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十一(附余)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附余) (2)

1. 病家須知

(潘之淇著)

一、養神明。凡人一身精血從氣,氣從神。神者,精氣之母也。禮曰:有疾。疾者齋,養者皆齋。齋也者,清明之至也。心不苟慮,身不苟動,志一氣應,達乎神明,所以理陰陽而迎天庥也。肝主仁。心主禮,肺主義,腎主智,脾主信,性情之宅也。是故卻病法有曰:靜坐觀空,覺四大皆從假合,此上之上者也。

又曰:常將不如我者,巧自寬解。萬事到來,以死譬之。庶亦心安意定,清虛日來。又曰:時請高明親友,講開懷出世之事,亦足以盪滌煩襟,開發志意。若夫愁思縷結,則神鬱於內。內而不出,為滯為幽。暴怒炎攻,則氣衝於上。上而不下,為張為蹶。又或棲棲身後,盼盼妻孥,視眼前一切可欣可喜。

難割難捨之物,繫戀不已,營度不休,未有不至於傷生殞命者也。試想到傷生殞命時,那一人能替得我,那一物能將得去耶。蘇東坡曰: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此真病人一服清涼散也。

一、防邪物。房室不遠,則耗其精。勞動不戒,則耗其力。言語不省,則耗其氣,此邪之自內受者也。起居不謹則風露侵,飲食不節則腸胃損,此邪之自外入者也。健人有此,不免於病,況病者而可以益之毒乎。然病人性情多恣,稍不當意,忿悁意生。父母妻子懼其拂也而任之。

偏於數事,多所違犯。故病者不可自輕其生,而侍病者尤不可不慎防密攝,事事留心。若縱其所欲,未有不至於壞者。慎之慎之。

一、戒諱疾。《醫家四要》曰:望、聞、問、切,猶人之有四肢也。一肢廢,不成其為人。一要缺,不成其為醫。然必先望、先聞而後切者,所重有甚於切也。乃病家不知此理,往往秘其所患,以俟醫之先言,即以驗醫之能否。豈知病固有證似脈同,而所患大相刺謬。若不先言明白,猝持氣口,其何能中?昔丹溪有叔祖,年七十,患泄瀉,脈澀而帶弦,詢其喜食鯉魚,遂以茱萸、陳皮生薑、砂糖等藥,探吐膠痰而瀉止。又有鄰人素患疳瘡。

夏初泄瀉,脈亦澀而弦。丹溪曰:此下疳之重者,與當歸蘆薈丸去麝,四劑而瀉止。此兩人證似脈同而治之迥別者,以其問之詳,言之明也。又如其人,或先貴後賤,或先貧後富,暴樂暴苦,始樂後苦,及所思所喜,所惡所欲,所疑所懼之云何。其始病所傷所感,所起所在之云何。

以至病體日逐轉變之情形,病後所服藥餌之違合,必詳言之,則切脈自無疑惑,投劑便可奏功。若種種諱忌不言,而懵然伸臂授醫,使其倖邀射覆之一中,是直以性命為戲也。王海藏曰:常人求診,拱默惟令切脈。殊不知氣血附於經絡,熱則脈疾,寒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

若得病之因與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之乎?蘇東坡曰:吾疾必盡告醫者,使胸中瞭然,然後診脈,疑似不能惑也。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兩翁真高明之見也,病家不可不知。

一、謹微疾。凡服藥於微,則其病易療。若過半而治療者,什三矣。過七八而治療者,什不得一矣。昔齊中尉潘滿如小腹痛,倉公診曰:病得之酒且內。中尉不復自止於內。二十八日,當溲血而死。居二十五日,果溲血,三日死。王仲宣年二十。仲景謂之曰:君有病,四十歲當眉落,半年而死。

五石湯令服,可免。居數日,復問之。詭云:已服湯。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後至期果如其言,眉落而死。今人染病在身,不自珍惜,罔遵醫戒,忽略初機。直至深重,乃始張惶,卒以喪亡而不救。噫!晚矣。

