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8)

1. 實熱第八

錢乙附方:凡小兒實熱,疏轉後如無虛證,不可妄溫補,熱必隨生。

姚和眾治小兒腦熱,常閉目方。

上用大黃一分,粗銼,以水三合浸一宿,一歲兒每日與半合服,余者塗頂。

日華子治小兒熱發。

上煎郁李仁,作湯浴之。

《聖惠》,碧雪煎,治心神煩熱,時行溫病。生癲癇,療熱毒風,壓丹石,解百毒,去頭疼、赤眼、口瘡、酒黃。大人小兒一切熱病,悉能治之方。

白話文:

《聖惠》,碧雪煎方,主治:

  1. 心神煩熱。

  2. 時令溫熱病。

  3. 生癲癇。

  4. 治療熱毒之風病。

  5. 壓克丹石。

  6. 解除各種毒素。

  7. 頭疼。

  8. 眼赤腫痛。

  9. 口腔潰瘍。

  10. 酒疹。

本方能治療大人、小孩所有熱病。

大青竹茹,子芩,甘草(生用),枳殼(去瓤),地骨皮,龍膽(去蘆頭),元參(各二兩),吳藍葉,麥門冬(去心),犀角(屑),赤茯苓,川升麻羚羊角(屑。各二兩)

白話文:

  • 大青:一種中藥,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 竹茹:一種中藥,有清熱化痰的功效。

  • 子芩:一種中藥,有清熱瀉火的功效。

  • 甘草(生用):一種中藥,有甘甜味,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 枳殼(去瓤):一種中藥,有疏肝理氣、清熱化痰的功效。

  • 地骨皮:一種中藥,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 龍膽(去蘆頭):一種中藥,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

  • 元參:一種中藥,有清熱涼血、養陰益氣的功效。

  • 吳藍葉:一種中藥,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 麥門冬(去心):一種中藥,有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

  • 犀角(屑):一種中藥,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 赤茯苓:一種中藥,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

  • 川升麻:一種中藥,有升陽舉陷、散風通竅的功效。

  • 羚羊角(屑):一種中藥,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以上並細銼,以水二斗,煮至一斗,去滓澄清。

龍齒牛黃(各細研,二兩),麝香(一兩,細研),青黛(五兩,細研),川朴硝(七斤,煉好者)

白話文:

龍齒、牛黃(各研磨成細末,二兩),麝香(一兩,研磨成細末),青黛(五兩,研磨成細末),川朴硝(七斤,精煉過的)

上件煎了藥汁入於鍋內,下朴硝以慢火煎,不住手攪,稀稠得所,入研了龍齒、牛黃、麝香、青黛等,攪令勻,入瓷器中收。每有患者,以冷水調下半匙,量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先將中藥材煎煮成藥汁,倒入鍋中,再加入朴硝,用小火慢慢煎煮,不停地攪拌,直到藥汁的濃稠度合適。然後加入研磨好的龍齒、牛黃、麝香、青黛等藥材,攪拌均勻,再倒入瓷器中儲存。如果有患者需要服用,可以用冷水調和半匙藥粉,根據患者的年齡和病情加加減減服用。

太醫局,八正散,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

白話文:

太醫院製定的八正散,用於治療成人和小兒因心臟受熱引起的疾病,以及毒素積聚引起的咽乾口渴、大口喝水、心神不寧、面部發熱、煩躁不安、眼睛疼痛、嘴脣乾裂、鼻子出血、嘴巴和舌頭起瘡、咽喉腫痛等症狀。此外,還能治療小便發紅或小便困難、熱淋、血淋等疾病。

瞿麥木通(各銼),滑石萹蓄車前子,山梔子仁,甘草(炙),大黃(銼,麵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白話文:

瞿麥、木通(均切碎),滑石、萹蓄、車前子、山梔子仁,甘草(炙過的),大黃(切碎,在麵粉中煨熟,取出後切片,再烘焙,各用一斤)。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之。

太醫局,金屑辰砂膏,治小兒心經邪熱,頰赤多渴,睡臥不寧,譫語狂妄,痰涎不利,精神恍惚;及大人痰熱蘊積,心膈煩躁,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方。

