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昌翰

《竹林女科證治》~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外感發熱

產後有外感發熱者,蓋臨盆之際,露體用力,無暇他顧,此時或遇寒邪乘虛而入,感之最易。若見頭痛、身痛、憎寒、壯熱,或腰背拘急,脈見緊數,外感證也。然此外感隨感隨病,與正傷寒不同。故宜略加解散即痊。勿謂新產之後,不宜表散,但當酌其虛實而分治之。如感邪氣不甚虛者,宜三柴胡飲

白話文:

產婦在分娩後出現外感發熱的情況,大多是因為在臨盆時,產婦身體暴露在外,用力太過,沒有時間照顧其他事情,這時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從而導致感冒。常見症狀包括頭痛、身體疼痛、畏寒、發高燒,或是腰背僵硬,脈搏緊而快,這些都是外感證狀。

然而,外感證狀會隨著感邪的程度而不同,與正傷寒有所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通常只需要稍微疏散風寒,就能痊癒。不要因為產婦剛生產完,就不敢使用表散藥物,應該根據產婦的虛實狀況來分別治療。如果產婦感邪氣不重,可以服用三柴胡飲來治療。

若氣虛脾弱者,宜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若肝脾腎三陰不足者,宜補陰益氣煎。若虛寒之甚者,宜理陰煎。若強壯氣實者,宜正柴胡飲。若兼火盛而邪不解者,宜一柴胡飲。若風寒俱感,表裡俱滯者,宜五積散

白話文:

如果氣虛脾弱的人,適合服用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若是肝脾腎三陰不足的人,適合服用補陰益氣煎。如果是虛寒特別嚴重的人,適合服用理陰煎。如果是體格強壯氣血充足的人,適合服用正柴胡飲。如果是又有上火又有邪氣不退的人,適合服用一柴胡飲。如果是風寒同時感染,表裡氣血運行都不暢的人,適合服用五積散。

柴胡(二三錢),白芍(一錢五分),炙甘草陳皮(各一錢),生薑(三五片),當歸(二錢,溏泄者,易熟地

白話文:

柴胡(二到三錢),白芍(一錢五分),炙甘草,陳皮(各一錢),生薑(三到五片),當歸(二錢,如果有溏泄,改用熟地)。

水煎,溫服。

如微寒咳嗽者,加半夏(制)一錢。

四柴胡飲

柴胡(一二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五片),當歸(二三錢),人參(二三錢)

白話文:

柴胡(12克),炙甘草(6克),生薑(3-5片),當歸(12-18克),人參(12-18克)。

水煎,溫服。

如胸膈滯悶者,加陳皮一錢。

五柴胡飲

柴胡(一二錢),白朮(蜜炙),當歸(各二三錢),熟地黃(三五錢),白芍(炒,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陳皮(酌用或不必用)

白話文:

  1. 柴胡一錢至二錢。

  2. 白術用蜜炙過的,約二至三錢。

  3. 當歸約二至三錢。

  4. 熟地黃約三錢至五錢。

  5. 白芍炒過,約一錢五分。

  6. 炙甘草約一錢。

  7. 陳皮酌量使用,或可不使用。

水煎,溫服。

寒勝無火者,減白芍,加生薑三五片,或炮姜一二錢,或再加桂枝一二錢;脾滯者,減白朮;氣虛者,加人參二三錢;腰痛加杜仲(炒)一錢;頭痛加川芎一錢;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一錢。

白話文:

  1. 寒氣勝於火氣而沒有火氣的人,減少白芍的用量,增加生薑三到五片,或炮製的薑一到二錢,或再增加桂枝一到二錢。

  2. 脾氣滯澀的人,減少白朮的用量。

  3. 氣虛的人,增加人參二到三錢。

  4. 腰痛的人,增加炒過的杜仲一錢。

  5. 頭痛的人,增加川芎一錢。

  6. 勞累過度而傷到脾陽虛弱的人,增加升麻一錢。

補陰益氣煎

人參,當歸,山藥(酒炒,各二三錢),熟地黃(三五錢),炙甘草,陳皮(各一錢),柴胡(一二錢),升麻(三五分),生薑(三五片)

白話文:

人蔘、當歸、山藥(用酒炒過,各二三錢),熟地黃(三五錢),炙甘草、陳皮(各一錢),柴胡(一二錢),升麻(三五分),生薑(三五片)。

水煎,溫服。

如火浮於上,去升麻。無外邪,去柴胡。

理陰煎

熟地黃(三五錢),當歸(二三錢),炙甘草,乾薑(炒黃,各一錢)