一、慎藥石。病家有三種陋習。一者聽信師巫,廣行殺戮,禱賽鬼神,而醫藥反若可緩,煎調漫托匪人。二者不明藥理,旦暮更醫,致使源流不清,臧否淆溷,亂投雜劑,罔知適從。三者自命知醫,膠持意見,妄為加減,以掣醫人之肘。有此三弊,雖倉扁無以見其能矣。善養者知之。

2. 尊生十二鑑

(楫著)

遠房室

經脈篇云:人始生,先成精。又上古天真論為《素問》首篇,亦單說得一精字。蓋精者,先天之胚胎,生生之種子也。故欲修長年,必先遠色,矧病者乎。病既因虛致邪,務宜堅城卻寇。

寡嗜欲

嗜欲不滿,心無寧時。損耗精神,莫此為甚。人非木石,安能絕無。簡而寡之,斯為得矣。

斷思想

思想無窮,神結於內。展轉勿置,煩由以生。時日未覺,久則暗損氣血多矣。亟宜斬絕。

消暴怒

《內經》云:怒則氣上。上而不下,病從生矣。甚有嘔血者,痰塞僕蹶者,皆氣上不下故耳。能臨事顧身,怒將潛滅。

戒勞動

動而生陽,勉力動之成火矣。故勞字上從火,下從力。動亦從力、從重,非重力不能動也。勞動,則氣火煩沸,諸火上騰,病變不出。而素有火疾者,更為甚焉。惟靜逸為對治之法。

省言語

言由心發。既發於心,則恐其錯誤,未免煩費吾心,細為檢點。又人之一言一語,必由呼吸而出。費心損神,呼吸損氣。神氣兩虧,於人何益?

慎起居

起居者何,一切行住坐臥,早起晚息也。慎起居者何,言一切行住坐臥,早起晚息間,謹而慎之。勿使風寒暑濕之邪,乘虛侵襲。而病中尤當防備,要令我城堅固,莫教圍寇益兵。

勿迎送

迎送勞形。周全於迎送之間,則勞神矣。諒我病夫,雖禮可廢。

節飲食

飲食賴以養生。而養生中,有戕生者。故生氣通天論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傷者,言其偏勝也。五味且不可偏,而乃有偏於涼冷,偏於炙煿,偏於膏粱,偏於曲糵者。漸令濕熱垢膩,久積腸胃。一旦發為瘡瘍疔毒,痰火癰疽,種種惡疾,必不能免。人又何苦取一時之快,而博他日之大不快也。愚哉!

檢藥石

藥石聽醫,吾何以檢之哉?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棄之。善與不善,評之於理而已。更有效醫自試,君佐妄施,致令輕者困,重者篤。忽於入口,遺而噬臍,愚之甚矣。

修德行

古語云:人有善念,天必從之。故國有災異,君惟修德,可以弭之。是君一身修德,即能蔭庇一國,而人一心修德,豈不能獲免己身。所謂修德者何,即懺悔改過也。要在掃除舊習,頓悟昨非,束步繩趨,兢時惕日,如此不輟,如此終身,是之謂真懺悔,真改過也。天意自然向注,凶眚自然潛消。若急來抱佛腳,上岸討行李,試問頭上翁,已早知之矣。

明用度

諺言黃白為世間活寶。寶固不可浪費,活豈教人死守乎。有等家富矣,而貧狀浮面,窮語掛唇,惟利是圖,卑汙不顧。詎知此生之光景有限,饒君粟貫陳紅,究竟來一樣耳。較彼處貧安,隨分樂者,果孰得孰失乎?噫!良可悲也。

閩李廉泉者,商吾淅。戊辰正月,忽中風昏憒。延醫治療,至四月不愈。召余診。余與藥,復諄諄戒忌。逾月,復不減。詢知其以余所囑戒忌者,竟忘矣。因命筆書調攝事宜十二則,令置座右。不月而李疾頓愈。是知調攝力勝吾籠中物百倍,敢梓傳為病家一助云。

寇宗奭曰: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謹此五者,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此謂矣。

寇宗奭曰: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才失將護,便至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患須在閒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

