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

《醫門法律》~ 卷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1)

1. 進退黃連湯方論

喻昌曰,黃連湯者,仲景治傷寒之方也。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以其胃中有邪氣,阻遏陰陽升降之機,而不交於中土,於是陰不得升,而獨治於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與此湯以升降陰陽固然矣。

白話文:

喻昌說:黃連湯是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劑。傷寒病人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疼痛想要嘔吐的,就用黃連湯治療。因為病人的胃中有邪氣,阻礙了陰陽升降的作用,不能在中焦相交,於是陰氣不能上升,只作用在下焦,這就是下寒。腹中疼痛,陽氣不能下降,只作用在上焦,這就是胸中發熱,想要嘔吐。用這個湯劑升降陰陽,這是當然的道理。

而濕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亦用此方何耶?後人牽強作解,不得制方之旨,又安能取裁其方耶?蓋傷寒分表裡中三治,表裡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湯之和法,於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里,尚恐圭角少露,有礙於和,於是去滓復煎,漫無異同。飲入胃中,聽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胃氣之降者,帶黃芩入里,一和而表裡之邪盡服。

白話文:

但是濕熱下移的時候,舌苔上出現胎漏狀,丹田有熱,胸中有寒,為什麼也用這個方劑呢?後人勉強解釋,無法掌握處方原則,又怎麼能夠運用這個方劑呢?蓋傷寒分為表裡中三種治法,表裡兩邪氣都盛,就從中調和,所以有小柴胡湯的溫和法,在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補益胃氣的藥物中,只加入柴胡一味透邪外出,黃芩一味透邪入裡,並且擔心稜角顯露,妨礙和解,於是在取出沉澱物後再煎煮,沒有什麼不同。服用之後進入胃中,讓胃氣上升的,帶著柴胡排出體外;讓胃氣下降的,帶著黃芩進入體內,一味調和而表裡兩邪氣都服下了。

其有未盡者,加工治之,不相扞格矣。至於丹田胸中之邪,則在於上下,而不為表裡,即變柴胡湯為黃連湯,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乾薑代生薑。飲入胃中,亦聽胃氣之上下敷布,故不問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皆可治之也。夫表裡之邪,則用柴胡、黃芩;上下之邪,則用桂枝、黃連;表裡之邪,則用生薑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則用乾薑之辣以開之,仲景聖法灼然矣。昌欲進退其上下之法,操何術以進退之耶?前論中求之於中,握樞而運,以漸透於上下。

白話文:

如果還有未盡之處,再進行加工治療,就不會互相抵觸了。至於丹田胸中的邪氣,則在於上下,而不是表裡,就把柴胡湯改為黃連湯,和解其上下,用桂枝代替柴胡,用黃連代替黃芩,用乾薑代替生薑。喝進胃中,也聽從胃氣的上下佈散,所以不論上熱下寒,上寒下熱,都可以治癒。表裡之邪,則用柴胡、黃芩;上下之邪,則用桂枝、黃連;表裡之邪,則用生薑的辛味來散之;上下之邪,則用乾薑的辛辣來宣開,仲景的聖法昭然若揭。昌想進退其上下之法,用什麼方法來進退呢?前文論述中去探求它的中處,把握樞紐而運轉,以漸漸透達於上下。

俟其榮氣前通,衛氣前通,而為進退也。然而難言之矣,格則吐逆,進而用此方為宜。蓋太陽主開,太陽不開,則胸間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復出,以桂枝為太陽經藥,和榮衛而行陽道,故能開之也。至於五志厥陽之火上入,桂枝又不可用矣,用之則以火濟火,頭有汗而陽脫矣,其關則不得小便。

白話文:

待到營衛之氣暢通,就可以進退自如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如果胸隔部位感到痞塞難受,嘔吐不止,服用此方是合適的。太陽經主開闔,如果太陽經閉塞,就會感到胸悶氣促,食物吃不進去,吃了也會吐出來。桂枝是太陽經的藥物,它可以調和營衛之氣,使陽氣運行順暢,所以能起到開胸的作用。至於五志引起的厥陽之火上入,就不可再用桂枝了,否則就是火上加油,會出現頭部汗出,陽氣脫失,還會出現排不出小便的症狀。

