚朴(薑製,一兩),橘皮(去白,一兩),乾薑(七錢),甘草(炙),草豆蔻,茯苓(去皮)木香(各五錢)

白話文:

厚朴(用薑汁製作,一兩),橘皮(去除白色的內皮,一兩),乾薑(七錢),甘草(用文火烤過的),草豆蔻,茯苓(去除外皮)木香(各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去粗溫服食前。

《局方》神保丸

白話文:

本方粗製,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茶杯,生薑三片,煎煮成一茶杯,去掉藥渣,加溫服用,飯前服用。

——《局方》【神保丸】

全蠍巴豆(各十個,取霜),木香,胡椒(各二錢五分)

白話文:

全蠍、巴豆(各10個,取霜)、木香、胡椒(各2錢5分)

上為末,入巴豆研勻,湯化蒸餅丸如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七丸。此藥大能宣通臟腑,治諸積氣為痛。

白話文:

將巴豆上部的部分研磨成細末,然後加入湯藥化開蒸餅,把混合物做成芝麻大小的丸藥,再用硃砂做外衣,每次服用五到七顆。這種藥物非常有效,能夠疏通臟腑,治療各種積氣引起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