朱丹溪曰: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是故已病而求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慮而預防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食治通說》云:燕居暇日,何所用心。善養形神,周防疾患。常存謹畏,無失調將。食飲之間,最為急務。安危所繫,智力可分。與其畏病而求醫,孰若明理以自求。與其有病而治以藥,孰若抑情而預治。情斯可抑,理亦自明。能任理而不任情,則所養可謂善養者矣。防患卻病之要,其在茲乎。

寇宗奭曰:夫用藥如用刑。刑不可誤,誤即幹人命,用藥亦然。一誤,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成然後議定,議定然後書罪。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故須如此詳謹。今醫人才到病家,便以所見用藥。若高醫識病知脈,藥又相當,如此即應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亂投湯劑,逡巡便至困危。

如此殺人,何太容易。世間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擇醫,平日未嘗留心於醫術也。可不懼哉。

《物理論》曰: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節。原疾診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豈區區俗學者能之哉。

陶弘景曰:醫貴有恆,不可權飾妄造。所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九折臂者,乃成良醫,蓋謂藥功積深故也。今之承藉者,多恃炫名價,不能精心研習,虛傳聲美。京邑諸人,皆尚聲譽,不取實學,聞風兢往。自有新學該明,而名稱未播貴勝,以為始習,多不信用。委命虛名,良可惜也。

吳球曰:西鄉一人患病,久慕城間名醫,輿迎治病。因事絆,不得親行,遂令伊兄前去。患者不樂,服藥無效,遂送歸。仍請本醫。至途遇兄,詢其病源。兄曰:某病,某脈,用某藥,今在此囊中。遂將藥帶至病家。病者聞至,遂有喜色。診脈後,竟將前藥煎與服之。病者曰:此藥氣味與前者大不相同。

須臾問曰:何如?答曰:稍可。次日又進,其病瘳矣。籲!藥一也,其氣味異焉,蓋其人疑心故耳。

宋景濂贈鄭院判序云:有其術而無所於用,值可用之機而人不能任之。欲望其以有成者,百家之所難也,惟醫為甚。扁鵲、華佗,天下固不常有也。使有之而值淺易之疾。遇難語之人,上之不足展吾術,次之不能從吾所欲為。法宜針而責我以砭,法宜實而命我以虛。乖迕拘執,卒之與恆醫無異。

是豈醫之罪哉?勢使然也。誠有善任人者,惟吾所用而不較,期以成效而不泥於私謀,人人皆可得而勉矣。故疾有死於過愛而生於達理。過愛者,恐其危而不肯任人。達理者,知非己之所能為,則信人而求其成效。其達者,乃所以生之,而愛乃所以殺之也。若福建承宣布政使陳君彥銘,其達理者歟。

陳君之妻,偶得寒疾,羸弱已甚,徵太醫院判官鄭某治之。鄭請曰:愈否在我,幸無撓我。陳君許諾。鄭君乃視脈而療之。或謂藥性與疾戾,以語懾陳君。君不聽,任之不變。已而果愈。陳君出金帛謝之。鄭君辭曰:子善任吾故爾。使子不我任而自用,雖欲愈,可得耶?

孫真人曰:世間凡有病人親朋、故舊,交遊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事,未讀一方,自誇了了,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言是虛,或言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蟲,或云是水,或云是痰。紛紛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不知孰是,遷延未就。時不待人,歘然致禍,各自散走。

是病先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病深淺,探賾方書,博覽古今,事事明解者看病。不爾,大誤人事。

《見聞搜玉》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無,斯為聖人。節而不縱,可謂賢人。縱而不節,是為下愚。蓋殺生以資口腹,淫欲以喪天真,二者更相助法。因美飲食,則血氣盛。血氣盛,則淫欲多。淫欲多,則反損血氣。血氣損,則又賴飲食以資補。是二者更相造罪也。

