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四 (4)

1. 治丹疹諸方

夫丹疹者。為遍身腫。並白丹肉中起。癢痛微腫。如吹癮疹起赤。亦有雞冠赤起。大如錢。小者如麻豆粒。一名茱萸。有火丹。有水丹。由體起熱。遇水濕搏之。結丹如黃色。或有水在中。喜著腹及陰處。此雖小疾。若攻擊令人至死也。

白話文:

丹疹是一種遍佈全身的腫脹。肉中會長出白色的丹肉,伴有瘙癢和輕微腫脹。就像吹起的癮疹,起初是紅色的。也有像雞冠一樣的紅色凸起,大的像銅錢,小的像芝麻粒。又名茱萸。有火丹和水丹兩種。由體內產生熱氣,遇上水濕就會搏結,形成黃色的丹肉。有的丹肉中還含有液體。丹疹喜歡長在腹部和陰部。雖然這是一種小病,但如果治療不當,可能會致命。

治赤丹。癮疹而癢。搔之隨手腫起。莽草膏方。

莽草(半兩),當歸(一兩),芎藭(一兩),羊躑躅(一兩),大戟(一兩),細辛(一兩),赤芍藥(一兩),芫花(一兩),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

白話文:

莽草(10克),當歸(20克),川芎(20克),羊躑躅(20克),大戟(20克),細辛(20克),赤芍藥(20克),芫花(20克),附子(20克,去皮臍,生用)

上件藥。細銼。用豬脂三斤。煎之。候附子色黃。膏成。濾去滓。放瓷盒內貯之。每日四五度。取少許敷於疹上。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三斤豬油煎煮,直到附子變成黃色,膏藥形成。濾掉渣滓,放入瓷盒中保存。每天敷四、五次,取少量塗抹在疹子上。

治丹疹。煩熱疼痛不止。升麻膏方。

升麻(二兩),白薇(三兩),漏蘆〔二(三)兩〕,連翹(三兩),川芒硝(三兩),黃芩(三兩),蛇銜草(三兩),枳殼(三兩),山梔子(四十枚),蒴藋(四兩)

白話文:

川升麻(80 克),白薇(120 克),漏蘆(80-120 克),連翹(120 克),川芒硝(120 克),黃芩(120 克),蛇銜草(120 克),枳殼(120 克),山梔子(40 枚),蒴藋(160 克)

上件藥。細銼。以水三升。豬脂三斤。煎候水氣竭。濾去滓。用瓷器貯。不計時候塗之。

治丹疹。毒氣不消。時發疼痛。宜拓漏蘆湯方。

漏蘆(二兩),川升麻(二兩),川芒硝(二兩),黃芩〔二(三)兩〕,梔子仁(二十枚),蒴藋(四兩)

上件藥。細銼。以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滓。以軟帛旋蘸湯拓病上。冷即再暖用之。

又方。

羚羊角屑(三兩)

上以水一大盞。濃煎取汁二合。以摩之數百遍。若無羊角。牛脂豬脂煉。候冷摩之亦效。

白話文:

上面取一大碗水,濃縮熬煮後取出二合的汁液。用汁液搓揉傷口數百次。如果沒有羊角,可以用牛油或豬油煉製,等油冷卻後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又方。

上用羖羊角燒灰細研。以雞子清和塗之。

又方。

上用酪和鹽。熱灸手塗摩即消。

又方。

上用白芷及根葉。煮洗拓之。

又方。

上用慎火草。搗熟封之。

又方。

上用白礬煮汁。拭之良。

又方。

上用蒴藋汁。著少許酒相和。浴之。

又方。

上用酒煮石南汁。拭之良。

又方。

上用雞屎汁拭之。

又方。

上用芥子。不限多少。搗羅為末。不計時候。以釅漿水調下半錢。

白話文:

