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雜病心法要訣》~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嘔吐噦總括

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吐之徵,無物有聲噦乾嘔,面青指黑痛厥凶。

【注】面色青,指甲黑也,中痛不止,肢厥不回,其凶可知也。

白話文:

  • 小半夏湯:此湯證屬半夏證,症見嘔吐下痢,口渴,心煩,舌苔白膩,脈滑。方中以半夏、茯苓、甘草、大棗為主藥,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利濕,甘草益氣和中,大棗補氣健脾,合用以燥濕化痰,健脾利濕,益氣和中。

  • 橘皮半夏湯:此湯證屬痰濕阻絡證,症見胸悶氣短,咳嗽痰多,噁心嘔吐,舌苔白膩,脈濡滑。方中以橘皮、半夏、茯苓、甘草、大棗為主藥,橘皮理氣化痰,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利濕,甘草益氣和中,大棗補氣健脾,合用以理氣化痰,燥濕化痰,健脾利濕,益氣和中。

  • 大半夏湯:此湯證屬痰熱證,症見高熱,煩躁,口渴,嘔吐下痢,舌苔黃膩,脈滑數。方中以半夏、黃連、黃芩、甘草、大棗為主藥,半夏燥濕化痰,黃連清熱燥濕,黃芩清熱瀉火,甘草益氣和中,大棗補氣健脾,合用以燥濕化痰,清熱燥濕,清熱瀉火,益氣和中。

  • 黃連半夏湯:此湯證屬胃熱嘔吐證,症見嘔吐,口苦,口乾,舌苔黃膩,脈數。方中以黃連、半夏、茯苓、甘草、大棗為主藥,黃連清熱燥濕,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利濕,甘草益氣和中,大棗補氣健脾,合用以清熱燥濕,燥濕化痰,健脾利濕,益氣和中。

  • 丁萸六均湯:此湯證屬氣虛痰飲證,症見胸悶氣短,咳嗽痰多,飲食減少,乏力,舌苔白膩,脈弱。方中以丁香、肉桂、附子、乾薑、甘草、大棗為主藥,丁香溫中燥濕,肉桂溫陽化氣,附子溫腎壯陽,乾薑溫中散寒,甘草益氣和中,大棗補氣健脾,合用以溫中燥濕,溫陽化氣,溫腎壯陽,溫中散寒,益氣和中。

嘔吐半姜為聖藥,氣盛加橘虛蜜參,熱盛姜連便閉下,寒盛丁萸姜六君。

【注】便閉,謂大小二便閉而不行,宜攻下也。初吐切不可下,恐逆病勢也。

五汁飲,硫汞散,化滯丸

潤燥止吐五汁飲,蘆薺甘蔗竹瀝姜,嘔吐不下硫汞墜,積痛作吐化滯良。

白話文:

潤燥止吐五汁飲,蘆葦、甘蔗、竹汁和薑汁混合,嘔吐不止時,硫磺和水銀灌服,積存的疼痛引發嘔吐,化解滯留的氣。

【注】五汁飲,即蘆錐、荸薺、甘蔗、竹瀝、薑汁也。嘔吐諸藥,湯水到咽即吐者,宜用重墜之藥,以石硫黃二錢,水銀一錢,同研如煤色極細,用老酒薑汁調服。稍點白滾湯,亦可頓服之,其藥即不能吐出。次日大便出黑色穢物,諸湯水藥服之,則不吐也。如不大便黑色,再服,以大便利為度。吐而痛者,乃積也,宜化滯丸。

白話文:

「五汁飲」,又名為「蘆錐、荸薺、甘蔗、竹瀝、薑汁」。對於嘔吐的各種藥物,當湯水到咽喉就吐出的,應使用重墜的藥物,例如石硫黃二錢、水銀一錢,一起研磨成如煤色極細,用老酒與薑汁調和服用。稍稍加一點白滾湯,也可以立刻服用,這樣藥物就不能吐出。第二天,大便排出黑色的穢物,各種湯水藥物服下去,則不會嘔吐。如果沒有排出黑色的穢物,則再服用,以大便通暢為準則。如果嘔吐且伴隨疼痛,那是積滯造成的,應服用「化滯丸」。

