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雜病心法要訣》~ 卷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6)

1. 大便燥結總括

熱燥陽結能食數,寒燥陰結不食遲,實燥食積熱結胃,食少先硬後溏脾;氣燥阻隔不降下,血燥乾枯老病虛,風燥久患風家候,直腸結硬導之宜。

白話文:

  1. 熱性燥熱,陽氣旺盛,能夠進食很多食物。寒性燥熱,陰氣旺盛,不能進食,並且消瘦遲緩。

  2. 實性燥熱,食物積聚,熱氣凝聚在胃中,先是大便乾硬,後是大便溏瀉,脾胃虛弱。

  3. 氣性燥熱,阻隔不通,不能下降。血性燥熱,乾枯衰老,體虛血虛。

  4. 風性燥熱,長期患有風家候症。直腸結硬,應當導瀉。

【注】熱燥即陽結也,能食而脈浮數有力,與三陽熱證同見者也。寒燥即陰結也,不能食而脈沉遲有力,與三陰寒證同見者也。實燥即胃實硬燥也,與腹滿痛同見者也。虛燥即脾虛,先硬後溏之燥也,與少氣腹縮同見者也。氣燥即氣道阻隔之燥也,與噎膈、反胃同見者也。血燥即血液乾枯之燥也,與久病老虛同見者也。

白話文:

【註解】熱燥就是陽氣閉結,能進食,脈搏浮數有力,見於三陽熱證。寒燥就是陰氣閉結,不能進食,脈搏沉遲有力,見於三陰寒證。實燥就是胃氣鬱結、燥硬,見於腹滿痛。虛燥就是脾氣虛弱,先大便乾燥,後大便溏稀,見於少氣腹縮。氣燥就是氣道阻滯,見於噎膈、反胃。血燥就是血液乾枯,見於久病老虛。

風燥即久患風病之燥也,從風家治。直腸結,即燥屎巨硬,結在肛門難出之燥也,從導法治之。

2. 結燥治法

溫脾湯,握藥法

熱實脾約三承氣,寒實備急共溫脾,大黃姜附桂草朴,寒虛硫半握藥醫,虛燥益氣硝黃入,血燥潤腸與更衣,氣燥四磨參利膈,風燥搜風順氣宜。

白話文:

熱性實證的脾約,大約是三承氣湯;寒性實證的備急湯,搭配溫脾湯一起使用;大黃、生薑、肉桂、草果、厚樸,是治療寒性虛證的良藥;虛燥證則可以使用益氣湯,硝石、大黃加入藥中;血燥證則使用潤腸湯,並且更換衣物;氣燥證則使用四磨湯,參鬚、利膈散;風燥證則使用搜風順氣湯。

【注】溫脾湯,即大黃、乾薑附子肉桂甘草厚朴也。硫半丸,即硫黃、半夏也。握藥,即巴豆仁、乾薑、韭子、良薑、硫黃、甘遂、白檳榔各五分,為末合均,飲和分二粒,先以花椒湯洗手,麻油塗手心握藥,移時便瀉,欲止則以冷水洗手。益氣,即補中益氣湯,加大黃、朴硝。

白話文:

溫脾湯,是用大黃、乾薑、附子、肉桂、甘草、厚朴這些藥材煮成的湯劑。硫半丸,是用硫黃、半夏這些藥材製成的丸劑。握藥,是用巴豆仁、乾薑、韭子、良薑、硫黃、甘遂、白檳榔這些藥材,每味各取五分,研磨成粉末,均勻混合,然後分二粒服用。服用前,先用花椒湯洗手,再用麻油塗抹手心,然後握住藥物,不久就會腹瀉。想要止瀉時,可以用冷水洗手。益氣,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大黃、朴硝這些藥材來製成的湯劑。

潤腸丸,即當歸、生地、枳殼桃仁火麻仁,各等分為末,蜜丸,米飲早服。更衣丸,即生蘆薈硃砂末等分,飯丸,酒服。四磨湯,即人參烏藥沉香、檳榔也。參利膈,即人參利膈丸也。搜風順氣,即搜風順氣丸也。

白話文:

  1. 潤腸丸:當歸、生地黃、枳殼、桃仁、火麻仁各等份,研成細末,用蜂蜜製成丸劑,早上用米湯送服。

  2. 更衣丸:生蘆薈、硃砂各等份,研成細末,用飯團做成丸劑,用酒送服。

  3. 四磨湯:人參、烏藥、沉香、檳榔各等份,研成細末,調和成湯劑。

  4. 參利膈:人參利膈丸。

  5. 搜風順氣:搜風順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