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燥症

燥症何自而起哉。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內因者。血液之枯也。醫家往往誤治。不辨脈之虛實。症之新久。體之強弱。概以燥病為外邪。而藥投清涼剝削。無怪乎操刃殺人者矣。夫外因之燥。非雨露愆期。即秋日暴烈。非南方不毛。即北方風勁。氣偏陽亢而燥生。大約氣從皮毛而入者。

則肺受之。肺受燥氣。咳嗽咽痛之症見矣。從口而入者。則胃受之。胃受燥氣。結胸便秘之症見矣。明喻嘉言謂秋傷於燥。冬生咳嗽。議論發前人之未發。而清燥一方。創自己意。可為治燥之靈丹。至於結胸便秘。世俗多以傷寒混治。不知燥則生火。津液耗而腸胃干。大小陷胸之法。

利於體實。而不利於體虛者也。可不慎歟。若內傷之燥。本於腎水之虧。精血之弱。真陰之涸。在肺則清肅之令不行。咳逆口渴。皮聚毛落矣。在肝則將軍之性不斂。脅痛暴怒。筋急拘攣矣。在脾則生血之原不運。蓄瘀便結。皮膚不澤矣。欲治其燥。先貴乎潤。欲救其脾。先滋乎腎。

誠以腎主水。而藏五臟六腑之精。養百骸而為性命之本。若腎陰足而及於肺。水道可以通調。腎陰足而及於肝。木氣可以向榮。腎陰足而及於脾。四及可以灌溉。燥無自而生也。第水日虧而火日熾。決非清涼之味所可療。必須重用六味歸芍湯。合生脈散為主治。肺燥則加沙參天冬、梨汁之屬。

肝燥則加丹參、棗仁、乳汁之屬。脾燥則加柏子仁松子仁、甘蔗汁之屬此燥病之正治也。倘久病而氣因精虛。參、耆、河車及八味等湯。亦宜急投。蓋陰生則陰長。氣化則血潤。此燥病之反治也。雖然。草木之枯。得雨滋榮。人身之燥。非血不澤。參乳湯救燥病之根。活命飲治燥病之原。

又何必紛紛而他求耶。經不云乎。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又曰燥勝則乾。其為血液之涸。已明效大驗。如膈病之枯。胃之燥也。消病之渴。肺之燥也。爪甲之焦。筋之燥也。產後之痙。血之燥也。而敢謂治燥症為易易哉。庸醫必以此症為實。不惟清涼藥進。而反以燥藥治燥病。

不亦犯內經剛與剛陽氣破散。陰乃消亡之旨乎。

燥則當潤。經義如是。得其肯綮。治燥之效。有不捷於影響乎。

清燥湯

桑葉(經霜者三錢),石膏(煅二錢五分),胡麻仁(一錢炒研),甘草(一錢),阿膠(八分),人參(七分),麥冬(七分),杏仁(去皮尖炒黃七分),枇杷葉(去毛蜜炙一片)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之。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八味湯(見審虛實門)

生脈散(見知生死門)

參乳湯

人參(一錢),人乳(一杯)

不拘時服

活命飲

人參(二錢),鍋焦(一兩)

水煎和參湯服。

滋燥養榮湯,治外燥皮膚皴揭。筋爪枯焦。

當歸(三錢),熟地(二錢),白芍(一錢炒),秦艽(一錢),黃耆(一錢),防風(八分),甘草(五分)

水煎服。

肝血虛則風熱而金燥。故令皮膚皴揭而筋燥爪枯也。以當歸芍地滋潤榮血。而以艽防參草消風燥。

活血潤燥生津飲,治內燥津液枯少。

當歸(一錢),白芍(一錢炒),熟地(一錢),天冬(八分),麥冬(八分),栝蔞根(八分),桃仁(八分爛研如泥),紅花(五分)

