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大便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大便難

大便難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證,是指排便困難,不易成形,或排便時間延長,排便費力,甚至大便乾結、排不出來。大便難的病因多種,可由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累過度、外感六淫等因素引起。

大便難在中醫的辨證分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 氣虛便秘:主要表現為大便乾結、排便費力,伴有乏力、氣短、食欲不振等症狀。
  • 血虛便秘:主要表現為大便乾結、排便費力,伴有面色蒼白、唇色淡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 陰虛便秘:主要表現為大便乾結、排便費力,伴有口乾咽燥、手足心熱、失眠多夢等症狀。
  • 陽虛便秘:主要表現為大便乾結、排便費力,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等症狀。

大便難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證型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飲食調理、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等。

  • 飲食調理:大便難患者平時應注意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藥物治療:大便難患者可根據不同的證型服用相應的藥物,常用的藥物有麻仁丸、大黃蟅蟲丸、潤腸丸等。
  • 針灸治療:大便難患者可通過針灸治療來改善症狀,常用的穴位有大腸俞、天樞、足三里等。

大便難患者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以免加重病情。如果大便難的症狀較為嚴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成方切用》:「陽明多血多氣,法當自汗,過汗亡液,無水以制火,腸胃有燥糞,結而不下,故妄見妄言也。經曰:何緣行陽明病?曰: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胃實,大便難也。又曰:太陽初病,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陽明證,能食為中風,風陽邪,能消穀。
  • 2.《醫方集宜》:「二陽並病,潮熱譫語,大便難,宜用 大承氣湯;三陽合病,頭痛燥熱,自汗譫語者,宜用 白虎湯;陽明病惡熱狂言而渴,宜用 黃連解毒散;瘀血內結,譫語煩躁,大便硬,宜用 桃仁承氣散。
  • 3.《侶山堂類辯》:「《陽明篇》曰: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篇》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4.《傷寒六書》:「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急下之,大承氣湯;脈浮數者,大柴胡湯。
  • 5.《傷寒貫珠集》:「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 展開更多

大柴胡湯

  • 1.《傷寒六書》:「脈實煩渴者,大柴胡湯微利之,以其脈實,必大便難也。虛煩者,竹葉石膏湯,然用羌活湯解之為當;渴,加知母、石膏。
  • 2.《傷寒六書》:「陽明不惡寒反惡熱,自汗者,大便難,大柴胡湯、小承氣湯。汗不止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氣湯。無汗惡寒,升麻葛根湯。有汗脈遲,微惡寒,為表未解,桂枝湯。無汗脈浮而喘,麻黃湯。
  • 3.《醫方考》:「表證未除者,寒熱往來、脅痛、口苦尚在也;里證又急者,大便難而燥實也。表證未除,故用柴胡、黃芩以解表;里證燥實,故用大黃、枳實以攻裡。芍藥能和少陽,半夏能治嘔逆,大棗、生薑,又所以調中而和榮衛也。
  • 4.《濟世神驗良方》:「七八日來熱在內,口渴心煩腹脹匯,小便赤少大便難,大柴胡湯好通利。
  • 5.《皇漢醫學》:「有人嘗患腹痛,腹中有一小塊,按之則痛劇,身體尪羸,面色青而大便難通,飲食如故,乃與大柴胡湯,歲餘而少瘥,於是病者漸怠不服藥。既經七八月,前證復發,塊倍於前,頗似冬瓜,煩悸喜怒,劇則如狂。眾醫交治,不能稍瘥。復請治於先生,再與以前方而兼用當歸芍藥散,服之月餘。
▼ 展開更多

