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8)

1. 治積聚方

治腹脅走痛,口吐清水,此乃中氣澀滯所致。蓋人之氣血,熱則流通,寒則凝滯而積聚之痛生焉。治法當以辛溫之劑行氣導積。故用木香檳榔之辛導積以行滯氣,胡椒、肉蔻之辛溫和脾胃以止嘔吐,硇砂乾漆以導積,肉桂和榮衛以通血脈。

白話文:

治療腹部和兩側劇烈疼痛,口吐清水,這是由於體內氣血阻塞所致。人的氣血,熱就會流通,冷就會凝滯,積聚起來就會產生疼痛。治療方法應該是使用辛溫的藥物來疏通氣血,化解積滯。所以使用木香、檳榔的辛味藥來化解積滯疏通氣血,胡椒、肉蔻的辛溫性質來溫和脾胃止嘔吐,硇砂、乾漆來疏導積滯,肉桂來調和氣血通暢經脈。

木香(苦辛溫,二兩),檳榔(辛溫,二兩),胡椒(辛熱,五錢),肉蔻(辛溫,一兩),硇砂(苦辛溫,飛過,生薑汁煮,另研,三錢),乾漆(辛鹹溫,炒盡煙為度,五錢),肉桂(辛甘溫,一兩),共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以陳皮湯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木香(苦味、辛味、溫和屬性,二兩),檳榔(辛味、溫和屬性,二兩),胡椒(辛味、熱性,五錢),肉蔻(辛味、溫和屬性,一兩),硇砂(苦味、辛味、溫和屬性,經過研磨,用生薑汁煮過,再研磨,三錢),乾漆(辛味、鹹味、溫和屬性,炒至冒煙為止,五錢),肉桂(辛味、甘味、溫和屬性,一兩),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加蜜煉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陳皮湯送服三到五十分丸。

見現丸

治婦人、女子石癥之症,狀若懷胎,此乃寒氣客於胞門、子戶,以致經氣不通,蓄血不泄而成者。治宜散寒逐穢為主。故用肉桂、附子紫石英以散胞中之寒,鬼箭、水蛭、血蠍、三稜桃仁大黃、玄胡等以散胞中蓄血,佐澤瀉為胞引道,木香、檳榔以行滯氣。

白話文:

用於治療女性的石病,症狀類似懷孕,這是由於寒氣侵襲子宮和陰道,導致經血不暢和淤血不排出所致。治療應以散寒排瘀為主。因此,使用肉桂、附子、紫石英來驅散子宮中的寒氣,鬼箭、水蛭、血蠍、三稜、桃仁、大黃、玄胡等來散瘀,佐以澤瀉引導藥物到達子宮,木香、檳榔來疏通氣滯。

肉桂(辛甘溫,二兩),附子(辛熱,一枚),紫石英(辛甘溫,暖子宮,五錢),水蛭(苦鹹寒,炒盡煙,三錢),血蠍(甘鹹,溫散瘀血,五錢),玄胡(苦辛溫,一兩),澤瀉(甘鹹寒,七錢),桃仁(苦辛平,一兩),大黃(苦寒,一兩),鬼箭(辛溫,九錢),三稜(苦辛溫,五錢),木香(苦甘寒,八錢),檳榔(辛溫,七錢),為末,以酒糊丸,鹽酒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肉桂(辛辣甘甜,溫和,二兩),附子(辛辣熱性,一枚),紫石英(辛辣甘甜,溫和,溫暖子宮,五錢),水蛭(苦鹹寒冷,炒乾,三錢),血蠍(甘甜鹹味,溫散瘀血,五錢),玄胡(苦辛溫和,一兩),澤瀉(甘鹹寒冷,七錢),桃仁(苦辛平性,一兩),大黃(苦寒,一兩),鬼箭(辛辣溫和,九錢),三稜(苦辛溫和,五錢),木香(苦甘寒冷,八錢),檳榔(辛辣溫和,七錢),研磨成粉,用酒糊成丸子,用鹽酒送服三至五十丸。