退之之法,從胃氣以透入陰分,桂枝亦在所不取,但胃之關門一開,少陰主闔,少陰之氣不上,胃之關必不開矣,昌意中尤謂少陰之脈沉而滯,與趺陽之脈伏而澀,均足慮也。《內經》常兩言之:曰腎氣獨沉,曰腎氣不衡。夫真氣之在腎中,猶權衡也,有權有衡,則關門時開時闔;有權無衡,則關門有闔無開矣。

白話文:

退之的法則,是從胃氣透入陰分來治療,連桂枝都不使用,但只要胃的關門一打開,少陰主闔,少陰之氣不上,胃的關門就一直不會打開了,昌意中認為少陰的脈沉而滯以及趺陽的脈伏而澀,都是應該擔憂的。《內經》常常提到這兩句話:「腎氣獨沉」、「腎氣不衡」。真氣在腎中,就像權衡一樣,有權有衡,關門就會時開時闔;有權無衡,關門就只有闔沒有開了。

小溲亦何從而出耶?是則腎氣丸,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腎氣交於胃,則關門開;交於心,則厥陽之火隨之下伏,有不得不用之時矣。進退一方,於中次第若此,夫豈中人所能辨哉?

白話文:

小便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那麼,腎氣丸也要算進退通的範疇了,腎氣與胃交合,則閉關的門打開;與心交合,則厥陽的火隨之下降,有不得不使用的時候。進退在一方面,在中間依次是這樣,難道是普通人所能辨別的嗎?

【律四條】

凡治關格病,不知批郄導窾,但冀止嘔利溲,亟治其標,伎窮力竭,無益反損,醫之罪也。

凡治關格病,不參診人迎趺陽太衝三脈,獨持寸口,已屬疏略。若並寸口陰陽之辨懵然,醫之罪也。

凡治關格病,不辨脈之陽虛陽實陰虛陰實,而進退其治,盲人適路,不辨東西,醫之罪也。

凡治關格病,不崇王道,輒操霸術,逞己之能,促人之死,醫之罪也。

2. 關格門方

云岐子關格九方,錄出備覽,臨證制方,懲而改之,亦師資之法也。

柏子仁湯人參半夏,白茯苓陳皮柏子仁甘草(炙),麝香(少許另研),上用生薑煎,入麝香,調勻和服。加郁李仁更妙。按:此方用六君子湯,去白朮之滯中,加柏子仁、郁李仁之潤下,少加麝香以通關窮,非不具一種苦心。然終不識病成之理,不知遊刃空虛,欲以麝香開竅,適足以轉閉其竅耳。

白話文:

柏子仁湯

人參、半夏、白茯苓、陳皮、柏子仁、甘草(炙),麝香(少許額外研磨)。以上用生薑煎煮,加入麝香,攪拌均勻服用。加入郁李仁效果更佳。

說明:此方以六君子湯為基礎,去掉白朮的壅滯之性,加入潤下的柏子仁與郁李仁,配合少量的麝香來暢通不通的部位,顯示出醫者的苦心。但仍然不瞭解症狀形成的原理,不知道要「遊刃於虛空之中」,想要用麝香開通竅穴,反而會讓竅穴更加閉塞。

人參散,人參,麝香,片腦(各少許),為末,甘草湯調服。按:此方輒用腦、麝,耗散真氣,才過胸中,大氣、宗氣、穀氣交亂,生機索然盡矣,能愈病乎?

白話文:

人參散:人參、麝香、片腦(各少許),研磨成細末,用甘草湯送服。

按:此方直接使用腦和麝,會耗散真氣,藥物才剛到胸口,就造成大氣、宗氣、穀氣混亂,生機消失殆盡,這樣還能治病嗎?

