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咬牙」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咬牙

咬牙是中醫的一個病症,主要表現為牙關緊閉,不能開口,或開口不大,並伴有疼痛。咬牙的病因多為肝氣鬱結、痰濁阻滯、風寒濕邪侵襲等。

肝氣鬱結

肝氣鬱結是咬牙最常見的病因。肝主疏泄,主藏血,肝氣鬱結會導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血行不暢,進而導致牙關緊閉,不能開口,或開口不大,並伴有疼痛。

痰濁阻滯

痰濁阻滯也是咬牙的常見病因。痰濁是一種病理產物,它是由水濕、飲食停滯、外邪等因素所形成的。痰濁阻滯會導致氣機不暢,血行不暢,進而導致牙關緊閉,不能開口,或開口不大,並伴有疼痛。

風寒濕邪侵襲

風寒濕邪侵襲也是咬牙的常見病因。風寒濕邪侵襲會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進而導致牙關緊閉,不能開口,或開口不大,並伴有疼痛。

咬牙的治療

咬牙的治療方法很多,根據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如果是肝氣鬱結引起的咬牙,可以用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痰濁阻滯引起的咬牙,可以用化痰祛痰、行氣止痛的方法治療。如果是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咬牙,可以用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方法治療。

咬牙的預防

  1.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2. 注意飲食,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保持口腔衛生,定期檢查牙齒。

**咬牙是一種常見的病症,如果出現咬牙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劉完素著《保命集》曰:「治產後感於經水適斷之異證,手足牽搐、咬牙、昏冒,宜增損柴胡湯(求真按:『增損柴胡湯方,即小柴胡加石膏、知母、黃耆也』)。」
  • 2.《保嬰撮要》:「一小兒發熱呵欠,頓悶咬牙,至夜盜汗,屬肝膽火症,用小柴胡湯加山梔二劑,又用地黃丸料,煎服而愈。
  • 3.《正體類要》:「若咬牙發搐,肝旺脾虛也,用小柴胡湯、川芎、山梔、天麻、鉤藤鉤。或用風藥,則肝血益傷,肝火益甚。或飲糖酒,則腎水益虛,肝火愈熾。若用大黃等藥,內傷陰絡,反致下血。少壯者必為痼疾,老弱者多致不起。(以上若胸脅作痛,發熱晡熱,肝經血傷也,用加味逍遙散。
  • 4.《經驗麻科》:「疹屬陽明胃經,又移於各臟,移於心者則驚悸發熱,移於肝者則咬牙發搐,治宜小柴胡湯、導赤散,加麥冬服之。
  • 5.《証治準繩‧瘍醫》:「若胸腹脹滿,飲食少思,肝脾氣滯也,用六君加柴胡、芎、歸。若胸腹不利,食少無寐,脾氣鬱結也,用加味歸脾湯。若痰氣不利,脾肺氣滯也,用二陳、白朮、芎、歸、梔子、青皮。若咬牙發搐,肝旺脾虛也,用小柴胡湯,川芎、山梔、天麻、釣藤鉤。或用風藥,則肝血益傷,肝火益甚。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發潮熱,大便硬者。腹滿,難解者。腹滿脹而喘,兩便不通,一身面目水腫者。潮熱譫語,大便硬,或有燥屎者。腹滿痛,大便不通者。大便不通,煩而腹滿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硬者。自利清水,心下痛,口乾燥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咬牙者。
  • 2.《嬰童百問》:「其若痰塞氣盛,則南星、半夏、茯苓以消其痰,枳實、陳皮、紫蘇以順其氣,痰消則風止,氣順則神清,然後審其熱之輕重而解利之,熱輕者敗毒散,熱盛者小柴胡湯解之。壯熱有汗,胸滿口噤咬牙,而大便秘者,是為內實,大承氣湯下之,後用大柴胡湯解之。痓最難痊,十救其一,過三日難治,請早圖之。
  • 3.《醫學入門》:「火能燥物,而使氣液不足,宜四物二陳湯,加芩、連、知、柏、竹瀝、童便,補而散之。實火則胸滿,口噤咬牙,腳攣,臥不著床,大便閉者,大承氣湯下之,仍忌,風藥。蓋火為風燥之本,能治其火,則風自散,而燥自潤矣。
  • 4.《古今醫統大全》:「古人以強直為痓,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狀無異,要在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柔。無汗,葛根湯主之;有汗,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剛痓胸滿口噤,腳攣急,咬牙,當行大承氣湯。痓證並屬太陽,項強口噤一證,例則太陽兼陽明。因有陽明,故不宜汗,而宜用承氣湯下之也。
  • 5.《古今醫統大全》:「上水盞半,煎八分,溫服。二痓皆可用小續命湯加減服。若胸滿口噤,咬牙腳攣,臥不著床者,以大承氣湯下之無疑。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痘證寶箋》曰:「白虎湯,痘已發未發,或胃火偏盛,面紅,齒燥,口臭,唇乾,煩渴,齬齒,咬牙,夾斑,夾疹,獨用、兼用均宜。」
  • 2.《兒科要略》:「(十九)痧疹咬牙,由胃熱所致。故多兼作渴,而手足發熱,喜飲涼水,宜按證酌加清胃滋肺之品。若手足不熱,甚至厥冷,喜飲熱湯而咬牙者,多為陽盛格陰之危症,後必下血,咽喉作痛,痰鳴而死,即與白虎湯,亦多難救。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一童子年八歲,大吐食後,發熱,微汗出。明日,無熱,譫語咬牙,煩躁尤甚,嘔不能食,四肢擗席,胸脅煩脹,按之無腹力,兩便不通,與桃仁承氣湯。服後神氣復常,諸證悉退。

