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十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8)

1. 治痘疹方

治痘之初動所發,頭疼身熱,鼻塞口渴,症似傷寒,是否未明。先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托中氣,川芎理血兼止頭疼,桔梗利肺氣以疏鼻塞,天花粉止渴退熱。

白話文:

治療痘痘初期發作時,如果出現頭痛、發熱、鼻塞、口渴,症狀類似傷寒,但又不明確,可以先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來補益中氣,川芎理血兼治頭痛,桔梗宣暢肺氣,疏通鼻塞,天花粉止渴降熱。

人參(甘溫,一錢),白朮(苦甘溫,八分),茯苓(甘淡平,七分),炙草(甘溫,三分),桔梗(苦甘溫,七分),天花粉(苦甘寒,七分),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甘、溫,1錢),白朮(苦、甘、溫,8分),茯苓(甘、淡、平,7分),炙甘草(甘、溫,3分),桔梗(苦、甘、溫,7分),天花粉(苦、甘、寒,7分),加水煎煮後服用。

治痘初動,發熱三五日,未見紅點,痰壅咳嗽。用人參、茯苓補托中氣,木香陳皮調諸滯氣,葛根、紫蘇發表,桔梗利肺氣,佐枳殼前胡半夏、豁痰。

白話文:

治療痘痘剛發作的時候,發熱三五天,還沒看到紅點,痰液堵塞導致咳嗽。

使用人參、茯苓補益中氣,木香、陳皮調理各種滯氣,葛根、紫蘇發散表邪,桔梗通利肺氣。再輔助使用枳殼、前胡、半夏來化痰。

人參(甘溫,一錢),茯苓(甘淡平,八分),木香(苦辛溫,二分),陳皮(辛溫,三分),葛根(苦辛涼,五分),紫蘇(辛溫,四分),桔梗(苦辛溫,五分),枳殼(辛溫,三分),前胡(苦寒,五分),半夏(辛涼,三分),姜三片,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甜、溫和,一錢),茯苓(甜、淡、平,八分),木香(苦、辛、溫,二分),陳皮(辛、溫,三分),葛根(苦、辛、涼,五分),紫蘇(辛、溫,四分),桔梗(苦、辛、溫,五分),枳殼(辛、溫,三分),前胡(苦、寒,五分),半夏(辛、涼,三分),姜三片,加水煎服。

或問:此方中何多用木香等辛散之藥?蓋痘毒怫鬱於內,不得疏越,是以用諸辛之劑劫而開之,使怫鬱之毒服此而發表於外也。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這個方子裡用了這麼多辛溫發散的藥物,如木香等?因為痘瘡毒邪鬱積在體內,不能疏通宣洩,所以用這些辛溫的藥物來驅散開鬱,讓鬱積的毒邪從體內發散出來。

治痘疹發熱,多日不見報點。此乃表實衛毒不得外泄,法當發表疏熱。故用葛根發表,升麻解熱毒,白芍養血,甘草和中。

白話文:

治療長痘痘發燒,好幾天都沒有好轉的跡象。這種情況是表層實熱,邪毒被阻不能排出體外,治療方法應是發散表邪、疏熱解毒。因此使用葛根發汗解表,升麻疏熱解毒,白芍養血和營,甘草調和中氣。

葛根(苦甘涼),升麻(苦寒),白芍(酸寒),甘草(甘溫),溫服。

六君子湯

治痘欲出不出,此乃氣虛不能發郁毒之故。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以補氣,砂仁橘紅以散鬱滯。

白話文:

治療即將長出但遲遲不冒出來的痘痘,原因在於氣虛導致毒無法發散。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來補氣,砂仁、橘紅來散去堵塞。

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茯苓(甘淡平,八分),甘草(甘溫,五分),砂仁(苦辛溫,四分),橘紅(苦辛溫,七分),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溫和甘甜,二錢),白朮(微苦甘甜溫和,一錢),茯苓(甘淡平衡,八分),甘草(溫和甘甜,五分),砂仁(微苦辛溫,四分),橘皮(微苦辛溫,七分),以水煎服。

治痘瘡欲出未出,挾寒吐利。法當散寒理熱。是以用乾薑厚朴等疏郁散寒以止嘔吐,白朮、甘草等健脾勝濕以止瀉利。

白話文:

對於痘瘡即將發作但尚未出現的情況,若同時伴有嘔吐和腹瀉,則應散寒化熱。因此,使用乾薑、厚朴等藥材疏散鬱結、散寒以止吐,再用白朮、甘草等藥材健脾化濕以止瀉。

厚朴(薑汁炒,一錢),乾薑(苦辛熱,炒,四分),白朮(苦甘溫,二錢),炙草(甘溫,五分),姜三片,水煎溫服。

白話文:

厚朴(用薑汁炒過,一錢重),乾薑(辛熱,炒過,四分重),白朮(甘溫,二錢重),炙草(甘溫,五分重),薑三片,用清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治痘出咳嗽不已。此乃肺虛,為痘毒乘之所致。法宜補肺清毒。是以用黃耆補肺,牛蒡子解毒,阿膠馬兜鈴杏仁等潤肺止嗽,炙草、糯米等補中益氣。(一本有桔梗。)

白話文:

治療痘瘡時出現持續咳嗽。這是由於肺氣虛弱,使痘毒趁虛而入所致。方法應該補肺清毒。因此使用黃耆補肺,牛蒡子解毒,阿膠、馬兜鈴、杏仁等滋潤肺部止咳,炙草、糯米等補益中氣。(有些版本還有桔梗。)

黃耆(甘溫,一錢),牛蒡(苦辛溫,一錢),阿膠(甘平,七分),馬兜鈴(辛平,五分),杏仁(辛溫,五分),糯米(甘溫,一錢),炙草(甘溫,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黃耆(味道甘甜,性質溫和,一錢)

牛蒡(味道苦辣,性質溫和,一錢)

阿膠(味道甘甜,性質平淡,七分)

馬兜鈴(味道辛辣,性質平淡,五分)

杏仁(味道辛辣,性質溫和,五分)

糯米(味道甘甜,性質溫和,一錢)

炙草(味道甘甜,性質溫和,五分)

將上述藥材用適量的水煎煮服用。

治痘瘡表虛感寒。法當實表散風。是以用黃耆實表,白芍養血,防風荊芥穗散風,地骨皮、鼠黏子解毒。

白話文:

治療痘瘡時如果表氣虛寒,應採取補強表氣、驅散風寒的方法。因此藥方使用黃耆來補強表氣,白芍來養血,防風和荊芥來驅散風寒,地骨皮和鼠黏子來解毒。

黃耆(甘溫,八分),白芍(苦酸寒,八分),防風(辛溫,七分),荊芥穗(辛涼,五分),地骨皮(苦寒,七分),鼠黏子(辛溫,七分),水煎服。

白話文:

黃耆(溫和甘甜,八分)

白芍(苦酸涼,八分)

防風(辛辣溫和,七分)

荊芥穗(辛辣涼,五分)

地骨皮(苦涼,七分)

鼠黏子(辛辣溫和,七分)

用水煎服

治痘毒內盛,肚腹膨脹,大便秘結不通,此乃熱毒燥血所致。法當解熱潤燥。是以用黃連解熱毒,當歸理血潤燥,大黃通秘結以下實熱,甘草和藥緩中。

白話文:

治療痘痘發作、肚子脹氣、大便不通暢,這些都是體內熱毒太盛造成的。治療方法就是要清熱潤燥。

因此,可以:

  • 使用黃連來清熱解毒
  • 使用當歸來調理血氣、滋潤乾燥
  • 使用大黃來通便排毒、清熱
  • 使用甘草來調和藥性、緩解腹痛

當歸(辛甘溫,一兩),黃連(苦寒,五錢),大黃(苦寒,五錢),甘草(甘寒,五錢),為末,外以當歸五兩熬膏,為丸桐子大,三歲以下十丸,五歲以上二十丸,食前清茶送下,取利為度。

白話文:

當歸(辛甘溫,6克),黃連(苦寒,3克),大黃(苦寒,3克),甘草(甘寒,3克),研磨成粉。另用當歸(30克)熬製成膏狀。

將粉末與膏狀當歸混合,製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劑。三歲以下兒童每次服用 10 丸,五歲以上兒童每次服用 20 丸。於飯前用清茶送服,以有利於藥效發揮為原則。

治痘內郁,氣血不充,不能引導外出。理直補益氣血,疏越痘毒。是以用參、耆、甘草等補氣,歸、芍、白芷等養血,桔梗、桂心、防風、厚朴等諸辛味導行郁毒,發越於外。

白話文:

治療痘痘時,發現內部鬱結,氣血不足,無法將毒素引發出來。因此需要先理順氣血,補足氣血,疏通痘毒。因此使用參、耆、甘草等藥材來補氣,歸、芍、白芷等藥材來養血,桔梗、桂心、防風、厚朴等辛味藥材來疏導鬱結的毒素,將毒素發散到體外。

人參(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二錢),甘草(甘溫,五分),當歸(辛溫,錢半),川芎(辛溫,七分),白芷(辛溫,六分),桂心(辛甘熱,五分),桔梗(辛溫,七分),防風(辛溫,七分),厚朴(辛溫,七分),水煎服,為末酒調更妙。

白話文:

人參(味甘性溫,二錢),黃耆(味甘性溫,二錢),甘草(味甘性溫,五分),當歸(味辛性溫,錢半),川芎(味辛性溫,七分),白芷(味辛性溫,六分),桂心(味辛甘性熱,五分),桔梗(味辛性溫,七分),防風(味辛性溫,七分),厚朴(味辛性溫,七分)。

用這些藥材水煎服,研磨成粉末後用酒調服,效果更好。

治痘疹小便秘塞不通,此乃熱氣壅結所致。法當解毒清熱。故用連翹黃芩紫草、蟬退以解熱毒,防風、荊芥發越痘毒,歸、芍理血,車前木通瞿麥滑石利竅通小便以瀉熱,甘草緩急和中。

白話文:

治療青春痘和輕微便祕,這是因為體內熱氣鬱積所導致的。採用清熱解毒的方法。因此使用連翹、黃芩、紫草、蟬退來清熱解毒,防風、荊芥發散痘毒,歸尾、芍藥調和氣血,車前、木通、瞿麥、滑石通利小便,以排出體熱,甘草緩解急症,調和脾胃。

連翹(苦寒,一錢),黃芩(苦寒,一錢),紫草(苦辛寒,八分),柴胡(苦寒,七分),蟬退(甘鹹寒,七分),防風(辛溫,八分),荊芥(辛涼,八分),川歸(甘溫,六分),白芍(苦酸寒,七分),車前子(鹹寒,六分),木通(甘淡平,六分),滑石(甘寒,一錢),瞿麥(苦辛寒,六分),甘草(甘寒,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材料:

  • 連翹(苦寒)1錢
  • 黃芩(苦寒)1錢
  • 紫草(苦辛寒)8分
  • 柴胡(苦寒)7分
  • 蟬脫殼(甘鹹寒)7分
  • 防風(辛溫)8分
  • 荊芥(辛涼)8分
  • 川芎(甘溫)6分
  • 白芍(苦酸寒)7分
  • 車前子(鹹寒)6分
  • 木通(甘淡平)6分
  • 滑石(甘寒)1錢
  • 瞿麥(苦辛寒)6分
  • 甘草(甘寒)5分

用法:

用水煎煮成藥汁服用。

荊芥防風甘草湯

治痘壅鬱而出不快。經云:辛以散之。故用防風、荊芥、薄荷諸辛涼發越痘氣於外,牛蒡子以解痘毒,甘草和藥。

白話文:

治療痘痘堵塞、發不出來。醫書中說:用辛味藥物來宣散。因此使用防風、荊芥、薄荷等辛涼藥物發散痘痘的毒氣,牛蒡子來解毒,甘草來調和藥性。

荊芥(辛涼),防風(辛溫),牛蒡(苦辛涼),甘草(甘溫),煎服。

又方

治痘疹頭面之分稠密。法當補養正氣以清熱毒。是以用人參、甘草補托元氣,升麻、犀角射干、黃芩等清毒。

白話文:

對於長滿痘痘的臉部和頭部,治療方法應該是補養正氣,以清除熱毒。因此,使用人參和甘草來補託元氣,升麻、犀角、射干和黃芩等藥材則用於清毒。

人參(甘溫,二錢),甘草(甘溫,七分),升麻(苦寒,一錢),犀角(酸甘寒,一錢),射干(苦辛寒,七分),黃芩(苦寒,七分),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甘味、溫性,二錢)

甘草(甘味、溫性,七分)

升麻(苦味、寒性,一錢)

犀角(酸味、甘味、寒性,一錢)

射干(苦味、辛味、寒性,七分)

黃芩(苦味、寒性,七分)