白話文:

太醫局方:金箔屑辰砂膏,治療小兒心火旺盛,兩頰發紅,口渴,睡不安穩,胡言亂語,痰液不順暢,精神恍惚;以及成人痰熱積聚,心胸煩躁,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辰砂(研,水飛,三兩),人參(去蘆頭,一兩),甘草(炙,銼,二兩),蛤粉(水飛,八兩),生龍腦(二錢,研),金箔(三十片,為衣),鐵粉(研),馬牙硝(枯,研。各半兩)

白話文:

辰砂(研磨,水飛,三兩),

人參(去除蘆頭,一兩),

甘草(烘烤,切碎,二兩),

蛤粉(水飛,八兩),

生龍腦(二錢,研磨),

金箔(三十片,作為外衣),

鐵粉(研磨),

馬牙硝(乾燥,研磨,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搜和。每一兩半作二十丸,捏扁,用金箔為衣。每服半皂子大,大人一丸分作兩服,並用薄荷湯化下,食後臨臥服。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並用蜂蜜和在一起。每兩半的藥粉做成二十粒藥丸,捏成扁平狀,再用金箔包覆藥丸。每次服用半個皁子大小的藥丸,大人一次服用一粒藥丸,分兩次服用。服用時,將藥丸用薄荷湯化開,飯後臨睡前服用。

《養生必用》,知母柴胡湯,治大人、小兒實熱,赤眼口瘡,傷寒後煩渴手足熱方。

白話文:

《養生必用》中,知母柴胡湯用於治療成年人和兒童的實熱證,包括赤眼症、口瘡以及傷寒後煩渴、手足發熱等症狀。

知母柴胡(去苗),茯苓茯神,甘草(炙),人參(等分)

白話文:

知母、柴胡(去除枝苗)、茯苓、茯神、甘草(炙烤過)、人參(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二、三。

茅先生治小兒實熱。牛黃丸

雄黃(四錢,別研),輕粉(二錢),硃砂(一錢,別研),全蠍(二十八個,去尾丁),腦麝(隨意入用),川巴豆(二十個,去皮心膜,並華水浸一宿,爛研,不去油)

白話文:

  • 雄黃:4錢,另外研磨。

  • 輕粉:2錢。

  • 硃砂:1錢,另外研磨。

  • 全蠍:28個,去除尾部毒刺。

  • 腦麝:任意加入。

  • 川巴豆:20個,去除外皮和內膜,用花水浸泡一夜,研磨成糊狀,不要去除油脂。

上件一處為末,用軟飯為丸○此大。每服七丸、十四丸,量兒大小,五更初用薄荷薑棗煎湯下。天明即通三、五行,用勻氣散補(方見胃氣不和門。)此藥常服三、二丸,大假退熱。

白話文:

上面各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稀飯做成丸劑(丸藥的)大小。每次服用七粒或十四粒,視兒童年齡大小而定,在凌晨開始服用,用薄荷、生薑和大棗煎水送服,服用後能通暢氣血。天亮後服用「三五行散」以補益身體(請參考胃氣不和篇的藥方)。 平時可服用一到兩顆藥丸,能退燒且治療大便溏瀉。

茅先生治小兒諸熱。天竺黃散

天竺黃,川鬱金(用皂角水煮乾),茯苓(去皮),麥門冬子(各半兩),蟬蛻(去足),蠍(去土),白殭蠶(各十四個),甘草(一兩,炙),硃砂(一分),腦麝(隨意所入)

白話文:

天竺黃、川鬱金(用皁角水煮乾)、茯苓(去皮)、麥門冬子(各半兩)、蟬蛻(去足)、蠍子(去土)、白殭蠶(各十四個)、甘草(一兩,炙)、硃砂(一分)、腦麝(隨意所入)。

上件各淨洗,研、羅為末。每服半錢、一錢,用蜜熟水調下。

茅先生治小兒潮熱、實熱。三解牛黃散

白殭蠶,全蠍(去土,炙),防風白附子,川黃芩桔梗,川大黃,甘草(炙),白茯苓,人參,川鬱金(用皂角水煮乾)