既濟丸,治關格脈沉細,手足厥冷者。熟附子(童便浸),人參(各一錢),麝香(少許),上末,糊丸桐子大,麝香為衣。每服七丸,燈芯湯下。按:方下云脈沉細,手足厥冷,全是腎氣不升,關門不開之候。參附固在所取,但偏主於陽,無陰以協之,亦何能既濟耶?且以麝香為衣,走散藥氣,無繇下達,即使藥下關開,小便暫行,其格必愈甚矣。

白話文:

既濟丸,用於治療脈搏細小、手腳冰冷的人。

材料包括:熟附子(用童便浸泡過)、人參(各一錢)、麝香(少許),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糊將藥粉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最後以麝香為外衣包裹。

服用方法是每次服用七丸,在燈芯草湯的幫助下將藥丸送服。

根據方劑說明,脈搏細小、手腳冰冷完全是腎氣不升、關門不開所導致的。人參和附子固然是必要的藥物,但它們的作用偏重於陽氣,沒有陰氣與之協調,又怎麼能達到既濟的效果呢?

此外,以麝香為外衣包裹藥丸,會使藥物的氣味四散,很難到達病竈部位。即使藥物下行,關門打開,小便暫時通暢了,但格的症狀必定會更加嚴重。

檳榔益氣湯,治關格勞後,氣虛不運者。檳榔(多用),人參,白朮,當歸黃耆,陳皮,升麻,甘草,柴胡枳殼生薑,煎服。按:此方用補中益氣加檳榔、枳殼,且云檳榔多用。意謂補中益氣之升,檳榔之墜,一升一墜,關格可通耳。不知升則逾格,墜則逾關,皆必不得之數也。

白話文:

檳榔益氣湯,用於治療關格勞疾後,因為氣虛不運造成的疾病。藥方中主要使用檳榔(用量較多)、人參、白朮、當歸、黃耆、陳皮、升麻、甘草、柴胡、枳殼、生薑等藥材,煎服即可。說明:這個方子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檳榔、枳殼,並且強調檳榔用量較多。這意味著補中益氣湯的升,檳榔的下墜,一升一降,才能使關格暢通。但不知道升的作用是否能超過關格,降的作用是否能超過關格,這些都是尚未確定的問題。

木通二陳湯,治心脾疼後,小便不通,皆是痰膈於中焦,氣滯於下焦。木通,陳皮(去白),白茯苓,半夏(薑製),甘草,枳殼,上生薑煎服,服後徐徐探吐,更不通,服加味小胃丹加味控涎丹。按:此復以二陳加木通、枳殼,亦即補中益氣加檳榔、枳殼之法。但關格病,屬火者多,屬痰者少,酷日當空,得片云掩之,不勝誌喜,人身火患,顧可盡劫其痰乎?況痰膈不羸亦不關,關格病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明是陰精日削,陽光日亢之候,乃欲舉痰為治。且服小胃控涎等厲藥,是何言歟!

白話文:

_木通二陳湯:用來治療心脾疼痛後,小便不通的病症。這些都是痰氣阻滯在中焦,氣機停滯在下焦所引起的。方中組成有:木通、陳皮(去白)、白茯苓、半夏(薑製)、甘草、枳殼,煎服後慢慢吐出。如果服用後依然不通,則加味小胃丹、加味控涎丹。按:這個方劑是又在二陳湯中加入木通、枳殼,其實就是補中益氣湯加檳榔、枳殼的用法。但是關格之病,多是屬於火症的,屬於痰症的很少。酷日當空時,得一片白雲遮蔽,讓人感到無比歡喜,人身上的火症,難道可以完全去除痰液嗎?況且痰氣阻隔並不會造成瘦弱,也不會導致關格之病。關格之病患者消瘦,不能吸收天地間的精氣,明顯是陰精日漸衰減,陽光日益亢盛的症狀,卻想要用去除痰液的方法來治療。而且還要服用小胃控涎等猛烈藥物,這實在是說不通啊!

