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口燥

口乾燥者,邪熱結聚上焦,陽明胃經所主,肺熱者亦有之。肺熱,涼膈散。胃熱,竹葉石膏湯。身熱已減,表邪已解,有下症者,三承氣湯選用。少陽病,口苦舌乾,小柴胡半夏天花粉。陽明病背惡寒,口乾燥,白虎湯。熱傳少陰,口燥咽乾而渴,手足冷,脈反沉澀不治之症也。

白話文:

口乾

  • 原因:熱邪積聚在身體上部,主要涉及陽明胃經。肺熱症也會導致口乾。
  • 肺熱:使用涼膈散治療。
  • 胃熱:使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 當體溫下降,表邪已經去除,但仍然有下半身症狀:使用三承氣湯治療。

少陽病

  • 口苦、舌乾:使用小柴胡湯,去除半夏,加入天花粉。

陽明病

  • 背部畏寒、口乾:使用白虎湯治療。

熱傳少陰

  • 口燥、咽乾、口渴,手腳冰冷,脈搏沉細:此症無法治癒。

按口燥與口渴不同。口渴者,口中尚有津液,但時時欲飲水。口燥咽乾者,口中燥裂,津液全無。仲景於背惡寒條,以口中和、不幹燥者,為陰寒,若背惡寒,口乾燥者,為陽熱。然又當以消水不消水,小便清白紅赤,以定寒熱。

白話文:

口燥和口渴是不一樣的。

口渴時,口中還有一些津液,但總是想喝水。

口燥咽乾時,口中乾裂,沒有津液。

仲景在「背部畏寒」的條目中提到,口中濕潤、不乾燥的是陰寒,如果背部畏寒、口乾的則是陽熱。

但是,還要根據小便的變化來確定是寒還是熱,例如小便清白或紅赤。

2. 唇焦

夫唇口焦裂,人身大病也。在雜症中,有脾肺心及腸胃五條;在外感門,惟手足陽明所主。上唇挾口,屬手陽明大腸;下唇挾口,屬足陽明胃。傷寒熱在太陽,則唇口不焦;熱傳在陽明,則唇口焦裂。故曰陽明燥熱,唇口焦裂。然又有分別唇焦而消水者,為燥熱;唇焦不消水者,為濕熱。

白話文:

脣口乾裂龜裂,是人體大病的徵兆。在各種疾病中,可分為脾、肺、心、腸胃五臟,以及外感門的病症,主要是手足陽明經絡系統所掌管。

上脣接近嘴角的部分,屬手陽明大腸經;下脣接近嘴角的部分,屬足陽明胃經。若傷寒熱病在太陽經,脣口不會乾裂;若熱邪傳至陽明經,則脣口會乾裂。因此,陽明經燥熱,就會造成脣口乾裂。

然而,脣口乾裂還可細分成:

  • 脣乾裂且消瘦:為燥熱所致。
  • 脣乾裂但沒有消瘦:為濕熱所致。

又曰熱在氣分,則焦而口渴;熱在血分,則焦而不渴。又曰唇口焦,渴而消水,胸前寬適者,為熱而無滯,宜清熱。渴不消水,胸前飽悶者,為熱而有食滯,宜消滯。此言足陽明胃上部熱也。唇口焦,不渴不飲水,腹中煩滿者,為熱在大腸,有燥糞。此言手陽明大腸下部熱也。

白話文:

又說:熱氣在氣血中,會讓嘴脣焦乾、口渴;熱氣在血液中,會讓嘴脣焦乾但不會口渴。

又說:嘴脣焦乾、口渴且能喝下很多水,胸前感覺寬鬆的,是因為體內有熱但沒有積滯,宜清熱去火。

口渴但不能喝下很多水,胸前感覺飽悶的,是因為體內有熱且有食物積滯,宜消食去滯。這句話描述的是足陽明胃的上部的熱症。

嘴脣焦乾,不口渴也不想喝水,肚子裡感覺脹滿的,是因為熱氣在大腸,有乾硬的大便。這句話描述的是手陽明大腸的下部的熱症。

故唇焦之症,有用保和散,消導上部胃家食滯而愈者;有用承氣湯,去下部大腸燥糞而愈者。不獨涼膈清熱一法可盡之,例如熱邪譫語,唇焦口燥,渴而消水,用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上焦燥熱者。食滯譫語,唇焦口燥,渴不消水,用枳實豆豉湯、保和散沖竹瀝、蘆卜汁,潤燥消中焦滯者。燥結大腸,譫語唇焦,用承氣湯,行下焦燥屎者。

白話文:

因此,嘴脣乾裂的症狀,有可用保和散,消除上腹部胃中食物積滯而康復的;也有可用承氣湯,去除下腹部大腸中的乾硬糞便而康復的。清熱降火的涼膈散法並不是唯一的方法。

例如: 熱邪導致的胡言亂語,嘴脣乾裂口乾,口渴卻不能消水,使用涼膈散和導赤散(各半),清除上焦燥熱。

食物積滯導致的胡言亂語,嘴脣乾裂口乾,口渴卻不能消水,使用枳實豆豉湯、保和散沖泡竹瀝或蘿蔔汁,滋潤燥熱並消除中焦積滯。

乾結阻塞大腸,導致胡言亂語和嘴脣乾裂,使用承氣湯,通利下焦燥屎。

另有熱病與發癍,誤食葷腥油膩,與熱邪癍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疳,渴不消水,煩熱昏沉,若以保和散等,消穀食治之,病必不減。若以乾葛、石膏知母、三黃清熱治之,其熱愈甚。若誤認大腸燥屎唇焦,用承氣湯下行逆治,其死更速。醫家至此,束手待斃。

白話文:

除了發熱性疾病和瘡毒發作之外,(患者)如果誤食葷腥油膩的食物,會導致熱邪瘡毒結塊不通,嘴脣和嘴巴乾裂,口臭牙齦潰爛,口渴但喝水不解渴,煩躁發熱神志不清。如果使用保和散等消化藥來治療,病情一定不會好轉。如果用乾葛、石膏、知母、三黃等清熱藥來治療,熱氣反而會更嚴重。如果誤認為大腸有糞便積聚導致嘴脣乾裂,使用承氣湯攻下通便,患者會死得更快。面對這種情況,醫生們束手無策,只能等著患者死去。

余以晚年之悟,思得癍邪熱毒伏於腸胃,蒸釀發出者也。初起必用升麻乾葛湯,宣發陽明伏毒。若膏粱積熱,非升麻清胃湯不能宣揚腸胃積熱,故清熱化癍,必用余化此湯,加山楂檳榔;若食肉多,再加三稜阿魏。治夾食症,常有得生者。夫熱在氣分,唇焦發渴,用乾葛石膏知母湯,人人知之者。

白話文:

到了晚年回想,認為癍病是邪氣毒熱潛伏於腸胃,蒸發散發出來的。發病初期必須使用升麻乾葛湯,宣發陽明經潛伏的毒邪。如果飲食過於肥膩,導致積聚熱邪,就必須使用升麻清胃湯宣揚腸胃積聚的熱邪。因此,清熱化解癍病,一定會使用我改進的這個方劑,再加入山楂、檳榔;如果肉食過多,再加入三稜、阿魏。用來治療因飲食不當引起的疾病,經常能救活人。如果熱邪在氣分,嘴脣發乾口渴,使用乾葛石膏知母湯,這種治療方法大家都知道。

熱在血分,用升麻生地川連清胃湯主治,人多忽之。不知乾葛清胃湯,治陽明氣分渴水之唇焦口渴;升麻清胃湯,治陽明血分不消水之唇焦口渴。余以升麻清胃湯化癍,此化法也。又以此湯清陽明血分發渴不消水,是法外之法也。今又以此湯,治膏粱積熱,葷腥發熱之唇焦,此化外化出者也。

白話文:

當熱症在血液中時,應使用升麻生地川連清胃湯進行治療,但許多人卻忽視了它。有些人不知道乾葛清胃湯是用來治療陽明胃氣因口渴而嘴脣乾燥的症狀;而升麻清胃湯則是治療陽明胃血因無法代謝水分而導致口渴嘴脣乾燥。我透過升麻清胃湯來化解毒瘡,這是一種化解的方法。此外,我也用這個湯藥來清除陽明胃血中的熱症,緩解口渴無法代謝水分的症狀,這是一種超出一般方法之外的方法。現在,我又用這個湯藥來治療因食用大量油膩辛辣食物而導致的口渴嘴脣乾燥,這是一種超越一般方法之外的方法。

再詳仲景治太陽渴欲飲水,微熱消渴者,脈數煩渴者,汗出而渴,渴而口煩躁者,不用清解上焦肺胃積熱,皆用五苓散主治。良以太陽汗多口渴,表熱不減,表裡皆病,熱結膀胱下焦,非同表熱裡熱,單以發表退熱,單以清裡止渴者,故以五苓散雙解太陽也。夫口渴消水,用清裡,人人知之;口渴消水,有表邪,用不得清裡,人不知也。

白話文:

張仲景治療太陽表證的口渴欲飲水、微熱消渴、脈數煩渴、出汗而渴、渴而口煩躁等症狀,不用清解上焦肺胃積熱的藥方,而是都用五苓散進行治療。

這是因為太陽表證的出汗多、口渴的症狀,表明表熱沒有消退,表裡皆病,熱結膀胱下焦。這不同於單純的表熱或裡熱,如果只用發表藥退熱,或者只用清裡藥止渴,都是不妥當的。因此,用五苓散雙解太陽的表裡熱。

口渴消水,用清裡藥來治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口渴消水時如果有表邪,就不宜用清裡藥,這一點很多人卻不知道。

3. 衄血

雜症門,衄血為里症,宜清裡;外感門,衄血為表症,宜散表。故曰外感衄血,邪熱在經,但有經絡之分,總無寒熱之異,同歸表熱而已。三陰經無衄血,惟陽邪傳入少陰,厥而無汗之症,醫者見其手足冷而無汗,誤認太陽表邪未伸,用麻桂強發其汗,陰血內動血從口鼻而出,名下厥上竭。此少陰裡熱,誤用辛溫,觸動陰血而上衝者也。

白話文:

在中醫中,鼻出血分為內因和外因。

內因鼻出血(裏症)

  • 宜清裡熱,去除體內熱氣。

外因鼻出血(表症)

  • 宜散表熱,發散體表邪熱。

外感鼻出血

  • 鼻出血是由於外來邪熱侵入經絡所致,不論是哪條經絡,都歸因於表熱。

三陰經不致鼻出血

  • 三條陰經不會導致鼻出血。

誤用辛溫導致鼻出血

  • 如果陽邪侵入少陰經,導致手腳冰冷無汗的厥證。
  • 醫生誤以為是太陽經表邪未散,使用辛溫藥物發汗。
  • 這會導致體內陰血激動,從口鼻而出,稱為「下厥上竭」。
  • 這是由於少陰裡熱,誤用辛溫藥物,觸動陰血上衝所致。

戴氏云:仲景論衄血宜發汗,麻黃主之。此治冬月傷寒,太陽表症,里無積熱之衄,非言三時熱令也。三時衄血,即有太陽表症,宜散表,只用羌活沖和湯,不可用麻黃桂枝湯。若太陽之邪,已經侵入陽明,即要與陽明藥互用。若陽明本經熱甚以致衄者,不用太陽之藥,當用升麻乾葛湯,以解陽明氣分之邪,隨用茅花湯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升麻清胃湯、以解陽明血分之熱。海藏云:仲景言衄家不可發汗,汗之必額上陷,此為脈微里有熱者言也。

白話文:

戴氏說:張仲景討論鼻出血時認為應該發汗,用麻黃來治療。這是治療冬天因傷寒而導致太陽經表症,體內沒有積熱所引起的鼻出血,而不是說三時(春、夏、秋)中因熱邪所引起的鼻出血。三時出現的鼻出血,即使同時有太陽經表症,也只宜用羌活沖和湯來疏散表邪,不可使用麻黃桂枝湯。如果太陽經的邪氣已經入侵陽明經,那麼就需要同時使用陽明經的藥物治療。如果鼻出血是由陽明經本經中的熱邪引起,則不用太陽經的藥物,應該使用升麻乾葛湯來祛除陽明經氣分的邪氣,同時配合茅花湯、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升麻清胃湯來祛除陽明經血分的熱邪。海藏說:張仲景提到鼻出血患者不能發汗,發汗了必定會導致額頭凹陷,這是指脈搏微弱而體內有熱邪的情況。

夫衄家脈浮緊,可發汗。若脈已微,表症已解,再發汗,則額上陷。故《傷寒論》云:衄血脈已微者,用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此言裡熱衄血,宜涼血,不可用辛溫發散也。吳氏云:衄血之症,若脈浮緊,宜發汗;脈不浮緊,不可發汗。東垣治衄血,脈已微,黃芩芍藥湯;脈沉數,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流鼻血時,脈搏浮緊,可以發汗治療。但如果脈搏已經微弱,說明表證已經解除,這時再發汗會導致額頭凹陷。因此,《傷寒論》中說:流鼻血時脈搏已經微弱的,應該使用黃芩芍藥湯或犀角地黃湯。這說明流鼻血的原因是體內有熱,需要清涼血液,不能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吳氏說:流鼻血時,如果脈搏浮緊,應該發汗治療;如果脈搏不浮緊,就不應該發汗治療。東垣治療流鼻血時,脈搏已經微弱的,用黃芩芍藥湯;脈搏深沉而有力,則用犀角地黃湯。

余按仲景用麻黃湯治衄,乃是太陽經寒邪未散,脈浮緊之衄;東垣用黃芩芍藥湯治衄,乃是表散血熱,脈不浮緊而微者。黃芩涼血,芍藥斂血、涼血。斂血則衄自止,再按用犀角地黃湯治衄者,是表邪解,脈沉數,裡熱甚,宜清熱之衄也。夫犀角地黃,涼陽明血熱,又清肝腎之火,沉數之脈,熱在下焦,清肝腎下焦之火,血不上升,而衄不作。

白話文:

我認為仲景用麻黃湯治療鼻出血,是因為太陽經寒邪未散,脈浮緊的鼻出血;東垣用黃芩芍藥湯治療鼻出血,是因為散發血熱,脈象不浮緊而微弱的鼻出血。黃芩能清涼血液,芍藥能收斂和清涼血液。收斂血液則鼻出血自會停止。再看用犀角地黃湯治療鼻出血的,是因為表邪已解,脈沉數,裡熱嚴重,宜清熱止血的鼻出血。犀角地黃能清涼陽明經血熱,還能清肝腎之火,沉數的脈象表示熱在下焦,清肝腎下焦之火,血液就不會上衝,鼻出血自然能止住。

故仲景麻黃湯,但治冬月太陽表邪之衄;東垣黃芩犀角湯,治四時裡熱之衄,兼治內傷之衄。地黃引子、門冬引子,治內傷不治外感者。升麻清胃湯,治外感兼治內傷者。此治之分別也。外感之衄,脈大者易治,沉澀者難醫;內傷之衄,脈緩者易治,脈數者難醫。此脈之分別也。

白話文:

所以張仲景的麻黃湯,只治療冬天的太陽經表邪導致的流鼻血;許叔微的黃芩犀角湯,治療四季內熱導致的流鼻血,兼治因內傷引起的流鼻血。地黃引子、門冬引子,治療因內傷引起的流鼻血,不適用於因外感引起的流鼻血。升麻清胃湯,治療兼有外感和內傷的流鼻血。這是根據病因的不同來分別治療的。因外感導致的流鼻血,脈象較大的容易治療,脈象沉澀困難診斷的難以治療;因內傷導致的流鼻血,脈象緩慢的容易治療,脈象急數的難以治療。這是根據脈象的不同來分別治療的。