治一切肉食不化,濕熱鬱肉成積。治宜消肉食,清濕熱為主。故用山楂阿魏以化肉食,連翹黃連之苦寒以清濕熱。

白話文:

治療因食用太多肉類而無法消化的疾病,這是因為濕熱鬱積在肉中所造成的。治療時,應以消解肉食和清除濕熱為主。因此,使用山楂和阿魏來消化肉食,連翹和黃連的苦寒性質來清除濕熱。

阿魏(鹹溫辛平),山楂(甘酸,去核),連翹(苦寒),黃連(苦寒),為末,先以阿魏用米醋溶化,成糊為丸。每以山楂、麥芽煎湯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阿魏(味道鹹、溫、辛、平和),山楂(味道甘、酸,去除果核),連翹(味道苦、寒),黃連(味道苦、寒),把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先用米醋把阿魏溶解,製成糊狀,然後製成藥丸。每次用山楂和麥芽煎煮成湯,服用三五十顆藥丸。

治肝之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痰瘧,連歲不已。夫積始因,寒泣所致,治法非辛不散,非熱不行,故當以辛熱為主。經云:辛以散之,咸以軟之。又云:壯者氣行則愈。又云:苦以泄滿。故用川烏、巴霜、木香、川椒、乾薑等諸辛熱散寒攻積。

白話文:

治療肝臟積聚:位於左脅之下,形狀像個倒扣的杯子,有頭足(上下突出)。如果長期不愈的話,會導致咳嗽逆氣、痰熱瘧疾,連年不癒。

積聚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寒氣入侵所致。治療的方法,必須使用辛熱的藥物,才能驅散寒氣,促進藥性發揮作用。因此,治療以辛熱的藥物為主。

《內經》中說:辛味的藥物可以驅散寒氣,鹹味的藥物可以軟化積聚。又說:如果身體強壯,氣血運行通暢,疾病就會痊癒。此外,苦味的藥物可以瀉下積聚。

因此,使用川烏、巴霜、木香、川椒、乾薑等辛熱藥物,驅散寒氣,攻破積聚。

經云:辛以散之是也。故用皂角、昆布之咸,以軟堅癥瘕。經云:咸以軟之是也。用人參茯苓甘草等以補正氣。經云:氣行則愈是也。用黃連苦寒以緩諸辛熱,兼清濕熱,以寬脹悶。經云:苦以泄滿是也。厚朴行滯氣,柴胡為肝經之行使,佐川烏、莪朮消堅積以散結氣。

白話文:

經典說:辛味藥物能驅散,所以用皁角、昆布的鹹味來軟化硬塊。經典說:鹹味藥物能軟化,所以用人參、茯苓、甘草等藥物來補益正氣。經典說:氣血通暢就能治癒,所以用黃連的苦寒氣息來緩解辛熱藥物的燥熱,同時清熱利濕,以緩解脹悶。經典說:苦味藥物能瀉除積滯,所以用厚朴來通暢滯氣,用柴胡疏通肝經氣血,配合川烏和莪朮消散堅積,以驅散鬱結之氣。

川烏(辛熱,炮,去皮,一兩),巴霜(辛熱,五錢),木香(苦辛溫,一兩),茯苓(甘平,一兩),乾薑(辛熱,五錢),皂角(辛鹹,七錢),川椒(辛熱,五錢),炙草(甘溫,五錢),黃連(苦寒,一兩),昆布(辛鹹寒,一兩),厚朴(辛溫,一兩),人參(甘溫,二兩),柴胡(苦寒,七錢),莪朮(苦辛溫,七錢),為末,入巴霜拌勻,煉蜜丸如梧子大。初服二丸,次日加一丸,漸加至大便微溏。

白話文:

川烏(辛熱,先炮製,去除外皮,一兩),巴霜(辛熱,五錢),木香(苦辛溫,一兩),茯苓(甘平,一兩),乾薑(辛熱,五錢),皁角(辛鹹,七錢),川椒(辛熱,五錢),炙草(甘溫,五錢),黃連(苦寒,一兩),昆布(辛鹹寒,一兩),厚朴(辛溫,一兩),人參(甘溫,二兩),柴胡(苦寒,七錢),莪朮(苦辛溫,七錢)。

