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四卷 (4)

回本書目錄

第四卷 (4)

1. 嘔吐噦

生生子曰:《機要》云:有聲無物謂之嘔,無聲有物謂之吐,空嘔濁惡物聲而謂之噦。要知噦屬陽而吐屬陰也。無形者肺,有形者胃,以胃兼氣血言也。又云:上焦吐者為氣,中焦吐者為食積,下焦吐者為寒。《內經》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復出是無火也。有飽後逢怒,或傷力跌撲,以致瘀血積於胃脘者。

有膽虛及風痰作吐者。有胃虛而蟲行求食者。有中氣虛弱者。有風寒外襲者。有鬱火作痛而吐者。有傷酒而嘔吐者。有腳氣發而吐者。唯細小體認,治之無不愈矣。

東垣云:大便閉者通利之。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當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之類,和血潤燥。兼用甘草以補其氣。微加大黃芒硝以通其閉。大便利,邪氣去,則氣降,嘔噦自不見矣。復有胸中虛熱,穀氣大虛,發而為嘔噦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噦自止。

五穀皆屬陰,或食,或飲白湯,或喜涼水,皆能止嘔噦,不必用藥也。治嘔吐,生薑半夏橘皮,必用之聖藥。但只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吐,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以辛藥瀉之。

東垣嘔吐噦分為三陽。經云:嘔吐噦者,皆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且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

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症,慎不可下。

孫真人云:嘔家多服生薑,乃嘔吐之聖藥也。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則吐,有食已則吐,以陳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故朱奉議治嘔吐噦,以生薑半夏陳皮之類,究三者之源,皆因其脾虛弱,或因寒氣、飲食所傷而致也。宜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之類。

若但只內傷,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痰飲者下之,當分何經,對症用藥,不可亂也。

2. 嘔吐膈氣總論

潔古云: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

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症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地道也,其脈大而遲,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宜毒藥通其閉,溫其寒氣,大便漸通,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閉結而自安也。

上潔古論三焦吐,蓋本黃帝所謂氣,為上膈,食飲入而還出;為下膈,食晬時乃反出之。其上焦食已暴出者,今世謂之嘔吐也。中、下二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今世謂之膈氣反胃也。今分嘔吐、膈食為二門。

仲景云:諸嘔吐,谷不得下,小半夏湯主之。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卒嘔吐,心下痞,腸閉有水,眩悸者,小半夏湯加茯苓湯主之。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服前小半夏湯,諸湯不愈者,此胃虛,當以甘益之立愈。

【治氣之劑】

仲景,陳皮湯,乾嘔手足厥者,治宜辛散。

橘紅(四兩),生薑(八兩)

水七升,煎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木香散

木香,檳榔

等分,為細末,以後桔梗湯調下。

潔古,桔梗湯,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洪,宜先降氣和中。

桔梗,白朮(各一兩半),半夏曲(二兩),橘紅,枳實(炒),茯苓厚朴(各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黃耆一兩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如大腑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朴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

檳榔橘紅散,治嘔吐。

白檳榔(一枚),橘紅(二錢半),水煎服。

【治寒之劑】

加減二陳湯,痰火為患,嘔噦頭眩,心悸,中脘不快,發寒熱,或食生冷,脾胃不和,並治。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二兩),甘草(一兩半)

每服四五錢,姜三片,烏梅一枚,水煎熱服。治痰痞加草豆蔻一兩半。

藿香安胃散,脾胃虛弱,不飲食,嘔吐不時。

藿香(一錢半),丁香,人參(各二錢),橘紅(五錢)

每服二錢,姜三片,水煎服。

東垣,丁香吳茱萸湯,治嘔吐噦,胃寒所致。

丁香,甘草,茯苓,柴胡,半夏,乾薑(各五分),吳茱萸,草豆蔻,蒼朮黃芩,人參(各一錢),升麻(七分),當歸(一錢半)

每服五錢,姜三片,水煎,食前熱服。忌生冷。

藿香平胃散,治嘔吐不止。

藿香,厚朴(各一兩),半夏,甘草(炙。各二兩),蒼朮(三兩),陳皮(去白,二兩)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三枚,水煎溫服。

羅太無,紅豆丸,諸嘔吐逆,膈氣反胃,亦治寒濕。

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粒)