太陽病,脈浮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脈象浮起卻沒有出汗,發燒身體疼痛,八九天了還不見好轉,表症仍然存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發汗,服藥後症狀已經稍微減輕。患者出現煩躁不安、眼睛閉合的現象,病情嚴重者必定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病情才會好轉。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過盛導致的。治療方法是服用麻黃湯。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邪不散,當以麻黃湯發其汗。今服麻黃藥,已病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則太陽之邪,不從汗解,必發鼻衄而解。其所以然之故,以太陽經熱邪重,今得麻黃辛溫,必上從陽明入目絡鼻之竅而出血矣。麻黃湯主之五字,在當發汗之下,不然,陽氣太重,必衄乃解之後,何可再用麻黃湯也。

白話文:

太陽病的脈搏浮而有力,沒有汗,發熱和肌肉疼痛,八、九天不見好轉。這是表邪未散,應該用麻黃湯發汗來治療。現在服用了麻黃藥,病情已經稍微好轉,但病人卻出現了煩躁不安、閉眼流淚的症狀。嚴重的話,說明太陽經的邪氣無法通過汗液排出,必定會流鼻血來緩解。這是因為太陽經熱邪太重,現在用了辛溫的麻黃,熱邪必然向上進入陽明經,然後從眼睛和鼻子的竅穴中流血而出。麻黃湯主治的這五個字,應該在將要發汗的時候使用。如果不這樣,陽氣太盛,必定要流鼻血後才能緩解。那時再用麻黃湯,又有何用呢?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此言太陽發熱,脈緊無汗,應用麻黃湯。因其人邪微正旺,未服麻黃湯自衄而病愈。申明上章衄而病解,不必再用麻黃湯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陽經熱盛,脈象緊促,沒有出汗,應該使用麻黃湯。由於這個人邪氣微弱,正氣旺盛,沒有服麻黃湯時就自行流鼻血,病情就痊癒了。這說明瞭上章提到的流鼻血而病情解除,就不需要再用麻黃湯了。

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上章既明不可多用麻黃湯,此條言失用麻黃湯,因而致衄,太陽症仍在,仍用麻黃湯,申明致衄後,太陽表邪不解,仍要發表。

白話文:

上一章已經說明麻黃湯不能過度使用,這一條說的是使用了麻黃湯之後導致鼻子出血,太陽症狀仍然存在,仍然可以使用麻黃湯,強調在流鼻血後,太陽表證未解,仍然需要發散治療。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

白話文:

太陽經風寒感冒,用辛溫發汗藥發汗,外部邪風受到體內火熱的壓制,血氣流動異常,超出正常範圍。陽氣過盛,會出現鼻出血;陰氣不足,會出現小便困難;陰陽兩虛,身體會變得乾枯萎縮。

太陽傷寒未發熱,火劫發汗,尚不為害。太陽中風,陽邪症火劫,則邪熱被火熱,血氣妄溢,失其常度,其身必發黃。火傷於上,陰血足者,尚能作衄而解;火傷於下,陰血虧損者,必致小便不利,陰陽皆虛,而肌肉消爍。

白話文:

  • 太陽傷寒未發熱,火劫發汗,尚不為害。 若太陽傷寒尚未發熱,此時發汗治療,並不會造成傷害。

  • 太陽中風,陽邪症火劫,則邪熱被火熱,血氣妄溢,失其常度,其身必發黃。 如果太陽中風,邪氣火盛,會被體內虛火激發,導致邪熱更加熾盛。此時,血氣運行異常,超出正常範圍,就會出現黃疸。