小承氣湯

  • 1.《長沙方歌括》:「治陽明病潮熱。大便難。脈沉而滑。及內實腹痛者。此方主之。(內臺方。原文。)
  • 2.《傷寒六書》:「陽明不惡寒反惡熱,自汗者,大便難,大柴胡湯、小承氣湯。汗不止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氣湯。無汗惡寒,升麻葛根湯。有汗脈遲,微惡寒,為表未解,桂枝湯。無汗脈浮而喘,麻黃湯。
  • 3.《傷寒總病論》:「太陽病,若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難者,與小承氣湯利之則愈。(此太陽陽明證也。)
  • 4.《張卿子傷寒論》:「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 5.《古今醫鑒》:「本實則潮熱大便不行也。在標者,當解肌,在本者,宜清熱。本實者可下。夫陽明有三:一曰太陽陽明,大便難者,小承氣湯主之。二曰正陽陽明,胃家實也,大承氣湯下之。三曰少陽陽明,胃中燥熱,不大便者,大柴胡湯主之。
▼ 展開更多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 1.《皇漢醫學》:「此方及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壯蠣湯三方,所謂癲癇家上衝眩暈,耳鳴,胸腹動悸,夢寐驚起,精神恍惚,或無故悲愁者,隨證選用,各有效也。若心下痞,大便難者,宜兼用瀉心湯。又火傷湯潑,大熱口渴,煩躁悶亂欲死者,及灸後煩冤者,亦宜選用三方,或兼用瀉心湯、黃連解毒湯等。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 2.《傷寒廣要》:「少陽陽明合病。胃中燥實。大便難。潮熱譫語者。用大柴胡加芒消湯。即大柴胡湯內。加芒消二錢。或三錢。(明條)
  • 3.《醫學入門》:「先悸後煩者為熱,小柴胡湯;喜嘔,譫語,大便難看,小柴胡湯加大黃、或加芒硝少許;譫語,小便不利者,柴胡龍骨牡蠣湯;小便赤者,五苓散。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麻疹一哈》曰:「一小兒發熱三四日,疹子咸出,稠密乾燥,紫黑色,舌焦唇裂,煩渴引飲,頗悶不得眠,譫語如見鬼狀,人事不省,按其腹狀如毀手,脅腹微滿,大便難,小溲不利,因與白虎湯。
  • 2.《傷寒六書》:「本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無津液,胃中燥,轉屬陽明,是為脾約。若惡寒,用升麻葛根。不惡寒反惡熱,大便難,白虎湯。譫語者,調胃承氣湯下之。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
  • 3.《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燥病,色黃,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難,脈數而滑,此燥邪乘脾也,白虎湯主之。白虎湯方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茵陳蒿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一身發黃,心煩,大便難,小便不利者。」

烏梅丸

  • 1.《奇效良方》:「治腎瘧,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大便難,目眴手足寒,及諸瘧久不瘥者。

理中湯

  • 1.《傷寒六書》:「無陽者,用金液丹。厥陰為病,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曰胃寒,復有消渴之證。蓋熱在上焦,而中焦則但寒無熱矣。又有大便難一證,並用理中湯加大黃,入蜜少許微利之。

麻子仁丸

  • 1.《經方實驗錄》:「徐(左),能食,夜臥則汗出,不寐,脈大,大便難,此為脾約。

當歸散

  • 1.《濟陰綱目》:「_當歸散_,治妊娠因怒,肚腹脹痛,四肢浮腫,氣急作喘,大便難,小便澀,產門腫。
  • 2.《校註婦人良方》:「_當歸散_,治妊娠因怒,肚腹脹痛,四肢浮腫,氣急作喘,大便難,小便澀,產門腫。
  • 3.《赤水玄珠》:「_當歸散_,妊娠因怒,肚腹脹痛,四肢浮腫,氣急作喘,大便難,小便澀,產門腫。

三黃瀉心湯

  • 1.《奇效良方》:「治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氣閉塞不通。

吳茱萸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跌陽脈微而弦,法當腹滿,若不滿者,必大便難,兩_疼痛,此為虛寒,當溫之,宜吳茱萸湯。(方見前)

調胃承氣湯

  • 1.《辨舌指南》:「《辨正》:《舌鑑》治法亦是。如大便難、胸中悶、睡時多夢者,里證實熱也,宜調胃承氣湯。又云:如傷寒見尖白根黃,為表證未罷,宜先解表熱,然後攻裡。如大便塞者,宜涼膈散;小便澀者,宜四苓散合益元散加木通是也。若雜病見此舌,屬實熱里證,宜分經審病,用苦寒藥。
  • 2.《古今醫統大全》:「【少陽陽明合病】脈弦而長,因發汗,因利小便,已而胃中燥實,大便難也,調胃承氣湯。脈長自利者為順,脈滑而數者為負,負者克賊。脈滑而數者有宿食,大承氣湯。