用適量芥子,搗碎成末。無需掐算時間。用濃米漿調服半錢。

赤疹者。由冷濕折筋肌中。甚即為熱。熱即成赤胗也。得天熱則劇。得冷則減。宜用此方。

上用生蛇銜草。搗爛塗之良。

白疹者。由風氣折於肌中。與風相搏。遂為疹也。得大陰而冷則劇。出風中亦劇。得晴暖則減。身暖亦瘥。宜用此方。

白話文:

白疹是由於風氣阻滯在皮膚組織內,與風邪相搏擊而形成。如果遇到大雨天氣(陰盛)就會加重病情,遇到晴朗溫暖的天氣則會減輕。身體溫暖的時候也會痊癒。建議使用以下方劑治療。

上用枳實。水煮取汁拭之。

2. 治丁瘡諸方

夫丁瘡者。由風邪毒氣於肌內所生也。凡有十種。一者瘡頭烏強凹。二者瘡頭白而腫實。三者瘡頭如豆垽色。四者瘡頭似葩紅色。五者瘡頭有黑脈。六者瘡頭赤紅而浮虛。七者瘡頭葩而黃。八者瘡頭如金箔。九者瘡頭如茱萸。十者瘡頭如似石榴子。亦有初如風疹氣。搔破青黃汁出。

白話文:

丁瘡是由風毒之氣侵襲肌膚而形成的,共有十種類型:

  1. 瘡口呈現烏黑色,且凹陷。
  2. 瘡口白色,腫脹而堅硬。
  3. 瘡口形狀似豆子,顏色暗色。
  4. 瘡口狀似花瓣,呈紅色。
  5. 瘡口有黑色血管。
  6. 瘡口鮮紅色,且漂浮不定。
  7. 瘡口狀似花瓣,呈黃色。
  8. 瘡口像金箔。
  9. 瘡口像茱萸。
  10. 瘡口像石榴籽。

有些丁瘡一開始像風疹,搔抓後破皮,會流出青黃色的液體。

里有赤黑脈。而小腫。亦有全不知者。忽以衣物觸著。及摸著則痛。若固取。則便不知處。亦有肉突起。如魚眼之狀。赤黑磣痛徹骨。久結皆變。至爛成瘡。瘡下深孔。如火針穿之狀。初作時。突如丁蓋。故為之丁瘡。令人惡寒。四肢強痛。一二日瘡便變焦黑色。腫大光起。

白話文:

在皮下有時會出現帶有紅色黑色脈絡的小腫塊,有些人甚至完全感覺不到,突然穿衣物或觸摸到它時才會感到疼痛。如果用力按壓,腫塊就會消失不見。也有些人會在皮膚上長出類似魚眼形狀的肉突起,呈紅色黑色,疼痛深入骨髓。這些腫塊會逐漸演變,最終潰爛成瘡。瘡口下方有深孔,就像被火針穿過一樣。這些腫塊剛開始的時候,凸起像蓋子,所以稱之為「丁瘡」。「丁瘡」會讓人感到惡寒,四肢疼痛。一兩天後,瘡口就會變成焦黑色,腫脹而發亮。

根硬強。全不得近。痠痛皆其候也。在手足頭面骨節間者。最急。其餘處則可也。毒入腹則煩悶。恍恍似醉。如此者三二日便死。養生方云。入汗入食內。食之作丁瘡也。

白話文:

根部堅硬,不能靠近。痠痛都是它的症狀。出現在手足、頭面骨節之間的,最為緊急。其他部位還可以。毒素進入腹中,會產生煩躁、精神恍惚類似醉酒的狀態。這樣的情況持續三到四天就會死亡。養生方指出,毒素會滲入汗液和食物中,食用後會形成丁瘡(一種皮膚潰瘍)。

治丁瘡腫毒。五香湯方。

沉香(一兩),楓香(一兩),藿香(一兩),雞舌香(一兩),木香(一兩),射干(二兩),川升麻(二兩),鱉甲(二兩生用),藍實(二合),川大黃(二兩生用),犀角屑(一兩),貝齒十枚,烏梅(十四枚)

白話文:

沉香(50克) 楓香(50克) 藿香(50克) 雞舌香(50克) 木香(50克) 射干(100克) 川升麻(100克) 鱉甲(100克,生用) 藍實(100克) 川大黃(100克,生用) 犀角屑(50克) 貝齒(10枚) 烏梅(14枚)

上件藥。細銼。分為兩劑。以水一斗三升。煎至一斗。淋浴腫毒處。神效。

治丁腫內消。棘刺散方。

棘刺(五十枚陳者),生黑豆葉(四十枚),亂髮(三雞子大),緋絹(三條每條闊三寸長五寸)

白話文:

  • 棘刺(五十枚,陳年者)
  • 生黑豆葉(四十枚)
  • 亂髮(三顆雞蛋大小)
  • 緋紅色絲絹(三條,每條寬三寸,長五寸)

上件藥。將棘刺等三味。分作三分。以緋絹一片。裹棘刺豆子。用發少莖。纏緋帛令周匝牢固。余兩段並總相似裹之。於炭火上燒令煙盡。細研。分為三服。空心。以溫酒半盞調下一服。半日後。瘡四邊肉軟舒適即瘥。半日不覺。可更一服。必瘥。瘥後無有觸犯。如有。即生三五個赤黑膿窠。不觸犯者。七八日當瘥。勿輕之。

白話文:

上面這個藥方,取棘刺等三種藥材,分成三份。用一塊紅絹布,包住棘刺豆子,用細小的新芽,將紅絹布纏繞牢固。另外兩份藥材也用類似的包法包裹好。將這些藥包放在炭火上燒,直到冒煙停止。燒好的藥包研磨成細粉,分成三份服用。空腹時,取一份藥粉用半杯溫酒調服。半天之後,如果瘡口周圍的肉質變得柔軟舒適,就說明已經治癒。如果半天後還沒有好轉,可以再服用一份藥粉。一定會痊癒。痊癒之後,不要觸犯傷口。如果觸犯傷口,就會長出三到五個赤黑化膿的地方。沒有觸犯傷口的話,七到八天後就會痊癒。這個藥方非常有效,不可輕視。

又方。

亂頭髮(三兩),蛇蛻皮(三兩),曲鉤棘針〔二(三)兩爛者〕,露蜂房(三兩),緋絹(二尺)

白話文:

亂頭髮(大約三至六兩),蛇蛻皮(大約三至六兩),曲鉤棘針(大約四至六兩,如有損壞則取二兩),露蜂房(大約三至六兩),紅色絹布(兩尺長)

上件藥。相和。分作四分。用緋絹各裹。以麻纏之。於炭火內燒令煙斷。細研。日三服。以溫水調下二錢。

治丁瘡。生肌拔毒。蒼耳膏方。

蒼耳子(二合),荊芥子(二合),葵子(二合),黃蠟〔半(十)兩〕,木香(一兩),白貓糞(一兩)石長生(一兩)當歸(一兩),黃芩(一兩),藁本(一兩),玄參〔二(一)兩〕,丁香(一兩),干馬牙(一兩),雄黃(一兩細研),蝦蟆灰(一兩),乳香(一兩細研)

白話文:

蒼耳子(兩合)、荊芥子(兩合)、葵子(兩合)、黃蠟(半兩)、木香(一兩)、白貓糞(一兩)、石長生(一兩)、當歸(一兩)、黃芩(一兩)、藁本(一兩)、玄參(兩兩)、丁香(一兩)、幹馬牙(一兩)、雄黃(一兩,研成細粉)、蝦蟆灰(一兩)、乳香(一兩,研成細粉)

上件藥。細銼。以豬脂三斤。煎三二十沸。濾去滓。次下乳香蠟。又煎三兩沸。候冷。入雄黃蝦蟆灰。攪令勻。以瓷器盛。密封。每使。塗於故帛上貼。日三度換之。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細磨成粉,用豬油三斤煎三、四分鐘,濾掉渣滓。然後加入乳香和蠟,再煎兩、三分鐘,待冷卻後加入雄黃和蝦蟇灰。充分攪拌均勻,用瓷器盛裝,密封保存。每次使用時,塗抹在舊布上並貼於患處,每天更換三次。

