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中風四言脈訣

中風浮吉,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元治痰,風本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白話文:

  • 中風浮吉:中風患者出現浮脈,這是吉兆,表示病情較輕。

  • 滑兼痰氣:脈象滑動並伴有痰氣,這說明患者有痰濕內阻。

  • 其或沉滑:如果脈象沉滑,則不宜以風治,因為這可能是痰濕阻滯所致。

  • 或浮或沉,而微而虛:如果脈象忽浮忽沉,而且微弱虛弱,則需要扶助元氣,化痰祛濕,疏通風邪。

  • 浮遲者吉:如果脈象浮遲,這是吉兆,表示患者病情較輕,容易恢復。

  • 急疾者殂:如果脈象急促而疾速,則兇險,患者病情危重,可能死亡。

2. 各症方藥

三化湯

治中風,內有便溺之阻隔。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二錢五分)

白話文: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10公克)

水煎服。

喻嘉言曰:仲景云:藥積腹中不下,填竅以熄風。後人不知此義,每欲開竅以出其風,究竟竅空而風愈熾,長此安竅哉。此方與愈風湯、大秦艽湯,皆出《機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則無名下士,煽亂後人見聞,非所謂一盲引眾盲耶?

白話文:

喻嘉言說:「仲景說:藥物積存在胃中不下,堵住 orifices 來熄滅風氣。後世的人不懂這個道理,總是想開啟 orifices 以排出風氣,最終 orifices 反而變空而風氣更加旺盛,長此以往 orifices 怎能不出現問題呢?這個出自《機要方》中,與愈風湯、大秦艽湯類似的藥方,說是通真子撰寫,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無名之輩卻擾亂後人聽聞,不正是所謂的瞎子領著一羣瞎子嗎?」

防風通聖散(方見《時方》)

治諸風抽搐,手足瘛瘲,小兒驚風,大便結,邪熱暴甚,肌肉蠕動,一切風症。(按:此表裡通治之輕劑)

喻嘉言曰: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可多服也。

祛風至寶膏

即前方再加人參補氣,熟地益血,黃柏黃連除熱,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蠍防風祛風,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此中風門不易之專方也。

白話文:

如果病情繼續發展,再加入人參來補益氣血,熟地來滋補血液,黃柏、黃連來消除熱毒,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蠍、防風來祛除風濕,將藥丸做成彈子的形狀,每次服用一丸,可以用茶或酒送服。這個方子是治療中風的特效方。

三生飲(方見《時方》)

薛氏云:加人參一兩許,駕馭而行,庶可驅外邪而補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以取敗。

稀涎散

治中風口噤,單蛾雙蛾。

巴豆仁(六粒,每粒分作兩片),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

先將明礬化開,卻入二味攪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涎壅盛者,燈草湯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白話文:

首先將明礬磨成粉末,然後加入另外兩種藥材攪拌均勻,等到明礬乾枯成粉末狀,每次取三分吹入喉嚨中,如果痰涎壅盛,可以搭配燈草湯服用五分。(在喉嚨則吐出來,在膈肌則瀉下去)

一方:半夏十四粒,牙皂一個炙,水煎,入薑汁服。

涼膈散(方見《時方》)

加味轉舌膏

即前方加遠志、菖蒲、防風、桔梗犀角川芎柿霜,煉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

白話文:

將遠志、菖蒲、防風、桔梗、犀角、川芎、柿霜等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蜂蜜製成彈子般大小的藥丸,最後用硃砂將藥丸表面塗成紅色。

3. 中風續論

古人定病之名,必指其實。後人既曰中風,如何舍風而別治,觀仲師侯氏黑散風引湯數方自見。余此書原為中人以下立法,只取唐人續命湯一方為主,蓋以各家所列風症,頭緒紛繁,議論愈深則愈晦,方法愈多則愈亂,不如只取一方,以驅邪為本,庶法一心純,不至多歧反惑。要知此湯長於治外,非風則不可用,是風則無不可用也。

白話文:

古人給疾病定名稱,一定是指明它的實際情況。後人既然說中風,為什麼要捨棄風而另找其他療法,看看仲師侯氏黑散、風引湯等方劑就可以知道了。我寫這本書原本是為了普通老百姓制定治療方法,只取唐朝的續命湯一個方劑為主,因為各家列出的風症狀繁雜,討論越深入就越晦澀,方法越多就越混亂,不如只取一方,以驅邪為根本,這樣方法一心純粹,不會因為歧異太多而疑惑。要知道這個湯藥擅長治療外感病,不是風症就不能用,如果是風症就沒有不能用的。

至云風為虛邪,治風必先實竅,此旨甚微,能於侯氏黑散、風引湯二方研究十年,而知其妙處,則可與共學適道矣。

白話文:

至於說風是虛邪,治療風病必須先填實孔竅,這個道理非常微妙,能夠研究侯氏黑散、風引湯這兩個方劑十年,而知道它們的妙處,那麼就可以一起學習適應之道了。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內經》云:邪害空竅,此則驅風之中,兼填空竅。空竅滿,則內而舊邪不能容,外而新風不復入。

白話文:

治療大風病,四肢沉重煩躁,心中惡寒,食慾不振的症狀。(出自《外臺》中治療風癲的方劑)《內經》中說:邪氣侵害了空的竅穴,這個方法既能驅除風邪,又能填補空的竅穴。空的竅穴填滿了,內部的舊邪氣就沒有容身之處了,外來的新的風邪也就不能再進來了。

風引湯(俱見《金匱》)除熱癲癇(巢氏治腳氣)

大人中風牽引,小兒驚癇瘛瘲,皆火熱生風,五臟亢甚,歸迸入心之候,夫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火發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而害土,土病則聚液成痰,流注四肢而癱瘓。此方用大黃為君,以盪滌風火熱濕之邪,隨用乾薑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用桂枝甘草以緩其勢,又取石藥之澀以堵其路,而石藥之中,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濕,龍骨牡蠣以斂其精神魂魄之紛馳,用寒水石以助腎之真陰,不為陽光所劫。更用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恐心不明而十二官危也。

白話文:

不管是大人中風、抽搐,還是兒童患上驚風、抽搐、癲癇,都是因為體內燥熱化風,五臟機能亢盛,邪氣強勢攻逼進入心臟所致。厥陰肝木和少陽膽火同一個位置,火氣發出必定產生風,產生的風會結合肝木之勢侵害脾土,脾土受損就會水液停積成痰,流竄入四肢,就會造成癱瘓。此方藥物以大黃做主藥,清熱解毒,以止痙清熱;用乾薑益氣補陽,扶助正氣;用桂枝、甘草通調氣機,協調營衛;又加入石藥類藥物的收澀清熱之力,以堵塞病邪的去路。石藥類藥物中有滑石、石膏可以清氣化濕;赤白石脂補土除濕;龍骨、牡蠣可以斂神定魂;用寒水石幫助腎臟,減緩陽虛;紫石英可以補益心氣神,以防心神受損,危及五臟六腑。

明此以治入臟之風,遊刃有餘矣。喻嘉言此解最妙。

4. 類中風症

一火中之說,本於河間。河間舉五志過極,動火而卒中。大法以白虎湯三黃湯沃之,所以治實火也;以逍遙散疏之,所以治鬱火也;以通聖、涼膈散雙解之,所以治表裡之邪火也;以六味湯滋之,所以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以八味丸引之,所謂從治之法,引火歸原也;又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神妙無比。

白話文:

關於火症的論述,起源於河間。河間舉出五行過度的情況,會引發火症而中風。治療方法主要有:

  1. 白虎湯、三黃湯:用於治療實火。

  2. 逍遙散:用於疏肝解鬱,治療鬱火。

  3. 通聖、涼膈散:用於治療表裡之邪火。

  4. 六味湯:用於滋陰壯水,制約陽光。

  5. 八味丸:用於從治之法,將火引歸原位。

  6. 地黃飲子:用於治療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效果顯著。

時賢徐靈胎云:此治少陰氣厥之方,庸醫不察,竟以之治一切中風之症,輕則永無愈期,重則益其病而致死。醫者病家,終身不悟也。

白話文:

當代的名醫徐靈胎說:這是治療少陰氣厥的方劑,庸醫不加以辨別,竟拿這個方子治療一切中風的症狀,輕則永遠無法治癒,重則加重病情以致於死亡。醫生和病人家屬,終其一生都不會明白這個道理。

孫心典按:舌喑不能言,有上焦為痰火阻塞者,宜轉舌膏;有中風脾緩舌強不語者,宜資壽解語湯。惟有少陰脈縈舌本,氣厥不至,名曰風痱,宜用地黃飲子溫之。喻氏用資壽解語湯去羌、防,加熟地何首烏枸杞子甘菊花、黑芝麻天門冬治之。

白話文:

孫心典說:舌頭發黑不能說話,有的是上焦痰火阻滯,可以用轉舌膏治療;有的是中風脾胃虛緩,舌頭僵硬不語,可以用資壽解語湯治療。只有少陰脈影響舌根,氣血不通,稱為風痱,可以用地黃飲子溫熱治療。喻氏用資壽解語湯去掉羌活、防己,加入熟地、何首烏、枸杞子、甘菊花、黑芝麻、天門冬治療。

資壽解語湯(俱見《時方》)

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一氣虛類中,說本李東垣。東垣以元氣不足則邪湊之,令人卒倒僵仆如風狀。大法以六君子湯黃耆竹瀝、薑汁治之,補中益氣湯亦治之;卒倒遺尿,元氣大虛,必重用白朮人參、黃耆,加益智仁主之。又有惱怒氣逆而厥,面青脈大,如中風象,宜景岳解肝煎主之。虛者六君子湯,加烏藥青皮白芷主之。

白話文:

在中醫分類中的氣虛類中,李東垣說,是指元氣不足,邪氣就會乘虛而入,使人突然暈倒,身體僵硬,就像風吹一樣。治療的大法是用六君子湯加上黃耆、竹瀝、薑汁來治療,補中益氣湯也可以治療;如果突然暈倒,小便失禁,元氣大虛,則必須重用白朮、人參、黃耆,再加上益智仁來治療。還有一種是惱怒氣逆而暈厥,臉色發青,脈搏粗大,像中風的樣子,適合用景嶽解肝煎來治療。虛弱的人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烏藥、青皮、白芷來治療。

一濕中之說,本於朱丹溪。丹溪以東南氣溫多濕,有病風者,非風也,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二陳湯沙參蒼朮、白朮、竹瀝、薑汁主之,或單用半夏六錢,煎半盅,入生薑汁二滴,風化硝二錢,先治其標,或間服滾痰丸

白話文:

濕氣生病的理論,是源自朱丹溪的說法。朱丹溪認為東南地區氣候溫暖潮濕,患有風病的人,其實不是因為風造成的,而是濕氣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因此,他使用二陳湯加上沙參、蒼朮、白朮、竹瀝、薑汁來治療風病,或者單獨使用半夏六錢,煎煮半盅,加入生薑汁二滴,風化硝二錢,先治療風病的症狀,或者間隔服用滾痰丸。

亦謂之痰中,可用吐法,後理脾胃,先調經絡,以竹瀝湯主之。

竹瀝湯,竹瀝(二酒盞),生葛汁(一酒盞),生薑汁(一湯匙)相合,作兩服。

劉、朱、李三子發揮之外,後人又增惡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症。

一食中者,過飽食填太陰,上下之氣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減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備急丸灌之。

白話文:

吃撐了,導致太陰被填滿,上下氣機不通,而發生厥證,用平胃散加減煎服,或用手指探入喉嚨催吐,或用備急丸灌服。

備急丸消暑丸(俱見《時方》)

一惡中者,入古廟山林古墓,及見非常怪物,感其異氣,遂昏倒不知人事。其脈兩手若出兩人,乍大乍小,以蘇合香丸灌之,或以平胃散加雷丸二錢,雄黃精五分,藿香一二錢,以解穢,或焚降真香、藿香、生耆、川芎、蒼朮、皂角、紅棗,使正氣自口鼻入。