大柴胡湯

  • 1.《嬰童百問》:「其若痰塞氣盛,則南星、半夏、茯苓以消其痰,枳實、陳皮、紫蘇以順其氣,痰消則風止,氣順則神清,然後審其熱之輕重而解利之,熱輕者敗毒散,熱盛者小柴胡湯解之。壯熱有汗,胸滿口噤咬牙,而大便秘者,是為內實,大承氣湯下之,後用大柴胡湯解之。痓最難痊,十救其一,過三日難治,請早圖之。

十全大補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臂傷,潰而寒熱,用八珍湯漸愈。後因飲食所傷,吐瀉不止,搖頭咬牙,此脾氣虛而肝邪內侮也,用六君、升麻、柴胡而安,又用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而愈。
  • 2.《保嬰撮要》:「一婦人患此,誤服寒涼之劑,煩躁作渴,飲沸湯而不知熱,脈洪數,按之微細,此血氣俱虛,用大劑十全大補湯加薑、桂四劑,更惡寒咬牙,此虛極而藥力未能及也,於前藥內,更加附子一片,二劑諸症頓退,乃去附子,又二劑將安,去薑、桂常服而痊。
  • 3.《續名醫類案》:「一痘至十四五日,遍身結痂而充,但是足下未焦,寒戰咬牙,以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愈。

參苓白朮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每停食,身發赤暈,用清中解鬱湯而愈。後患搖頭咬牙,痰盛發搐,吐出酸腐,待其吐盡,翌日先與七味白朮散,次與參苓白朮散,遂不復作。若吐後兒安,更不必服藥也。

麥門冬湯

  • 1.《痧疹輯要》:「咬牙,痘證咬牙有寒熱之分。麻疹咬牙皆為熱例,乃陽陷於陰,故多發渴而手足熱,喜飲冷者,麥門冬湯加丹皮;若手足不熱,而反厥冷,喜飲熱湯,此為熱邪內亢,後必下血,咽喉作痛,痰鳴而死。即與白虎湯(方見前),多不可救。

歸脾湯

  • 1.《保嬰撮要》:「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目睛瞤動者,血虛不能榮筋脈也,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茯苓、五味。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氣有餘當認為不足,況此症兼屬肝脾,多為慢驚之漸,尤當審之。
  • 2.《証治準繩‧幼科》:「若眼眶瞤動者,肝木乘脾土也,用抱龍丸。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目睛瞤動者,血虛不能榮筋脈也,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茯苓、五味。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氣有餘,當認為不足,此證兼屬肝脾,多為慢驚之漸。

四物湯

  • 1.《痘疹精詳》:「肺有實熱因寒戰,胃有實熱則咬牙,見點治法殊初熱,四物湯中酌量加。

四逆湯

  • 1.《誠求集》:「若發於冬令而屬虛寒,脈沉厥冷,口噤咬牙者,當與理中四逆湯救之。凡見吐瀉後,元神衰脫,或惡寒逆冷,或發熱煩躁,或遺尿不知,或膏汗如珠胃氣久不開,六脈終不至者,多不救。

導赤散

  • 1.《保嬰金鏡錄》:「愚按:前症若仰面而臥,叫哭,發熱飲水,或發抽搐,屬心經實熱,宜用前方。若合面而睡,驚悸,上竄咬牙,屬心經虛熱,宜用導赤散。若因乳母膏粱醇酒,致兒發熱者,用加味清胃散,令母服,子亦飲數滴。
  • 2.《大方脈》:「_導赤散_,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咬牙口渴。
  • 3.《內傷集要》:「_導赤散_,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咬牙口渴。
  • 4.《小兒藥證直訣》:「治小兒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 5.《錢氏小兒直訣》:「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而悸。○心熱則介而睡,或上竄咬牙者,導赤散主之。○心氣實而喜仰臥者,瀉心湯主之。
▼ 展開更多