又方。

屋上蜂窠(七枚燒灰),亂髮(如拳大一枚燒為灰末),緋絹(五寸燒灰)

上件藥。合研令勻。每服空腹。以溫水調下二錢。

治惡腫丁瘡。及雜瘡方。

皂莢(一兩去黑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麝香(一分細研)

白話文:

皁莢(取一兩,去除黑色外皮後塗上酥油,炙烤至焦黃,然後去掉果核)

麝香(取一分,研磨成細粉末)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麝香和勻。以人糞少許和如泥。塗封五日。後開之。根自出矣。

治丁腫毒氣方。

蛇皮灰(二合),露蜂房灰(二合)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溫酒空腹調服。晚再服之。

治丁瘡。無問雄雌方。

鐵粉(一兩),蔓荊根(三兩)

上二味。和搗如泥。封腫上。日二換之。

治丁腫。皮肉突起。如魚眼狀。赤黑磣痛方。

上以白馬牙齒。燒作灰。細研。先以針刺瘡令破。以灰敷之。上用面封。卻候腫軟。用好醋洗去灰。其根當出。便瘥。

白話文:

取上等白馬牙齒,燒成細灰。先用針刺破瘡口,再用白馬牙灰敷上,用麵粉蓋住。等腫脹軟化後,用好的醋清洗掉白馬牙灰。瘡根就會自然脫落,傷口就會癒合。

治丁瘡方。

附子(去皮臍生用),巴豆(去皮),胡粉(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 附子:去除表皮和臍部,直接使用,一兩
  • 巴豆:去除表皮,一兩
  • 胡粉: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用烏麻油調如稠膏。先以鈹針。於瘡四邊出血。即用藥封之。其四面亦以藥蓋。勿令泄氣。從早至午。其根自出。

白話文:

上述藥品搗碎成粉末,用烏麻油調和成膏狀。先用鈹針在傷口的四邊刺出血,然後用藥物封住傷口。傷口周圍也用藥物覆蓋,不要讓氣體泄漏。從早上到中午,患處的根部會自行脫落。

又方。

上以鬼傘。形如地菌。多叢生糞堆上。見日消。黑者。取燒灰。以針刺瘡四邊。至瘡際作孔。納藥孔中。經縮瘡發。用鑷拔根出。大良。

白話文:

在傷口上方使用鬼傘菌。它的外形類似地衣,常見在糞堆上成簇生長,遇光會消失。使用黑色的鬼傘菌,將其燒成灰。用針在傷口周圍刺出孔洞,一直刺到傷口邊緣。將藥物放入孔洞中。隨著傷口的收縮,會使藥物發揮作用。用鑷子將鬼傘菌的根拔除。效用顯著。

又方。

白蘞末。水調敷腫上。神效。

治丁瘡。根入腹方。

上取母獵糞和水。絞汁服三(一二)合。立瘥。

治丁腫至甚。蜣螂心。療之如神方。

蜣螂(破其腹下取之其內白色者是也)

上一物可及半兩。研敷於腫上。即穴再易之。血根盡出即瘥。

又方。

上以黑牛垢封之瘥。

又方。

上刮竹箭竿取茹。作炷就上灸之二七壯。即消。

又方。

上用附子搗末。醋和塗之。干即更塗。

又方。

上以生薺苨根。搗絞取汁塗之。干即再塗。

又方。

柳枝葉(一束長三尺圍四尺)

上細銼。以水五斗。煮取三斗。去滓。煎如餳。刺破塗之。

又方。

上用益母草莖葉。爛搗敷瘡上。又絞取汁五合服之。即丁腫內消。

又方。

上先灸瘡上三壯。以鍾乳末六錢。及漿水和研。敷上。須臾拔根盡出。

又方。

上用白殭蠶。搗為末。水調封之。丁瘡根當自出。

又方。

甘菊花(不限多少)

上絞取汁。服一小盞。入口即效。冬用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