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加入巴霜拌勻,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最初服用兩丸,次日增加一丸,逐漸增加用量,直到大便稍稍稀溏為止。

再從二丸起,數服之,周而復始。如積減半,止服。在伏梁後。

痞氣丸

治痞積在胃脘,大如覆盆,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此乃中氣虛敗,運動失常,以致濕熱鬱而成積。法當補養中氣為本,疏郁清熱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等諸甘溫,補益中氣以達運動;用川烏、川椒、巴霜、乾薑、官桂、砂仁、厚朴、吳萸等諸辛熱,散郁攻積;黃連、黃芩、茵陳、澤瀉諸苦寒,以清濕熱。

白話文:

治療胃脘部出現像覆盆子一樣大的緊實積塊,長期無法癒合,導致四肢無法伸展、出現黃疸、飲食無法轉化為營養。這是因為人體中氣虛衰,運動失常,導致濕熱鬱結而成。治療方法應以補養中氣為根本,疏散鬱熱、清熱為標準。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等溫熱藥材,補益中氣以促進運動;使用川烏、川椒、巴霜、乾薑、官桂、砂仁、厚朴、吳萸等辛熱藥材,散鬱攻積;使用黃連、黃芩、茵陳、澤瀉等苦寒藥材,清濕熱。

人參(甘溫,三兩),白朮(苦甘溫,二兩),白茯(甘涼平,二兩),川烏(辛熱,五錢),川椒(辛熱,五錢),巴霜(辛熱,三錢),乾薑(辛熱,四錢),官桂(辛甘,五錢),砂仁(辛溫,五錢),厚朴(苦辛溫,一兩),吳萸(苦辛熱,一兩),黃連(苦寒,一兩),黃芩(苦寒,一兩),茵陳(苦辛涼,一兩),澤瀉(鹹寒,一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服如肥氣丸法,淡甘草湯下。

白話文:

人參(性味甘溫,三兩)

白朮(性味苦甘溫,二兩)

白茯(性味甘涼平,二兩)

川烏(性味辛熱,五錢)

川椒(性味辛熱,五錢)

巴霜(性味辛熱,三錢)

乾薑(性味辛熱,四錢)

官桂(性味辛甘,五錢)

砂仁(性味辛溫,五錢)

厚朴(性味苦辛溫,一兩)

吳萸(性味苦辛熱,一兩)

黃連(性味苦寒,一兩)

黃芩(性味苦寒,一兩)

茵陳(性味苦辛涼,一兩)

澤瀉(性味鹹寒,一兩)

以上藥物磨成粉末,加入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服用方法與肥氣丸相同,用淡甘草湯送服。

治肺積,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法當攻積散寒為主。是以用川烏、三稜、巴霜、川椒、乾薑等諸辛熱,散寒攻積,厚朴、青皮陳皮、白蔻諸辛溫,導滯散郁,桔梗、紫蔻、天冬等以止喘咳,人參、茯苓補正氣,黃連和烏頭巴霜之熱毒。

白話文:

治療肺部積聚:位於右肋下方,大如蓋碗,久治不癒,使人惡寒發熱,喘咳,形成肺部膿瘍。治療方法應以攻散積聚、驅散寒氣為主。因此使用川烏、三稜、巴霜、川椒、乾薑等辛熱藥物,散寒攻積;厚朴、青皮、陳皮、白蔻等辛溫藥物,疏導滯氣,化解鬱結;桔梗、紫蔻、天冬等藥物,用於止喘咳;人參、茯苓用於補益正氣;黃連用於緩解烏頭巴霜的熱毒。