續命湯

  • 1.《古今醫統大全》:「【下】胸滿口噤,臥不著席,咬牙,足攣急,此剛痓,大承氣湯,次用續命湯調理。

抑肝散

  • 1.《錢氏小兒直訣》:「_抑肝散_,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膨少食,睡臥不安者。
  • 2.《濟世全書》:「_抑肝散_,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臥不安者。
  • 3.《保嬰撮要》:「_抑肝散_,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眠不安。(方見肝臟)
  • 4.《皇漢醫學》:「《醫方口訣集》曰:「抑肝散,專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食少,睡臥不安者。」

六味地黃丸

  • 1.《幼科驚搐門》:「此皆由病後津液枯燥,不能榮其筋脈所致,亦有肝經風熱而生風者,當視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氣有餘也,用瀉青丸。夜間盜汗及睡不寧而動者,血不足也,用地黃丸。或因肝經風邪,傳於脾腎,亦令咬牙,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異功散、六味地黃丸。
  • 2.《幼科驚搐門》:「搐後失音,亦有腎怯,不能上接於陽。瘖不能言者,其候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顱、呵欠、咬牙等證,宜六味地黃丸加巴戟、遠志、石菖蒲等藥。
  • 3.《証治準繩‧幼科》:「〔薛〕小兒驚後目微動咬牙者,皆病後亡津液,不能榮其筋脈也,亦有肝經虛熱而生風者,當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氣有餘也,用瀉青丸。夜間盜汗及睡不寧而動者,血不足也,用地黃丸。或因肝經風邪傳於脾腎者,亦令咬牙,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異功散、六味地黃丸。
  • 4.《証治準繩‧幼科》:「入腎則面黑,齧奶咬牙,用六味地黃丸。若因乳母恚怒肝火,或膏粱積熱,遺兒為患,或兒吐瀉傷脾,清氣不升,風木陷入太陰傳變等因,皆能致此,當隨主治,否則必成慢脾也,須預慎防為善。
  • 5.《保嬰撮要》:「小兒驚後目微動咬牙者,皆病後亡津液,不能榮其筋脈也。亦有肝驚虛熱而生風者,當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氣有餘也,用瀉青丸。夜間盜汗及睡不寧而動者,血不足也,用地黃丸。或因肝經風邪傳於脾腎者亦令咬牙,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異功散,六味地黃丸。
▼ 展開更多

獨參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參附湯_,治痘疹陽氣虛寒,咬牙寒戰,手足並冷,或吐瀉不食,飲沸湯不知熱,用獨參湯加好真附,炮如法者,每劑先加一錢,未應多加之,更不應,加至四五錢,或等分亦無妨,但用之以運其陽氣,如已脫者,不治。

竹葉石膏湯

  • 1.《保嬰撮要》:「_竹葉石膏湯四_(方見泄瀉咬牙)

補中益氣湯

  • 1.《保嬰撮要》:「_補中益氣湯三_(方見寒戰咬牙)
  • 2.《保嬰撮要》:「_補中益氣湯_(方見寒戰咬牙)
  • 3.《續名醫類案》:「一痘,六日不起脹,寒戰咬牙,腹脹氣急,用奇攻散、補中益氣湯而愈。
  • 4.《証治準繩‧幼科》:「若眼眶瞤動者,肝木乘脾土也,用抱龍丸。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目睛瞤動者,血虛不能榮筋脈也,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茯苓、五味。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氣有餘,當認為不足,此證兼屬肝脾,多為慢驚之漸。
  • 5.《保嬰撮要》:「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目睛瞤動者,血虛不能榮筋脈也,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茯苓、五味。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氣有餘當認為不足,況此症兼屬肝脾,多為慢驚之漸,尤當審之。
▼ 展開更多

桔梗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因母忿怒患前症,兼咬牙呵欠,余謂肝經虛熱之症,子用桔梗湯加柴胡、山梔、牛蒡子,母服加味逍遙散而愈。

六君子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臂傷,潰而寒熱,用八珍湯漸愈。後因飲食所傷,吐瀉不止,搖頭咬牙,此脾氣虛而肝邪內侮也,用六君、升麻、柴胡而安,又用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而愈。