若欲省口腹,先節淫欲。若能節淫欲,即可省口腹,此乃安身延年之道。若縱之,則人生受用之數有限,限盡則早終矣。

徐真甫云:愚見患者小愈,胃氣才回,咸謂以為能食者不死,率意恣欲,妄投厚味,惟其不嗜勝人為憂。噫!弗思甚也。殊不悟厚味遂邪。古人攝養,每以寡嗜欲,薄滋味為先。況病人傷敗之際,而又重傷,其不危殆者寡矣。又見久病之人少愈,而目尚昏,腰尚重痛,謂病久鬱抑,精閉不通,率爾入房,以疏鬱結。

往三行而病遽起,反至不救者多矣。飲食不節,反輕為重,反安為危者,歷歷有之。此天下之通弊,惟賢者知之。

《本草衍義》云:身以安樂為本,安樂以保養為本。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攝生之道,無逮於此。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憺虛無,雜事全真,內外無寄。

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元一之本根,固歸真之精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得宜,溫涼合度,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

和氣湯,專治一切客風怒氣、怨氣、抑鬱不平之氣。先用一忍字,後用一忘字。

上二味和勻,不語唾送下。服後更飲醇酒五、七杯,使熏然半酣尤佳。

快活無憂散,除煩惱,斷妄想。

上二味等,研為極細末,用清淨湯調服。凡合此藥,先要灑掃一淨室。窗欞虛朗,前列小檻,栽花種竹,貯水養魚。室中設一幾、一榻、一蒲團。每跏趺靜坐,瞑目調息,將前藥服之。至三炷香久,任意所適,或散步空庭,吟弄風月,或展玩法帖名畫,或歌古詩二、三首。倦則啜苦茗一甌,就枕偃息。

久之,覺神清氣爽,天君泰然,不知人間有煩惱,不見我心有妄想,斯則效可睹矣。

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愚人所自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藥,但知愛精節情,亦得一、二百年壽也。

《吳山裡人日記》云:太上曰:真人在己,莫問鄰。老子曰:事天治人莫如嗇,是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則彼家採戰之說,決非真道可知矣。其原始於富貴。人既欲長生,又耽情欲。方術之士因進其說,以逢其欲,而要重糈。據余所見,士大夫誤信而誤用之,弱者必夭,強者必衰,大都不得終其天年,況長生乎。

夫參、耆,草木也,可以補虛。酒肉、長食也,可以助羸。秋石、河車,人所棄也,制而服之,可以起廢。如所云二絃真氣,童少津液,豈得無補。但採取之法,既無真傳;臨境之時,又多危險。所得者少,所失者多,不如一切屏絕可也。

《奉親養老書》云:老人之食,宜其溫熱熟軟,忌黏硬生冷。每日晨朝,宜以醇酒先進平補下元藥一服,女人則平補血海藥一服,無燥熱者良。尋豬、羊腎,煮一杯壓之,五味蔥薤鶉膐等粥皆可。至辰時,服人參平氣散一服,然後次第以順四時溫軟飲食進之。食後引行一、二百步,令運動消散。

臨臥時,進化痰利膈人參半夏丸一服。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穀氣長存。若頓令飽食,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為人子者,深宜體悉此養老之大要也。日只可進前藥三服,不可多餌。如無疾患,亦不須服藥,但只調停飲食,自然無恙矣。

《奉親養老書》云:老人藥餌,只是扶持之法。只可用溫平順氣,進食補虛、中和之藥治之。不可用市肆贖買、他人惠送、不知方味及狼虎之藥。與之服餌,切宜詳審。

《奉親養老書》云:天癸數窮,則精血耗竭。神氣浮弱,返同小兒,全假將護以助衰晚。若遇水火兵寇,非橫驚怖之事,必先扶持老人於安穩處避之,不可喧忙驚動。尊年之人,一遭大驚,便至冒昧,因生余疚。凡喪葬凶禍,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問。寢寐飲食,不可令驚。

悲哀憂愁,不可令人預報。穢惡臭敗,不可令聞。生冷黏硬毒物,不可令食。蔽漏卑濕,不可令居。卒風暴寒,不可令冒。煩惱大熱,不可令中。動作行步,不可令勞。暮夜之食,不可令飽。陰霧晦暝,不可令飢。假借鞍馬,不可令乘。偏僻藥餌,不可令服。廢宅欹宇,不可令入。

