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傷寒直格》~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傷寒表證

夫傷寒之候,頭項痛,腰脊強,身體拘急,表熱惡寒,不煩躁,無自汗;或頭、面、目痛,肌熱,鼻乾;或胸滿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脈浮數而緊者,邪熱在表,皆麻黃湯發汗之證也,或天水散之類甚佳。無使藥不中效而益加害也。

白話文:

在傷寒的初期,頭和項部疼痛,腰和脊柱僵直有力量,身體拘謹,表熱惡寒,不煩躁,沒有自汗。或者是頭、面、目疼痛,肌肉發熱,鼻子乾澀。或者是胸悶而喘息,手腳的指尖末端微冷,脈搏浮數而緊,這些都是邪熱在表的證狀,都可以用麻黃湯發汗來治療,或者用天水散之類的藥物也很好。不要讓藥物不能奏效而反而加重病情。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治身熱、嘔吐、泄瀉、腸澼、下痢赤白;治淋閉、癃閉疼痛、利小腑,偏主石淋,蕩胸中積聚寒熱,大益精氣,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利中,除煩熱、心燥,治腹脹痛悶,補益五臟,大養脾腎之氣(此腎水之臟,非胃土之腑也),理內傷、陰痿,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主癇瘛、驚悸、健忘,止煩滿、短氣、臟傷咳嗽,療飲食不下,肌肉疼痛。治口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經脈,和氣血,消水穀,保真元,解百藥、酒、食邪熱毒,耐勞役、飢渴、寒熱,闢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駐顏、益壽,及解中暑、傷寒、疫癘、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驚恐、傳染、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疾,兼解兩感傷寒,能遍身結滯宣通,和氣而愈;及婦人下乳、催生,併產後損液血虛,陰虛熱甚,一切諸證,並宜服之。兼愈吹乳、乳發或已覺吹乳,乳癰頻服即愈。乃神驗之仙藥也。

白話文:

益元散(別名天水散、太白散)可以治療身體發熱、嘔吐、腹瀉、腸道積液、拉肚子帶有血和膿;治療小便不利、小便疼痛、促進小便排泄,特別是治療由結石引起的尿道堵塞;可以消除胸悶胸痛,積聚的寒氣和熱氣,增強精氣神,使九竅和六腑的津液暢通,排出積聚的毒素和瘀血,消除水腫,止渴利尿,消除煩躁和心煩意燥;可以治療腹脹痛悶,補益五臟,特別是養護脾臟和腎臟的氣息(這裡的腎臟是指腎臟的臟腑,而不是胃的臟腑),調養內傷、陰莖勃起功能障礙,安撫魂魄,補益五勞七傷,一切虛弱損傷;可以治療癲癇、驚悸、健忘,停止煩躁滿悶、呼吸短促、臟器損傷引起咳嗽,治療飲食不下、肌肉疼痛;治療口瘡、牙齒腐蝕,使耳朵清澈明亮,使筋骨強壯,使經脈暢通,使氣血和諧,使水穀消化,保護元氣,消除因藥物、酒、食物引起的邪熱和毒性,耐勞役、飢渴、寒冷和炎熱,避免內外諸邪的傷害,長期服用可以增強意志、減輕體重、駐顏、延年益壽,還可以治療中暑、傷寒、瘟疫、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怨恨恐懼、傳染病、以及汗後遺留的熱氣、勞累復發等疾病,還可以治療兩種感冒,可以使全身的結滯宣通,和氣而康復;婦女可以服用以促進乳汁分泌、催產,以及產後損失液體和血液虛弱、陰虛火旺等一切症狀,均宜服用。同時可以治癒乳頭破裂、乳房腫脹,或已經感覺到乳頭破裂,乳房腫脹,經常服用可以立即痊癒。它是神奇有效的仙人藥。

石淋:服金石熱藥,結為砂石,自小便中出,痛不可忍。

2. 傷風表證

(一曰中風)