加味逍遙散

  • 1.《外科十法》:「治肝經鬱火,頸生瘰癧,並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木生風,眩暈振搖,或咬牙發痙諸症。經云,木鬱達之是也。
  • 2.《瘍醫大全》:「_加味逍遙散_,治肝經鬱火,致生瘰癧,並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熱生風,眩運振搖,或咬牙發痙諸證。經云:木鬱達之是也。
  • 3.《醫學心悟》:「治肝經鬱火,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木生風,眩暈振搖,或咬牙發痙,一目斜視,一手一足搐搦,此皆肝氣不和之證。經云:木鬱達之是已。
  • 4.《醫學心悟》:「治肝經鬱火,頸生瘰癧,並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木生風,眩暈振搖,或咬牙發痙諸症。經云:木鬱達之是已。
  • 5.《經驗良方全集》:「加味逍遙散,治肝經鬱火,頸生瘰癧,並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木生風,眩暈振搖,或咬牙發痙諸症,木鬱達之是也。
▼ 展開更多

白朮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每停食發赤暈,此脾虛食鬱,用清中解鬱湯而愈。越月忽搖頭咬牙,痰甚發搐,嘔吐酸腐,此食鬱傷脾也,待其吐盡,翌日少與白朮散而愈。又服前散,月餘遂不復患。
  • 2.《仁術便覽》:「上竄咬牙額上紅是心熱,加黃連、甘草。目連閃是肝熱,加柴胡、防風、甘草。左腮紅是肝風,瀉青散。右腮紅是肺風,瀉白散。鼻上紅是脾熱,瀉黃散。耳上紅是腎熱,加知母、黃柏、炙甘草。無故忽然大叫者必死,是火大發,其氣虛甚故也。

黃連解毒湯

  • 1.《成方切用》:「水丸,名三黃金花丸。治中外諸熱,寢汗咬牙,夢語驚悸。吐衄淋秘,勞嗽骨蒸。加大黃名梔子金花丸,去梔子加大黃,名大金花丸,治略同。去梔子名柏皮湯,治三焦實熱。用粥丸,名三補丸,治三焦有火,嗌燥喉干,二便閉結,及濕痰夜熱。(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桃仁承氣湯

  • 1.《皇漢醫學》:「一童子年八歲,大吐食後,發熱,微汗出。明日,無熱,譫語咬牙,煩躁尤甚,嘔不能食,四肢擗席,胸脅煩脹,按之無腹力,兩便不通,與桃仁承氣湯。服後神氣復常,諸證悉退。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小兒驚後目微動咬牙者,皆病後亡津液,不能榮其筋脈也。亦有肝驚虛熱而生風者,當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氣有餘也,用瀉青丸。夜間盜汗及睡不寧而動者,血不足也,用地黃丸。或因肝經風邪傳於脾腎者亦令咬牙,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異功散,六味地黃丸。
  • 2.《保嬰撮要》:「愚按:前方若風熱痰嗽,或急驚發搐,昏睡咬牙,形病俱實,宜用此方。若初冒風寒,咳嗽痰盛氣喘者,屬客邪內作,先用十味參蘇飲。客邪既解,而腹脹吐瀉,發搐咬牙,睡而露睛,屬脾肺氣虛,用五味異功散,切忌祛痰表散。若過服克伐之劑,以致前症者,尤宜溫補脾肺。
  • 3.《証治準繩‧幼科》:「〔薛〕小兒驚後目微動咬牙者,皆病後亡津液,不能榮其筋脈也,亦有肝經虛熱而生風者,當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氣有餘也,用瀉青丸。夜間盜汗及睡不寧而動者,血不足也,用地黃丸。或因肝經風邪傳於脾腎者,亦令咬牙,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異功散、六味地黃丸。
  • 4.《保嬰撮要》:「_五味異功散_(方見寒戰咬牙)
  • 5.《保嬰撮要》:「一小兒將愈而倒靨,咬牙寒戰,手足並冷,飲沸湯而不知熱,用十二味異功散,一劑諸症頓退,卻用五味異功散,倍用參朮數劑而愈。
▼ 展開更多

托裡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潰後咬牙呵欠,尋衣捻物,此肝經氣血虛也,先用八珍湯加鉤藤鉤、五味子,諸症頓愈,又用托裡散及八珍湯而痊。

五福化毒丹

  • 1.《外科經驗方》:「_五福化毒丹_,治小兒蘊積毒熱,驚惕煩躁,煩赤咽乾,口舌生瘡,夜臥不寧,譫語咬牙,或頭面遍身多生瘡癤。

八珍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潰後咬牙呵欠,尋衣捻物,此肝經氣血虛也,先用八珍湯加鉤藤鉤、五味子,諸症頓愈,又用托裡散及八珍湯而痊。