白話文:

白殭蠶:具有涼血解毒、清熱消炎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

全蠍(去土,炙):具有熄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中風偏癱等。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發表散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鼻塞等。

白附子:具有溫陽補腎、祛寒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陽虛腎虛、宮寒痛經等。

川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痢疾、尿路感染等。

桔梗: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咳嗽、哮喘、咽喉炎等。

川大黃: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痢疾、瘡瘍腫毒等。

甘草(炙):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等。

白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脾虛腹瀉等。

人參:具有補氣生津、強壯身體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體虛多病等。

川鬱金(用皁角水煮乾):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瘀血腫痛、跌打損傷等。

上前件各等分為末,各淨洗,研為末。每服半錢、一錢,用薄荷蜜熟水調下。

白話文:

將上述各味藥材等分研成細末,各別淨洗後,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用薄荷蜜熟水調服。

《嬰孺》治小兒體有熱,熱實黃瘦,大便澀,食進少,兼驚。不可常服,宜消熱。大黃丸

白話文:

《嬰孺》治療小兒體內有熱,熱火實盛、面黃肌瘦、大便乾結、食量減少,兼有驚恐不安。不宜經常服用,宜清熱解毒。大黃丸藥方如下:

大黃(十分),柴胡,升麻,杏仁,芍藥(各四分),枳實(三分,炙),黃芩,知母,梔子仁(各五分),鉤藤皮(二分,炙),寒水石細辛(一分)

白話文:

  • 大黃:十分

  • 柴胡:四分

  • 升麻:四分

  • 杏仁:四分

  • 芍藥:四分

  • 枳實:三分(先烤過)

  • 黃芩:五分

  • 知母:五分

  • 梔子仁:五分

  • 鉤藤皮:二分(先烤過)

  • 寒水石細辛:一分

上為末,蜜丸大豆大。白飲下,三歲十五丸,常取通為度。

《嬰孺》治少小服湯丸,得大吐利後,身壯熱,精彩慢或微汗出,內有結熱。大青湯

白話文:

《嬰孺》治療嬰兒兒童服用湯藥丸劑後,出現大吐大便,身體發熱,精神不佳或輕微出汗,體內有鬱結熱氣的症狀。

大青湯方:

  • 青皮:6克
  • 黃連:9克
  • 黃芩:6克
  • 黃柏:6克
  • 生地黃:12克
  • 白芍藥:6克
  • 竹葉:15克
  • 粳米:30克
  • 生薑:3片
  • 棗:2枚

製法:

  1. 將青皮、黃連、黃芩、黃柏、生地黃、白芍藥、竹葉、粳米、生薑、棗一起放入鍋中。

  2. 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熬煮30分鐘。

  3. 濾出藥液,即可服用。

用法:

  • 每日服用1劑,分2次服用。
  • 兒童的劑量應酌情減少。

大青(三分),大黃,甘草,麻黃(去節。各二分)

上切,以水二升煮麻黃,去沫,下藥煮一升,為四服。日進三服,夜一服。

《嬰孺》治小兒生四十日,服藥下後,身壯熱如火,狀如傷寒,頭面丹腫,腹滿,此內有伏熱。龍膽湯

白話文:

《嬰孺》治療小兒出生四十天,服用藥物後,身體壯熱如火,狀似傷寒,頭面紅腫,腹脹,這是內有伏熱。龍膽湯方如下:

龍膽,葵子,葳蕤,大青,柴胡(各一分),茯苓,甘草(各二分)

上以水二升,煮八合,為五服。日進三服,夜一服。

錢乙治小兒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臥則氣不得通,故喜仰臥,則氣上下通直。瀉心湯

白話文:

小兒心氣實證,則心氣上下運行阻滯,身體無法平躺舒適,故喜仰臥,以便氣向上達。

瀉心湯方:

茯苓、甘草各六錢;生地黃、澤瀉、丹參、澤蘭各五錢;木通、砂仁各四錢;龍膽草、元參各三錢;潞黨參,三錢。

上用黃連一兩去須,為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臨臥溫水調下。

錢乙治小兒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反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宜,導赤散

