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9)

1. 附方

廣荗潰堅丸,治積塊硬如石,形如蚌大,令人坐臥不安,中滿脹悶。

2.

噎膈者,食物難下也;反胃者,食反出也。原其所由,盡因五味、七情傷損脾、肺,不能輸布水穀精微之氣,以致精血不生,無以滋榮上焦,而咽喉、吸門乾槁堅澀,是以惟飲可下,食則難入,名曰膈噎。治法在乎滋陰降火,養血生津為本。又有中氣虧敗,運動失常,胃雖受谷,脾病不磨,無由輸化,是以久而復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翻胃。治法在乎補中健脾,抑肝調氣為先。

白話文:

噎膈是指食物難以下嚥;反胃是指食物逆流而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五味(酸、甜、苦、辣、鹹)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損傷了脾臟和肺臟,導致它們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使得精血不能生成,無法滋養上焦,因此咽喉、食道乾枯堅澀,只能喝水而不能進食,稱為噎膈。治療方法以滋陰降火、養血生津為根本。

還有一種情況是中氣虧損,運化失常,胃雖然接受了食物,但脾臟病變無法消化,無法運化,導致食物久留胃中而反出,早晨吃的食物晚上吐出,晚上吃的食物早晨吐出,稱為反胃。治療方法以補中健脾、抑肝調氣為首要。

若火熱熾,津液枯涸,腸胃乾燥,糞如羊屎者,不治。又經云:三陽結謂之膈。張子和謂:三陽者,乃膀胱之大小腸也,結,熱結也。蓋小腸主血脈,合膀胱以司小便,如小腸熱結,則大便秘小便不通;大腸司大便,若熱結,則大便秘;膀胱司津液,若熱結,則津液枯涸。

白話文:

如果體內火熱旺盛,體液枯竭,腸胃乾燥,大便乾硬如羊糞,這就難以治癒了。另外,經典記載:「三陽相結,稱為膈。」張子和說:「三陽是指膀胱和大、小腸,結是指熱結。」小腸負責血脈,與膀胱共同管理小便。如果小腸熱結,就會導致大便祕結,小便不通。大腸負責大便,如果熱結,就會導致大便祕結。膀胱負責體液,如果熱結,就會導致體液枯竭。

是以前後二便閉塞不得下通,熱氣上炎,是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此乃陽火不下降而上行所致。經云:少陽所致,為嘔、湧溢、食不下是也。雖然大率由血液乾涸,無以滋榮咽喉,以致吸門枯澀。食物難下,強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此乃賁門枯槁,為上焦膈噎,若朝食暮吐,此乃闌門乾枯,為下焦噎膈,其或食可下,良久復出,此乃齒門乾槁,為中焦膈噎。雖有三者之不同,大要不越陽火熾盛,陰血枯槁所致,智者宜致思焉。

白話文:

以前後二便不通暢,熱氣向上升,所以噎住食物無法吞嚥,勉強吞下去又吐出來,這是陽氣不下降而上升所導致。經書上說:少陽的影響,會導致嘔吐、湧溢、食物吞不下去等症狀。一般來說,主要是血液乾燥,無法滋養咽喉,導致會厭乾澀。食物難以下嚥,勉強下嚥就會傷到心口,很快就會吐出來,這是賁門乾燥,造成上焦膈噎;如果早上吃的東西到了傍晚才吐出來,這是闌門乾燥,造成下焦膈噎;如果食物可以下嚥,但過一段時間又吐出來,這是齒門乾燥,造成中焦膈噎。雖然有三種不同的情況,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陽火旺盛,陰血乾燥所導致,有智慧的人應該細細思索。

3. 膈噎反胃脈法

《難經》云:脈格則吐逆。

《脈經》云:緊而滑者,吐逆,寸弱而澀,胃反。

《千金》云: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出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設言未止者,此為胃反,故尺為之微澀。

白話文:

《千金方》上說:脈寸的位置緊,脈尺的位置澀,這類人胸中滿悶,不能進食而嘔吐,嘔吐出來的都是胃裡的東西,所以吃不下東西。如果症狀沒有緩解,這就是胃反,因此脈尺會微澀。

《金匱》云: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因反發汗,令是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胃反,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又云: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白話文:

《金匱要略》說:病人脈搏快,脈快是發燒的徵兆,如果病人應該透過飲食消化來排出體內熱氣,卻反而嘔吐,這是因為醫生誤用了發汗療法,導致陽氣虛弱,膈氣不足,因此脈搏變快。脈搏快是外來熱氣造成的,無法消化食物,這是因為胃中虛冷。脈搏弦,表示虛弱,胃氣不足。早晨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這是胃氣反逆的現象。醫生如果誤用瀉下療法,會讓脈搏反而變弦,所以稱之為虛證。

