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西江月

瘧疾來時潮熱,內傷外感生痰,初時截法似神仙,不可養虎遺患。外感小柴飲子,內傷平胃為先,內加草果常山,東面桃柳枝煎。

白話文:

當瘧疾發作時,會伴隨發熱。內傷和外感可導致生痰。一開始採用截斷的方法如同神仙一樣有效,但不能因為症狀減輕就忽略了隱患。外感引起的瘧疾可以使用小柴飲治療。內傷引起的瘧疾應先平胃,再內加草果和常山。用東面桃柳枝煎服。

截後才調脾胃,只消清瘧養脾,祛邪補正作良醫,不讓仲陽錢氏。瘧久若成痞塊,面黃腹滿消肌,月蟾集聖是根基,此個方兒密記。

白話文:

等瘧疾退後再調理脾胃,先清熱退燒、再健脾益氣,清除邪氣、增強正氣,做個醫術高明的醫生,不輸給仲陽錢氏。如果瘧疾已久形成痞塊,患者會出現面色發黃、腹脹、肌肉消瘦等症狀,使用「月蟾集聖」藥方治療,此方是治療瘧疾的良藥,務必牢記。

如是小兒久瘧,或於午後來潮,又如間日又三朝,截法不宜急暴。只用養脾清瘧,相兼集聖和調,神丹斬鬼莫輕饒,發日五更分曉。

白話文:

如果是小兒患有久瘧,發作時間多在午後,或者像間日瘧一樣,隔三天發作一次,治療方法不宜操之過急。

只要使用健脾清熱的藥物,同時配合聖和調氣的藥物。神丹斬鬼藥方不可輕視,發作時五更天就會見效。

瘧痢如逢並作,其間吉凶須知,大端飲食要如時,胃氣完全可治。若是不思乳食,強將脾胃扶持,胃苓丸子莫差池,間以香連止痢。

白話文:

當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時,吉凶禍福需謹記。飲食最重要的就是按時吃飯,胃氣充足才能治癒疾病。如果不想吃乳食,就要強行扶持脾胃,服用胃苓丸可以調理,再用香連丸來止瀉。

久瘧多成壞症,脾焦肚大青筋,頸干腳細減元神,飲食全然不進。面目虛浮怯弱,四肢無力難行,不須醫治枉勞心,九死一生危病。

白話文:

長期的瘧疾容易演變成嚴重的疾病,脾臟灼傷、腹部腫脹發黑,頸部乾癟、四肢纖細,精神衰弱,完全無法進食。

臉色蒼白虛浮、身體虛弱,四肢無力難以站立,不需要治療就是白費心機,九死一生的重大疾病。

平瘧養脾用人參白朮陳皮當歸身,茯苓厚朴薑汁炒,蒼朮五錢米水浸。粉草半夏浸七次,青皮柴胡黃芩,常山草果二錢半,鱉甲三錢效如神。

白話文:

治療瘧疾調理脾胃,使用人參、白朮、陳皮、當歸身,茯苓、厚朴炒薑汁,蒼朮五錢浸米水。粉草、半夏浸泡七次,青皮、柴胡和黃芩,常山、草果各二錢半,鱉甲三錢神效無比。

2. 發熱門

小兒凡病有熱,症既不同,治亦多異,須分虛實,不可妄用汗下也。

傷風發熱,其症汗出,身熱,呵欠,目赤澀,多睡,惡風,喘急,此因解脫受風所致。宜疏風解肌退熱,先服柴葛解肌湯,發去風邪,熱退之時,再服涼驚丸,以防內熱。

白話文:

感冒發燒,症狀有出汗、發熱、打哈欠、眼睛乾澀、嗜睡、怕冷、呼吸急促,這是因為被風寒侵襲所致。

治療方法是以疏風散寒、退熱為主,先服用柴葛解肌湯讓汗流出來,發熱時再服用涼驚丸,以預防體內發熱。

傷寒發熱,其症無汗,身熱,呵欠,煩悶,項急,面赤,喘急,惡寒,口中氣熱,此因解脫受寒所致。宜發散寒邪,退熱鎮驚,先服惺惺散,發去寒邪,後以涼驚丸,以防內熱。

白話文:

得了傷寒發熱,症狀是沒有出汗、身體發熱、打呵欠、煩躁不安、脖子僵硬、臉色發紅、呼吸急促、畏寒、嘴巴裡有熱氣,這是因為剛解除病邪後受寒引起。需要發散寒邪,退燒鎮靜,先服用惺惺散發散寒邪,之後服用涼驚丸預防內熱。