白話文:

錢乙治療小兒心熱,觀察其睡覺的情況,如果口中呼出的氣是熱的,或者合著被子睡覺,反覆翻身咬牙,都是心熱的症狀。心氣熱,則心胸也熱,想要說話卻說不出來,而且有想靠近冷的地方的意思,所以合著被子睡覺。應該使用導赤散方來治療。

乾地黃(焙,秤),木通,甘草(炙。各等分)

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黃芩。

白話文:

把上述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碗,和竹葉一起煮至五分之一,飯後溫熱服用。又有一種藥方,不用甘草,改用黃芩。

錢乙治小兒肺熱,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湯

甘草(炒,二兩),桔梗(米泔水浸一宿,焙熱,用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入阿膠半片炮過,煎至五分,食後溫服。

錢乙三黃丸,治諸熱方。

黃芩(半兩,去心),大黃(去支,濕紙裹煨),黃連(去須。各一分)

上同為細末,麵糊丸綠豆大,或麻子大。每服五、六丸至十五丸、二十丸,食後米飲送下。《聖惠》上同,每服只五丸。

白話文:

上面的中醫方劑(麵糊丸)都是細且微小的,每個麵糊丸的大小約綠豆或麻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六丸,最高可服用到十五丸至二十丸,飯後喝幾口米湯服用。《聖惠》上的相同方劑每次服用只需要五丸。

錢乙附方,治小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

大梔子仁(七個,捶研),豆豉(半兩)

上共用水三盞,煎至二盞,看多少服之,無時。或吐或不吐,立效。

錢乙附方白虎湯,解暑毒,煩躁、身熱、痰盛、頭痛、口燥大渴。

知母(焙乾,秤一兩半),甘草(半兩,銼碎),石膏(四兩),白粳米(八錢)

白話文:

  • 知母(烤乾,秤一兩半)

  • 甘草(半兩,切碎)

  • 石膏(四兩)

  • 白粳米(八錢)

上同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食後溫冷隨意服。氣虛人加人參少許同煎。

張渙,清肌散,治小兒初春不問有病無病,但宜服疏解積熱方。

當歸,川大黃(微炮,銼),人參(去蘆頭。各一兩),芍藥,甘草(炙),犀角(各半兩末)

白話文:

當歸、川大黃(微炒,切碎),人參(去除須根。各一兩),芍藥,甘草(烤炙),犀角(各半兩研成粉末)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竹葉二片,同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乳食後服。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約 3.5 公克),加入一碗水,放入三片生薑和兩片竹葉,一起煎煮至水量減少五分之一,然後過濾渣滓,等藥汁溫熱後,在餐後服用。視兒童的大小,酌量增減藥量。

《劉氏家傳》,涼藥,小兒大人皆可服方。

甘草(炙),黃耆,防風,越桃仁(山梔是。等分)

白話文:

甘草(烤過的),黃耆,防風,山梔子(越桃仁是山梔子。等分)

上末之。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七分,量大小加減服。

《劉氏家傳》治熱,竹茹飲

人參,白朮(微炒),茯苓,乾葛,麻黃(去根節,酒浸,熬。各等分),甘草(減半,半生用,半熟用),麥門冬(去心,如甘草炙)

白話文:

人參、白朮(微炒)、茯苓、乾葛,麻黃(去掉根節,用酒浸泡,熬煮。各等分),甘草(減半,一半生用,一半熟用),麥門冬(去掉心,像甘草一樣炙烤)

上末之。量大小每服半錢、一錢、二錢。竹茹多於藥,水半盞,同煎至四分。如小兒未能飲,可與乳母吃,只作銼散佳。如不甚熱,則不用麥門冬。

白話文:

將藥研成細末。依據服藥者的年齡大小,每次服用半錢、一錢或二錢。竹茹的用量要比其他藥物多,與半盞水一起煎至四分之一。如果小孩還不會喝藥,可以讓乳母服用,最好將藥研成細末。如果沒有發高燒,就不需要使用麥門冬。

