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中暑門

夫暑者,熱也,夏令炎火之氣也。按潔古云: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東垣謂:避暑於深堂大廈得之,曰中暑,宜以大順散主之。日中勞役得之,曰中熱,白虎湯主之。此其大法也。有冒暑、有中暑、有傷暑,三者輕重之分。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噁心嘔吐者,胃中有痰飲,此二者冒暑也,以黃連香薷飲五苓散主之。蓋黃連退熱,香薷消暑,五苓利水也。

白話文:

「暑」是指陽氣過盛,是夏季炎熱之氣造成的。

古人認為,在安靜狀態下感受暑熱,稱為「中暑」;在活動狀態下感受到暑熱,稱為「中熱」。

東垣派認為,在陰涼深處避暑時因過度涼爽而感受暑熱,稱為「中暑」,可以用大順散治療。在日曬下勞動時因陽氣過盛而感受暑熱,稱為「中熱」,可以用白虎湯治療。這些是治療暑熱的基本方法。

此外,還有「冒暑」、「中暑」、「傷暑」三種輕重程度不同的情況。

「冒暑」是指短暫接觸暑熱,症狀較輕。

「中暑」是指長時間暴露在暑熱下,症狀較重,表現為腹痛、腹瀉。

「傷暑」是指暑熱過盛,傷及身體,症狀最重,表現為噁心、嘔吐。

「冒暑」和「中暑」主要是胃腸道受熱,可以使用黃連香薷飲、五苓散治療。黃連清熱,香薷解暑,五苓利水。

或身熱頭痛,躁亂不寧,身如針刺者,此為傷暑,即熱傷分肉也,以黃連解毒湯、白虎湯加柴胡,氣虛加人參主之。或咳嗽,發寒熱,汗出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火乘金也;或脈虛身寒,即暑傷元氣也,此謂中暑,宜以清肺湯。有熱加柴胡或天水散之類,有寒宜冷香飲子,及加桂附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身體發熱、頭痛、煩躁不安,身體如同針刺一樣疼痛,這是因為傷了暑氣,也就是熱氣損傷了身體組織。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加上柴胡來治療,如果氣虛,再加上人參。

如果出現咳嗽、發冷發熱、出汗不止,脈搏跳動快,說明熱氣在肺經,火氣剋制了金氣;或者脈搏微弱、身體發冷,說明暑氣損傷了元氣。這兩種情況都屬於中暑,應該使用清肺湯。如果還有熱症,可以加柴胡或天水散等藥材;如果有寒症,適合服用冷香飲子,並加桂枝或附子來治療。

若其人元氣素虛,因於暑熱,四肢困倦,不思飲食,此熱傷脾胃也,以清暑益氣、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若脾胃不和,嘔吐不食,宜以六和湯縮脾飲之類調之;若卒中,昏冒倒僕,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搦,此為暑風,不可作風治之,當以黃連香薷飲羌活服之,自然愈矣。方見於後。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本來就元氣不足,加上暑熱的影響,導致四肢疲倦、不想吃東西,這是暑熱損傷脾胃所致,可以用清暑益氣、補中益氣湯這類藥方為主來治療。

如果脾胃失調,出現嘔吐、進食不下的情況,宜用六和湯、縮脾飲這類藥方來調理。

如果突然中暑,昏迷不醒、跌倒在地、身體僵硬、神志不清,手腳或出現抽搐,這是暑風所致,不能按風寒來治療,應使用黃連香薷飲加上羌活服用,自然就能康復。具體的藥方如下:

香薷飲,治一切暑熱,腹痛,霍亂吐利,煩心等證。

香薷(一斤),厚朴(薑製),白扁豆(各半斤)

上㕮咀,每服三、四錢,水二盅,煎八分,不拘時服。加黃連四兩,名黃連香薷飲,最解秋暑。

黃連香薷飲,一兩加羌活二錢,治暑風,不省人事,手足搐搦。

五物香薷湯,驅暑氣,和脾胃。

香薷(三兩),白扁豆,厚朴(薑製),茯苓(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

白話文:

香薷(9克),白扁豆,生薑炙後的厚樸,茯苓(各4.5克),炙甘草(3克)

上㕮咀,每服七錢,水二盅,煎至七分,去柤,不拘時服。

十味香薷飲,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茯苓,黃耆木瓜,厚朴(薑製),白扁豆(炒),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香薷 50 克 人參 25 克 陳皮 25 克 白朮 25 克 茯苓 25 克 黃耆 25 克 木瓜 25 克 厚朴(薑製)25 克 白扁豆(炒)25 克 甘草(炙製)25 克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盅,煎八分,不拘時服。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赤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身重。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