以上二症,如小兒稟賦原實者可用涼驚丸,若虛怯者,不如只用胃苓丸,甚效。

白話文:

上述這兩種症狀,如果小兒先天體質壯實,可以使用「涼驚丸」。如果是體質虛弱的人,不如單獨使用「胃苓丸」,效果很好。

如傷風寒發熱,又吐瀉者,不可發散,此脾虛怯也。只以五苓散吞理中丸,甚效。

白話文:

如果傷了風寒發燒,又伴有嘔吐腹瀉的症狀,這時不能使用發散外邪的方法,這是因為脾氣虛弱所導致的。只用五苓散和理中丸同時服用,效果非常好。

傷熱發熱,多得於夏,其症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熱。此因天氣已熱,包裹太厚,重受其熱也。先以白虎湯調益元散,以解其熱;次服調元生脈散,以補正氣。

白話文:

夏天容易造成熱傷發燒,症狀包括身體發熱、自發性出汗、口渴、昏睡以及手腳發熱。這是因為天氣本身就熱,還包得過厚,又受到外界的熱氣影響。先用白虎湯調理元氣散來解除熱氣;之後服用調元生脈散來補充正氣。

傷暑發熱,亦多得於夏,其症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陰室中貪涼太過所致。服調元生脈散,補其元氣;次服四君子湯,以防吐瀉之病。

白話文:

夏日暑熱傷身,會導致發燒。症狀是身體發熱、自汗、口渴、昏睡、手腳冰冷。這是因為在陰涼的室內待太久造成的。可以服調元生脈散來補充元氣,然後再服四君子湯來預防嘔吐和腹瀉。

如夏月汗出當風,以致身熱,渾身自汗不止者,此名暑風。四君子湯麻黃根黃耆以去風,次以益元散以去熱。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季,流汗後遇到風,導致身體發熱,全身持續出汗不止的症狀,稱為暑風。治療方法是用四君子湯加入麻黃根、黃耆來去除風邪,然後用益元散來去除熱氣。

傷食發熱,其症手心、肚腹尤熱,噎氣吐乳,大便酸臭,或腹疼多啼,飽脹喘急,不思乳食。此因飲食過度所傷,宜先用利藥去其積,用丁香脾積丸,復以集聖丸調之。

白話文:

飲食過量引起發熱,症狀會有手心和肚腹特別熱、噎住打嗝吐奶、大便酸臭、或腹部疼痛哭鬧不止、吃飽脹氣呼吸急促、不想吃奶。這是因為飲食過度造成的,應先用瀉藥去除積食,用丁香脾積丸,再用集聖丸調養。

如傷食已久,日漸黃瘦,無時作熱者,不可下之。輕者保和丸,重者集聖丸,百無一失。

白話文:

如果食物積滯體內已久,導致身體日漸消瘦發黃,而且沒有發熱的症狀,此時不適合使用瀉下之法。症狀較輕的,可以使用保和丸,症狀較重的,可以使用集聖丸,這樣治療通常不會出錯。

痘疹發熱,其症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煩悶,乍熱乍涼,咳嗽噴嚏,手足指冷,驚怖多睡。此由時行痘疹,各相傳染,宜清熱解毒。惟痘疹宜參蘇飲木香,麻痘宜用荊防敗毒散,不可妄施汗下,恐生變症。若變蒸發熱,此小兒常症,不須服藥。(見本門。)

白話文:

痘疹發燒,症狀是臉部發熱發紅,眼睛也發紅,頻頻打哈欠、煩悶,忽冷忽熱,咳嗽打噴嚏,手腳指尖冰冷,容易受驚嚇、嗜睡。這是因為當時流行痘疹,互相傳染,應當清熱解毒。痘疹適合服用參蘇飲加上木香,麻疹適合服用荊防敗毒散,不可隨便用藥發汗驅寒,以免產生併發症。如果變成蒸發熱,這是小兒常見的症狀,不需要服藥。(詳見相關醫書章節。)

潮熱者,當分二症:有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復發,其狀如瘧,此肺熱也;有早晚發熱,每日兩度,如潮水之應期者,此胃熱也。蓋因感觸邪氣,以致血脈凝滯,不得流通,若不治之,變為驚疳者多矣。肺熱地骨皮散主之,胃熱三黃丸下之,如虛熱者,用集聖丸調之。

白話文:

發燒可分為兩種:

  • **時熱:**特定時間發作,過後就退,隔天又定期發作,類似瘧疾,是由肺熱引起的。
  • **潮熱:**早晚發作,一天兩次,像潮水一樣準時,是由胃熱引起的。

以上病症主要是因為外邪入侵,導致血脈阻塞、血液無法暢通。若不治療,容易演變為驚癇或疳積。

  • **時熱:**治療以地骨皮散為主。
  • **潮熱:**治療以三黃丸攻下為主。
  • **虛熱:**治療以集聖丸調補為主。

驚熱者,遍身發熱,面青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顛叫恍惚,此心熱也。以涼驚丸退熱,安神丸定心。

白話文:

發高燒時,全身發熱,面色青紫並冒冷汗。心悸不安,脈搏快速且煩躁,神志不清,恍惚胡言亂語,這些都是心熱的症狀。可以用涼驚丸退燒,安神丸安定心神。

夜熱者,但夜發晝退,此血虛症也。以人參當歸散治之,更兼抱龍丸,以防作搐。

白話文:

晚上發燒,白天不發燒,這種情況是因為血虛造成的。可以用人參當歸散來治療,再搭配抱龍丸來防止抽搐。

餘熱者,傷寒汗後而熱又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寒涼之藥,古人戒之。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其熱自退。人參蒼朮主之,甚者,四君子湯加炒乾姜即效。

白話文:

餘熱:在出過汗後,熱度卻又再度升高。這是因為表裡都虛弱,氣血不能回歸根本,陽氣浮在體外所致,不能再使用寒涼藥物,古人曾特別告誡。應該和胃氣,讓陽氣收斂,熱度自然就會退去。可以用人參、蒼朮為主藥,如果情況較嚴重,可以加入炒乾薑的四君子湯,就會見效。

疳熱者,形色黃瘦,食不長肉,骨蒸盜汗,泄瀉無常,肚大腳小。此多得於大病之後,失於將息,又或傷飽失飢,用集聖丸調理。

白話文:

得了疳熱的人,身材瘦弱、面黃肌瘦,吃東西不長肉,骨頭發熱盜汗,時常拉肚子,肚子大腳卻很小。這大多是生過大病之後,沒有好好休息,或者暴飲暴食,又沒有及時吃飯造成的。可以用集聖丸來調理。

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由氣血壅實,五臟生熱,鬱蒸於內,則睡臥不安,精神恍惚;熏發於外,則表裡俱熱,躁急喘粗,甚則發驚癇。先以導赤散瀉青丸以治其熱;後以抱龍丸鎮其驚。如實熱,大小便秘者,三黃丸下之。

白話文:

發高燒的人,總是持續發熱不退,這是由於氣血鬱結,五臟生熱,熱氣鬱結在體內導致睡不安穩、精神恍惚;熱氣散發到體外導致表裡都熱、煩躁不安、呼吸急促,情況嚴重時會抽搐痙攣。

首先使用導赤散、瀉青丸來治療發熱;然後使用抱龍丸來鎮靜抽搐。

如果是實熱型,大小便都便祕的人,可以使用三黃丸通便。

煩熱者,心躁不安,五心煩熱,四肢溫壯,小便赤色。宜導赤散加麥冬、山梔仁治之,再以涼驚丸,撤其餘邪。

白話文:

感到煩躁不安,手掌、腳掌及心臟部位發熱,四肢溫熱有力,小便顏色偏紅。建議使用導赤散,加入麥冬和山梔仁治療。之後再服涼驚丸,幫助祛除殘餘的病邪。

積熱者,頰赤口瘡,大小便赤澀,此表裡俱實。或內傷酒面、煎煿、熱藥峻補;外因厚綿爐火所侵,皆能生熱,此內外蘊積之熱也,非食積。先以三黃丸下之,後以涼驚丸調之。

白話文:

熱氣積累者,臉部發紅、口腔有破洞,大小便顏色赤黃、解便困難,表示體內外都有熱邪。可能是內部攝入了酒、煎炸油脂或過補的熱性藥物;或是外部受到厚棉被或火源的侵襲,都會產生熱氣,這些都是內外積累的熱,不是食物積聚。先用三黃丸排除熱氣,再用涼驚丸調理。

虛熱者,或因汗下太過,津液虛耗;或因大病之後,元氣受傷,皆能生熱。其症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虛汗自出,神慢,噓氣軟弱,手足厥冷。此氣血俱虛,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也。四君子湯加炒乾姜,甚者加熟附子一片,待熱少退,以涼驚丸調之。

白話文:

虛熱是由於過度發汗或腹瀉,導致體液消耗;或者在大病之後,元氣受損,這些情況都可能產生虛熱。

虛熱的症狀包括:倦怠乏力、面色蒼白、自發虛汗、精神不振、呼吸微弱、手腳冰涼。這是因為氣血兩虛,氣虛會導致手腳厥冷,血虛會導致發熱。

治療虛熱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並加入炒乾薑。病情較重的,可以再加入一片熟附子。當虛熱稍微退減後,再用涼驚丸調理。