水煎服

燥者。血液少而生也。歸芍地黃。沉陰可以養血。栝蔞二冬。甘寒可以生津。桃仁紅花。滋濡可以潤燥。

2. 濕症

濕之為病。有外因內因之不同。有濕熱寒濕之各別。苟不辨表裡察虛實而求本施治。未有不誤人於反掌間者矣。如外因之濕也。有感天地之氣者。則雨露水土之屬。有中陰濕之氣者。則臥地濕衣之屬。多傷人皮肉筋脈者也。內因之濕也。有由於飲食者。則酒酪炙煿之屬。有由於停積者。

則生冷瓜果之屬。多傷人臟腑腸胃者也。其見症也。在肌表則為發熱。為惡寒。為自汗。在經絡則為痹為重。為筋骨疼痛。為腰痛不能轉側。為四肢痿弱痠痛。在肌肉則為麻木。為胕腫。為黃疸。為按肉如泥不起。在臟腑則為嘔惡。為脹滿。為小水秘澀。為黃赤。為大便泄瀉。

為後重㿗疝等症。然在外者為輕。在內者為重。及其甚也。則未有表濕而不連臟者。里濕而不連經者。此濕病之變。不為不多也。況濕從內生。多由氣血之虛。水不化氣。陰不從陽而然。即濕從外入。亦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故。若泥於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之旨。而概以濕為實症。

豈不誤施而犯虛虛之戒耶。夫濕從土化而分旺四季。故土近東南則火土合氣。而濕以化熱。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引飲自汗者。方是熱症治法。宜清宜利。四苓散小分清飲茵陳飲之類主之。土近西北。則水土合德。而濕以化寒。如脈細遲。小便清白。大便泄利。

身痛無汗者。方是寒症治法。宜溫宜燥。五苓散理中湯。金匱腎氣湯之類主之。大抵濕中有火。則濕熱薰蒸而停郁為熱。濕中無火。則濕氣不化而流聚為寒。且內濕之症。屬陰虛者。因濕生熱而陰愈虛。陰虛則精血內耗。而濕熱反羈留而不動。屬陽虛者。因濕化寒而陽愈虛。

腸虛則真火內敗。而寒濕更積蓄而不消。是以醫家察脈。而確知其為陰虛生濕也。須用壯水補陰之品。則真水運行而邪濕必無所容。察脈而確知其為陽虛生濕也。須用益火補陽之藥。則陽氣流通。陰濕不攻而自走。可見內傷外感之症。皆由元氣虛弱。致濕邪內而發之。外而襲之。

經曰。壯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為病。彼妄行攻擊。喜投推蕩者。安可不兢兢自慎哉。蓋脾元健運。則散精於肺。而膚腠堅固。外濕無由而入也。腎氣充實。則陰陽調和。而升降有度。內濕何自而生乎。不然者。徒知表汗燥濕。利二便之法。而不惜人元氣。將見腫脹泄瀉之症變。

而議論更多臆說矣。

開鬼門。潔淨府。人以為確守經義。而不顧元氣。宜其人甚多而濕病之根難拔。先生卓見。自不雷同。

四苓散

澤瀉(一兩七錢五分),豬苓茯苓白朮(炒各七錢五分)

古法為末。今法以水煎服。

五苓散

即前方減澤瀉五錢。加肉桂五錢。

古法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今法以水煎服。

大分清飲

梔子(炒焦),豬苓(各四錢),茯苓,澤瀉,木通(各二錢),枳殼(一錢),車前子(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分清飲

茯苓(三錢),澤瀉(二錢),苡仁(二錢),豬苓(二錢),枳殼(一錢),厚朴(一錢)

水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茵陳飲

茵陳,梔子(焦),澤瀉,青皮(各三錢),甘草(一錢),甘菊花(二錢)

用水三四鍾。煎二鍾。不時陸續飲之。

理中湯

人參,白朮(炒),炮姜,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金匱腎氣湯

熟地(三錢),茯苓(一錢五分),山藥(一錢),牛膝(一錢),山萸肉(一錢),車前子(一錢),丹皮(八分),澤瀉(五分),附子(五分),肉桂(五分)

水煎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