川烏(辛熱,三錢),三稜(苦辛溫,五錢),川椒(辛熱,五錢),巴霜(辛熱,二錢),乾薑(辛熱,四錢),厚朴(苦辛溫,一兩),青皮(苦辛溫,一兩),陳皮(辛溫,二兩),白蔻(苦辛溫,五錢),桔梗(苦辛溫,一兩),紫菀(苦辛溫,一兩),黃連(苦寒,一兩),天冬(苦甘寒,一兩),茯苓(甘淡平,一兩),人參(甘溫,二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服如肥氣丸法,淡薑湯下。

白話文:

川烏(辛辣、溫熱,三錢),三稜(苦、辛、溫,五錢),川椒(辛辣、溫熱,五錢),巴霜(辛辣、溫熱,二錢),乾薑(辛辣、溫熱,四錢),厚朴(苦、辛、溫,一兩),青皮(苦、辛、溫,一兩),陳皮(辛辣、溫熱,二兩),白蔻(苦、辛、溫,五錢),桔梗(苦、辛、溫,一兩),紫菀(苦、辛、溫,一兩),黃連(苦寒,一兩),天冬(苦甘寒,一兩),茯苓(甘淡平,一兩),人參(甘溫,二兩),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服用方法與肥氣丸相同,用淡薑湯送服。

秋冬加厚朴,減黃連四分之一。

伏梁丸

治心之積,近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蓋積症由寒濕鬱熱而成。法當用辛熱之劑以散寒鬱,苦寒之劑以清濕熱。故用川烏、巴霜、官桂、乾薑、紅豆等諸辛熱,以散寒鬱,芩、連、丹參等諸苦寒,以清濕熱,人參補正氣,厚朴行滯氣,菖蒲、茯神以為心經引使。

白話文:

治療心臟附近有積塊,這積塊接近肚臍,大小像手臂,往上延伸到心臟下方,長期不癒,會令人心煩意亂。造成積塊的原因主要是寒濕和鬱熱。治療方法應使用辛熱藥材來散寒除濕,再用苦寒藥材來清熱除濕。因此,使用川烏、巴霜、官桂、乾薑、紅豆等辛熱藥材來散寒除濕,使用黃芩、連翹、丹參等苦寒藥材來清熱除濕,再用人參來補正氣,厚朴來調理氣滯,菖蒲、茯神作為通往心經的引藥。

川烏(辛熱,五錢),巴霜(另研,五錢),官桂(辛甘熱,五錢),乾薑(辛熱,七錢),紅豆(辛熱,五錢),丹參(苦辛熱,一兩),黃連(苦寒,二兩),黃芩(苦寒,一兩),人參(甘溫,二兩),厚朴(苦辛溫,兩半),菖蒲(苦辛溫,五錢),茯神(甘平,一兩),共為末,入巴霜和勻,煉蜜丸如梧子大。服法如前,以淡黃連湯下。

白話文:

川烏(辛辣溫熱,5錢)、巴霜(另研磨成粉,5錢)、官桂(辛辣甘甜溫熱,5錢)、乾薑(辛辣溫熱,7錢)、紅豆(辛辣溫熱,5錢)、丹參(苦味辛辣溫熱,1兩)、黃連(苦寒,2兩)、黃芩(苦寒,1兩)、人參(甘甜溫暖,2兩)、厚朴(苦味辛辣溫暖,2塊)、菖蒲(苦味辛辣溫暖,5錢)、茯神(甘甜平性,1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巴霜拌勻,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服用法如前所述,用水煎煮淡黃連湯送服。

治腎之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及治男子內結七疝,女子瘕聚帶下。法當散寒氣,攻堅積,疏壅滯。故用川烏、菖蒲、巴霜、丁香、肉桂、玄胡、厚朴、獨活,以散寒鬱,疏壅滯,以攻堅積,佐全蠍引諸藥以行經絡;茯苓、澤瀉為引;用助黃連、苦楝子以清濕熱。

白話文:

治療腎臟積水,積水堆積在下腹部,向上延伸到心窩下,像一團豬油一樣,位置時上時下,不定時出現,長期不愈會導致呼吸困難、骨頭痿弱、氣短,以及治療男性的內部疝氣和女性的腫塊、聚結和帶下。

