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3)

回本書目錄

上卷 (3)

1. 諸吐

(女子嘔吐甚者死,以其陰在上故也)

總括,面青唇白冷為真,熱吐腥酸頭額溫;停食作痰嘔乳逆,不宜尿濕燥紅唇。

脈法,脈浮而遲,氣少不語者難治。

《內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夫吐謂有物無聲,噦謂有聲無物,嘔者謂有物有聲也,前人以吐為屬火,此特其一端耳。吐屬太陽,多血少氣,乃血病;噦屬少陽,多氣少血,乃氣病;嘔屬陽明,多血多氣,氣血俱病也。

白話文:

《內經》說:各種嘔吐酸水,突然向下嗆,都屬於火症。河間(醫家)說:胃脘積熱嚴重就會嘔吐,這是火氣向上發炎的徵兆。吐是說有東西嘔出來,沒有聲音;噦是說有聲音,沒有東西嘔出來;嘔吐是說有東西有聲音地嘔出來。前人把吐認為屬於火症,這只是火症的其中一端。吐屬太陽(經),多血少氣,是血病;噦屬少陽(經),多氣少血,是氣病;嘔屬陽明(經),多血多氣,是氣血俱病。

冷吐者,片乳不消,多吐而少出,脈息沉微,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有汗。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或傷宿乳,胃虛不納而出,宜溫胃去寒,理中湯定吐飲。如不虛,以參香飲治之。

白話文:

冷吐:一邊乳房不消退,大量嘔吐但排出量少,脈搏緩弱、微弱,臉色蒼白、眼睛昏花,呼吸緩慢、精神昏沉,額頭出汗。這是因為風寒入侵胃中,或吃了生冷的食物,或損傷了殘留的乳汁,胃虛不能容納而導致嘔吐。治療上應該溫暖胃部、驅散寒氣,可以使用理中湯和定吐飲。如果沒有虛症,可以使用參香飲來治療。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食不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悅而多煩渴躁,宜服香薷飲

白話文:

發生熱性嘔吐的人,臉色紅潤、嘴脣發紅,嘔吐一開始少,後來卻愈來愈多,喝奶後不能消化,且奶呈現黃色,全身的熱度很高。可能原因是暑氣停留在胃中,或是吃了燥熱的食物,患者的精神不愉快且煩躁、口渴、煩躁不安,宜服用香薷飲。

諸吐者,眼胞浮,面微黃,足冷肚熱,晝輕夜重。兒大者,脈沉緩。此宿乳滯胃,故吐黃酸水,或有清痰。脈實而滑,為食積所傷,吐酸醙氣,或宿食並出。兒小哯乳不化,宜三稜散。

白話文:

一類是吐是,眼瞼浮腫,面部微黃,足冷而腹部發熱,白天症狀較輕,到夜間症狀加重。年紀較大的兒童,其脈象沉穩而緩慢。這是因久積的乳食瘀滯在胃中,所以吐出黃酸性的水,或者有清痰。脈實而滑,是因飲食積滯所傷,吐出酸臭的氣味,或久存的飲食一起吐出。對於年紀小的兒童,吃奶後乳食不消化,應服用三稜散來治療。

傷風嗽吐,有熱生風,有風生痰,痰結胸中,肺氣不順,連嗽不止,和痰吐出,此為嗽吐。痰壅而作,乃為實症,宜去風化痰,先服小柴胡湯。若瀉久脾虛,土不生金,面白唇燥,干嗽乾嘔,無痰可去,溫補為上,用茯苓厚朴湯惺惺散

白話文:

傷風咳嗽的人,有的因熱氣引起風熱,有的因風引起的痰,痰積在胸中,肺氣不順,連續咳嗽不止,與痰一起吐出來,這就是咳嗽。痰壅塞而為病,是實症。應該祛除風寒化痰,先服小柴胡湯。如果腹瀉時間長脾虛,土不生金,臉色發白、嘴脣發乾,乾咳、乾嘔,沒有痰可去,最好的方法是溫補,用茯苓厚朴湯、惺惺散。

傷乳吐者,才飲乳後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飲無度,脾氣虛弱,不能運化,譬之小器盛物,滿則溢也。更當節乳,投三稜散。

白話文:

傷乳嘔吐症狀是剛喝完奶就吐,或擱置一會兒才吐。這是因為喝奶過多,脾虛弱,不能消化,就像是容器裝的太滿,就會溢出來一樣。這種情況下,應該節制喝奶,並服用三稜散。

嘔家多渴,胃之津液干也,欲飲水以自救,宜少與之,不可多也,多則反吐,謂之水逆,宜五苓散

白話文:

嘔吐的人多會口渴,這是因為胃裡的津液乾涸所致,這時會想要喝水來救急,但應少喝水,不該喝很多水,否則可能會反而吐出來,稱之為「水逆」。這時應該服用五苓散來治療。

有時噁心常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即暫止,飢則甚者,此胃中有蛔蟲也,宜檳榔散。大抵嘔吐,第一要節乳,徐徐用藥調治。蓋節者樽節之節,無過飽也。如不明此理,動輒斷一二日,以致餒甚而胃虛,反致不救者多矣,切須知之。

白話文:

有時噁心常常嘔吐清水,心窩和胃部疼痛,吃東西後疼痛暫時停止,餓了疼痛加重,這是胃裡有蛔蟲,宜用檳榔散治療。大多數嘔吐,首先要把哺乳停掉,慢慢地用藥物調治。所謂「節」是節制的節,不要吃太飽。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草率地斷奶幾天,反而會導致胃非常虛弱,以致於無法救治的例子很多,一定要知道。

