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保命歌括》~ 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

1. 疝氣(附:小腸氣)

疝本肝經病受寒,膀胱與腎絕無干,

小腸疝氣雖相似,爭奈庸流一例看。

《內經》云: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則疝病皆屬肝經,與腎絕無相干。

子和云:諸疝皆屬肝經。粗工不識,因立謬名,或曰膀胱,或曰腎氣,或曰小腸氣。夫膀胱水府,專司滲泄。小腸水道,專主通流。腎主少陰,總統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腸,滲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氣化則水出莖端,此常道。及其為疝,乃屬足厥陰肝經。蓋環陰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陰肝經也。

夫肝腎皆屬於下,與任沖督相附。然《靈樞經》言:足厥陰肝病,則言遺溺、癃閉、狐疝。其腎與膀胱、小腸三經,則不言疝,是受之處,乃肝之部分也。且男子宗筋為束骨之會也,而肝主筋,睪者,囊中之丸,雖主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與玉莖無由伸縮。在女子則為篡戶,其內外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是厥陰與衝任腎之所會也。

《靈樞》又言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循脛上睪,其病氣逆,睪腫卒疝,乃知諸疝屬於厥陰可以無疑。以脈考之,《素問》論六疝,皆以滑為疝,雖見他於臟中,皆言風疝也,足厥陰肝經之氣也。且夫遺溺閉癃,陰痿脬癉,精漏白淫,皆男子疝也,不可妄言腎冷、血涸。

不月月罷(上不月,經不行也;下月罷,經行之後也,)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得之,不問男女皆無子。故隱僻委曲之事了,不幹脬腎、小腸之用,乃足厥陰肝經之職。

《原病式》云:㿗疝,小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也。經言:丈夫㿗疝,謂陰器連少腹急痛也,言婦人小腹腫,皆肝足厥陰之脈也。經注云:寒氣聚而為疝。又云:熱為疝瘕。以脈辨之。

愚按:經云:大沉急為疝。又云:滑為疝。寒則脈緊,沉急為寒;熱則脈滑,沉滑為熱。以此別之。

丹溪云:疝氣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或腫或痛,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收而不行,所以作痛也。然有履冰涉水,終身不病疝者,無熱故也。大抵此病始於濕熱在經,郁久不散,又被外寒所乘,不得疏通,所以作疝。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

腎與膀胱屬水寒,小腸經絡與肝連,

厥陰論治當從火,宜下宜溫有秘傳。

血因寒冱則為瘕;氣因寒聚,則為疝。曰疝曰瘕,皆寒病也。臟腑之中,惟腎與膀胱為寒水,故諸寒收引,皆腎、膀胱之病也。手太陽小腸之脈與足厥陰之脈相通於衝任之間,故謂疝為肝病者,語其本也;曰腎氣曰膀胱者,語其標也;曰小腸者,語其病之連屬也。名雖不同,其治則一也,肝膽原來從火治。

肝之作疝,有熱有寒,仲景《傷寒論》於厥陰肝經病,或下之,或溫之,未嘗有定法也。故治疝之方,有用烏、附、吳茱萸之類以溫之者,有用巴豆、牽牛、芫花之類以下之者,所謂治無定法,應變而施,藥不執方,合宜而用。

素因濕熱伏經中,體或虛時寒氣衝,

濕則腫腎寒則痛,須知劫藥有奇功。

大抵疝病,若非房勞所致,即是遠行辛苦,涉水履冰,血氣得寒而凝滯於小腸、膀胱之分,或濕熱乘虛而流入於足厥陰之經。古方一以為寒,惟我丹溪先生獨斷為濕熱,此發古人之所未發者也。夫熱鬱於中而寒乘於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驅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瘀血,而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而邪易伏,病易退也。

或問厥陰經鬱積濕熱何由而致乎?丹溪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積之既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厥陰屬木,繫於肝。肝者,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乘,宜其痛之太甚也。有以烏頭梔子作湯服,其效亦捷,後用此方隨形證加減與之,無不驗者。

蓋濕熱因寒鬱而作,用梔子以降濕熱,烏頭以破寒鬱。況二物乃下焦之藥,而烏頭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停留也。

劫藥,神效,用:

烏頭,梔子(炒,研細)

順流水入薑汁調服。

如按之不痛者屬虛,須加肉桂,以薑汁丸服。其方:

梔子(炒),川烏(炮),肉桂

三味為細末,薑汁拌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順流水煎滾送下,劫疝痛效。

又,治疝方,用

橘核(炒),桃仁(研),梔子(炒),吳茱萸(炒),川烏(炮)

上㕮咀,長流水煎服。

又,寶鑑蒺藜湯,治陰疝疼痛,用

蒺藜(炒,去刺),附子(炮),梔子(炒,各半兩)

為末,每服三錢,長流水煎服。

此上三方,皆從劫疝古方中變化加減也。

,治諸疝定痛速效,用

橘核,梔子仁,山楂,吳茱萸

各炒。濕盛者,加荔枝核炒,為末丸散,或用長流水調末,空心服一二錢。

一方有川楝子

又方,用

桃仁(十四枚),橘核(十四枚,瓦上炒),山梔子(九枚,去殼),吳茱萸(七粒),山楂子(十四枚)