水煎,熱服。或加肉桂一錢。

若風寒外感,邪不深者,加柴胡一錢五分;若寒凝陰盛者,加麻黃(去沫)一錢;若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畏寒者,加細辛一錢,甚者再加附子一錢;腰腹疼痛,加杜仲(炒)、枸杞;腹脹滯痛,加陳皮、木香

白話文:

如果風寒外侵,邪氣不深,加柴胡一錢五分;如果寒凝陰盛,加麻黃(去掉沫)一錢;如果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畏寒,加細辛一錢,如果病情嚴重加附子一錢;腰腹疼痛,加杜仲(炒)、枸杞;腹脹滯痛,加陳皮、木香。

正柴胡飲

柴胡(一二錢),防風,甘草(各一錢),陳皮(一錢五分),白芍(二錢),生薑(三五片)

白話文:

柴胡(12克),防風、甘草(各10克),陳皮(15克),白芍(20克),生薑(3~5片)

水煎,熱服。

頭痛加川芎一錢;熱渴加葛根一二錢;嘔惡加半夏(制)一錢五分;濕勝加蒼朮(制)一錢;胸腹微滯加厚朴一錢;寒盛加蘇葉一錢。

白話文:

  1. 頭痛:加入川芎一錢。

  2. 口渴:加入葛根一二錢。

  3. 嘔吐:加入半夏(經過處理)一錢五分。

  4. 濕氣重:加入蒼朮(經過處理)一錢。

  5. 胸腹輕微滯納:加入厚朴一錢。

  6. 寒氣過盛:加入蘇葉一錢。

一柴胡飲

柴胡(二三錢),黃芩生地黃,陳皮(各一錢五分),白芍(二錢),甘草(八分)

白話文:

柴胡(23 公克),黃芩,生地黃,陳皮(各 15 公克),白芍(20 公克),甘草(8 公克)

水煎,溫服。

內熱甚者,加連翹(去心)一錢;外邪甚者,加防風一錢;邪結在胸而痞滿者,去生地加枳實(麩炒)一錢;熱渴加天花粉一錢,或葛根一錢;熱甚加知母石膏

白話文:

如果內熱情況嚴重,可加入一錢連翹(去心)。如果外邪嚴重,可加入一錢防風。如果邪氣聚集在胸中,造成痞滿,則去除生地,加入一錢枳實(麩炒)。如果感到口渴,可加入一錢天花粉,或一錢葛根。如果熱氣過盛,可加入知母、石膏。

五積散

當歸,麻黃(去節),蒼朮(泔制),陳皮(各一錢),厚朴(薑製),乾薑(炮),白芍,枳殼(麩炒,各八分),半夏(炮),白芷(各七分),桔梗,炙甘草,茯苓,肉桂,人參(各五分),川芎(四分),姜(三片),蔥白(三莖)

白話文:

當歸、麻黃(去除節)、蒼朮(用泔液浸泡過)、陳皮(各一錢),厚朴(用生薑炮製過)、乾薑(炮製過)、白芍、枳殼(用麩皮炒過,各八分),半夏(炮製過)、白芷(各七分),桔梗、炙甘草、茯苓、肉桂、人參(各五分),川芎(四分),薑片(三片),蔥白(三根)

水煎服。

2. 火證發熱

產後有火證發熱者,但外感之熱多在表,而火證之熱多在裡,此由調攝太過。或時令熱甚,或強飲酒,或誤服參朮薑桂,或過用炭火,或窗牖太密,人氣太盛,或氣體本實而過於動作。凡屬太過皆能生火,火盛於內多見潮熱、內熱、煩渴、喜冷,或頭痛、多汗、便實、尿赤及血熱妄行,但無表證。脈見緩滑不緊而發熱者,便是火證。

白話文:

婦女產後出現了火氣、發熱的徵狀,但外感引起的發熱通常在體表,而體內火氣引起的發熱通常在體內,這是因為調養過度造成的。有些時候是天氣炎熱,或者過量飲酒,或者誤服了人參、白朮、生薑、肉桂等溫熱性的中藥,或者過度使用炭火,或者窗戶太嚴密,導致室內空氣太悶,或者體質本來就比較壯實,又過度運動。凡是過度的情況,都可能導致火氣旺盛。火氣旺盛於體內,常表現為潮熱、內熱、煩渴、喜歡涼爽的環境,或者頭痛、多汗、大便乾燥、小便赤黃,以及血液運行異常,但沒有外感風寒的徵狀。脈搏表現為緩慢、滑動、不緊,但有發熱的情況,這就是火證。