  • 火傷於上,陰血足者,尚能作衄而解;火傷於下,陰血虧損者,必致小便不利,陰陽皆虛,而肌肉消爍。 若火熱傷及上焦,且陰血充足,可以通過流鼻血來緩解;若火熱傷及下焦,導致陰血虧損,則會引起小便不利。此時,陰陽兩虛,肌肉也會消瘦。

陽明病,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此必衄。

此明鼻衄之症,非獨太陽之邪,侵入陽明。陽明本經,亦有成衄者。如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在口,不欲嚥下,此陽明熱在血分,亦必發衄。

白話文:

這個明言鼻出血的病症,並不是隻有太陽經的邪氣侵犯陽明經才會發生。陽明經本身也有導致鼻子出血的情況。例如,陽明經病變時,患者會口乾舌燥,只想要含水在嘴巴裡,卻不想要吞下去,這表示陽明經的熱邪已經影響到血液,也必定會引發鼻子出血。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陽明表熱;口鼻乾燥能食,陽明裡熱。表裡皆熱,則迫血妄行為衄。

升麻乾葛湯,見煩躁。

茅根湯,茅花一味。

茅性清涼,根能涼血止煩,花苗專涼上焦之血,故治衄。

黃芩芍藥湯

黃芩,白芍藥,川連,甘草

陽明表熱而衄,前方升麻葛根湯;陽明表熱而衄,用此湯,家秘加生地、當歸,以當歸辛散,同芩、連、生地,則血涼而當歸經矣。

白話文:

陽明熱證出現鼻子出血的症狀,建議使用升麻葛根湯治療。針對陽明熱證而導致的鼻子出血,使用這個方劑,家族祕方中會加入生地黃和當歸。當歸味辛,具有發散的作用,與黃芩、黃連、生地黃搭配使用,可以涼血,讓當歸發揮藥效。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山梔,白芍藥,荊芥牡丹皮赤芍藥,生地,黃芩

白話文:

犀牛角(未加工),山梔子,白芍藥,荊芥,牡丹皮,赤芍藥,生地黃(熟地黃),黃芩

此方不獨治衄,兼治咳血吐血;不獨治內傷肝腎血,即陽明外感亦當從此方出入加減。加黃芩、荊芥,則血涼不上升;若大便實者,加當歸、酒蒸大黃,其血立刻歸經。家秘用當歸同涼血藥則下順歸經之功最大。

白話文:

這帖藥方不只治療流鼻血,也治療咳嗽吐血;不只治療肝腎內出血,連陽明經外感發燒也應從這帖藥方加減用藥。

加入黃芩、荊芥,則血氣寒涼不會往上衝;如果大便乾燥,就加入當歸、酒蒸大黃,這樣血液就會立刻歸位。家中祕方是用當歸搭配涼血藥,這樣效果最好。

地黃飲子

生地,丹皮,天門冬,黃芩,地骨皮,白芍

此治肝腎精竭,血燥勞瘵之方。若尺脈大,加黃柏知母。以外感發衄,皆因本元血分有火,故亦立此方。

白話文:

這是一種治療肝腎精氣耗竭,血熱導致勞損和肺病的方劑。如果尺脈強盛,可以加入黃柏和知母。如果是外感引起的鼻子出血,也可能是因為身體內部的血液中含有熱量,所以使用這個方劑。

麥門冬,地骨皮,知母,石膏,生地,丹皮,白芍藥

白話文:

中醫古文:

麥門冬,地骨皮,知母,石膏,生地,丹皮,白芍藥

麥門冬、地骨皮、知母、石膏、生地黃、丹皮、白芍藥

此通治鼻血之方。若陽明表症,加升麻、乾葛、荊芥、黃芩;若裡熱便結,加當歸、大黃。

乾葛石膏湯

乾葛,石膏,知母,甘草,丹皮,生地,黃芩

此方專治外感衄血者。然此涼陽明氣分之藥,家秘加丹皮、生地、黃芩,則兼涼其血。

升麻清胃湯,見口渴。

衄血,皆陽明血中伏火。故以此方清陽明血分之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