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實在易》~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傷寒

桂枝,治傷風自汗,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等症(凡《傷寒論》、《金匱》、《千金》、《外臺》、《聖濟方》俱改為小劑,以便時用,下仿此。)

桂枝白芍生薑(各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四枚)

水煎服,啜熱粥,覆取微汗,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薑、桂、甘草、大棗之辛甘以補陽,芍藥、大棗、甘草之苦甘以補陰,是補劑非汗劑也。妙在服後,溫啜粥,取穀氣勝邪以為汗,則汗不受傷,則絕無變症之患。無論四時、南北、老幼、強弱,皆可服之。

麻黃,治傷寒中風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痛、項強、無汗而喘等證。

麻黃(去根節三錢),桂枝(二錢),炙草(一錢),杏仁(二十四粒)

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沫,入諸藥同煮至八分,溫服,覆取微汗,不啜粥,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麻杏從表以發表;桂甘從肌以達表;不啜粥者,恐其逗留麻黃之性,發汗太過也。

升麻葛根湯(錢仲陽),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疫疾。

升麻(三錢),葛根,白芍(各二錢),炙草(一錢)加姜煎。

愚以此方葛根可用三、四錢,升麻只用一錢許,加川芎白芷、紫蘇、黃芩石膏之類俱可加入。

此方非《傷寒論》陽明證之正方也。但就表證而論,陽明以肌肉為表,與太陽不同,故取葛根以清肌肉之熱為君,亦不啜粥者,恐胃得補而增熱也。

按:陽明證,《內經》以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為提綱,仲景以胃家實為提綱。前聖後聖,立說不同,或從宋人用升麻葛根湯,是宗《內經》經氣之傳以為治也。但葛根非陽明正藥,以其宣肌絡,除大熱,取陽明主肌肉而蒸蒸發熱之義也。《傷寒論》入手,有用桂枝湯,麻黃湯法,卻無用葛根法,而傳為白虎證,以及承氣證,古今之治法一轍也。

小柴胡湯(方見下),治少陽病,脅痛,目眩,耳聾,口苦,寒熱往來,嘔吐等症。此方《傷寒論》以太陽病邪氣欲從少陽而出,取之以助樞轉也。然正少陽症,亦不外此方,蓋以少陽主樞,柴胡為轉樞之神品,切勿以發汗誣之。

按:頭為諸陽之會,傷寒中風陽證,必有頭痛。《經》云: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列下項,循肩膊由夾脊,抵腰中,故太陽頭痛,腦痛而連項脊也。陽明之脈,起於鼻,絡於目,交額中,故陽明頭痛,額痛而連面目也。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少陽頭痛,耳前後痛,上連頭角也。

2. 感冒

加味香蘇飲,治四時感冒風寒。

紫蘇葉(三錢),香附(二錢研),陳皮川芎蔓荊子防風秦艽荊芥(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生薑五片,蔥白五根,水二杯半,煎八分溫服,覆取微汗。如傷風自汗,去蔥白、荊芥,加大棗二枚,一日夜作兩服。此方代桂枝湯麻黃湯,時人喜其平穩。

3. 瘧疾

大棗(見下痰飲)

平胃散(見傷食)

小柴胡湯,治脅痛,口苦,耳聾,咽乾,痛在側,呃逆,寒熱往來等證。

柴胡(四錢),人參黃芩生薑,炙草(各一錢五分),大棗(二枚),半夏(洗,二錢五分)

水四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至八分,溫服,日夜作三服。

六君子湯,治脾虛痰盛,為溫補之良藥。

人參,白朮茯苓,半夏(各二錢),陳皮,炙草(各一錢)

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補中益氣湯

黃耆(二錢蜜炙),人參,白朮,當歸,陳皮,甘草(各一錢),川升麻,柴胡(各三分)

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

腎氣丸(見下痰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