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隨息居飲食譜》~ 調和類 (1)

回本書目錄

調和類 (1)

1. 調和類

胡麻(一名脂麻,俗名油麻),甘平。補五內,填髓腦,長肌肉,充胃津,明目息風,催生化毒。大便滑瀉者勿食。有黑、白二種,白者多脂。相傳謂漢時自大宛來,故名胡麻。生熟皆可食,為餚為餌,榨油並良,而不堪作飯。本草列為八谷之麻,誤矣。古人救飢用火麻,即《本經》之大麻,殆即八谷之麻也。

小兒初生,嚼生脂麻,綿包與䃋,最下胎毒,頻䃋可稀痘。

婦人乳少,脂麻炒研,入鹽少許食之。(此方可作小菜,杭人呼為脂麻鹽,余最喜之,且可治口臭。孕婦乳母,尤宜常食,甚益小兒也。)

腰腳疼痛,新脂麻炒香杵末,日服合許,溫酒蜜湯任下,以愈為度。

溺血,脂麻杵末,東流水浸一宿,平旦絞汁,煎沸服。

頭面諸瘡,婦人乳瘡,陰瘡,生脂麻嚼爛傅。

谷賊,(稻芒阻喉也。)脂麻炒研,白湯下。

湯火傷,諸蟲咬傷,脂麻生研塗。

麻醬,脂麻炒如法,磨為稀糊,入鹽少許,以冷清茶攪之則漸稠,名對茶麻醬。香能醒胃,潤可澤枯。羸老、孕婦、乳媼、嬰兒,臟躁、瘡家及茹素者,藉以滋濡化毒,不僅為餚中美味也。

麻油,甘涼潤燥,補液息風,解毒殺蟲,消諸瘡腫。烹調餚饌,葷素咸宜。諸油惟此可以生食,故為日用所珍,且與諸病無忌,惟大便滑瀉者禁之。凡方書所載香油,即麻油也。久藏泄氣,則香味全失,故須隨制隨用。渣亦香甘,可為食料。筍得之而味美質軟,故麻渣不可以壅竹。

漏胎、難產,(因血液乾澀也。)麻油、白蜜各一兩,同煎數十沸溫服。

小兒丹毒、湯火灼傷,生麻油塗浸,並飲之。

小兒發熱,不拘風寒、飲食、時行痘疹,並宜用之。以蔥涎入麻油內,手指蘸油,摩擦小兒五心、頭面、項背諸處,輒愈。

蠱毒及砒石河豚毒,多飲生麻油即吐出。

腫毒初起,麻油煎蔥黑色,趁熱通手旋塗,自消。雖大毒初起,若內服一二斤,毒氣自不內攻也。猘犬、毒蛇咬者,亦宜先飲生麻油一二盞良。

打撲傷腫,麻油熬熟,和醇酒服,以火燒地令熱,俾臥之,立愈無痕。

茶油,甘涼潤燥,清熱息風,解毒殺蟲,上利頭目。烹調餚饌,日用所宜。蒸熟用之,澤發生光。諸油惟此最為輕清,故諸病不忌。燃燈最亮而不損目。澤發不䐈,其渣浣衣去垢,豈他油之濁膩可匹哉!

豆油,甘辛溫。潤燥,解毒,殺蟲。熬熟可入烹炮,雖穀食之精華,而肥膩已甚。盛京來者,清徹獨優。燃燈甚亮。

菜油,甘辛溫。潤燥殺蟲,散火丹,消腫毒。熬熟可入烹炮。凡時感、痧脹、目疾、喉證、咳血、瘡瘍、痧痘、瘧疾、產後,並忌之。以有微毒,而能發風動疾也。世俗以其氣香而尚之,罔知其弊,以致疾病纏綿而不察。惟外用塗湯火傷,刮痧,調瘡藥,皆妙。肆中或以花生蘇子等油羼之。

,咸涼補腎,引火下行,潤燥祛風,清熱滲濕,明目,殺蟲,專治腳氣。和羹醃物,民食所需。宿久滷盡色白,而味帶甘者良。擦牙固齒,洗目去翳,點蒂鍾墜,傅蛇蟲螫,吐乾霍亂,熨諸脹痛。

霍亂轉筋,鹽滷摩拓患處,或以裹腳布浸滷束之。並治諸般腳氣。無滷用極鹹鹽湯亦可。凡無病人濯足,湯中常加鹽滷,永無腳疾。

(俗呼豆豉),鹹平和胃,解魚腥毒,不僅為素餚佳味也。金華造者勝。淡豉入藥和中,治溫熱諸病。

,純以白麵造者,鹹甘而平,調饌最勝。豆醬以金華蘭溪造者佳,鹹平。篘油則豆醬為宜,日曬三伏,晴則夜露。深秋第一篘者勝,名秋油,即母油,調和食味,葷素皆宜,痘痂新脫時食之則瘢黑。嘉興造者鹹寒,以少日曬之功也,油亦質薄味淡,不耐久藏。

