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偏中

偏風一症。名曰類中。類中者。有類於風。而實非風也。譬如樹木一邊葉枯。則不能灌溉而欣欣向榮。人身之四末。亦猶是也。經曰。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者。內居營衛。營衛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可見內經謂邪為虛邪。而非外襲之風也明矣。蓋肝腎精虧。

經脈失榮。血不運行。氣不貫通。氣血兩虛。不仁不用。是以脈中脈外。皆少生動之機。或左或右。無非氣血之敗。善醫者補腎生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矣。填實下元。腎氣回而經脈通。上達舌本。語不蹇澀矣。益氣生精。筋脈得血滋養。而營衛之氣不失常度。口無歪斜矣。

培補脾土。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藏。口涎收攝矣。夫肝邪之為害。實由肝血之虧虛。血虛則燥。氣生而木從金化。風必隨之。血虛則火性烈。而津為熱灼。痰自生焉。治此者。當養血以除燥。則真陰復而假風自滅。補水以制火。則腎氣充而虛痰自化。補陽以生陰。則元陽回而水泛自消。

風痰之藥。不可用斷斷如也。設也誤認內生之風。為外入之風。而竟以外風之藥進之。則枯者益枯。誤認內生之痰。非津化為痰。而竟以攻痰之藥進之。則虧者愈虧。誠如是也。則一邊之廢。已離恃其無虞。而耗氣敗血。勢必龍火無制。從命門丹田之間。直衝髓海。斯時五絕見而人事昏。

大汗出而元神散。群醫皆曰。此復中也。不可救也。藥之誤也。真可畏也。噫晚矣。

透發內經營衛衰。則真氣去之旨。足以昭示來茲。

補腎生肝飲,治肝腎精虧。經脈失榮。血不運行。氣不貫通。氣血兩虛。不仁不用。

當歸(二錢),熟地(三錢),白芍(二錢炒),女貞子(二錢),山藥(一錢五分炒),人參(一錢),枸杞子(一錢五分),丹參(一錢),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2. 眩暈

眩暈一症。有虛運火運痰運之不同。治失其要。鮮不誤人。醫家能審脈辨症。細心體會。斯病無遁情。而藥投有驗矣。曷言乎虛運也。如縱欲無節而傷陰。脫血過多而傷陰。癰膿大潰而傷陰。崩淋產後而傷陰。金石破傷失血。痛極而傷陰。老年精衰勞倦。日積而傷陰。大醉之後。

濕熱相乘而傷陰。其症面赤耳熱。口乾不渴。煩躁不寐。寒熱往來。大便秘而小便赤。其脈或弦細而數。或弦大而數。或細澀而數。無非精血受虧。陰虛為病。蓋蒂固則真水閉藏。根搖則上虛眩僕。此陰虛之運也。如勞倦費神而傷陽。嘔吐過甚而傷陽。泄瀉無度而傷陽。大汗如雨而傷陽。

悲哀痛楚。大呼大叫而傷陽。其症面色青慘。神倦氣乏。畏寒厥冷。身面浮氣。大便泄而小便清。其脈或沉細而微。或弦細而遲。或浮大而空。無非元陽被耗。氣虛為病。蓋稟厚則真火歸臟。臟虧則氣逆上奔。此陽虛之運也。治陰虛者。用六味歸芍湯。加人參之類。壯水之主。

以生精血。治陽虧者。用八味養血湯。加人參之類。益火之源。以生元氣。所謂滋苗者。必灌其根也。曷言乎火運也。如房勞則火起於腎。暴怒則火起於肝。思慮則火起於脾。兩耳磬鳴。兩目昏黑。上重下輕。眩僕卒倒。脈象細弱。無非動亂勞擾。虛火為用。蓋火藏則清明內持。

動擾則掉搖散亂。此虛火之運也。若實火眩暈者。其人必強健。其症必暴發。其渴必引飲。其脈必洪數。其嘔酸苦水之味。運稍定。其飲食寒冷之物運稍緩。其大便燥結。解後運稍止。無非風火相搏。實熱為害。蓋有餘則上盛而火炎。壅塞則火熾而旋轉。此實火之運也。治虛火者。