並炒,為末,生薑一指大,擂碎,和藥末,以順流水一盞蕩起,煎數沸,利渣服。

又有挾虛而發者,其脈沉緊而虛豁無力,其痛亦輕,但重墜牽引耳,必以參朮為君,佐以疏導之藥,如川楝子、茴香枳實、山楂、梔子之類。

其濕熱又當分多少而治,濕則腫多,㿗疝是也,用:

蒼朮,南星,白芷,山楂,半夏川芎,枳實,神麯

入姜,順流水煎服。或為末,神麯糊為丸服,名守效丸

㿗疝初起痛者,用海石、香附二味為末,薑汁調服。

凡㿗疝非痛,斷房事與厚味,不可以藥。

凡治疝須先灸大敦穴三壯,乃足厥陰經也。

以上並丹溪法。

七疝諸名出《難經》,其中形狀子和分,

或嫌治法專攻下,虛實良工頗用心。

按《難經》云:任脈之為病,其內常結,男子為七疝。夫所謂七疝者,寒、水、筋、血、氣、狐、㿗七者是也。子和論七疝病源至為詳悉。但其主治可以攻下之法為主治,不能使人無疑耳。當先視其人之虛實、病之淺深而施治焉可也。

張子和云:寒疝者,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之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房,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按寒疝初得之,宜金匱烏頭煎。兼表證者,烏頭桂枝湯、三因蔥白散主之。

病久,實則瀉之,秘傳加味茱萸內消丸;虛則補之,宜茱萸內消丸,東垣丁香楝實丸主之。

血疝者,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紋約中,俗名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按血疝初得之,宜雙解湯以下之,後用四聖散以托之。

水疝者,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冷,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

按水疝初得之,宜辨疑血疝,或五苓散煎湯吞四神丸主之。病久者,實則瀉之宜茴香楝實丸;虛則補之,宜安腎丸奪命丹主之。

筋疝者,其狀陰莖腫脹,或潰而為膿,裡急筋縮,或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之於房室勞傷,或邪術所使,宜以降心火之劑下之。

按筋疝初得之,邪氣正實,宜導赤散送下導水丸以瀉之。久則氣虛,宜蒼朮難名丹以收斂之,或清心蓮子飲(方見淋濁。)

氣疝者,其狀上連腎腧,下及陰囊,多得於號哭忿怒,則氣鬱而脹,號哭忿怒罷,即氣散者是也。有用針出氣而愈者,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劑下之。小兒多有此疾,俗名偏墜。得之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此胎病也,其症難治。惟築賓穴有灸之而愈者。

按氣疝初得之,宜復元通氣散下之,後以加減木香流氣飲以漸消之。

狐疝者,其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以手按之則有聲,故云。其大如瓜,其聲如蛙。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鈴者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劑下之。

按狐疝宜用復元通氣散下之,後用金匱蜘蛛散作丸,加味五苓散作湯送之。大抵此病難治。

㿗疝者,其症陰囊腫,垂下如升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於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多有此疾,宜以去濕之劑下之。

按㿗疝必不可下,初服朮附散,後附加味守效丸,更灸章門二穴。女子陰戶凸出,雖亦㿗疝之類,俗名茄病,謂其下垂如茄狀也,乃熱則不禁固之病,不可認為虛寒而治以溫熱之劑。宜以苦堅之,甘緩之,升而舉之可也。此病難治,宜東垣補肝湯橘核丸主之,灸氣海穴。

以上七疝,丹溪通用二陳湯主治。故治疝之方丹溪居多。又如治食積與瘀血成痛者,或陽明經濕熱傳入太陽,小腹結核痛者,或㿗疝腰痛者,諸方與前治疝方大同小異。今除古今方,專用燥熱之藥者,恐非久病鬱熱之人所用宜也,姑舍之。如五苓散之通治諸疝,《金匱》之當歸生薑羊肉湯以治痛連兩脅,《直指》之川楝丸金鈴散以治㿗疝,《辨疑》之荔枝散,《青囊》之四聖散、蟠蔥散以治疝,皆奇方也。予之家傳加味芎歸湯以治諸疝,屢用屢驗。

如脾腎素虛者,宜補腎丸主之。

小腸氣與疝相如,語症雖殊治不殊,

更有腎肝諸異症,疑從濕熱一般除。

小腸氣者,小腹痛,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而不腫者是也。《甲乙經》云:邪在小腸也。謂寒邪始客於小腸,因經絡並於厥陰,故下控引睪丸而痛,雖亦如疝,然只言小腸氣,所以古人治法並與疝同。

自有所兼之症,殊不知痛引腰脊者,此有表症也,宜鹽煎散;只引睪而痛者,宜金鈴子散;如痛上衝心者,宜加味失笑散;如小腹中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者,宜葫蘆巴丸;有表者,加味香蘇散妙。

陰臊、陰癢、陰汗之病,男女有之,皆濕熱所為也,並用龍膽瀉肝湯柴胡勝濕湯主之。

陰汗濕癢,爬搔成瘡者,先以吳茱萸或大腹皮、蜂房煎湯洗之,拭乾,用爐甘石散滲之。

又方,用糯草,將皂角入草內,燒煙燻之,十餘遍即愈。

又方,用豬尿胞,火炙令熟,空心吃,鹽酒啖。

又方,治陰囊潰爛者,以野紫蘇葉,火炙軟,包貼,甚良。

又方,莖潰爛,宜服當歸龍薈丸

陰臭者,宜先刺行間二穴,後針少衝二穴並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