《金匱要略》又說:趺陽脈浮而澀,浮表示虛弱,澀表示脾氣受傷。脾氣受傷無法消化食物,早晨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宿食無法消化,稱為胃氣反逆。脈搏又緊又澀,這種疾病很難治療。

4. 治噎膈反胃大法

噎膈反胃之症其因有三,曰中氣虧敗,曰津液枯涸,曰火熱上炎。治療大法,中氣虧敗者,補中益氣為主;津液枯涸者,生津益血為先;火熱上炎者,滋陰降火為本。

白話文:

噎膈反胃的原因有三個,分別是:

  1. 中氣虛弱

  2. 津液不足

  3. 火氣上炎

治療方法:

  1. 中氣虛弱:以補中益氣為主要治療方法

  2. 津液不足:以生津益血為首要任務

  3. 火氣上炎:以滋陰降火為根本原則

5. 丹溪治噎膈反胃活套

噎膈反胃之症大約有四,曰血虛,曰氣虛,曰熱,曰痰。如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治宜四君子湯為主加減。

白話文:

噎食、呃逆、反胃的病症大致有四種:血虛、氣虛、熱證、痰飲。如果是氣虛,脈搏一定緩慢無力。治療時應以四君子湯為基礎加減用藥。

如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治宜四物湯為主加減。

若是熱者,脈必澀而數。宜清涼飲子承氣湯加減。

白話文:

如果發熱,脈象一定澀滯而且跳動頻率高。應當服用清涼的飲料,或是加減調整承氣湯來服用。

如因痰者,寸關脈沉而滑,挾滯氣者,寸關脈沉而澀。並宜以二陳湯為主加減,佐以薑汁、韭汁、童便、竹瀝為主方,更兼其兼症加減。

白話文:

如果因為痰引起的,脈象在寸脈和關脈位置沉穩且滑溜,如果伴隨著氣滯的,脈象在寸脈和關脈位置沉穩且阻滯。

都需要以二陳湯為基礎加減,輔以薑汁、韭汁、童便、竹瀝為主要方劑,再根據具體的兼症加減藥物。

主方二陳湯。如血虛瘦弱之人,主方合四物湯,少加杏仁泥、紅花之類。

白話文:

主要藥方:二陳湯。對於血虛和瘦弱的人,將主要藥方與四物湯結合,再少加一些杏仁泥和紅花等藥材。

如飲酒之人,主方加葛花、砂糖、驢尿。

如食入腹即吐,大便不通,乃下不通而火熱上炎所致。主方加酒煮大黃桃仁、紅花之類以潤之。

白話文:

如果食物吃進肚子裡就吐出來,大便解不出來,這是因為腸道不通、體內鬱熱上炎造成的。治療方法是把大黃、桃仁、紅花等藥材加入酒裡煮,使腸道滋潤通暢。

如大小便不通,而食入復出者,乃胃受谷,脾病不磨之故也。主方加神麯、麥芽以消化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大小便不通暢,且吃進去的食物又吐出來,這是因為胃部受納食物,而脾臟功能不好,無法將食物消化所造成的。可以在原方中加入神曲和麥芽,來幫助消化。

如氣虛肌白人成此症者,主方加四君子湯

如因七情鬱結成氣噎者,主方加香附、撫芎、木瓜檳榔瓜蔞仁之類。

白話文:

如果由於七情鬱結而形成氣噎,建議在主方中加入香附、撫芎、木瓜、檳榔、瓜蔞仁等藥材。

大抵此症多生於血枯。血,陰也,陰主靜,必須內外兩靜,則藏府之火不起,使金水一藏得養,則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傳化得宜,而病自愈。張機峰云:此病乃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卻之。此言深得病情。

白話文:

總的來說,這個病症多是由血液不足所引起的。血液屬於陰,陰主靜,必須內外都安靜下來,臟腑之火才會平息,讓金(肺)水(腎)藏起來得到滋養,如此一來陰血自然會生長,腸胃津液也能夠正常運化,那麼這個病症就會自動痊癒。張機峯曾說:這個病是精神思慮過度的問題,只要內心觀照,自行調養即可消除它。這句話深刻地理解了病情。

6. 治膈噎反胃方

治嘔噦痰多,咽喉枯澀,噎食不下之症。此乃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不復榮養三焦,是以咽喉枯槁,噎食不下。治當補益中氣為主。故用人參白朮甘草等補中以健運動,為本;桔梗半夏生薑以豁痰涎,杵頭糠下噎食,白豆蔻、蓽澄茄枇杷葉、溫脾和胃下氣,以止嘔噦;木香沉香以散鬱滯。