夫傷風之候,頭痛項強,股節煩疼,或目疼、肌熱、乾嘔、鼻鳴、手足溫、自汗出、惡風寒,脈陽浮而緩,陰浮而弱也(關前曰陽,關後曰陰)。此為邪熱在表,皆桂枝解肌之證也。或汗出憎風而加項背強痛者,宜桂枝湯加葛根湯也;反無汗者宜葛根湯也。雖已服桂枝,反煩不解而無里證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服之。

白話文:

當一個人患上感冒時,常常會伴有症狀如頭痛、頸部僵硬、大腿根部疼痛,或眼睛疼痛、肌肉發熱、乾嘔、鼻塞、手腳溫熱、自發出汗、畏懼風寒,脈象為陽氣浮於表而緩慢,陰氣浮於表而虛弱(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出現上述症狀,多是由於身體表面遭受邪氣的熱所致,需要服用桂枝解肌湯來緩解。若患者在出現上述症狀的同時,還伴有汗液流出,但畏懼風寒,並且頸背疼痛加劇,則應服用桂枝湯合葛根湯;若患者沒有出汗,則應服用葛根湯。即便患者已經服用了桂枝湯,但症狀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嚴重,並且沒有出現裡證的症狀,則應先針刺風池、風府穴,然後服藥。

或服桂枝大汗出,脈浮而洪大,再宜服之。發汗後半日許,復熱煩,脈浮數者,再宜桂枝湯也。當汗而反下之,不成結胸而但下利,清穀不化,表證尚在者,表熱裡寒也,此言承氣寒藥下之者也,或誤用巴豆熱藥下之,而協熱利不止者,或表裡皆熱,自利或嘔者,皆宜五苓散止利兼解表也。

白話文:

如果服用了桂枝湯後大汗淋漓,脈浮而洪大,這種情況下可以再次服用。發汗後半天左右,又開始發熱煩躁,脈浮數的,也適合再次服用桂枝湯。應該發汗卻反而拉肚子,沒有形成胸悶脹滿,但只是拉肚子,清穀不化,表證仍然存在的,這是表熱裡寒,這是指承氣湯這種寒藥引起的腹瀉。或者誤用了巴豆這種熱藥引起的腹瀉,而協熱腹瀉不止的。或者表裡都有熱,自己拉肚子或嘔吐的,都適合服用五苓散來止瀉兼解表。

急以四逆湯溫里;利止里和,急以桂枝湯解表。

或表熱里和,下利同法。

或陽明病,脈浮遲、汗出、微惡寒。或太陰病,腹滿而脈浮者,並宜桂枝湯也。

脈反沉實者,大承氣湯下之。

或下之早,而心下痞,汗出、惡寒、脈浮者,表未解也。先桂枝湯以解表,已而以下血也。

桃仁承氣湯,或抵當丸攻之。

3. 俱中風寒

頭項痛、肢疼、手足溫,中風也。反無汗、惡寒、脈浮緊者,傷寒也。或頭項痛、腰脊強、身拘急、指末微厥、不自汗,為傷寒也。反煩躁而脈緩者,為傷風也。風則傷衛,而寒則傷榮。

白話文:

  • 頭部、頸部疼痛,四肢關節疼痛,手腳溫熱,這是中風的癥狀。

  • 如果沒有汗,怕冷,脈搏浮緊,這是傷寒的癥狀。

  • 如果頭痛、頸部疼痛,腰脊僵硬,身體拘急,手指末端微麻木,不出汗,這是傷寒的癥狀。

  • 如果煩躁不安,脈搏緩慢,這是傷風的癥狀。

  • 風邪傷衛氣,寒邪傷營血。

萬物必以陰求陽、陽求陰,陰陽相應,則為和平。故榮者陰氣也,寒加之則傷耳。故又曰寒傷血,血亦陰也。衛陽氣也,風亦陽也,故風加之則傷耳。故曰熱傷氣,氣為陽也。經言陰寒主於閉藏,而陽熱主於開泄。故寒傷榮,則腠理閉密,拂熱內作,燥熱而無汗,故脈數浮而緊也;風傷衛,則腠理開泄而自汗也,故脈浮而緩;以邪熱泄越,故脈不能實;陽明主於肌肉,故自汗多而脈反遲也。熱乃陽中之至陽,故傷熱氣則大汗自出,病雖為熱,脈不能實而虛弱也。