丹溪曰:胃中有熱,膈中有痰,令人時常嘔吐清水,作噯氣吞酸等症,用二陳湯,加薑汁、炒黃連、山梔、蒼朮川芎香附砂仁、神麯、山楂。少加木香以行滯氣,加姜,水煎服。批:嘔家聖藥生薑信矣,然氣逆作嘔,生薑散之;痰與水作嘔,半夏逐之。生薑治寒證最佳,然熱嘔不可無烏梅也。

白話文:

丹溪說:胃裡有熱氣,橫膈膜裡有痰,會讓人經常嘔吐清水,打嗝、吞酸水等症狀,用二陳湯,加薑汁、炒黃連、山梔、蒼朮、川芎、香附、砂仁、神麯、山楂。少量加入木香,以運行滯氣,加入生薑,水煎服。批:嘔吐疾病的聖藥生薑確實有效,但氣逆作嘔,生薑散之;痰與水作嘔,半夏逐之。生薑治寒證最佳,但熱嘔不能沒有烏梅。

凡病嘔吐,切不可下,以其逆之故也,此丹溪之論。而東垣乃云: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在所當禁。二說相反,要當審其通與不通而治耳。

白話文:

凡是嘔吐的疾病,不可採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因為這樣會增加反胃的症狀,這是丹溪的論點。而東垣的論點是:如果嘔吐的同時大便不通,那就可以瀉大便,但是向上作用的藥物必須禁止使用。這兩個說法是互相矛盾的,治療時一定要辨別大便通不通才能決定治療方法。

〔附方〕

理中湯,見驚風症內。

定吐飲,見驚風症內。

參香飲人參沉香丁香藿香,薑汁

白話文:

參香飲: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等功效。

沉香:具有清熱、止痛等功效。

丁香:具有溫中、暖胃等功效。

藿香:具有解暑、止嘔等功效。

薑汁:具有發汗、祛寒等功效。

這五種藥材搭配在一起,具有補益氣血、清熱止痛、溫中暖胃、解暑止嘔、發汗祛寒等功效。適用於體虛氣弱、暑濕感冒、胃寒嘔吐等症狀。

香藿飲,香藿,扁豆,厚朴,黃連

三稜散,人參,莪朮,三稜,陳皮枳殼,香附,青皮,益智,神麯,穀芽,半夏,大黃,紫蘇,甘草

白話文:

三稜散

  • 人參:補氣益血,增強體力。
  • 莪術:行氣活血,止痛消腫。
  • 三稜: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 枳殼:行氣止痛,消積導滯。
  • 香附:理氣活血,止痛舒肝。
  • 青皮:疏肝理氣,化痰止咳。
  • 益智:補腎益智,安神益氣。
  • 神麯:健脾益氣,消食化積。
  • 穀芽:健脾益氣,消食化積。
  • 半夏: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 大黃:瀉熱通便,清熱解毒。
  • 紫蘇:發汗解表,理氣安胎。
  • 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柴胡湯,半夏,黃芩柴胡,人參,薄菏,甘草

白話文:

小柴胡湯:

  • 半夏:具有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的功效。
  •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退熱止痛的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養血、益氣生津的功效。
  • 薄荷:具有疏風清熱、利咽止痛的功效。
  • 甘草:具有益氣補脾、清熱解毒的功效。

茯苓厚朴湯,茯苓,厚朴,半夏,甘草

白話文:

茯苓厚朴湯:

茯苓:茯苓是一種中草藥,有健脾、利尿、安神的作用。

厚朴:厚朴是一種中草藥,有行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半夏:半夏是一種中草藥,有化痰、止咳、降逆的作用。

甘草:甘草是一種中草藥,有補氣、和中、益脾的作用。

這四種中草藥組成的茯苓厚朴湯,具有祛痰、止咳、化痰、健脾的效果,是治療痰飲阻滯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狀的常用方劑。

惺惺散,人參,桔梗,茯苓,白朮防風,川芎,細辛膽星天花粉,甘草

白話文:

惺惺散,由人參、桔梗、茯苓、白朮、防風、川芎、細辛、膽星、天花粉、甘草等中藥組成。

五苓散,見驚風症內。

檳榔,黑錫炒成灰,檳榔末各等分,米飲調服,苦楝湯下亦可。

白話文:

檳榔散:將黑錫炒成灰和檳榔磨成末,以等量的比例混合,用米湯調服,也可以用苦楝湯送服。

和中桔梗湯,茯苓(一錢),半夏(七分),陳皮(八分),白朮(八分),生薑(九片),枳實(八分炒),厚朴(八分,薑汁炒),桔梗(八分)

白話文:

和中桔梗湯:

  • 茯苓(一錢)
  • 半夏(七分)
  • 陳皮(八分)
  • 白朮(八分)
  • 生薑(九片)
  • 枳實(八分,炒過)
  • 厚朴(八分,用薑汁炒過)
  • 桔梗(八分)

荊黃散荊芥(二錢),人參(一錢),甘草(五分),大黃(六分),加檳榔末(一錢),木香(五分)

白話文:

荊黃散

配方:

荊芥(10克)

人參(5克)

甘草(2.5克)

大黃(3克)

加入檳榔末(5克)

木香(2.5克)

使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3克,每日2次,溫水送服。

功效:

荊黃散具有疏風解熱、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於風熱感冒、咳嗽、頭疼、痛經等症狀。

二陳湯,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