《張氏家傳》治大人、小兒心臟實熱。牛黃散

甘草(二兩,炙),鬱金(一兩,炮),馬牙硝(半兩),硃砂(二錢)

上件搗,羅為細末,袞拌令勻。每服一錢或半錢,臨臥時新汲水調下。

《張氏家傳》,硃砂散,治小兒實熱方。

大黃(三錢,半炒半生),防風,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末,外研入硼砂半錢,再令勻。如大故熱,小便赤,大便澀。每服半錢一字,一字入硃砂末子,大小加減,薄荷湯調下,服了並不得吃一物,令睡,食後服。

白話文:

把上藥研成細末後,加入硼砂半錢。再讓它均勻混合。如果大便乾燥、小便發熱、發紅。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的藥量,加入硃砂粉。加減藥量時,應依照患者的病情增減。薄荷湯送服。服藥後不要吃任何東西,讓藥效發揮。在飯後服用。

《莊氏家傳》治小兒心臟熱。牛黃膏

牛黃,腦麝(各少許),馬牙硝,甘草(炙),雄黃(漿水煮。各半兩),川大黃,鬱金(各一兩,並漿水煮)

白話文:

牛黃、腦麝(各少許),馬牙硝、甘草(炙),雄黃(用漿水煮。各半兩),川大黃、鬱金各一兩,並用漿水煮

上件八味,內三味用漿水一升煮至三分之二,出曬乾,入余藥一處研如面,煉蜜為丸,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新水磨下,量兒小大與之。

白話文:

上述八味藥,其中三味用漿水一升煮到剩三分之二,取出曬乾,然後加入其他四味藥,一起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成丸劑,每一粒丸劑的大小如綠豆一般。每服用三粒丸劑,用新水送服,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決定服用量。

《孔氏家傳》治小兒熱,只吃調胃承氣湯極妙。李閤使家只用此藥。才有熱,量虛實與之,勝如與他藥,最效(方見傷寒卷中)

白話文:

《孔氏家傳》中記載,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小兒發熱非常有效。李閤使家中只用此藥。只要孩子有熱症狀,按虛實不同加減用藥,比其他藥物效果更好。(具體方劑見《傷寒論》中)

《王氏手集》心臟實熱,安魂定魄。紫霜散

硃砂(一兩半),鐵粉(半兩),鉛白霜,天竺黃,甘草(炙),人參,使君子(各一錢),腦子(半錢,研入)

白話文:

  • 硃砂(60克)

  • 鐵粉(20克)

  • 鉛白霜

  • 天竺黃

  • 甘草(炙,5克)

  • 人參(5克)

  • 使君子(5克)

  • 腦子(2.5克,研磨成粉)

上為末,以瓷器盛。每服半錢,蜜水調下。

《吉氏家傳》治諸熱,金花散

人參,茯苓,硃砂(各一錢),白附子,大黃(炒。各一分),蟬蛻(五個),蠍(二個),甘草(半兩),殭蠶(七個),鬱金(半兩,皂角水一碗,煮乾為度)

白話文:

人參、茯苓、硃砂各一錢,白附子、大黃各一分,炒過的大黃一分,蟬蛻五個,蠍子兩個,甘草半兩,殭蠶七個,鬱金半兩,皁角水一碗,將鬱金煮乾即可。

上件為末。小兒風熱、疳熱、膈熱、赤眼口瘡用三服,荊芥薄荷湯調下,米飲亦得。如不思食,以人參湯下。驚熱,金銀薄荷湯下。

白話文:

這劑藥方磨成粉末後備用。小孩患有風熱、疳熱、膈熱、赤眼口瘡時,服用三劑,用荊芥薄荷湯送服,米湯也可以。如果沒有食慾,可以用人參湯送服。孩子受到驚嚇後發燒,可以用金銀薄荷湯送服。

《吉氏家傳》,金華散,退小兒一切風、實熱、潮熱方。

鬱金(皂角水煮),天竺黃(各一錢),牙硝(煅),甘草(炒。各一錢),硃砂(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字,薄荷蜜水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