客熱者,陽邪干於心也。心若受邪,則熱形於額,故先起於頭面而身熱,恍惚多驚,聞聲則恐。此由正氣虛而邪氣勝,故與之交爭,發熱無時,進退不定,如客之往來。先以導赤散去其邪,後以涼驚丸調之。

白話文:

將邪驅 除殆盡,故先從頭而身熱,恍惚多驚,聞聲則恐。此乃正氣虛弱,邪氣太過, 故與之交爭,發熱無定時,進退不定,似客人之來去無常也。先以導熱散去其邪,然後以清涼解熱丸調之。

癖熱者,由乳食不消,伏結於中,致成癖塊,以生內熱,熏灼於外。集聖丸主之。

瘧熱者,寒熱往來。有頭痛汗出者,有嘔吐不食、憎寒壯熱作渴者,有遍身疼痛者,或吐瀉者。症既百出,病非一端。頭疼汗出及遍身疼者,小柴胡湯加蒼朮、羌活治之;腹痛者,脾積丸下之;作渴者,白朮散治之;吐瀉者,理中湯治之。後用平瘧養脾丸調之。

白話文:

瘧疾的症狀是寒熱交替發作。有的病人會伴有頭痛或出汗,有的會嘔吐、食慾不振,有畏寒、發熱、口渴的,也有全身疼痛的,還有的會腹瀉。症狀多種多樣,病情不只一種。頭疼出汗和全身疼痛的,用小柴胡湯加上蒼朮、羌活來治療;腹痛的,用脾積丸來瀉下;口渴的,用白朮散來治療;嘔吐腹瀉的,用理中湯來治療。後續再用平瘧養脾丸來調養。

血熱者,每日巳午時發熱,遇夜則涼,此心熱也。輕者導赤散,重者四順飲治之。

白話文:

血熱的人,每天中午和下午發熱,到了晚上就涼爽,這是心熱的表現。病情輕微的,用導赤散治療;病情嚴重的,用四順飲治療。

柴葛解肌湯

柴胡,乾葛,黃芩桂枝赤芍,人參,甘草竹葉(七皮)

白話文:

柴胡、乾地黃、黃芩、桂枝、赤芍藥、人蔘、甘草、竹葉(取七層的竹皮)

薑棗引。

惺惺散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桔梗天花粉細辛防風川芎,加麻黃,薄荷葉

白話文: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桔梗、天花粉、細辛、防風、川芎,加入麻黃、薄荷葉。

姜引。

調元生脈散

黃芩,人參,麥冬,甘草,五味子

水煎服。

參蘇飲

人參,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殼,乾葛,前胡,木香,蘇葉,陳皮

白話文:

人參、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殼、乾薑、前胡、木香、蘇葉、陳皮

薑棗引。

防風敗毒散

生地,防風,連翹升麻荊芥穗,牛蒡子,酒柏,人參,桔梗,甘草

白話文:

生地:一種草藥,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

防風:一種草藥,具有解表散寒、止痛、抗菌消炎的功效。

連翹:一種落葉灌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升麻:一種草藥,具有升舉陽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荊芥穗:一種花卉植物,具有解表散寒、止痛、消炎的功效。

牛蒡子:一種根莖類蔬菜,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尿的功效。

酒柏:一種草藥,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抗菌消炎的功效。

人參:一種名貴藥材,具有補氣健脾、強壯身體的功效。

桔梗:一種草藥,具有宣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甘草:一種中藥材,具有補氣健脾、清熱解毒、緩解痙攣的功效。

水煎服。

地骨皮

知母,柴胡,甘草(炙),地骨皮,赤茯苓,半夏

白話文:

知母、柴胡、炙甘草、地骨皮、赤茯苓、半夏

姜三片引,水煎服。

人參當歸散

人參,歸身,生地黃,地骨皮,柴胡,甘草

生薑引。

四順散,解小兒膈熱。

當歸大黃(酒蒸),赤芍,甘草

水煎服。

祖傳治發熱,不問其症,脾胃虛弱者,以胃苓丸,竹葉、炒米湯吞;元氣虛者,以涼驚丸,竹葉、薄荷燈心湯送下。隨症用引。

白話文:

祖傳治療發熱的方法,不詢問病症,如果脾胃虛弱,就服用胃苓丸,搭配竹葉、炒米湯服用;如果元氣虛弱,就服用涼驚丸,搭配竹葉、薄荷、燈心草湯服用。根據病症使用不同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