白話文:

用來治療嘔吐、痰液過多、喉嚨乾澀、食物難以下嚥等症狀。這主要是由於中氣虛弱,運轉異常,導致津液凝結成痰,無法滋養三焦,因此導致喉嚨乾渴,食物難以下嚥。治療時應以補益中氣為主。因此使用人參、白朮、甘草等補養中氣以增強運轉,為根本;桔梗、半夏、生薑以化痰;杵頭糠下食;白豆蔻、蓽澄茄、枇杷葉溫脾和胃降氣,以止嘔吐;木香、沉香以散鬱滯。

人參(甘溫,二兩),白朮(苦甘溫,三兩),炙草(甘溫,一兩),桔梗(辛溫,一兩),半夏(苦辛溫,五錢),生薑(辛溫,三錢),杵頭糠(甘鹹溫,三兩),白蔻(辛溫,五錢),蓽澄茄(辛溫,三錢),枇杷葉(辛平,五錢),木香(苦辛溫,五錢),沉香(辛溫,一兩),為末,薑湯調服。

白話文:

人參(溫和,兩錢),白朮(微苦溫,三錢),炙甘草(溫和,一錢),桔梗(溫和辛,一錢),半夏(微苦辛溫,五錢),生薑(辛溫,三錢),杵頭糠(溫和微鹹,三錢),白蔻(溫和辛,五錢),蓽澄茄(溫和辛,三錢),枇杷葉(微辛平,五錢),木香(微苦辛溫,五錢),沉香(溫和辛,一錢),研成細末,用薑湯送服。

瓜蔞仁丸

治七情氣鬱成痰,氣噎,痞痛,喘悶。治宜和氣豁痰為要。故用桔梗利氣,瓜蔞、半夏豁痰。

桔梗(苦辛溫,二兩),枳殼(苦辛溫,一兩),瓜蔞仁(苦辛溫,另研,四兩),半夏(苦辛溫,五錢),共為末,以薑汁糊丸。每蜜糖湯下五七十丸,日三服。

白話文:

桔梗(苦、辛、溫,兩錢),枳殼(苦、辛、溫,一錢),瓜蔞仁(苦、辛、溫,研磨成粉,四錢),半夏(苦、辛、溫,五錢),全部研成細末,用薑汁和成丸。每次用蜂蜜水送服五十到七十丸,每天三服。

千金半夏湯

治氣逆吐痰,嘔食不下。此乃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腹內陽氣不得四達,上逆而作嘔吐;以致三焦津液不得四散以養經絡,鬱而成痰,遂使咽喉乾燥,噎食不下。治宜補中氣為主。是以用人參、白朮等補中氣,以健運動;半夏、生薑豁痰散逆氣,以止嘔吐;白蜜潤燥以下食。

白話文:

治療因氣逆而吐痰、嘔吐食物,無法吞嚥的情況。這是因為中間的氣力衰退,導致運作失調,腹部陽氣無法運行全身,而上逆導致嘔吐;三焦的津液無法散佈到各處來滋養經絡,積聚成痰,進而造成喉嚨乾燥,食物無法吞嚥。治療應以補中氣為主。因此使用人參、白朮等藥材來補中氣,增強運作能力;半夏、生薑化痰散逆氣,以止嘔吐;白蜜滋潤乾燥,幫助順利吞嚥。

人參(甘溫,四兩),白朮(苦甘溫,二兩),半夏(苦辛溫,五錢),生薑(辛溫,五錢),白蜜(甘溫,八兩),先將水一斗置蜜水內,揚一二百遍令勻,再入前藥煮至五升。每溫服一升。

白話文:

人參(屬甘溫性,四兩),白朮(屬苦甘溫性,二兩),半夏(屬苦辛溫性,五錢),生薑(屬辛溫性,五錢),白蜜(屬甘溫性,八兩)。

首先將一斗水放入白蜜中,攪拌均勻一二百次,再加入上述藥材,煮至剩下五升。每次喝一升溫服。

病機鎮青丸

治嘔吐,頭疼,虛汗,脈弦之症。此乃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腹內陽氣不得四布,鬱而為火,上炎,是以嘔吐、頭痛、虛汗、脈弦之症作矣。治宜補中為本,散火為標。故用參、草以補中氣,柴胡青黛黃芩以泄鬱火。

白話文:

治療嘔吐、頭痛、虛汗、脈搏細弦的症狀。這是因為中氣衰弱,運動失常,導致體內陽氣無法順暢流通,鬱結化火,向上燻蒸,因此出現嘔吐、頭痛、虛汗、脈搏細弦的症狀。治療應該以補中氣為主,發散鬱火為輔。所以使用人參、白朮來補益中氣,柴胡、青黛、黃芩來清泄鬱火。

人參(甘溫,四兩),炙草(甘溫,一兩),柴胡(苦寒,一兩),黃芩(苦寒,一兩),青黛(苦辛寒,五錢),薑汁丸。每薑湯下五七十丸,日三服。

白話文:

人參(性溫甘甜,四兩) 草藥(性溫甘甜,一兩) 柴胡(性寒苦,一兩) 黃芩(性寒苦,一兩) 青黛(性寒苦辛,五錢) 用薑汁將上述藥材搓成丸子。 每次用薑湯送服五、七十丸,一天服用三次。

病機和中桔梗湯

治上焦氣鬱不舒上衝,嘔食不下,脈浮而洪。治宜健脾散郁,而吐自愈、食自下。故用白朮、茯苓健脾,桔梗便作舟楫以載藥,半夏、橘紅枳實厚朴等以散上焦之鬱氣。

白話文:

治療上焦氣血鬱積不舒,往上衝,導致嘔吐、飲食難以下嚥,脈象浮而洪大。治療方法是健脾散鬱,那麼嘔吐就會自然好轉,飲食也能順利下嚥。因此使用白朮、茯苓健脾,桔梗就像船隻載藥物上行,半夏、橘紅、枳實、厚朴等藥物用來散解上焦的鬱氣。

白朮(苦甘溫,三錢),茯苓(甘淡平,一錢),桔梗(苦辛溫,七分),半夏(辛溫,六分),陳皮(苦辛溫,二錢),枳實(苦辛寒,八分),厚朴(苦辛溫,一錢),水鍾半,煎一鍾,調木香末一錢,隔宿空心服。三服氣漸下,吐漸止,去木香,加白芍一錢、黃耆二錢煎服,病愈即已。

白話文:

**白朮(三錢):**苦甘溫,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

茯苓(一錢): 甘淡平,具有健脾利水、安神的作用。

桔梗(七分): 苦辛溫,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作用。

半夏(六分): 辛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

陳皮(二錢): 苦辛溫,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作用。

枳實(八分): 苦辛寒,具有行氣寬胸、下氣止嘔的作用。

厚朴(一錢): 苦辛溫,具有行氣降逆、燥濕化痰的作用。

用法: 將以上藥材加半碗水煎成一碗湯,空腹服用。 加入木香末一錢,第二天空腹服用。 服用三劑後,氣喘逐漸緩解,嘔吐逐漸停止。此時去掉木香,加入白芍一錢、黃耆二錢煎服,症狀痊癒後即可停用。

如大便燥硬,食不盡下,用大承氣去硝服之,微利為度,再將前藥補之。

發明人參利膈丸

治胸膈不利,大便燥結,氣喘而嘔,食不得下。此乃中氣不充,郁不行,以致周身津液凝結為痰,不得滋潤藏府,遂使腸胃枯槁,大便不得下通;中焦氣逆上壅,而為胸膈痞滿,喘嘔,噎食不下等症。治法宜補中散郁為主。故用人參、甘草補中健脾,木香、檳榔、厚朴、枳實散滯除痞滿,藿香和胃而止嘔噦,大黃當歸潤燥而通大便。

白話文:

治療胸膈不舒、大便乾燥、氣喘噁心、食物無法下嚥。這是因為身體中的氣血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身體水分凝結成痰,不能滋潤內臟,導致腸胃乾燥,大便無法排出。中焦氣息上逆,導致胸膈脹滿、氣喘噁心、喉嚨梗塞、進食困難等症狀。治療方法應以補氣行氣為主。因此使用人參、甘草來補氣健脾;木香、檳榔、厚朴、枳實來散瘀消積;藿香來和胃止嘔吐;大黃、當歸來滋潤腸道並通便。

人參(甘溫,四兩),甘草(甘溫,一兩),木香(苦辛溫,二錢),檳榔(辛溫,五錢),枳實(苦辛寒,一兩),厚朴(苦辛溫,一兩),藿香(辛溫,一兩),大黃(苦寒,一兩),為末,糊丸。薑湯下。

白話文:

人參(味甘性溫,四兩),甘草(味甘性溫,一兩),木香(味苦辛性溫,二錢),檳榔(味辛性溫,五錢),枳實(味苦辛性寒,一兩),厚朴(味苦辛性溫,一兩),藿香(味辛性溫,一兩),大黃(味苦性寒,一兩),將以上食材磨成粉末,製成藥丸。用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