墳園塚墓,不可令遊。危險之地,不可令登。淵急之水,不可令渡。闇昧之室,不可令孤。凶禍遠報,不可令知。輕薄婢使,不可令親。家園冗事,不可令管。皆宜忌之,以保長年。

《奉親養老書》云:老人骨肉疏,冷風易中。若窄衣貼身,暖氣著體,自然氣血流利,四肢和暢。雖遇盛夏,亦不可袒露。其頸後連項,常用紫軟夾帛,自頸後巾幘中垂下著肉,入衣領中,至背脾間,以護腠理。中年人肌肉瘦怯,腠理開疏。若風傷腠中,便成大患。深宜慎之。

《瑣碎錄》云:老不醫風。非不醫風也,只當調氣爾。少不醫勞,非不醫勞也,只當調脾爾。

《瑣碎錄》云: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困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

《千金要方》云:大喜大悲、男女熱病未瘥、女子月血新產者,不可合陰陽。熱疾新瘥,交者死。

《千金要方》云:老子曰:凡人生多疾病者,是風日之子。生而早死者,是晦日之子。在胎而傷者,是朔日之子。生而母子俱死者,是雷霆霹靂日之子。能行步有知而死者,是下旬之子。兵血死者,是月水盡之子,又是月蝕之子。能胎不成者,是弦望之子。命不長者,是大醉之子。

不癡必狂者,是大勞之子。生而不成者,是平曉之子。意多恐悸者,是日出之子。好為盜賊貪欲者,是禺中之子。性行不良者,是日中之子。命能不全者,是日映之子。好詐及妄者,是晡時之子。不音耳聾者,是人定之子。天地閉,氣不通,其子死。夜半合陰陽,生子上壽賢明。

夜半後合會,生子中壽,聰明智慧。雞鳴合會,生子下壽,克父母。此乃天地之常理也。

《千金要方》云;患赤目,須忌房事。不然,令人患內障。

《千金要方》云:善攝生者,凡覺陽事轉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若一度製得,則一度火滅,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縱情施瀉,即是膏火將滅,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

《千金要方》云:夜夢惡,不須說。旦以水面東噀之。咒曰:惡夢著草木,好夢成寶玉。即無咎也。

巢氏《病源論》云:人臥不寤,皆是魂魄外遊,為他邪所枕錄,欲還未得,致成魘也。忌火照,則神魂不復入,乃至於死。而人有於燈光前魘者,是本由明出,故不忌火。

葛洪《肘後方》云:人忽不寤,勿以燈照之,殺人。但痛齧其踵及足拇指甲際而唾其面,則活。取韭搗汁,吹鼻中。薤汁亦得。冬月用韭根汁灌於口中。

《瑣碎錄》云:浴出不可和衫裙寢熟。恐成外腎疼,腰背拳曲。

方勻《泊宅篇》云:眼疾不可浴。浴則病,甚至有失明者。能斷沐頭,則一生無眼疾。

《沐浴身心經》云:沐浴用五種香湯。一者白芷,能去三尸。二者桃皮,能辟邪氣。三者柏葉,能降真仙。四者零陵香,能集靈聖。五者青木香,能消穢召真。

《本草》云:甑氣水浴發,令髮長密黑潤。

《本草》云:干粳米飯,常食令人熱中,唇口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燒倉米炭,和蜜漿服之。不爾,即死。不可與馬肉食,發痼疾。陳倉米亦然。

張文潛云:張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臟腑相得。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渴。蓋能暢胃氣,生津液也。東坡云:夜坐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

《食治通說》云:食飲以時,飢飽得中,水穀變化,沖氣和融,精血以生,榮衛以行,腑臟調平,神志安寧。正氣充實於內,元真通會於外。內外邪沴莫能幹,一切疾患無從作。

《瑣碎錄》云:啖糍餌之類過多,覺不快者,惟飲酒至醉。則既醒之後,所苦皆瘥。其效過於服藥。陳橘皮湯亦能解。

《食治通說》云:當盛暑時,食飲加意調節。緣伏陰在內,腐化稍遲。又果蓏園蔬,多將生啖。蘇水桂漿,唯冷飲生冷相值,克化尤難。微傷即飧泄,重傷即霍亂吐利。是以暑月食物,尤要節減,使脾胃易於磨化。戒忌生冷,免有腹藏之患。