2. 諸泄總括

濕瀉,濡瀉,水瀉,洞瀉,寒瀉,飧瀉,脾瀉,腎瀉

濕勝濡瀉即水瀉,多水腸鳴腹不疼。寒濕洞瀉即寒瀉,鴨溏清徹痛雷鳴。完穀不化名飧瀉,土衰木盛不升清。脾虛腹滿食後瀉,腎瀉寒虛晨數行。

白話文:

  1. 濕勝濡瀉:也就是水瀉,腸中水多,腸鳴腹痛。

  2. 寒濕洞瀉:也就是寒瀉,大便清稀,像鴨溏水一樣清澈,腹中劇痛如雷鳴。

  3. 完穀不化名飧瀉:完穀,指沒有消化的穀物。飧瀉,就是食物沒有消化就拉出來,大便中夾雜著未消化的食物。

  4. 脾虛腹滿食後瀉:脾虛,指脾臟虛弱。腹滿,指腹部脹滿。食後瀉,指吃飯後就拉肚子。

  5. 腎瀉寒虛晨數行:腎瀉,指腎臟虛弱引起的腹瀉。寒虛,指體內陽氣不足,寒邪內盛。晨數行,指早晨腹瀉次數頻繁。

【注】濡者,水也。洞者,直傾下也。鴨溏,如鴨屎之溏,澄徹清冷也。痛,腹痛也。雷鳴,腸鳴甚也。不升清,謂清氣在下不上升也。脾瀉,脾虛也。食瀉,飲食後即瀉也。晨數行,每至早晨行瀉數次也。

白話文:

濡者,是水。洞者,是指直直傾斜向下。鴨溏,像鴨屎のように、澄んでいるが冷たい。痛,は腹痛。雷鳴,腸鳴がひどい。不升清,清気が下にあると上らない。脾瀉,脾が虛弱。食瀉,飲食後すぐに下痢。晨數行,毎朝、何度も下痢をする。

食瀉,胃瀉,飲瀉,痰瀉,火瀉,暑瀉,滑瀉,大瘕瀉

傷食作瀉即胃瀉,噫氣腹痛穢而黏。渴飲瀉復渴飲瀉,時瀉時止卻屬痰。火瀉陣陣痛飲冷,暑瀉面垢汗渴煩。滑瀉日久不能禁,大瘕今時作痢看。

白話文:

傷食洩瀉就是胃洩瀉,噯氣腹痛,大便臭而粘膩。口渴想喝水,洩瀉後又口渴想喝水,有時洩瀉有時停止,這卻屬於痰。火洩瀉陣陣腹痛,想喝冷水,暑洩瀉面色晦暗,汗多口渴煩躁。滑洩瀉日久不能控制,大瘕病現在把它看作痢疾來治療。

【注】過食作瀉,名曰食瀉,即胃瀉也。穢而黏,所瀉之物臭而黏也。渴而飲,飲而瀉,瀉而復渴,渴而復飲,飲而復瀉,飲瀉也,時或瀉,時或不瀉,屬痰瀉也。陣陣,謂瀉一陣、痛一陣也。大瘕瀉,即今時之痢疾病也。

白話文:

吃太多東西而導致腹瀉,稱為「食瀉」,也就是胃瀉。腹瀉物穢臭且黏稠。口渴而喝水,喝水後腹瀉,腹瀉後又口渴,口渴又喝水,喝水後又腹瀉,這種情況稱為「飲瀉」。有時腹瀉,有時不腹瀉,這種情況屬於「痰瀉」。陣陣腹瀉,是指一陣腹瀉、一陣腹痛。大瘕瀉,就是現在的痢疾。

