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真武湯方第九十七

茯苓(三兩味甘平),芍藥(三兩味酸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白朮(二兩味甘溫),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白話文:

茯苓(三兩,甘平):具有健脾、利濕、寧心的作用。

芍藥(三兩,酸平):具有養血、活血、緩急止痛的作用。

生薑(三兩,辛溫):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作用。

白朮(二兩,甘溫):具有健脾、燥濕、益氣的作用。

附子(一枚,辛熱):具有回陽救逆、補腎壯陽的作用。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所勝。

佐以酸平。附子芍藥生薑之酸辛。以溫經散濕。

後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氣逆咳者。五味之酸。以收逆氣。水寒相搏則咳。細辛乾薑之辛。以散水寒。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則無伏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芍藥之酸泄氣。乾薑之辛散寒。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氣逆則嘔。附子補氣。生薑散氣。千金曰。嘔家多服生薑。此為嘔家聖藥。

白話文:

氣逆則導致嘔吐。附子能補氣。生薑能散氣。《千金方》說:嘔吐的人大多服用生薑。這是嘔吐者的聖藥。

論云。真武、北方水神也。水氣在心下。外帶表而屬陽。必應發散。故治以真武湯青龍湯主太陽病。真武湯主少陰病。

白話文:

《傷寒雜病論》中說:真武,是北方水神。水氣在心臟以下。外部與表陽相關。必須使水氣發散。因此用真武湯進行治療。青龍湯主治太陽病。真武湯主治少陰病。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少陰病,出現腹瀉、清穀(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裡寒外熱、手足厥逆(手腳冰冷)、脈搏微弱欲絕。但病人反而不覺得冷,面色發紅。可能伴有腹痛、乾嘔、咽痛,或者腹瀉停止,但脈搏消失。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為裡寒。身熱不惡寒。面色赤。為外熱。此陰甚於內。格陽於外。不相通也。與通脈四逆湯。散陰通陽。

白話文:

下痢清穀。手腳冰涼。脈搏微弱若斷。為內寒。身體發熱不畏寒。面色發紅。為外熱。這是因為陰氣在內甚於陽氣。阻礙陽氣在外。陰陽不相通的原因。給予通脈四逆湯。散去陰氣。通達陽氣。

2. 通脈四逆湯方第九十八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白話文:

  • 甘草(二兩,烤乾)

  • 附子(一個大的,生用,去皮並切成八片)

  • 乾薑(三兩,身體強壯的人可以用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後加減法。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蔥味辛。以通陽氣。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芍藥之酸。通寒。利腹中痛。為氣不通也。

嘔者。加生薑二兩。

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咽中如結。加桔梗則能散之。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一兩。

利止脈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參以補之。經曰。脈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脈病皆與方相應者。乃可服之。

白話文:

脈搏細弱而滑利,脈搏不跳動,這是失血證。加人參以補血。醫經上說:脈搏微弱細滑,這是失血癥。四逆湯加人參湯為主方。脈症都與方劑的病證相符合,纔可以服用。

王宇泰云。方與四逆湯同。但此倍乾薑耳。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白話文:

少陰病。四肢逆冷。有的人伴有咳嗽、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疼痛。或泄瀉、腹重的人。服用四逆散為主方。

四逆者。四肢不溫也。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傳到太陰。手足自溫。至少陰。則邪熱漸深。故四肢逆而不溫也。及至厥陰。則手足厥冷。是又甚於逆。四逆散。以散傳陰之熱也。

白話文:

四逆:四肢不溫暖。傷寒邪氣在三陽經,則手腳必定熱。傳到太陰經,手腳自會溫暖。到了少陰經,則邪熱漸漸深入,所以四肢逆而不溫暖。等到厥陰經,則手腳冰涼,比逆還要嚴重。四逆散,是用來散掉傳到陰經的熱氣。

3.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甘草(炙味甘平),枳實(破水漬炙乾味苦寒),柴胡(味苦寒),芍藥(味酸微寒),

白話文:

  • 甘草(經過炙烤後,味道甘甜,性平):具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的作用。

  • 枳實(用麥麩水浸泡後,再烘烤至乾燥,味道苦寒):具有行氣寬中、消食導滯的作用。

  • 柴胡(味道苦寒):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的作用。

  • 芍藥(味道酸微寒):具有活血化瘀、緩解疼痛的作用。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內經曰。熱淫於內。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枳實甘草之甘苦。以泄裡熱。

芍藥之酸。以收陰氣。柴胡之苦。以發表熱。

後加減法。

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痢。

肺寒氣逆則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氣。乾薑之辛。散肺寒。並主下痢者。肺與大腸為表裡。上咳下痢。治則頗同。

白話文:

肺部寒冷,氣息逆亂就會咳嗽。五味子的酸性,可以收斂逆亂的氣息。乾薑的辛辣性,可以消散肺部積寒。兩者同時也能治療腹瀉。因為肺臟和大腸是表裡關係,上端咳嗽下端腹瀉,治療方法大致相同。

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氣虛而不能通行。心下築築然悸動也。桂猶圭也。引導陽氣。若熱以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白話文:

悸動:因氣虛而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導致心臟跳動不安,有砰砰作響的感覺。桂:指肉桂,是一種辛溫的藥物。它可以引導陽氣,溫暖身體,並利於小便。茯苓:是一種利水消腫的藥物。小便不利的人,可以加五分的茯苓。

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滲泄。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

裡虛。遇邪則痛。加附子以補虛。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白話文:

腹瀉、大便稀少者。

先用5升水煮大蒜3升。

煮到只剩下3升,把渣滓去除掉,加入「散三方寸匙」的散劑。

再加入湯中,煮到剩下1.5升。

分2次溫熱服用。

泄利下重者。下焦氣滯也。加薤白以泄氣滯。

論云。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加之。陽氣不相順接。是致手足不溫而成四逆。此湯中發陽氣。走散陰寒。溫經暖肌。故以四逆名。此奇制之大劑也。四逆屬少陰。少陰者腎也。腎肝位遠。非大劑不能達。內經曰。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

白話文:

《傷寒雜病論》說: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之氣侵襲,陽氣不能相互順接,於是出現手足不溫而成為四逆證。此方能發陽氣,驅散陰寒,溫暖經絡,溫暖肌膚,因此以此方名為「四逆」。這是神奇制方中的大劑。四逆證屬於少陰證,少陰就是腎臟。腎臟和肝臟位置相距較遠,不是大劑量無法到達。內經說:遠而奇偶,以大劑量服藥來制其病。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不渴者。裡寒也。經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此下利嘔渴。知非裡寒。心煩不得眠。知脅熱也。與豬苓湯滲泄小便。分別水穀。經曰。復不止。當利其小便。此之謂歟。

白話文:

大便稀溏,卻不口渴。這是體內受寒的緣故。經典上說:「拉肚子不口渴,屬於太陰病。」這是因為太陰臟器受寒的緣故。如果出現拉肚子和嘔吐口渴的症狀,就可以知道這不是裡寒造成的。出現心煩睡不著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是脅部發熱所造成的。服用豬苓湯來通利小便,以區別水液和食物。經典中說:「腹瀉不止,應利小便。」這說的不就是這種情況嗎?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傳經五六日。邪傳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為邪漸深也。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邪氣未深入之時。便作口燥咽乾者。是邪熱已甚。腎水乾也。急與大承氣湯下之。以全腎也。

白話文:

傷寒發病五六天。邪氣傳入少陰經。就會出現口乾舌燥想喝水的症狀。這是邪氣漸漸加重的緣故。如果少陰病剛得兩三天的時候,邪氣還沒深入體內,就出現口乾咽喉乾燥的症狀,說明邪熱已經很嚴重了。腎臟中的津液枯竭了。應趕快用大承氣湯攻下,這樣才能保全腎氣。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不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腎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為肝邪乘腎。難經曰。從前來者為實邪。以腎蘊實邪。必心下痛。口乾燥也。與大承氣湯。以下實邪。

白話文:

少陰是指腎水。青色是肝的顏色。自利(腹瀉)為青色。這是肝臟邪氣侵犯腎臟所致。《難經》中說,從前面而來的為實邪。以腎臟蘊藏實邪,必定心下疼痛,口乾燥。用大承氣湯,以下泄實邪。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少陰入腑也。六七日。少陰之邪入腑之時。陽明內熱壅甚。腹滿不大便也。陽明病。土勝。腎水則干。急與大承氣湯下之。以救腎水。

白話文:

這是少陰之邪進入臟腑的證候。一般在病後六七天。少陰之邪進入臟腑的時候,陽明胃腸道的內熱壅盛得很厲害,出現腹脹滿、大便祕結不通的情況。這是陽明經的病症。土盛會剋制腎水,導致腎水枯竭。這時應趕快給予大承氣湯來攻下,以挽救腎水。

張兼善云。陽明與少陰。皆有急下之條。然而證雖不同。其入腑之理則一。是以皆用大承氣也。

王三陽云。少陰病。下利七六日。以下諸條。方是陽證傳經之少陰也。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不云急溫。此少陰病脈沉。而云急溫者。彼雖寒甚。然而證已形見於外。治之則有成法。此初頭脈沉。未有形證。不知邪氣所之。將發何病。是急與四逆湯溫之。

白話文:

嘔吐腹瀉,小便清白而大汗淋漓。下痢清水穀物,內寒外熱,脈微弱接近虛脫的人。不能立即取溫的療法。這種少陰病的脈象沉伏,但說立即取溫的人,雖然邪氣寒甚,但症狀已然表現在外表上,能用固定方法來治療。在脈象開始沉伏時,還沒有具體的症狀,不知道邪氣往哪裡去,將會導致何種疾病,必須緊急用四逆湯溫暖身體。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白話文:

少陰病。吃進去的東西,就吐出來。胸中溫溫熱熱的,想吐又吐不出來。剛得病時,手腳冰冷。脈搏細長而緩慢。這是胸中實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用吐法治療。如果膈上寒飲,乾嘔不已,則不能吐,應立即溫暖身體。宜服用四逆湯。

傷寒表邪傳裡。至於少陰。少陰之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邪既留於胸中而不散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陽受氣於胸中。邪既留於胸中。則陽氣不得宣發於外。是以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是胸中實。不可下而當吐。其膈上有寒飲。亦使人心中溫溫而手足寒。

白話文:

傷寒表邪傳入裡,至於少陰。少陰的脈絡,從肺部出來,連繫到心臟,並注入胸中。邪氣停留在胸中而不散發的話,飲食入口就會嘔吐。心中溫熱而想嘔吐,是陽氣在胸中受納氣的緣故。邪氣停留在胸中,則陽氣無法宣發到體表。所以患病初期,會出現手足冰涼,脈搏弦細而緩慢的症狀。這是由於胸中有實邪,不可用下法治療,應當用吐法。如果膈上有寒飲,也會讓人感到心中溫熱,手足冰涼。

吐則物出。嘔則物不出。吐與嘔別焉。胸中實。則吐而物出。若膈上有寒飲。則但乾嘔而不吐也。此不可吐。可與四逆湯。以溫其膈。

白話文:

嘔吐是不同的。胸中有實物,則吐出實物。若膈上有寒飲,則只能乾嘔而不能吐。這種情況不能吐,可以用四逆湯來溫暖膈胃。

王三陽云。此少陰寒中陰經者也。俱未入於腑。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脈微為亡陽。澀為亡血。下利嘔而汗出。亡陽亡血也。津液不足。里有虛寒。必數更衣。反少者。溫其上。以助其陽也。灸之以消其陰。

白話文:

脈搏微弱是陽氣消亡的表現,脈絡澀滯是血氣消亡的表現。而下痢、嘔吐和出汗則是陽氣和血氣都已消亡的表現。這時人體津液不足,體內有虛寒的證狀,一定會經常更換衣服。如果反而感到寒涼,那麼就應溫暖身體的上部,以幫助陽氣生發,並灸治以消除體內的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