白話文:

一、遇到邪惡的鬼魅之人,進入古老的廟宇、山林或古墓,看到一些特殊的怪物,受到奇怪的氣息感染,昏倒失去知覺。他的脈搏就像兩個人一樣,忽大忽小,可以用蘇合香丸灌服,或者用平胃散加入雷丸二錢、雄黃精五分、藿香一二錢,以消除穢氣。或者焚燒降真香、藿香、生耆、川芎、蒼朮、皁角、紅棗,讓正氣從口鼻進入。

一寒中者,或暴寒之氣直入於內,手足厥冷,腹痛吐瀉不止,遂昏倒不知人事,六脈細小,或沉伏,四肢唇口青黯,宜以生蔥白一束,安臍中,以火斗熨之,或灸關元三十壯,以四逆湯灌之。

白話文:

有人在寒冷中(被凍傷),或者劇烈的寒氣直接侵入體內,手腳冰冷、腹痛、嘔吐、腹瀉不止,最後昏倒失去知覺,六種脈搏微弱,或者消失,四肢和嘴脣發青發暗,應當用生蔥白一束,放在肚臍中,用熱水袋熱敷。 或者在關元穴灸壯30次,用四逆湯灌洗。

一暑中者,夏月感暑氣,昏倒不省人事,自汗面垢,吐瀉脈虛,以《千金》消暑丸灌之,立蘇。又有長途赤日,卒倒不省人事,以熱土取來圍臍上,以熱尿注之,即蘇,或以生蒜搗水灌之。

白話文:

一、中暑的人,在夏季受暑氣感染,昏倒失去知覺,自汗面垢,嘔吐腹瀉,脈搏虛弱,用《千金方》中的消暑丸灌下去,立即甦醒。又有長途跋涉,在烈日下突然昏倒失去知覺,用熱土取來圍繞肚臍,用熱尿澆灌,立即甦醒。或搗碎生蒜,用水灌服。

續論真中風類中風攻痰之誤

凡人將死之頃,陽氣欲脫,必有痰聲漉漉,是一身之津血,將漸化為痰而死也。時醫於此症,開手即以膽星石菖蒲直攻其痰,是直攻其津血,而速之死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臨近死亡時,陽氣快要散失,必然會出現痰聲漉漉的症狀,這是因為人體的津血正在逐漸轉化為痰,最終導致死亡。當前的醫生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往往會直接使用膽星、石菖蒲等藥物來攻痰,這無疑是直接攻伐津血,從而加快了病人的死亡。

《醫學真傳》曰:《本經》只有南星。並無膽星。南星色白味辛,稟金氣而驅風豁痰,功同半夏。今人以牛膽製為膽星,味苦性冷。(庸醫皆曰:丸制者佳,不知愈制愈失其性,為禍更烈。)中風痰涎上湧,多屬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斯時助正散邪,壯火驅寒,尤恐不濟,服之以苦冷之膽星,加之以清涼之竹瀝,必至生陽滅絕而死。

白話文:

《醫學真傳》說:《本經》中只有南星,沒有膽星。南星顏色是白色,味道是辛辣的,它具有金的特性,可以驅散風寒,祛痰止咳,功效和半夏一樣。現在人們用牛膽製成膽星,味道苦澀,特性是寒冷的。(庸醫都說:做成藥丸的效果更好,不知道加工得越多,藥性就越差,禍害就越嚴重。)中風痰涎上湧,大多是三焦火衰,土崩水泛,需要扶正祛邪,壯火驅寒,恐怕還不夠,再服用苦寒的膽星,加上清涼的竹瀝,必定會導致陽氣耗盡而死亡。

孫心典按:竹瀝為中風必用之藥,取其柔潤以熄風,輕清以活絡。而驅行經絡之痰,在所後也。荊瀝、生葛汁,亦是此義。

白話文:

孫心典評註:竹瀝是治療中風的必用藥物,取其柔潤以熄滅風邪,輕清以活絡經絡。而驅散走行於經絡中的痰液,也是在所不後。荊瀝、生葛汁,也具有同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