3. 泄瀉死證

泄瀉形衰脈實大,五虛噦逆手足寒,大孔直出無禁止,下瀉上嗽命多難。

【注】五虛,謂脈細,皮寒,氣少,水漿不入,大便不禁也。大孔,謂肛門大孔不禁也。

參苓白朮散

濕瀉胃苓分清濁,寒瀉理中附子添,飧瀉升陽益胃治,倍加芍藥減黃連,脾瀉參苓白朮散,扁豆四君蓮肉攢,意苡山藥縮砂桔,腎瀉二神四神丸

白話文:

(1)濕瀉:

用胃苓湯來分清濁,辨別病因。

(2)寒瀉:

用理中湯,再加入附子,來治療寒瀉。

(3)飧瀉:

用升陽益胃湯來治療,如果症狀加重,可再加入芍藥,減少黃連的量。

(4)脾瀉:

用參苓白朮散來治療,再加入扁豆、四君湯和蓮肉。

(5)腎瀉:

用五苓散和四神丸來治療。

【注】參苓白朮散,即扁豆,人參白朮茯苓,炙草、蓮肉、薏苡仁、山藥、縮砂、桔梗也。二神丸,即補骨脂、肉豆蔻,本方加吳茱萸五味子,名四神丸。

白話文:

【注】參苓白朮散,是以扁豆、人參、白朮、茯苓、炙草、蓮肉、薏苡仁、山藥、縮砂、桔梗等藥材組成的方劑。二神丸,是以補骨脂、肉豆蔻為主要成分的方劑,本方加上了吳茱萸、五味子,就叫做四神丸。

青六散芍藥芩連葛根湯,八柱散

食瀉實下虛消導,飲瀉實者神祐斟,虛者春澤甘露飲,痰瀉實攻虛六君,火瀉草芍芩連葛,暑瀉紅曲六一勻,滑瀉八柱理中附,粟殼烏梅訶蔻尋。

白話文:

  • 食瀉實者下虛消導:如果因吃太多而導致腹瀉且有實證,就要服用消導、瀉實的藥物。

  • 飲瀉實者神祐斟:如果因喝太多而導致腹瀉且有實證,就要服用神祐斟,一種可以瀉實的藥物。

  • 虛者春澤甘露飲:如果因虛弱而導致腹瀉,就要服用春澤甘露飲,一種可以補虛的藥物。

  • 痰瀉實攻虛六君:如果因痰濕而導致腹瀉且有實證,就要服用六君,一種可以攻實、祛痰的藥物。

  • 火瀉草芍芩連葛:如果因熱證而導致腹瀉,就要服用草芍、芩連、葛根等清熱解毒的藥物。

  • 暑瀉紅曲六一勻:如果因暑濕而導致腹瀉,就要服用紅曲、六一、勻等可以清暑祛濕的藥物。

  • 滑瀉八柱理中附:如果因滑腸而導致腹瀉,就要服用八柱、理中、附子等可以固腸止瀉的藥物。

  • 粟殼烏梅訶蔻尋:如果因蟲積而導致腹瀉,就要服用粟殼、烏梅、訶蔻、尋木等可以驅蟲止瀉的藥物。

【注】食瀉形氣實者,宜大承,化滯等藥下之,形氣虛者,宜枳朮、平胃等消導之。神祐斟,謂雖當用神祐丸逐飲,然亦斟酌不可過也。春澤,謂春澤湯也。甘露飲,謂五苓甘露飲也。芍藥芩連葛根湯,即甘草、芍藥、黃芩、黃連、葛根也。青六散,即六一散加紅曲也。八柱散,附子理中湯罌粟殼、烏梅、訶子、肉蔻也。

白話文:

  1. 對於飲食過多、身體強壯的人,宜使用大承氣湯等藥物來瀉下滯熱;而對於身體虛弱的人,宜使用枳朮、平胃散等藥物來消食導滯。

  2. 神祐斟,意思是雖然應該使用神祐丸來逐飲,但是也要斟酌使用,不能過量。

  3. 春澤,是指春澤湯。

  4. 甘露飲,是指五苓甘露飲。

  5. 芍藥芩連葛根湯,是指甘草、芍藥、黃芩、黃連、葛根等藥物組成的藥方。

  6. 青六散,是指六一散加入紅曲組成的藥方。

  7. 八柱散,是指附子理中湯加入罌粟殼、烏梅、訶子、肉蔻組成的藥方。

白話文:

瀉心導赤散:

茯苓、車前子、大黃、甘草、生薑、大棗

茯苓車前子飲:

茯苓、車前子、生薑、大棗

苓桂理中湯:

茯苓、桂枝、人參、白朮、甘草、生薑、大棗

口糜泄瀉雖云熱,上下相移亦必虛,心脾開竅於舌口,小腸胃病化職失,糜發生地通連草,瀉下參苓白朮宜,尿少茯苓車前飲,火虛苓桂理中醫。

白話文:

口舌糜爛腹瀉雖然說是由於熱引起的,但如果上下兩端像這樣相互轉移,也必定是虛證。心和脾的經絡在舌頭和口腔出口處都開口,小腸和胃的病變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喪失。糜爛的發生部位與連翹草相通,腹瀉應該用人參、茯苓、白朮來治療,小便少應該用茯苓、車前草來治療,虛火旺盛用茯苓、肉桂、理中丸來治療。

【注】口瘡糜爛泄瀉一證,古經未載,以理推之,雖云屬熱,然其上發口糜下瀉即止,泄瀉方止,口糜即生,觀其上、下相移之情狀,亦必純實熱之所為也。心之竅開於舌,脾之竅開於口,心脾之熱,故上發口舌瘡赤糜爛。胃主消化水穀,小腸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熱下移小腸胃腑,則運化之職失矣,故下注泄瀉也。口糜發時,晚用瀉心導赤散,滾湯淬服之,即生地、木通、黃連、甘草梢也。

白話文:

口瘡糜爛和腹瀉同時發生的症狀,古時沒有記載,但從道理上推測,雖然說它是屬於熱症,但是口瘡發作時腹瀉就會停止,腹瀉停止時口瘡就會發作,觀察它上下轉移的狀況,這必定是純粹的熱症造成的。心的竅門開在舌頭上,脾的竅門開在口中,心脾有熱,所以上面的口、舌長瘡,發紅糜爛。胃負責消化食物,小腸負責盛裝消化的食物,心脾的熱氣下降到小腸、胃腑,那麼運化的功能就會失常,所以往下流注就腹瀉。口瘡發作時,晚上服用瀉心導赤散,用滾燙的湯水送服,它包括生地黃、木通、黃連、甘草梢。

下泄瀉時,早晚用參苓白朮散糯米湯服之。若小便甚少,下利不止,則為水走大腸,宜用茯苓、車前子二味各等分,煎湯時時代飲,利水導熱。若服寒涼藥口瘡不效,則為虛火上泛,宜用理中湯肉桂大倍茯苓,降陽利水。降陽而口糜自消,水利泄瀉自止,可並愈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下瀉的情況,在早上和晚上服用黨參、茯苓、白朮製成的散劑,並以糯米湯送服。如果小便量非常少,且腹瀉不止,那麼就是水液從大腸排出,應當服用茯苓和車前子各等分,將它們煎成湯藥後,分次服用,以利水導熱。如果服用了寒涼的藥物,但是口瘡仍然沒有好轉,那麼就是虛火上炎,應當服用理中湯,並加大肉桂的用量,多加茯苓,以降低陽氣、利水。降低陽氣的話,口瘡就會自然消退,腹瀉也會自然停止,可以同時治癒這兩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