導氣清利湯,治關格吐逆,大小便不通。豬苓澤瀉,白朮,人參,藿香,柏子仁,半夏,陳皮,甘草,木通,梔子,白茯苓,檳榔,枳殼,大黃厚朴,麝香,黑牽牛,上生薑煎服,兼服木香和中丸。吐不止,灸氣海、天樞。如又不通,用蜜導。按:此方匯聚通利之藥,少佐參、術,以為導氣之功,無往不到矣。不知奄奄一息之人,有氣可鼓而開其久閉之關乎?才入胃中,立增吐逆,尚謂吐不止,灸氣海、天樞,加以火攻,可堪之乎?大便不通用蜜導,小便不通用何導之?可惱可笑!

白話文:

導氣清利湯,用於治療因關格而引起的嘔吐、逆吐,大小便不通之症。方中包含豬苓、澤瀉、白朮、人參、藿香、柏子仁、半夏、陳皮、甘草、木通、梔子、白茯苓、檳榔、枳殼、大黃、厚朴、麝香、黑牽牛等藥物,以生薑煎服,並服用木香和中丸作為輔助治療。如果嘔吐不止,可以灸氣海穴、天樞穴。如果大小便仍不通,則可以使用蜂蜜導便。

按:此方彙集了通利之藥,少佐人參、白朮,發揮導氣之功效,無往而不利。然而,對於奄奄一息之人,是否還有氣可以鼓動,開啟久閉之關呢?藥物才剛進入胃中,就立刻加重嘔吐、逆吐,如果再灸氣海穴、天樞穴,豈不雪上加霜?大便不通可以使用蜂蜜導便,但小便不通又該如何處理呢?真是令人又氣惱又可笑!

加味麻仁丸,治關格大小便不通。大黃(一兩),芍藥,厚朴,當歸,杏仁,麻仁,檳榔,木香,枳殼(各五錢),上為末,蜜丸,熟水下。按:此方顓力於通大便。吾恐大便未通,胃氣先損,食愈不納矣。不思大便即通利如常,其關格固自若也,服此丸一次,必增困三倍,連服必不救矣。

白話文:

加味麻仁丸,用於治療關格大小便不通。

藥方:

  • 大黃(一兩)
  • 芍藥
  • 厚朴
  • 當歸
  • 杏仁
  • 麻仁
  • 檳榔
  • 木香
  • 枳殼(各五錢)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劑,以溫水送服。

按語:

這個藥方專門用於通大便。我擔心大便還沒有暢通,胃氣先受損,食慾更加減退。不考慮大便是否暢通,關格總是存在的,服了這個藥丸一次,必定會加重睏倦三倍,連服此藥丸一定不會奏效。

皂角散,治大小便關格不通,經三五日者。大皂角(燒存性),上為末,米湯調下。又以豬脂一兩煮熟,以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檳榔、枳殼、朴硝、桃仁、燈芯草、茶根。按:此等作用,只顧通二便之標,不深求關格之本。詎知皂角末入胃,千針攢簇,肥人萬不可堪,況羸人乎?隨服人脂人膏,已不能救其峻削,況更加桃仁、朴硝助虐乎。

白話文:

皁角散 適用於大小便不通超過三五天的情況。將大皁角_燒存性_(燒成灰並保持其藥性)研成粉末,用米湯送服。同時,煮熟一兩豬油,將汁和油一起吃掉。還可以服用_八正散_,加入檳榔、枳殼、朴硝、桃仁、燈芯草和茶根。但這種藥方只顧及通二便的症狀,沒有深究便祕的根源。要知道,皁角粉末進入胃裡,就像千針刺痛一樣,身體肥胖的人根本就無法承受,更別提體弱的人了。再服用人脂和人油,也不能緩解其強烈刺激性,更何況再加上桃仁和朴硝的毒性呢?