清化飲保陰煎。若元氣不虛,或火之甚而勢之急者,宜抽薪飲徙薪飲

白話文:

應該清化積飲,服用保陰煎。如果元氣不虛,火勢亢盛而病勢急迫者,應該服用抽薪湯、徙薪湯。

清化飲

白芍,麥冬(去心,各二錢),丹皮,茯苓黃芩生地黃(各二三錢),石斛(一錢)

白話文:

白芍、麥冬(去心,各二錢)、丹皮、茯苓、黃芩、生地黃(各二三錢)、石斛(一錢)

水煎,溫服。

骨蒸多汗加地骨皮一錢五分;熱甚而渴,或頭痛加石膏一錢;下熱便澀加木通一錢,或加黃柏梔子;如兼外邪發熱加柴胡一錢。

白話文:

骨蒸盜汗,加入地骨皮1錢5分。

如果熱感強烈,而且口渴,或者頭痛,就加入石膏1錢。

大便乾燥,加入木通1錢,或者加入黃柏、梔子。

如果兼有外感發熱,就加入柴胡1錢。

保陰煎

生地黃,清化飲,白芍(各二錢),山藥,川續斷,黃芩,黃柏(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白話文:

生地黃、清化飮、白芍(各12克),山藥、川續斷、黃芩、黃柏(各9克),甘草(6克)

水煎溫服。

小水多熱或兼怒火動血,加山梔仁(炒)一錢;夜熱身熱,加地骨皮一錢五分,肺熱多汗,加麥冬(去心)、棗仁;血熱甚者,加黃連一錢;血虛血滯,筋骨腫痛,加當歸二錢;肢節筋骨疼痛,或腫者,加秦艽、丹皮各一錢。

白話文:

如果小便頻繁,且伴有發熱或怒火傷血,可以再加入一錢炒山梔仁;若夜間發熱、身體發熱,可以再加入一錢五分地骨皮;肺熱多汗,可以再加入去心麥冬和棗仁;如果血熱較嚴重,可以再加入一錢黃連;如果血虛血滯,筋骨腫痛,可以再加入兩錢當歸;如果四肢筋骨疼痛,或腫脹,可以再加入一錢秦艽和丹皮。

抽薪飲

黃芩,石斛,木通,梔子(炒),黃柏(各一錢),枳殼(麩炒),澤瀉(各一錢五分),甘草(三分細末)

白話文:

黃芩、石斛、木通、梔子(炒)、黃柏(各一錢)

枳殼(麩炒)、澤瀉(各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細末)

水煎溫服。內熱甚者,冷服更佳。

熱在經絡肌膚者,加連翹天花粉以解之。熱在血分小腸者,加槐蕊、黃連以清之。熱在陽明頭面或躁煩便實者,加石膏以降之。熱在下焦小水痛澀者,加車前草、龍膽以利之。熱在陰分津液不足者,加麥冬、生地黃、白芍以滋之。熱在腸胃實結者,加大黃芒硝以通之。

白話文:

  • 如果熱邪在經絡肌膚,則加入連翹、天花粉來解熱。

  • 如果熱邪在血分小腸,則加入槐蕊、黃連來清熱。

  • 如果熱邪在陽明經,表現為頭痛、面紅、煩躁、便祕等,則加入石膏來清熱、降火。

  • 如果熱邪在下焦,表現為小便疼痛、排尿困難等,則加入車前草、龍膽草來清熱、利尿。

  • 如果熱邪在陰分,表現為津液不足等,則加入麥冬、生地黃、白芍來滋陰、清熱。

  • 如果熱邪在腸胃,表現為實熱便祕等,則加入大黃、芒硝來瀉熱、通便。

徙薪飲

陳皮(八分),黃芩(二錢),麥冬(去心),白芍,黃柏,茯苓,丹皮(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陳皮(16克),黃芩(6克),麥冬(去心),白芍,黃柏,茯苓,丹皮(各3克)

水煎,溫服。

多鬱氣逆傷,肝脅痛或動血,加梔子、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