治療方法應當是疏散寒氣,攻破堅硬積塊,疏通壅塞。因此使用川烏、菖蒲、巴霜、丁香、肉桂、玄胡、厚朴、獨活,以疏散寒氣鬱結,疏通壅塞,攻破堅硬積塊;佐以全蠍引導其他藥材運行經絡;茯苓、澤瀉用作引子;使用黃連、苦楝子來清熱利濕。

川烏(辛熱,三錢),巴霜(辛熱,二錢),丁香(辛熱,五錢),附子(辛熱,五錢),肉桂(辛甘熱,五錢),獨活(苦辛溫,五錢),玄胡(苦辛溫,一兩),菖蒲(辛溫,五錢),厚朴(苦辛溫,一兩),黃連(苦寒,兩半),茯苓(甘淡平,八錢),澤瀉(鹹寒,一兩),全蠍(苦辛平,三錢),苦楝子(苦寒,二兩),為末,煉蜜丸。服法同前,淡湯下。

白話文:

川烏(辛熱,三錢)、巴霜(辛熱,二錢)、丁香(辛熱,五錢)、附子(辛熱,五錢)、肉桂(辛甘熱,五錢)、獨活(苦辛溫,五錢)、玄胡(苦辛溫,一兩)、菖蒲(辛溫,五錢)、厚朴(苦辛溫,一兩)、黃連(苦寒,兩半)、茯苓(甘淡平,八錢)、澤瀉(鹹寒,一兩)、全蠍(苦辛平,三錢)、苦楝子(苦寒,二兩)。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藥。服法同上,以淡湯送服。

已上五方多用大辛熱之物,兼以導氣、行氣之劑者,蓋舒其氣化而積自散也,其立方之意不出乎此。但氣虛何以抵受?中若挾氣豈不助火反傷氣乎?故學者不可執古方而療今病,必分患者寒、熱、虛、實加減施治,方為穩當。

白話文:

前面提到的五臟,常用的藥物多是大辛熱性的,同時搭配引導氣血、促進氣血運行的藥劑。這是因為這樣可以使氣血運行順暢,而停滯的氣血自然就會散開。方劑的制定原則不外乎如此。

但是,氣虛的人如何承受大辛熱性藥物的刺激?如果患者同時有氣滯的狀況,難道不會助長火氣,反過來傷害氣血嗎?因此,學習者不能拘泥於古方而治療當代的疾病,必須根據患者的寒熱、虛實狀況靈活加減藥物,才能治得好病。

御藥院助氣丸

治一切氣鬱不舒,郁聚成積,胸膈痞悶等症。治宜散郁泄滿。經云: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故用青皮、陳皮、檳榔、枳殼、木香等散鬱滯以泄滿,佐三稜、莪朮削堅積,白朮補中以健運動。

白話文:

適用於一切氣鬱不順、鬱積成病,胸部和橫膈感覺痞悶等症狀。治療原則是疏通鬱結、緩解脹滿。醫書上說:用辛味藥疏通,用苦味藥緩解。所以用青皮、陳皮、檳榔、枳殼、木香等藥物疏通鬱滯、緩解脹滿,再輔以三稜、莪朮消除堅硬的積滯,用白朮補益身體、增強消化功能。

青皮(苦辛寒,一兩),陳皮(去白,兩半),檳榔(辛溫,七錢),枳殼(辛溫,一兩),木香(苦辛溫,七錢),三稜(苦辛溫,五錢),莪朮(苦辛溫,五錢),白朮(甘溫,二兩),為末,薑汁糊丸如梧子大。以白薑湯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材料:

  • 青皮(苦、辛、寒,6 克)
  • 陳皮(去除白瓤,12 克)
  • 檳榔(辛、溫,42 克)
  • 枳殼(辛、溫,6 克)
  • 木香(苦、辛、溫,42 克)
  • 三稜(苦、辛、溫,30 克)
  • 莪朮(苦、辛、溫,30 克)
  • 白朮(甘、溫,12 克)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和成丸,每個丸子大小約為梧桐子大小。

服用方法:

用白薑湯送服 30-50 丸。

治一切酒食積。蓋食不消皆由寒冷所郁,以致嘔逆,胃脘痛,咽不利。法當散寒開鬱,溫胃化食。故用乾薑散寒,青皮、陳皮、枳實開鬱;豆蔻、麥芽、神麯等溫脾胃,化宿食,食積既郁,中必生痰,故用黃芩清熱,半夏降逆氣,止嘔噦以豁痰,白朮補中健脾。

白話文:

用於治療所有因酒食過量而引起的積食。飲食不消化通常是寒氣鬱結所致,造成嘔吐、胃痛和吞嚥困難。因此,治療方法應當溫熱身體、疏通鬱結、暖胃化食。

可用乾薑驅寒,青皮、陳皮、枳實疏通鬱結;豆蔻、麥芽、神曲溫暖脾胃,幫助消化積食。由於積食鬱結,體內必定會產生痰液,因此使用黃芩清熱,半夏緩解逆氣,止嘔吐,祛除痰液,白朮健脾補中。

乾薑(辛熱,五錢),青皮(苦辛寒,一兩),陳皮(苦辛溫,兩半),枳實(辛寒,一兩),草蔻(苦辛溫,七錢),麥芽(甘溫,一兩),神麯(苦辛溫,七錢),黃芩(苦寒,一兩),半夏(苦辛溫,七錢),白朮(苦辛溫,二兩),為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白沸湯下百丸。

白話文:

乾薑(辛熱,5 克),青皮(苦辛寒,10 克),陳皮(苦辛溫,15 克),枳實(辛寒,10 克),草蔻(苦辛溫,7 克),麥芽(甘溫,10 克),神麯(苦辛溫,7 克),黃芩(苦寒,10 克),半夏(苦辛溫,7 克),白朮(苦辛溫,20 克),磨成粉末。

用湯汁浸泡蒸餅,把粉末和蒸餅揉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白開水送服 100 丸。

治一切濕熱、食積鬱於腸胃,以生痰涎。法當化宿食,清濕熱,豁痰結。故用山楂、神麯以化宿食,連翹清濕熱,陳皮、半夏、茯苓、蘿菔等以豁痰結。

白話文:

用於治療因濕熱、食物積聚在腸胃內而產生的痰涎。治療方法是化解積食,清除濕熱,消除痰液凝聚。因此,此方使用山楂和神曲來化解積食,連翹來清濕熱,陳皮、半夏、茯苓和蘿蔔等來消除痰液凝聚。

山楂(甘酸溫),神麯(苦辛溫),連翹(苦寒),陳皮(去白),茯苓(甘淡平),半夏(苦辛溫),蘿菔子(苦辛溫),等分,為末,粥丸。好服宜。

白話文:

山楂(味道甘酸,性質溫和),神麯(味道苦辛,性質溫和),連翹(味道苦,性質寒冷),陳皮(去除白色部分),茯苓(味道甘淡,性質平穩),半夏(味道苦辛,性質溫和),蘿菔子(味道苦辛,性質溫和)。

將這些藥材等分,磨成粉末,用粥水製作成藥丸。

適合長期服用。

硝石大黃丸

治一切瘀積堅滿。經云:咸可軟堅,苦可泄滿。故用硝石、大黃合苦咸、軟堅積以泄脹滿。又云:養正而邪自除。故倍人參、甘草以補正氣。

白話文:

用來治療各種瘀積硬塊和脹滿。中醫經書上說:鹹味可以軟化硬塊,苦味可以消除脹滿。因此,本方使用硝石和大黃,它們兼具苦鹹味,可以軟化積聚的硬塊並消除脹滿。經書上還說:扶正則邪自除。因此,本方加倍使用人參和甘草,以補益正氣。

硝石(鹹寒,二兩),大黃(苦寒二兩),人參(甘溫,四兩),甘草(甘寒,二兩),為末,先用磁礶盛苦酒三升,煮大黃末至升半,入硝石末,再煮至一升,入參草末,和勻,直煮至膏可丸為度,取起候冷,丸如彈子大。每空心米飲調化一丸。

