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惡寒證六

【歌】惡寒由是六陽虛,振慄憎寒火有餘。外感脈浮頭項痛,肺虛灑淅更何疑。

【論】夫惡寒,有陽虛腠理疏泄,不任風寒,必自汗多也。有火盛甚,反兼水化制之,故振慄惡寒也。有外感風寒之邪,則有表證,脈浮,頭痛,發熱。有肺受火克,虛而失所司,則灑淅惡寒也。有表氣虛不能固腠理,或汗多故也。仲景云:發熱惡寒,發於陽也;無熱惡寒,發於陰也。此陰陽虛實之理,判然明矣。

表虛

表虛必自汗多,惡寒者,桂枝。汗多,表虛不能護衛,脈弱惡風寒,黃耆建中湯

桂枝

桂枝(上),芍藥(中),甘草(下)

上,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盞,煎至一盞,稍溫服。

小建中湯

即桂枝湯加飴糖一合。

黃耆建中湯

即小建中湯加黃耆等分。

陽虛

陽虛不任風寒,體弱脈虛而惡寒者,四君子湯倍加黃耆、桂枝。虛甚者,再加熟附子二、三片,或黃耆建中湯加附子。

君子湯(方見脾胃條。)

火盛

火盛甚者,反惡寒,非寒也,乃亢極反兼水化。制之,四物湯加黃耆、黃柏黃連,火降寒自已。

四物湯(方見血證條。)

衛不和

氣為衛,主衛護皮毛,溫分肉,實腠理。衛不和,則腠理不固而惡寒者,調中益氣湯倍加黃耆、桂枝。

調中益氣湯(方見氣證條。)

外感

外感風寒,無汗,發熱惡寒,麻黃。有汗,惡風,桂枝湯。平時感寒邪,惡寒發熱者,香蘇散

麻黃湯(方見發熱條。)

香蘇散

香附(上),蘇葉(上),陳皮(中),甘草(下)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二盞,煎八分,熱服。

川芎白芷,名芎芷香蘇散

肺病

肺受火邪而失所司,不能固腠理,灑淅惡寒者,甘桔湯加酒黃芩、山梔、麥門冬五味子酸棗仁

甘桔湯

甘草,桔梗(等分)

上,用水煎服。

2. 傷風證七

【歌】頭疼聲重外傷風,咳嗽憎寒鼻不通。若是重衣兼厚被,肺因壅熱內生風。

【論】肺主皮毛,司腠理開闔。然氣衛於外,雖有風寒,不能為害。若元氣稍虛,不能衛護皮毛,則腠理疏泄,風邪因得而侵之,內舍於肺。故頭疼聲重,鼻塞流涕,憎寒壯熱,咳嗽咽乾之證現焉,此外因於風也。若平素內火熾盛,乘克肺金,或因重衣厚被,壅熱於上,熱極則生風,亦有聲重鼻塞,咳嗽咽乾,音啞之形證焉,此非外來之風,內因也。因外感者,以辛涼、辛溫之劑發散之。

因內受者,火甚生風也,以涼、寒苦,兼升散之劑解之,不可執一治也。

外感

外感風邪,皮毛腠理先受,內舍於肺。風邪束於外,內熱不泄,上炎於肺。故鼻塞聲重,頭目不清而痛,咳嗽流涕,惡風,輕則參蘇飲,重則十神湯。寒月無汗用麻黃,有汗桂枝

參蘇飲

治感冒風寒,胸脅滿悶,咳嗽頭疼,身重吐痰,或中脘停痰,憎寒壯熱,狀如傷寒,用此湯。

人參(上),蘇葉(上),枳殼(中),桔梗(中),陳皮(中),前胡(中),半夏(下),甘草(下),木香(中),茯苓(中)

上,用姜三片,水煎服。

天寒感冒,惡寒無汗,鼻塞聲重,咳嗽者,加麻黃杏仁金沸草汗之。若天氣和暖,傷風咳嗽有痰者,去木香,加桑白皮、杏仁。內有痰熱,加片芩。若胸滿痰多者,加栝蔞仁、貝母,去半夏。若痰唾如膠者,加金沸草。若氣急,喘不止者,加貝母、蘇子、杏仁、五味子,去蘇葉。

肺寒咳嗽,加乾薑、五味子。若熱咳嗽,加片芩、麥冬、荊芥,去半夏、木香。若心下痞滿而嗽,加枳實黃連。若胸中煩熱,或停滯酒不散,或嘈雜噁心,亦加黃連、枳實,再加乾葛、陳皮、烏梅,去木香、蘇葉。煩躁不寧,加辰砂。表有熱,加柴胡。里有熱,加芩、連。

頭痛、咳嗽加細辛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或欲出疹。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並皆治之。

川芎(一錢),甘草(炙,七分),麻黃(一錢),乾葛(一錢),蘇葉(一錢),升麻(一錢),赤芍藥(八分),白芷(一錢),陳皮(一錢),香附(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

如發熱頭痛,加連須蔥白。中滿氣實,加枳殼、桔梗。天氣和暖,加黃芩,去麻黃。

麻黃湯(方見發熱條。)

桂枝湯(方見惡寒條。)

內受

上焦原有痰火熾盛,肺為火爍,又因衣被厚重,上焦熱壅,肺經受傷,雖無外邪,風熱內盛。亦有鼻塞聲重,音啞,頭目不清,鼻流清涕,咳嗽之證,防風通聖散消風百解散主之。

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條。)

消風百解散

荊芥(上),白芷(中),陳皮(上,去白),麻黃(中,去節),蒼朮(中),甘草(下)

上,用蔥白、生薑煎服。

如咳嗽,加烏梅。

川芎茶調散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重,鼻塞聲壅及偏正頭疼。

薄荷(上),川芎(次),羌活(中),甘草(中),白芷(中),防風(下),荊芥(次)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頭痛,倍川芎、羌活,加細辛。咳嗽痰多,加前胡、金沸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