白話文:

萬物一定陰陽互相求助,陰陽互相感應,才能和諧。因此,榮份是陰氣,寒氣入侵就會傷害耳朵。所以又說寒氣會傷血,血也是陰的。衛氣是陽氣,風也是陽,所以風入侵就會傷害耳朵。所以說熱氣會傷氣,氣屬於陽。經典上說陰寒主於閉藏,而陽熱主於開泄。因此,寒氣損傷榮份,就會導致腠理閉密,熱氣在體內產生,燥熱而不出汗,所以脈搏又數又快又緊;風氣損傷衛氣,就會導致腠理開泄而自汗,所以脈搏又浮又緩;邪熱泄越,所以脈搏不能充實;陽明亮於肌肉,所以自汗多而脈搏反而遲緩。熱氣是陽中之最陽,所以損傷熱氣就會大汗淋漓,即使是熱病,脈搏也不能充實而虛弱。

然拂熱痞閉無汗者故當病也,其汗泄通泰而亦病者,蓋泰極則否也。夫人氣和而為汗,如天地氣和而為雨,過多則澇,久不雨則旱,有無多少貴乎應時,興衰失常則災害至矣。萬事皆然。榮衛俱傷,則表裡熱甚也,宜大青龍湯

白話文:

但是,如果不去除熱痞的閉塞,身體不發汗,那麼這就是疾病的症狀。汗液排出流暢,身體暢通,但仍然生病,那是因為盛極必衰。人體氣息平和就會化為汗液,好像天地間氣息平和就會降落雨水。過多就會成為洪水,時間太久不下雨就會乾旱。沒有還是有多少,關鍵是要適時,興盛衰落失去常態就會導致災害。萬事都是這樣。榮衛兩氣受損,那麼表裡熱的症狀就會非常嚴重,這時應該服用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未罷,心下有水氣。

表雖未罷,而已有熱入於裡,怫鬱於胃,則飲食水液不能傳化宣行,蓄積不散而為此,非裡熱大實,煩渴引飲過多,停積而為病者。

白話文:

雖然表證未退,但已經有熱邪入侵內裡,凝聚在胃中,於是飲食和水液不能正常傳化運行,積聚而不散而形成此病,這不是內熱旺盛,煩渴引飲過多,停積而形成的病症。

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

水不能浸潤宣散,滋潤腸胃臟腑,故熱而渴,或噎、或喘、或小便不利、少腹滿而喘也;水液不能宣行,則濕熱盛於腸胃,故或利也。

白話文:

水不能使血液得到滋潤和宣發,也不能滋潤腸胃臟腑,所以會感到口渴,或者出現噎食、喘息、小便不利、少腹脹滿而喘的情況;水液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濕熱聚集在腸胃之中,所以也會出現泄瀉的情況。

小柴胡湯,治傷寒中風,其病半在表、半在裡(脈在肌肉不沉不浮),筋脈拘急。

白話文: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傷寒中風,這種病既有表症,又有裡症(脈搏在肌肉層,不沉也不浮),筋脈拘急。

身體疼痛,寒熱往來(惡寒為表熱,發熱為裡熱)。寒熱往來者,邪熱半在表、半在裡也,進退不已,而言無常也。

白話文:

身體疼痛,忽冷忽熱(惡寒是表熱,發熱是裡熱)。忽冷忽熱的人,邪熱一半在表,一半在裡,進退不已,所以說話沒有常態。

或嘔、或咳,胸脅痞滿硬痛,下之前後,無問日數及汗後餘熱不解,或無問傷寒、雜病、蒸熱作發並兩感,可和解者,並宜服之。

白話文:

無論是嘔吐或咳嗽,胸脅部位痞悶、脹滿且疼痛,時而上吐、時而下瀉,不論病發幾天或汗後餘熱未消,或者不論是傷寒、雜病、熱氣蒸發所引發的疾病,以及風寒和暑熱合併引起的疾病,只要適合服用,都可以服用此藥方。

涼膈散(一名連翹飲子)治傷寒表不解,半入於裡,下證未全,或復未愈者;或燥熱怫結於內,而煩心懊憹不得眠者;及無問傷寒、雜病、大人、小兒、臟腑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躁、舌腫、喉痹、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咳唾稠黏、睡臥不安、譫語狂妄、腸胃濕燥、便尿悶結、一切風熱壅滯、風眩、瘡癬及傷寒陽明胃熱發斑、下證未全者;或誤服暖藥過多,為諸熱證,並酒甚熱毒,兼小兒癍疹、痘瘡未出及驚風積熱、傷寒不能辨別者;或熱甚痘瘡已出未快者,或熱極黑陷將死者。

白話文:

涼膈散:(又稱連翹飲)用於治療傷寒外表症狀未完全消失,半入裡証,下証未完全,或復發未痊癒的患者;或者燥熱鬱結於內,而煩心懊惱無法入睡的患者;以及不論傷寒、雜病、大人、小兒,臟腑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脣焦、咽喉燥、舌腫、喉嚨疼痛、眼睛發紅、流鼻血、臉頰結硬、舌頭或口腔潰瘍、痰多濃稠難以咳出、睡覺不安、譫語狂言、腸胃燥熱、大便小便不通暢,一切風熱壅塞、頭暈、瘡癬以及傷寒陽明胃熱,發出斑點疹,下證未完全者;或者誤服溫熱藥物過多,引發各種熱證,以及酒後熱毒,兼小兒癍疹、痘瘡未出現以及驚風積熱,傷寒難以辨別者;或熱氣很重痘瘡已經出現但病情不佳者,或熱極導致黑陷將死之人。

小兒疹痘未出,誤以熱藥發汗,致使陽熱轉甚,則重密出不快,多致黑陷而死。因以世俗多癍疹不敢服藥,以誤小兒諸病多矣。亦不知古人所留涼瀉之藥,通治風、驚、積熱、傷寒熱病,縱誤是癍瘡,亦使熱勢稍退,而稀少出快,早得痊安也。若用此最為妙也。

白話文:

在小兒出疹子的時候,如果誤用溫熱藥物發汗,就會導致體內陽熱過盛,反而讓疹子出不來,而且更嚴重,容易變成黑色的痘痘,甚至死亡。因此,一般人對於疹子都不敢吃藥,所以小兒的許多疾病都因此而耽誤了。其實,不知道古代留下來的清涼瀉火藥物,可以通治風、驚、積熱、感冒發燒等疾病,即使誤以為是疹子,也能讓熱勢稍微退卻,讓疹子稀少快速地出完,早日痊癒。如果使用這種藥物,是最好的。

閻孝忠集《小兒方論》未達錢氏本意,不明造化之理,反妄言疹病黑陷為寒,及曰凡癍疹始終不可服涼瀉之藥。後人因之反致熱甚黑陷而死者不可勝計也。閻公豈不詳自所編錢氏方治癍疹黑陷用牛李膏及百祥丸,凡寒藥下之而多得痊愈者,而不救則必死。然則痘疹為熱病豈不明哉。

白話文:

閻孝忠將《小兒方論》中錢氏的本意,錯誤的解釋成痘疹的黑色斑點是寒症,並且說痘疹的始終都不能服用清涼瀉下的藥物。後人因此犯了讓熱症太熱而死的人不計其數。閻孝忠難道沒有仔細看過他自己編的《錢氏方》中治療痘疹黑色斑點的方法嗎?是用牛李膏與百祥丸,這些都是寒性的藥物,服用後許多人都痊癒了。但若不救治就一定會死亡。既然如此,痘疹是熱症難道還不明顯嗎?