六味湯逍遙散之屬。滋陰以制火。舒肝以養脾。治實火者。宜三黃湯竹葉石膏湯之屬。清降以抑火。辛涼以瀉熱。所謂虛火可補。實火可瀉也。曷言乎痰運也。如水沸水泛。則痰起於腎。風火生涎。則痰起於肝。濕飲不行。則痰起於脾。頭重眼花。腦轉眩冒。倦怠嗜臥。

食飲不甘。脈象緩滑。無非疲勞過度。虛痰為虛。蓋清升則濁陰下走。氣滯則津液不行。此虛痰之運也。若實痰眩暈者。其症實而脈實。其積熱在陽明。其阻塞在經絡。其鬱遏在腸間。無非風火結聚。積痰生災。蓋液凝則濁陰泛上。飲停則火逆上升。此實痰之運也。治虛痰者。

宜六味八味歸脾之屬。補脾腎之原。治痰之本。治實痰者。宜悲哀加芩連滾痰丸之屬。逐腸胃之熱。治痰之標。所謂實實虛虛。補不足而損有餘也。大抵虛運者。十之六七。兼痰火者。十之二三。即傷寒眩暈。雖有表散之法。亦多因汗吐下後。虛其上焦元氣所致。且今人氣稟薄弱。

酒色不謹。肝腎虧而內傷劇。致眩暈大作。望其容。則精神昏倦也。聞其聲。則語言低微也。察其症。則自汗喘促也。切其脈。則懸懸如絲也。當此之時。須執一定之見。毋惑多歧之臆說。惟投參耆朮附重劑。多進庶可轉危為安。倘病家畏驟補而生疑。醫家見驟補而妄駁。旁人因驟補而物議。

以虛症為實火。以參耆為砒毒。點滴不嘗。卒中之變。至危脫之象現。雖有智者。亦無如之何矣。豈不惜哉。

大呼大應。發明脈因症治之理。條分縷析。而又結出望聞問切之情。法精辭暢。氣象沉雄。直逼西漢大家。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八味養血湯

熟地(五錢),當歸(三錢),山藥(二錢炒),肉桂(五分),茯苓(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炒),附子(五分),丹皮(一錢),澤瀉(五分),山萸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四君子湯(見中風門)

八味生脈湯(見中風門)

逍遙散

柴胡,當歸,白芍(炒),白朮(炒),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加生薑。水煎服。

六味湯(見審虛實門)

三黃湯

黃連黃柏黃芩(各等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竹葉石膏湯

石膏(一兩),人參(三錢),麥冬(三錢),半夏(二錢),甘草(二錢),竹葉(二十片),粳米(一撮)

此係今方分兩。非仲景舊法。水二鍾。姜三片。煎服。

歸脾湯(見中風門)

八味湯

熟地(五錢),山藥(二錢炒),茯苓(一錢五分),丹皮(一錢),澤瀉(五分),山萸肉(一錢),附子(五分),肉桂(五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二陳湯

茯苓(三錢),陳皮(三錢),半夏(三錢),甘草(一錢)

上加姜三片。水煎服。

滾痰丸

礞石(硝煅金色一兩),大黃(酒蒸),黃芩(各八兩),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強弱加減。

補肝養榮湯,治亡血血虛。眩暈心煩。如坐舟車。舉頭欲倒

當歸,川芎(各三分),白芍(炒),熟地,橘皮(各一錢五分),菊花(一錢),甘草(五分)

水煎服

益氣補腎湯,治色欲傷腎。氣逆不能歸元。眩暈耳鳴耳聾。

人參,黃耆(各一錢二分蜜炙),白朮(二錢土炒),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山藥(炒),山萸肉(各一錢五分)

加姜水煎。

羚羊角散,治一切頭眩。

羚羊角茯神(各二錢五分),川芎,防風白芷,半夏(湯洗各五錢),枳殼,附子(各二錢五分)

共為細末。每服四錢。水一鍾。慢火煎七分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