白話文:

硝石(味鹹性寒,兩斤),大黃(味苦性寒,兩斤),人參(味甘性溫,四斤),甘草(味甘性寒,兩斤),研磨成細末。先用磁製的缽盛放三升烈酒,煮大黃粉末至剩下一升半,加入硝石粉末,再煮至剩下一升,加入人參和甘草粉末,攪拌均勻,繼續煮至濃稠可製成藥丸。取下藥膏,待冷卻後,搓成如彈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一丸。

丹溪消積丸

治一切瘀血堅積、石瘕等症。經云:堅以軟之,辛以散之。故用海粉、石磏之咸以軟堅,三稜、莪朮以攻積,紅花五靈脂以行瘀血,香附子以疏鬱氣。

白話文:

用來治療各種瘀血積塊、石頭瘤等疾病。醫書上說:用柔軟的藥來化解堅硬,用辛辣的藥來疏散堵塞。因此使用海粉和石磏的鹹味來軟化堅硬,三稜和莪朮來攻破積聚,紅花和五靈脂來疏通瘀血,香附子來疏散鬱結之氣。

海粉(鹹寒,醋煮,一兩),石磏(鹹寒,兩半),三稜(苦辛溫,二兩),莪朮(辛溫,二兩),紅花(苦甘平,二兩),五靈(苦辛溫,三兩),香附(苦辛溫,二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白朮湯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材料:

  • 海粉(鹹寒,先用醋煮,一兩)
  • 石磏(鹹寒,兩半)
  • 三稜(苦辛溫,二兩)
  • 莪朮(辛溫,二兩)
  • 紅花(苦甘平,二兩)
  • 五靈(苦辛溫,三兩)
  • 香附(苦辛溫,二兩)

製法:

將上述材料碾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 50-70 顆,搭配白朮湯服用。

又方

治一切積聚。用針砂攻積,山楂、神麯化宿食,香附、厚朴、臺芎以疏鬱熱,黃連、山梔清熱,半夏、蒼朮燥濕,人參、白朮補中健脾。

白話文:

針對各種積食問題,採用針灸疏散積滯,使用山楂和神麴消化積存的食物,香附、厚朴、臺芎疏散鬱熱和熱火,黃連、山梔子清熱降火,半夏、蒼朮去除濕氣,人參、白朮補益中氣和健脾益胃。

針砂(辛鹹寒,七錢),山楂(甘酸溫,二兩),神麯(苦辛溫,二兩半),香附(辛溫,一兩),厚朴(苦辛溫,兩半),臺芎(辛溫,七錢),黃連(苦寒,一兩),山梔(苦寒,七錢),蒼朮(苦辛溫,一兩),人參(甘溫,二兩),白朮(苦甘溫,二兩),半夏(辛溫,一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清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針砂(辛、鹹、寒性,七錢),山楂(甘、酸、溫性,二兩),神麯(苦、辛、溫性,二兩半),香附(辛、溫性,一兩),厚朴(苦、辛、溫性,兩半),臺芎(辛、溫性,七錢),黃連(苦、寒性,一兩),山梔(苦、寒性,七錢),蒼朮(苦、辛、溫性,一兩),人參(甘、溫性,二兩),白朮(苦、甘、溫性,二兩),半夏(辛、溫性,一兩)。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五十至七十丸。

治一切氣積挾痰。經云:辛以散氣。故用厚朴、檳榔、橘紅、枳殼、川芎、桂心、附子、吳茱萸等諸辛劑以散鬱氣,佐杏仁、茯苓、半夏等以豁痰,甘草以和藥性,當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

白話文:

治療所有氣滯痰結。醫經說:辛味藥可以散氣。所以用厚朴、檳榔、橘紅、枳殼、川芎、桂心、附子、吳茱萸等辛溫之劑來散解鬱滯之氣,輔以杏仁、茯苓、半夏等藥物來化痰,甘草用來調和藥性,當歸用來調和氣血,使各歸其位。