用於治療夏末濕熱難耐時,人受到濕熱侵襲,出現四肢無力疲倦、精神萎靡、懶得動彈、胸悶氣短、關節疼痛等症狀。或者出現氣喘、發熱煩躁、胸腹部脹悶、小便赤黃頻繁、大便稀溏頻繁,甚至腹瀉、口渴,食慾不振,自發性盜汗,身體困重等症狀。

黃耆,升麻蒼朮(各一錢),人參(去蘆),白朮,神麯(炒),陳皮(各半錢),甘草(炙),黃柏麥門冬當歸(各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個),澤瀉(五分),青皮(二分)

白話文:

  • 黃耆:1錢
  • 升麻:1錢
  • 蒼朮:1錢
  • 人參(去蘆):半錢
  • 白朮:半錢
  • 炒神麯:半錢
  • 陳皮:半錢
  • 炙甘草:三分
  • 黃柏:三分
  • 麥門冬:三分
  • 當歸:三分
  • 葛根:二分
  • 五味子:9粒
  • 澤瀉:五分
  • 青皮:二分

上㕮阻,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遠服。

冷香飲子,治老人、虛人,伏暑煩躁,引飲無度,噁心疲倦,服涼藥不得者。

草果仁(五錢),附子(炮,去皮臍),橘紅,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草果仁(25 公克), 附子(炮製,去除皮和肚臍), 橘紅, 甘草(炒製,各 5 公克)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一盅,去柤,井水沉冷,旋旋服,不拘時。

縮脾飲,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霍亂吐瀉,和脾養胃。

砂仁,草果,烏梅肉(各二錢),甘草(炙一錢),白扁豆(炒),乾葛(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砂仁、草果、烏梅肉(各 2 錢) 甘草(炙烤的,1 錢) 白扁豆(炒過的)、乾葛(各 1 錢 5 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消暑十全散,治伏暑,胃氣不和,心腹滿痛。

香薷,白扁豆(炒),厚朴(薑製),甘草(炙),紫蘇,白朮,茯苓,藿香,木瓜,檀香(各一錢)

白話文:

香薷、白扁豆(炒過)、厚朴(用薑加工過的)、炙甘草、紫蘇、白朮、茯苓、藿香、木瓜、檀香(每種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遠服。

竹葉石膏湯,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石膏(半兩),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各二錢),甘草(炙半錢),半夏(湯洗七次一錢半)

白話文:

石膏 半兩 麥門冬 去核 二錢 人參 去鬚 二錢 甘草 炙半錢 半夏 用熱水洗七次 一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青竹葉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上𧢫咀)抓取一付,加入約兩碗水,再放入生薑五片、青竹葉十四片、粳米少許,煮成一碗藥汁。不拘時服用。

人參益氣湯,治暑熱傷氣,四肢困倦,嗜臥,兩手指麻木。

黃耆(二錢半),甘草(半生半炙二錢),人參(一錢半),升麻(七分),白芍藥(一錢),五味子(二十個),柴胡(八分)

白話文:

黃耆(15克),甘草(生半熟各10克),人參(7.5克),升麻(4.2克),白芍(6克),五味子(20粒),柴胡(4.8克)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清暑六和湯,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並皆治之。

白話文:

清暑六和湯,用於治療心脾協調失調,氣機升降失常,引發霍亂抽筋,嘔吐腹瀉,寒熱交替,痰喘咳嗽,胃脘脹滿,頭暈目眩,肢體浮腫,嗜睡疲勞,小便發赤發澀,以及傷寒時陰陽難辨,遭遇暑熱悶熱煩躁,或轉變為痢疾,飲酒後煩渴,厭食等症狀。

縮砂,半夏(湯泡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去蘆),赤茯苓(去皮),藿香(去土),白扁豆(炒),香薷,厚朴(薑製),木瓜(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縮砂方

成分:

  • 半夏(用湯泡七次) 1錢
  • 杏仁(去皮去尖) 1錢
  • 人參(去蘆) 1錢
  • 赤茯苓(去皮) 1錢
  • 藿香(去土) 1錢
  • 白扁豆(炒過) 1錢
  • 香薷 1錢
  • 厚朴(用薑製過) 1錢
  • 木瓜 1錢
  • 甘草(炙過) 5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甘草(七斤八兩),乾薑,杏仁(去皮尖),肉桂(去粗皮各一斤)

白話文:

甘草(3900克),乾薑(1000克),杏仁(去皮去尖,1000克),肉桂(去粗皮,1000克)

上先將甘草用白蜜炒,次入乾薑,卻下杏仁,同炒過,用篩篩淨,合桂,為細末。每服二、三錢,不拘時白湯調下。

白話文:

先把甘草用白蜂蜜炒過,接著加入乾薑,最後再放杏仁,一起炒過之後,用篩子篩乾淨,加入桂皮,全部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到三錢,不限時間,用白開水沖泡服用。