《食治通說》云:好食生冷者,將為腹痛、心疼、嘔吐、泄痢之疾。好食炙煿者,將為口瘡咽痛、壅熱癰瘍之疾。

《翰府名談》云:今人食冷物,必飲湯,將溫其脾。已冰其脾,何溫之有?不若未食冷物,先飲湯溫之,繼食冷無患。

《千金要方》云: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耳。蓋飽則傷脾,飢則傷氣。故每學淡食。食當熟嚼,使米脂入腹。

《食治通說》云:食飲之宜,當候已飢而進食,食不厭熟嚼。仍候焦渴而引飲,飲不厭細呷。無待飢甚而後食,食不可太飽。或覺微渴而省飲,飲不欲太頻。食不厭精細,食不厭溫熱。

王叔和洞識攝生之道,常謂人曰: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當時或無災患,積久為人作疾。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膨脹短氣,或致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膩餅臛之屬。此物與酒食瓜果相妨。當時不覺病,入秋陽消陰盛,寒氣總至,多諸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

而不達者,皆至病至之日,謂是受病之始,不知其所由來者漸矣。豈不惑哉?

《瑣碎錄》云:食後以小紙捻打噴嚏數次。氣通,則目自明,痰自化。

《食療本草》云:野鴨九月以後即中食,全勝家者。雖寒不動氣。人身上小熱瘡,多年不好者,但多食之即瘥。

《本草》云:飲食須逐日熬熟用。經宿即動氣。有牙齒並脾疾人,切不可吃。

《瑣碎錄》云:伏熱者,不可飲水。沖寒者,不可飲湯。

《本草拾遺》云:溫病起,食蓴菜多死。

《博物志》云:秋蟹毒者,無藥可療。目相向,足斑者,尤甚。

《食療本草》云:女人倒生,吞麻子二、三粒,即順生。

《瑣碎錄》云:欲醒酒,食橄欖

《瑣碎錄》云:食韭後,楊枝皮擦牙,用冷水漱之,不作氣。

《瑣碎錄》云:大雪中跣足,不可便以熱湯洗,或飲熱酒,足指隨墮。

《雲笈七籤》云:飲食伏床凶,不可向北吃食。

本草服藥食忌:凡藥中有甘草,忌食豬肉菘菜海菜黃連胡黃連忌豬肉、冷水。蒼耳忌豬肉、馬肉、米泔。桔梗烏梅忌豬內。仙茅牛肉牛乳半夏、菖蒲忌羊肉羊血飴糖。牛膝忌牛肉。陽起石雲母、鍾乳、硇砂、礬石並忌羊血。商陸忌犬肉。丹砂、空青、輕粉並忌一切血。

吳茱萸豬心、豬肉。地黃、何首烏忌一切血、蔥、蒜、蘿蔔。補骨脂豬血、蕓薹。細辛藜蘆忌貍肉、生菜。荊芥忌驢肉、黃顙魚河豚、一切無鱗魚蟹。紫蘇、天門冬、丹砂、龍骨鯉魚巴豆野豬肉、菰筍、蘆筍、醬、冷水。蒼朮白朮忌雀肉、青魚、菘菜、桃、李。

薄荷忌鱉肉。麥門冬鯽魚常山忌生蔥、生菜。附子烏頭天雄豉汁稷米。牡丹忌蔥、胡荽厚朴、蓖麻忌炒豆。鱉甲莧菜威靈仙土茯苓忌醋及一切酸味。蜜忌鮓及生蔥。

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膾,腥臊,陳臭諸物。

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蔥、諸果、諸滑滯之物。

《瑣碎錄》云:凡服藥,藥氣與食氣不得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散,則進食。其藥有食前、食後者,皆宜審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