將以上藥材加入水中煎煮後服用。

治痘稠密搐躁,此乃熱毒太甚。法當調血清熱。故用生地、赤芍涼血,犀角、丹皮清熱。

白話文:

治療痘痘密集且伴隨煩躁不安,這是因為熱毒過於嚴重。方法應當是調理氣血和清熱。所以用生地黃和赤芍藥來涼血,犀角和丹皮來清熱。

生地(甘寒,一錢),赤芍(酸寒,七分),犀角(甘鹹寒,一錢),丹皮(辛寒,七分),水煎服。如熱甚,加黃芩。

白話文:

生地黃(甘味寒性,一錢),赤芍藥(酸味寒性,七分),犀牛角(甘鹹味寒性,一錢),丹皮(辛味寒性,七分),用煎煮後的藥液來服用。如果熱症很嚴重,加入黃芩。

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痘疹欲出不出。法當補中散寒。故用參、朮、甘草補托元氣,佐乾薑以散寒。

人參(甘溫),白朮(甘溫),炙草(甘溫),乾薑(辛熱,炒),煎服。

解毒丸

治症同犀角地黃湯。經云:寒可勝熱。是以用寒水石青黛石膏以解熱毒。

白話文:

治療的症狀與犀角地黃湯相同。經典中記載:「寒可以勝過熱」。因此使用寒水石、青黛、石膏來解除熱毒。

寒水石(甘寒),青黛(苦辛寒),石膏(辛甘寒),各等分為末,湯浸蒸餅丸。芡實大,冷薑湯化下一丸或二丸。

白話文:

寒水石(味甘、性寒)、青黛(味苦辛、性寒)、石膏(味辛甘、性寒),各取等量研成細末,用熱水浸泡蒸餅丸,做成粟米粒大小的藥丸。用冷薑湯送服一丸或兩丸。

治痘疹躁亂,譫語驚悸。此乃心經蘊熱所致。法當疏散心經鬱熱。是以用豬心血為心經引使,梅花腦子以散心經鬱熱。

白話文:

治療痘痘、心煩意亂、胡言亂語、驚悸不安的症狀。這是由於心經蘊積熱氣所導致。治療方法應疏散心經鬱熱。因此,使用豬心血作為心經引導藥,梅花腦子用於驅散心經鬱熱。

豬心血(酸鹹平),腦子(辛涼,一錢),為末,用豬心血為丸綠豆大,每以井花水,或薄荷湯化下一丸。

白話文:

豬心血(性質酸鹹,平性)和腦子(性質辛涼,一錢重)研成粉末。用豬心血把粉末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用井水或薄荷湯沖服一丸。

歸芎湯

治痘色不紅,乃血虛之故。理當調血為主。是以用當歸、川芎補血。

當歸(辛甘溫,四餞),川芎(辛溫,二錢),水煎服。

紫草木香湯

治痘出不快,大便瀉。此由中氣血敗所致。法當補中益氣為本,消導痘毒為標。是以用茯苓、白朮、炙草補中止瀉,木香行滯氣,紫草以解痘毒。

白話文:

痘痘遲遲不出,又拉肚子。這是因為體內氣血虛弱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應以補氣為基礎、清除痘毒為目標。因此,使用茯苓、白朮、炙甘草來補中止瀉,用木香來疏通氣滯,用紫草來清除痘毒。

白朮(苦甘溫,二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木香(辛溫,三分),紫草(苦辛寒,七錢),水煎服。

白話文:

白朮(苦味甘甜,溫和,二錢)

茯苓(甘味淡而平淡,一錢)

炙草(甘味溫和,五分)

木香(辛辣溫和,三分)

紫草(苦味辛辣,寒涼,七錢)

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治痘毒大盛,正氣不足,難以任受。法當補正氣解熱毒,是以人參補正氣,升麻、犀角、射干、黃芩以解熱毒,甘草和藥補中。

白話文:

治療痘痘發作嚴重,正氣不足,無法抵擋。方法應當補正氣和化解熱毒,因此用人參補正氣,升麻、犀角、射干、黃芩化解熱毒,甘草調和藥性。

人參(甘溫,二錢),升麻(苦寒,一錢),犀角(甘酸寒,一錢),黃芩(苦寒,七分),射干(苦辛溫,七分),甘草(甘溫,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甜溫,二錢),升麻(苦涼,一錢),犀角(甜酸涼,一錢),黃芩(苦涼,七分),射干(苦辛溫,七分),甘草(甜溫,五分),用清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