上末,薑汁糊為丸,皂角子大,每一丸,以大紅棗一枚,去核填藥,麵裹燒面熟,去面,細嚼,白湯下,食前進三服效。

丁香附子散,膈氣吐食,及下焦寒而奔豚上衝。

附子(炮,去皮臍),丁香(各五錢),檳榔(一大枚),硫黃(去石),胡椒(各二錢)

上先將四味為末,次入硫黃,再研勻,每服二錢,用蝙蝠一個,去翅、足、腸、肚,填藥在內,用濕紙五七重裹定,置慢火內燒熟,取出,細嚼,用溫酒送下,一日三服,米飲送下亦可。

仲景,吳茱萸湯,治嘔而胸滿者。

吳茱萸(湯泡,一兩半),人參(三分),生薑(一兩),大棗(三枚),水煎。

【治火之劑】

蘆根湯,熱而嘔吐不止,及治惡阻。

蘆根取土中新白者,半斤,水二碗,煎一碗,熱服。

竹茹湯,治胃熱而嘔。

乾薑,半夏(薑汁煮。各三錢),甘草(二錢)

每服五錢,姜三片,竹茹錢半,棗一枚,水煎溫服。

昔有人病傷寒,得汗後數日,忽嘔吐,藥食俱不得下,醫皆進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後以此竹茹湯與之即愈。

枇杷散,治嘔吐,利膈氣,止嘔啘。又治卒嘔吐不食。單煮枇杷葉汁飲之,此物味苦平,下氣。

枇杷葉(去毛),人參,半夏(各一錢),茯苓(五錢),茅根(二兩)

姜七片,水煎,磨檳榔末五分,和勻服之。

丹溪治膈上有熱,胃中有痰,大棗加炒梔子黃連、生薑主之。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溫膽湯治嘔吐不下飲食,極妙。

仲景,青鎮丸,治寒熱往來,脈弦,嘔吐,頭痛。即小柴胡湯青黛,似薑汁打糊為丸,白湯下。

劉河間治暴吐,上焦氣熱所沖。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脈浮而洪者,荊黃湯主之。

荊芥(一兩),人參(五錢),甘草(二錢半),大黃(二錢)

上水煎,調檳榔散二錢,空心服。

檳榔散

檳榔(二錢),木香(一錢半),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同前煎藥下。如欲作丸子,用蒸餅糊為丸,小豆大,每二十丸,食後服。

【治瘀血之劑】

香靈丸(又名六丁丸。),治嘔吐如神。及產後嘔不止者。

丁香,辰砂(各六錢),五靈脂(一兩)

上香脂先研末,後入砂,再研勻,用狗膽汁,或豬膽汁為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丸,生薑陳皮湯磨下。

治瘀血,獨以五靈脂狗膽汁為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丸,生薑湯磨下,及生薑酒送下,極熱服。

草靈丹

五靈脂(薑汁煮透),甘草(燒酒煮透)

焙乾為末,每服五分,置掌中,用舌舐下。此方治膈氣、反胃、嘔吐、梅核氣,及胃脘疼痛效。

【治虛之劑】

丹溪云:久病嘔者,胃虛不納穀也。生薑、人參、黃耆、白朮、香附之類治之。

李浲治反胃嘔吐無常,粥飯入口即吐,困倦無力,垂死者。以人參三兩作一服,水煎,帶熱頓服愈。

理中湯治脾胃虛寒,嘔吐不食。

調中湯治脾胃虛弱嘔吐。

理中湯治霍亂吐瀉(即理中湯加橘紅、青皮各一兩是也。)

六君子加砂仁,治脾胃虛弱,噁心欲吐,及吐食,或不思食。

【治積氣之劑】

遇仙丹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七聖丸皆可選用。

【治風痰之劑】

金花丸,吐食而脈弦,肝乘脾也。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

半夏(湯泡一兩),檳榔(二錢),雄黃(一錢半)

上末,薑汁浸,蒸餅糊為丸,桐子大,小兒另丸,薑湯下。從少至多,漸次服之,以吐止為度。風痰羈絆干脾,故飲食不下也。

【治水飲之劑】

小半夏湯,治嘔吐,谷不得下者。

半夏(一斤),生薑(半斤)

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腸閉有水,眩悸者,即前方加茯苓四兩。

大半夏湯,治胃反嘔吐,服前小半夏湯諸藥不愈者。此胃虛,宜以甘益之。服此立愈。

半夏(二斤),人參(三兩),白蜜(一斤)

上水一斗三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從服一升,余分再服。

豬苓湯,治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解,急舉之。思水者,此湯主之。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為末,飲調方寸匕,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