厚朴(苦辛溫,一錢),檳榔(辛溫,七分),橘紅(辛溫,一錢),枳殼(辛溫,一錢),杏仁(苦甘溫,七分),川芎(辛溫,七分),附子(辛熱,五分),桂心(甘熱,六分),吳萸(苦辛熱,八分),茯苓(甘平,一錢),半夏(苦辛溫,八分),炙草(甘溫,八分),當歸(辛甘溫,二錢),水煎。溫服。如大便秘者,加大黃一錢。

白話文:

使用厚朴(苦辛溫,1 錢)、檳榔(辛溫,7 分)、橘紅(辛溫,1 錢)、枳殼(辛溫,1 錢)、杏仁(苦甘溫,7 分)、川芎(辛溫,7 分)、附子(辛熱,5 分)、桂心(甘熱,6 分)、吳萸(苦辛熱,8 分)、茯苓(甘平,1 錢)、半夏(苦辛溫,8 分)、炙草(甘溫,8 分)、當歸(辛甘溫,2 錢),加水煎煮。溫熱服用。如果大便不通暢,則增加大黃 1 錢。

香稜丸

治一切五積六聚及氣塊等症。是以用青皮、陳皮、枳實、枳殼、香附、砂仁、木香、檳榔等以散滯疏郁,三稜、莪朮、鱉甲、牛膝、硇砂等以削堅攻積,神麯、山楂、麥芽、等以化宿食,桃仁、歸梢以行瘀血,蘿菔子豁痰,甘草和藥性,黃連以清濕熱。

白話文:

用於治療各種五積六聚和氣塊等病症。使用青皮、陳皮、枳實、枳殼、香附、砂仁、木香、檳榔等藥物,來疏散氣滯、舒展鬱結;三稜、莪朮、鱉甲、牛膝、硇砂等藥物,來削平硬塊、攻除積聚;神麯、山楂、麥芽等藥物,來消化積食;桃仁、歸梢,來活血化瘀;蘿菔子,來化痰;甘草,來調和藥性;黃連,來清除濕熱。

青皮(苦辛寒,二兩),陳皮(苦辛溫,二兩),枳實(苦辛寒,四兩),枳殼(辛溫,二兩),砂仁(苦甘平,兩半),木香(苦辛溫,二兩),檳榔(苦辛溫,二兩),三稜(苦辛,三兩),鱉甲(甘平,一兩),牛膝(苦辛溫,一兩),硇砂(辛寒,五錢),神麯(辛溫,二兩),山楂(去核,三兩),桃仁(苦甘溫,二兩),蘿菔子(辛溫,二兩),歸梢(辛溫,二兩),香附(苦辛溫,二兩),麥芽(甘溫,二兩),莪朮(苦辛溫,三兩),甘草(甘溫,一兩),黃連(苦寒,二兩),為末,以咸糊丸梧子大。白湯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材料:

  • 青皮(苦、辛、寒,兩錢)
  • 陳皮(苦、辛、溫,兩錢)
  • 枳實(苦、辛、寒,四錢)
  • 枳殼(辛、溫,兩錢)
  • 砂仁(苦、甘、平,半兩)
  • 木香(苦、辛、溫,兩錢)
  • 檳榔(苦、辛、溫,兩錢)
  • 三稜(苦、辛,三錢)
  • 鱉甲(甘、平,一錢)
  • 牛膝(苦、辛、溫,一錢)
  • 硇砂(辛、寒,五錢)
  • 神麯(辛、溫,兩錢)
  • 山楂(去核,三錢)
  • 桃仁(苦、甘、溫,兩錢)
  • 蘿菔子(辛、溫,兩錢)
  • 歸梢(辛、溫,兩錢)
  • 香附(苦、辛、溫,兩錢)
  • 麥芽(甘、溫,兩錢)
  • 莪朮(苦、辛、溫,三錢)
  • 甘草(甘、溫,一錢)
  • 黃連(苦、寒,兩錢)

製作方法:

將以上材料碾成細末,用鹽水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以白開水送服,每次服用 35-45 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