大承氣湯(方見卷四),按:此乃治傷寒胃實之方。用治關格,倒行逆施,草菅人命,莫此為甚。

白話文:

大承氣湯(配方請參照第四卷)。這是治療傷寒胃實的方劑。用來治療不通暢,行事乖張,草菅人命,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九方不達病成之理,漫圖弋獲。其以峻藥加入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中,猶可言也。其以峻藥加入大棗,及八正、承氣等方,不可言矣。至於片腦、麝香、皂角等藥,驟病且不敢輕用,況垂斃者乎?伎轉出轉窮,所以為不學無術,徒讀殳書之流歟。

白話文:

無論是哪個方向的疾病,都應該先找出病根,再治療。隨便用藥,就像在水中撈針。有些醫師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裡加入攻伐峻烈的藥物,還可以勉強說得過去。但如果在有滋補效果的大棗湯、治療氣滯血瘀的八正湯、承氣湯裡加入峻烈藥物,就實在說不通了。至於像冰片、麝香、皁角一類的藥材,在急性病症時都不敢輕易使用,更何況是已經瀕臨死亡的病人?這種亂用藥的結果,只會讓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後難以挽回。所以說,不懂得醫術,只會讀死書的人,就是這麼誤人。

進退黃連湯(自擬),(方論見前),黃連(薑汁炒),乾薑(炮),人參(人乳拌蒸一錢五分),桂枝(一錢),半夏(薑製一錢五分),大棗(二枚),進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盞,煎一半,溫服。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飢服煎劑耳。

白話文:

進退黃連湯方:(由我自行擬定),(方論見前),黃連(用薑汁炒過),乾薑(炮製過),人參(用人乳拌勻,蒸過,一錢五分),桂枝(一錢),半夏(用薑汁製過,一錢五分),大棗(二枚),進服法:使用本方七味藥,都不用炮製,加水三茶盞,煎至剩下的一半,溫熱服用。退服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者加上肉桂五分,依照上述逐味炮製成熟,煎服方法相同,只是在空腹時服用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飢餓時服煎劑。

崔氏八味丸(方見卷二)

資液救焚湯(自擬),治五志厥陽之火。生地黃(二錢取汁),麥門冬(二錢取汁),人參(一錢五分人乳拌蒸),炙甘草,真阿膠,胡麻仁(炒研各一錢),柏子仁(七分炒),五味子(四分),紫石英寒水石滑石(各一錢三味俱敲碎研為末),生犀汁(研三分),生薑汁(二茶匙),上除四汁及阿膠,其八物用名山泉水四茶杯,緩火煎至一杯半,去渣,入四汁及阿膠,再上火略煎,至膠烊化斟出,調牛黃細末五釐。日中分二三次熱服,空朝先服崔氏八味丸三錢。

白話文:

「資液救焚湯」,用於治療五志厥陽之火。

材料包括:

  • 生地黃(18 公克,取汁)
  • 麥門冬(18 公克,取汁)
  • 人參(5.25 公克,以母乳拌蒸)
  • 炙甘草(9 公克)
  • 真阿膠(9 公克)
  • 胡麻仁(各 9 公克,炒熟研磨)
  • 柏子仁(6.3 公克,炒熟)
  • 五味子(3.6 公克)
  • 紫石英(9 公克)
  • 寒水石(9 公克)
  • 滑石(各 9 公克,敲碎研磨成末)
  • 生犀汁(2.7 公克,研磨)
  • 生薑汁(14 毫升)

製法:

  1. 將生地黃和麥門冬的汁液混合。

  2. 將人參用母乳拌蒸。

  3. 將除四汁及阿膠以外的八種藥材放入四茶杯的名山泉水中,小火煎煮至一杯半。

  4. 去渣,加入四汁及阿膠,再次加熱至阿膠完全融化。

  5. 將牛黃細末(4.5 公克)調入湯水中。

用法:

  • 將藥湯於中午分兩到三次溫熱飲用。
  • 早晨空腹先服用崔氏八味丸 27 公克。

昌不獲已,聊擬二方,為治關格之榜樣。至於病變無方,生心之化裁,亦當與之無方,初非以是印定學人眼目,且並向癡人說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