甘草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熱病,腹中痛,不可按,體重,不能俯仰,大便難,脈數而大,此熱邪乘脾也,大黃厚朴甘草湯主之。大黃厚朴甘草湯方大黃四兩厚朴六兩甘草三兩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 2.《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燥病,口渴,咽乾,喘,咳,胸滿痛,甚則唾血,脈浮短而急,此燥邪干肺也,竹葉石膏杏子甘草湯主之;若移於大腸,則大便難,口渴,欲飲熱,脈急大在下者,麻仁白蜜煎主之。竹葉石膏杏子甘草湯方竹葉一把石膏半斤杏子三十枚(去皮尖)甘草二兩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黃附子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治脅下偏痛,脈弦,大便難,發熱惡寒。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治脅下偏痛,脈弦,大便難,發熱惡寒。
  • 3.《皇漢醫學》:「凡仲景書中有以論證起者,有以說脈起者,然今時之醫,惟取證措脈者,何耶?曾有一男子,自右脅下連腰疼痛甚,經四五十日,諸治無效。余診脈緊弦,因與此湯而奇效,滯淹之患,十餘日痊愈。按《金匱.寒疝》第一條曰:『下焦閉塞,大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

三黃湯

  • 1.《傷寒廣要》:「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讝語。目赤。毒氣閉塞。不得流通。宜瀉心三黃湯。(總病)
  • 2.《婦人大全良方》:「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氣閉塞不得通
  • 3.《皇漢醫學》:「《活人書》曰:「三黃湯,治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面赤,毒氣閉塞,不得流通者。」

桔梗湯

  • 1.《醫方選要》:「桔梗湯,治肺癰咳嗽膿血,咽乾多渴,大便難,小便赤澀。
  • 2.《古今醫統大全》:「(《濟生》)_桔梗湯_,治肺癱咳嗽膿血,咽乾多渴,大便難,小便赤澀。
  • 3.《奇效良方》:「治肺癰,咳嗽膿血,咽乾多渴,大便難,小便赤色。
  • 4.《痰火點雪》:「_桔梗湯_,治肺癰,咳嗽膿血,咽乾多渴,大便難,小便赤澀。

四磨湯

  • 1.《醫學入門》:「胸膈痹腫二便難,胸膈痞塞,枳梗湯。胸痹氣塞,枳橘湯。浮腫,木香流氣飲。大便難,三和散、四磨湯、秘傳降氣湯。燥者,麻子仁丸。熱者,小承氣湯。如壯盛人,氣閉胸滿,百藥不效者,五香連翹湯。小便閉者,五苓散。

大黃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大黃甘草湯條曰:「治胃反,嗝噎,心胸痛,大便難者。倍加鷓鴣菜,名鷓鴣菜湯,治蚘蟲心腹痛,噁心唾沫者。小兒蛔證及胎毒腹痛,夜啼,頭瘡,疳眼。」

竹葉石膏湯

  • 1.《皇漢醫學》:「《橘窗書影》曰:「一男子年二十餘,患暑疫,數十日不解。虛羸,脈細數,舌上無苔,乾燥,好冷水,絕穀數日,煩冤頗甚。余與服竹葉石膏湯,二三日,煩渴解,稍進食。後脈數不解,氣血枯燥,大便難,與參胡芍藥湯,徐徐恢復。」

失笑散

  • 1.《盤珠集胎產症治》:「瘀血上衝,心腹脹滿疼痛,牙關緊急,按之愈甚,大便難而小便易,宜失笑散(攻七)。煎湯下益母丸(即濟陰丹,和二十七。)

天王補心丹

  • 1.《醫方考》:「過勞其心,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時溏利,口內生瘡者,此方主之。
  • 2.《濟陽綱目》:「_天王補心丹_,過勞其心,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時溏利,口內生瘡者,此方主之。

半夏湯

  • 1.《千金翼方》:「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旦服。若胸中大煩熱者,冷服。大便難澀者,加大黃三兩。

升麻葛根湯

  • 1.《痘疹心法》:「此毒在心經也,痘瘡自初以來,一向發熱,至於差後猶不少減者,此有虛實二症。如大便難,小便赤,能食而煩渴者,此實熱也,三黃丸(八)或四順飲(二十七),先解利裡熱,後用升麻葛根湯(一)加地骨皮解表熱也。蓋升麻葛根湯治瘡疹未發之先,已發之後,身熱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