香樸飲子,治大人小兒伏暑吐瀉,虛煩悶亂。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蘇,澤瀉,香薷,半夏曲,白扁豆,烏梅肉,木瓜,厚朴(薑製各一錢),

白話文:

人蔘(去掉蘆頭的)、茯苓(去掉外皮的)、炙甘草、紫蘇葉、澤瀉、香薷、半夏曲、白扁豆、烏梅肉、木瓜、姜制厚朴(各一錢重)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五苓散,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吐瀉,小便赤色,心神恍惚。

澤瀉(二兩半),肉桂(一兩),赤茯苓,白朮,豬苓(各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前服;或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一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白話文:

上方用上焦藥,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煎煮至八分之一,飯前服用;也可以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調服。另一種方劑加入辰砂,稱為「辰砂五苓散」。

痞滿,治暑病嘔惡,每遇夏月,不進飲食,疲倦少力,見日色則頭昏痛,噁心多睡。

貫眾,黃連(去須),甘草(炙),吳茱萸(湯泡七次),茯苓(去皮各半兩)

白話文:

貫眾、黃連(去掉根須)、炙甘草、吳茱萸(用開水燙七次)、茯苓(去皮),各半兩

以上五味㕮咀,分二服,每服用二碗水,煎取一碗,去柤放冷。候日午時,先取香熟甜瓜一枚,切去皮作十二片,先嚼瓜一片,呷藥一、二呷,送下了再如前嚼瓜一片,呷藥一、二呷,看吃得幾片,以藥汁盡為度。不損脾胃,不動臟腑,須是覺大煩時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五種藥材研成粉末,分成兩份,每份加兩碗水煎煮,直到剩下一碗藥汁,濾渣後晾涼。等到中午時分,先準備一個香甜的熟瓜,切片成十二片。先嚼一口瓜片,再喝一口或兩口藥汁,送下後再如法炮製,直到吃掉足夠的瓜片,將藥汁喝完為止。這樣服藥不損傷脾胃,也不影響臟腑,只在覺得煩熱的時候服用。

春澤湯,治伏暑發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兼治傷寒陰陽不分,疑似之間,最宜服此。

白話文:

春澤湯,是用來治療因暑邪侵襲而導致發熱、口渴、小便不利,以及傷寒陰陽難以辨別、疑似之間的病症,此時服用此湯藥最為合適。

澤瀉(三錢),豬苓(二錢),茯苓(二錢),白朮(二錢),桂心(一錢),人參(一錢半),柴胡(一錢),麥門冬(一錢半)

白話文:

澤瀉(15克),豬苓(10克),茯苓(10克),白朮(10克),桂心(5克),人參(7.5克),柴胡(5克),麥門冬(7.5克)

渴甚,去桂加五味子、黃連各二錢。

上㕮咀,每服七錢,水一盅半,燈心二十莖,煎一盅,食遠服。

香薷丸,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燥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白話文:

香薷丸,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因暑熱而引發的發熱、口渴、頭暈目眩、胸悶氣脹、嘔吐噁心、口苦舌乾、四肢無力、食慾不振,或出現霍亂、嘔吐腹瀉和抽筋等症狀,均可服用。

香薷(去根一兩),紫蘇(去粗梗),乾木瓜,藿香(洗淨沙土),茯神(去木各五錢),甘草(炙),檀香(銼),丁香(各二錢半)

白話文:

香薷(去除根部,1兩) 紫蘇(去除粗莖) 乾木瓜 藿香(清洗乾淨砂土) 茯神(去除木質部分,5錢) 甘草(炙烤過) 檀香(磨碎) 丁香(各2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每服半丸,不拘時候。

白話文:

藥材的上層是細末狀,把它和蜂蜜搓成雞頭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到兩顆,細嚼後用溫水吞服,或用剛汲取的井水化開服用也可以。小孩每次服用半顆,不限服用時間。

辰砂益原散,治伏暑,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心神恍惚。

辰砂(三錢),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白沸湯調下。

二氣丹,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噁心,並皆治之。

白話文:

二氣丹是一種治癒中暑後受涼的藥方,這種情況下寒熱兩氣交錯,中脘部位悶脹,有的還會伴隨頭痛、噁心,服用二氣丹都能夠治療這些問題。

硝石,硫磺(各等分)

上為末,銀器內文武火炒令鵝黃色,再碾細,用糯米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送下。

白話文:

先磨成粉末,再用銀器盛著,用文火和武火炒到呈鵝黃色,再研磨得更細。用糯米煮成糊,把粉末搓成像梧桐子那麼大的藥丸。每次服用 40 粒,用新鮮的井水送服。

來復丹,治伏暑傷脾,水瀉腹痛,陰陰不分,此藥大有神效。

方見痼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