況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及夫癍瘡黑陷,無不腹滿喘喝(嘶聲)而小便赤澀不通,豈不是熱極乎。況癍疹本因熱而生,病勢轉甚也,豈能反為寒者也。

白話文:

況經上說:各種疼痛、癢、生瘡、長膿瘡都屬於心臟的病變。及至生瘡瘡口黑陷,沒有不出現腹部脹滿、呼吸急促(嘶啞聲音)和小便赤澀不通的,這難道不是熱極了嗎?況且生瘡疹原本就是因為熱而產生的,病情轉趨嚴重,怎麼能說是寒冷的呢。

並兩感諸證(三陰三陽雙傳諸證),並宜服之。或傷寒熱極將死,陰氣衰殘則不宜下,下之則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矣。惟宜養陰退陽,以至脈復而有力,而後以三一承氣湯微下之。下後未愈者,更以涼膈散調之,雖愈後猶宜少少服之,庶邪熱不致再作也。

白話文:

並感各種證狀(三陰、三陽雙方傳染的各種證狀),都應該服用這副藥方。如果傷寒熱症極重,將要死亡,陰氣衰竭的話,就不宜再用瀉下法了,這樣做會使陰氣突然斷絕,陽氣隨後耗盡而死亡。此時,應當採用養陰退陽的方法,等到脈象恢復,有力了,纔可以服用三一承氣湯來輕微瀉下。瀉下後病沒有痊癒的人,再用涼膈散來調理,即使病癒後,也應該少量服用,這樣邪熱就不容易再發作了。

白虎湯治傷風自汗,桂枝證表未解,半入里,可以和解者。

白話文:

白虎湯用於治療傷風自汗的患者,此病與桂枝湯證相似,症狀表現為表證未解、半入裡證,可以用白虎湯治療,以起到和解表裡的作用。

脈在肌肉而不可下者也。

或中暑自汗脈虛弱者。

熱傷氣而反自汗大出,故脈不能自實而反虛弱。

或傷寒自汗,脈滑數而實,表裡俱熱。

脈沉浮皆得有力而數,身熱、頭痛、煩渴、腹滿、小便赤黃也。或三陽合病(言太陽、少陽、陽明合受其為病之熱氣),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燥、面垢、譫語、遺尿。

白話文:

脈搏的沉浮都有力而且快速,身體發熱、頭痛、煩渴、腹脹、小便赤黃。或者有三陽合病(指太陽、少陽、陽明同時受到病邪熱氣的侵襲),腹脹、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乾、臉色垢黑、說胡話、遺尿。

如誤發汗則譫語益甚,下之則便額上出汗,後必發黃。

或厥逆自汗者,是謂熱越(言自汗散越也)。如或裡熱而脈厥者;或下證未全者;兼和解兩感傷寒。此方最解頭痛,並止自汗,無問中暑、傷寒、風熱雜病,及傳染時疫,本非外傷風寒,脈便不浮,而自汗、頭痛,欲作汗病者,並宜服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厥逆自汗的症狀,表示熱邪過盛,自汗散越。如果遇到內熱而脈搏厥逆;或者下證尚未完全解除;兼具和解兩感傷寒。這個方劑最能解頭痛,並止自汗,無論是中暑、傷寒、風熱雜病,還是傳染時疫,本來不是外傷風寒,脈搏就不會浮,而自汗、頭痛,想要發汗的症狀,都應該服用這個方劑。

無問四時,但隨證而用之。他藥仿此。

五苓散,治中暑,並傷寒大發汗後,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後熱煩渴及表裡俱熱,飲水反吐(名曰水逆),或攻痞不解,或口乾煩渴,小便不利,或痞尚在而利不止者,或當汗而反下之,利遂不止,脈浮表不解,自利或小便不利者。

白話文:

五苓散,用於治療中暑,以及傷寒大發汗後,胃中煩渴,煩躁不安無法入睡,脈搏浮動,小便不利,後來發熱煩渴,表裡皆熱,喝水後反而嘔吐(稱為水逆),或腹部脹滿痞塞不解,或口乾煩渴,小便不利,或腹部脹滿痞塞仍然存在而腹瀉不止,或應該出汗反而腹瀉下來,腹瀉後腹瀉不止,脈搏浮動,表證不解,出汗或小便不利的人。

凡用五苓散,證無問脈之沉浮。

或一切留飲不散,以此散水止渴,並解兩感,太陽、少陰俱病。

經言六經病證者是也。

或一切吐瀉霍亂(無問寒熱),及小兒瀉驚風(無問急慢),皆宜服之。

桂苓甘露散(一名桂苓白朮散)治傷寒中風,冒暑飲食,內外一切所傷,傳受濕熱內甚,或頭痛、口乾,或吐瀉、煩渴,或小便赤澀、大便急痛,或瀉利間作,並一切濕熱,霍亂吐瀉,轉筋急痛,腹滿痛悶,或中外諸邪所傷而並吐瀉者,濕熱之時尤宜服之。

白話文:

桂苓甘露散(別名桂苓白朮散)用於治療因傷寒中風、酷暑飲食、內外各種損傷,所導致的身體濕熱內盛,表現出頭痛、口乾、嘔吐腹瀉、煩渴、小便赤澀刺痛、大便急迫且疼痛,或者間歇性腹瀉。以及所有的濕熱症狀,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轉筋急痛,腹脹疼痛憋悶,或者因外邪內邪損傷而出現嘔吐腹瀉的人皆可服用。在濕熱季節服用更為合適。

並治小兒驚風。

白朮散,治傷寒雜病,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及氣弱久虛,保養衰老兼治酒膈嘔噦。

白話文:

白朮散用於治療:

  • 傷寒雜病,各種原因引起的吐瀉、煩渴、霍亂。
  • 虛損及氣弱久虛,因體虛而引起的各種病症,以及氣虛體弱、久病不癒的人。
  • 保養衰老,延緩衰老,增強體質。
  • 兼治酒膈嘔噦,治療因飲酒過量引起的呃逆、嘔吐。

四逆湯,治傷寒,表熱未入於誤以寒藥下之太早,其表熱本未入,因而裡寒,下利不止,或表熱裡寒,自利不止者,急以四逆溫里。

白話文:

四逆湯,用於治療傷寒表熱未入營,誤用寒藥過早攻下,表熱依然存在,裡寒形成。下利不止,或表熱裡寒,自利不止,需及時用四逆溫裏。

脈浮不渴,小便清白不溫,完穀不化者是也。或辨便、溺之色者,須更審其飲食萬物之色也。或下後協熱利不止者,咽乾煩渴也,謹不宜溫也,宜五苓之類散其濕熱也。惟裡寒者可以溫之,止其寒瀉。

白話文:

脈浮但感覺不渴,小便清白但卻不熱,消化後的大便內含有未消化的穀物粒。另外,還可能根據人的大便或尿液的顏色進行辯證,必須隨時注意他的飲食和萬物顏色的影響。或在瀉下後出現協熱和腹瀉不止的症狀,則會感到咽喉乾燥、煩躁和口渴。應謹慎不要溫熱治療,應當使用五苓散之類的藥來散除濕熱。只有確定是內寒引起的症狀時,纔可以通過溫熱治療來止瀉。

利止里和,表證尚在者,急以桂枝解表也。或雜病寒飲嘔吐者,或寒濕泄瀉者。

然雖雜病,若濕熱吐瀉者,不宜此方。雖亦有濕熱痞閉之微者,誤中辛熱開發而效,甚者強劫不開,則怫熱病轉加也。惟裡寒可通用四逆湯也。

白話文:

儘管是雜病,如果寒熱交錯引起吐瀉的,就不適合使用這個方劑。儘管也有因飲食不清導致濕熱重濁閉塞的輕微症狀,誤用辛溫熱藥來開發,而見效的,但嚴重的因碰撞造成身體虛弱沒有開發,則會使熱病更加嚴重。只有內寒的症狀,纔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

茯苓半夏湯,治傷寒雜病,一切嘔吐或喘咳、頭痛者。

半夏橘皮湯,治傷寒雜病,嘔噦風眩,痰逆咳喘,頭痛並風熱反胃吐食諸證。

白話文:

半夏橘皮湯,用於治療傷寒雜病,嘔吐呃逆、頭暈目眩,痰阻咳嗽喘息,頭痛伴有風熱、反胃吐食等症狀。

黃連解毒湯,治傷寒雜病,並酒燥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凡一切大熱狂躁喘滿及陰厥極甚,蓄熱內深,俗妄傳為陰毒者(見前辨);表熱太甚,頭項、肢體痛不可忍,脈洪躁,里有微熱不可汗者;或濕熱內甚,或欲作痢者。

白話文:

_黃連解毒湯_可用來治療:

  1. 傷寒雜病,以及由酒後熱毒引起的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失眠等症狀。

  2. 一切大熱狂躁、喘滿,以及陰厥極盛,蓄熱內深,常被誤認為是陰毒者(見前面辨證)。

  3. 表熱太盛,頭項、四肢疼痛難忍,脈搏洪躁,裡面微熱但不能發汗者。

  4. 或濕熱內盛,或即將發痢者。

大便溏數而少腹急痛,小便赤或澀者,必欲作痢也。

或已利,熱勢甚者(並服本方);及下之前後,寒涼諸藥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兩感諸證同法。

兩感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通宜此方以退表裡諸熱。朱氏不明此皆熱證,妄言前三日真為病寒,以四逆湯急溫里,而後以桂枝湯急解表,大誤人也。

白話文:

兩感指的兩種情況:第一種,太陽病與少陰病同時發生,會出現頭痛、口乾、煩躁不安的症狀;第二種,陽明病與太陰病同時發生,會出現耳聾、睾丸疼痛、昏厥等症狀。這兩種情況都適合用這個方劑來治療,以祛除體表的熱症。朱氏不懂得這兩種情況都是熱證,錯誤地認為前三天是受寒引起的,用四逆湯來溫暖腸胃,然後再用桂枝湯來解表。這種做法大錯特錯。

此二方皆不可用,但隨表與里,熱勢微,甚以退其熱,使無致熱極而死者是也。若勢甚宜下者,加大承氣湯下之。及夫經言,此三日傳受,亦大略之法也。大抵宜隨證以施治,亦不必拘也。

白話文:

這兩種方劑都不可以使用,但隨著表裡證狀和熱勢減弱,應該積極退熱,防止因熱勢過重而死亡。如果病情嚴重,宜用加大承氣湯攻下。至於經中所說,這三種病證的傳變,也只是一種概略的方法。總的來說,應根據證狀施治,也不必拘泥於這些方法。

或勢甚欲下,慮不能退其熱者,加大承氣湯下之。或熱結極深,而諸藥數下,畢竟不能利,不救必死者,此法更下甘逐末一錢以下之(吐利同效)。或但自熱結胸中,心胸高起,腹雖不滿,而但喘急、悶結、譫妄、昏冒,關脈沉數而緊者,尤宜此法急以下之。

白話文:

如果病情嚴重到不得不下瀉,但擔心不能去除熱氣,可以加大承氣湯的劑量。如果熱結非常嚴重,即使服用多次藥物仍然無法通便,眼看病人即將死亡,可以使用甘遂末一錢以下的劑量,服用後可以通便或催吐。如果只是胸中有熱結,胸部隆起,腹部雖然沒有脹滿,但有氣喘、悶結、胡言亂語、昏迷等症狀,而且關脈沉數而緊,尤其適合用這個方法緊急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