牛黃清心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目內色青發搐,目直上視,叫哭不已,或用牛黃清心丸,更加咬牙頓悶,小便自遺。余謂:此肝脾虛甚。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愈。
  • 2.《續名醫類案》:「龔子才治一小兒,目內色青發搐,目上視,叫哭不已。或用牛黃清心丸不愈,反咬牙頓悶,小便自遺,此肝經血虛甚故耳。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而瘥。

參附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參附湯_,治痘疹陽氣虛寒,咬牙寒戰,手足並冷,或吐瀉不食,飲沸湯不知熱,用獨參湯加好真附,炮如法者,每劑先加一錢,未應多加之,更不應,加至四五錢,或等分亦無妨,但用之以運其陽氣,如已脫者,不治。

瀉青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九歲,因驚發熱,抽搐頓悶,咬牙作渴,飲冷便秘,面色青赤,而印堂左腮尤赤,此心脾二經風熱相搏,乃形病俱實之症也,先用瀉青丸料炒黃連一劑,大便隨利,熱搐頓減;繼用抑青丸一服,諸症悉退。但面色痿黃,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此病氣去而脾氣未復也,用補中益氣湯及地黃丸而痊愈。

四君子湯

  • 1.《濟世全書》:「若腹脹咬牙,寒戰作渴,足冷身熱者,此脾胃兩虛,外作假熱,大補湯加熟附子一二劑,更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當歸、陳皮、木香。多服止者吉,不止者凶。

通關散

  • 1.《包氏喉證家寶》:「一、鎖喉風。熱痰生自胃膈,喉中如鎖管狀,雙者難治。先探吐風痰,針刺出黃白水,不治。如咬牙,吹通關散。
  • 2.《疑難急症簡方》:「通關散,治卒中壅閉,握手咬牙,不省人事,用此探嚏。

異功散

  • 1.《痘疹心法》:「凡痘子已出之後,最怕泄瀉,恐脾胃虛,裡氣弱,不能助瘡成就,反致倒陷,以理中湯(三十四)、肉豆蔻丸(四十一)合而治之。如泄久不止,瘡癢塌,手足冷,寒戰咬牙者,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異功散(二十六)主之。
  • 2.《幼幼集》:「用藥後如飲食不減,大小便調,瘡色飽滿,光澤日長一日,依期灌漿,不煩躁,不癢榻,不瀉,或癢而抓破,鮮血淋淋,扶過十三日、十五日,自然平復。其或過用解毒之藥,致寒氣損傷脾胃,作瀉作嘔,癢渴不止,咬牙寒顫者,投以陳氏異功散、七味豆蔻丸,止瀉調元,溫胃亦可得愈。
  • 3.《原幼心法》:「陳氏異功散,治小兒痘瘡已靨之際,頭溫足指冷,或腹脹泄瀉,口渴氣粗,或身不熱,悶亂不寧,臥則哽氣,煩渴咬牙。
  • 4.《家用良方》:「_異功散_,凡痘灰白癢塌,咬牙寒戰,泄瀉腹脹者,宜用此方。此方與四君、二陳、平胃三方相合,去甘草、蒼朮,加木香、丁香、當歸、肉果、官桂、附子六味。
  • 5.《續名醫類案》:「一痘八日倒靨,灰白色,泄瀉煩渴,咬牙寒戰,此乃氣血虛寒也,以異功散治愈。若治之不止,反加昏悶者死。
▼ 展開更多

保元湯

  • 1.《醫學入門》:「已出痘而寒熱者屬內虛。七日前後獨熱者,氣血與毒俱盛之過;七日前後獨寒者,氣血損而毒火內郁,難治。寒戰咬牙,足膝冷如冰,尻、耳反熱,脹貫靨時極忌,乃氣血虛極,宜保元湯加桂;甚者,異功散。
  • 2.《古今醫統大全》:「一、痘當靨不靨,泄瀉寒戰、咬牙爪破,此虛寒也,宜用異功散、保元湯;觸穢冒寒黑陷不靨發癢者,前湯調下無價散,外用祛穢散熏之。
  • 3.《續名醫類案》:「施季泉治臧玉涵次郎,年十六,因新婚兼酒食,忽感痘,咸以為不可治。至八日,漿清寒戰,咬牙譫語,神思恍惚,咸欲進保元湯大補之。施季泉以為不然,改用犀角地黃湯,得愈。脫痂後,嘔吐,大便燥結,淹延一年。繆仲淳視其舌有裂紋,曰:必當時未曾解陽明之毒,故有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