猘犬咬及湯火傷,未成瘡者,以醬塗之。

中砒毒,豆醬調水服。

胎氣上衝,及虛逆嘔吐,好醬油開水調服;亦解鴉片毒。

,酸溫。開胃養肝、強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氣辟邪,解魚蟹鱗介諸毒。陳久而味厚氣香者良。性主收斂,風寒咳嗽,外感瘧痢,初病皆忌。《續文獻》曰:獅子日食醋、酪各一瓶,故俗謂獅吼為「吃醋」云。

產後血運,熱病神昏,驚恐魂飛,客忤中惡,並用鐵器燒紅,更迭淬醋中,就病人之鼻以熏之。

湯火傷,醋淋洗。

諸腫毒,醋調大黃末塗。

,甘辛溫,醒脾消食,調臟腑,除冷氣,殺魚腥毒。以杭紹白糯米所造,不榨酒而極香者勝。拌鹽糟藏諸食物,味皆美嫩。

惟發風動疾,痧痘、產後、咽喉、目疾、血證、瘡、瘧均忌之。以糟入油料製為糟油,調饌香美,然亦發疾,非病人所宜。

撲損打傷及蛇蟲蜂螫,酒糟罨。

,蜜者,密也。味甘質潤而性主固密護內,故能補中益氣,養液安神,潤肺和營,殺蟲解毒。生者涼,熟者平。以色白起沙,而作梨花香者為勝。煉法以器盛置重湯中煮一日,候滴水不散為熟蜜。或以蜜一斤,入水四兩,放砂石器內,桑柴火慢熬,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亦可。但經火煉,其性溫也。若果餌餚饌,漬製得宜,味皆甘美,洵神品哉!忌同蔥食。痰濕內盛、脹滿嘔吐者亦忌。以之丸藥,須察其宜,顢頇濫用,焉能濟事哉?

湯火、熱油傷,蜜塗。

產後口渴,煉蜜調白湯服。

川椒(一名蜀椒,一名巴椒,一名漢椒。),辛熱。溫中下氣、暖腎祛寒、開胃殺蟲、除濕止瀉、滌穢舒郁、消食辟邪。制魚腥、陰冷諸物毒,闢蠅、蚋、蜈蚣、蚊、蟻等蟲。多食動火墮胎,陰虛內熱者忌之。閉口者殺人,中其毒者,冷水解之。

漆瘡作癢,川椒煎湯洗。凡入漆所,嚼川椒塗鼻中,不患漆瘡,並闢疫穢邪氣。

婦人禿鬢,川椒四兩酒浸,密室內日日塗之。

花椒(本名秦椒,一名檓),辛溫。調中下氣,除濕殺蟲,止痛行瘀,解魚腥毒。

胡椒,辛溫。溫中除濕,化冷積,止冷痛,去寒痰,已寒瀉,殺一切魚肉、鱉、蕈、陰冷食毒。色白者勝。多食動火爍液,耗氣傷陰,破血墮胎,發瘡損目,故孕婦及陰虛內熱、血證、痔患,或有咽喉、口齒、目疾者皆忌之。綠豆能制其毒。

發散寒邪,胡椒、丁香各七粒,碾碎,以蔥白杵膏,和塗兩手心,合掌握定,夾於大腿內側,溫覆取汗。

蜈蚣咬,嚼胡椒封。

辣茄(一名榝,一名鎚,亦名越椒,俗名辣子,亦曰辣椒、辣虎、辣枚子。各處土名不一,其實即古人重九所佩之食茱萸也),辛苦熱。溫中燥濕,御風寒,殺腥消食,開血閉,快大腸。種類不一,先青後赤。人多嗜之,往往致疾。陰虛內熱,尤宜禁食。

丁香,辛溫暖胃,去濕散寒,辟惡殺蟲,消痞解穢,已冷利,止冷痛,療虛噦,補虛陽,制酒肉、魚蟹、瓜果諸毒。古人噙之奏事,治口臭也。陰虛內熱人忌之。

闢穢,丁香一兩為末,川椒六十粒,和之,絹囊盛佩。

過食蟹、蚌、瓜果致病,丁香末五分,薑湯下。

乳頭裂破,丁香末傅,並治癰疽惡肉,外以膏藥護之。

陰冷,母丁香為末,紗裹如指大納入。

反胃,母丁香一兩為末,鹽梅肉搗丸芡子大,每噙一丸。

胃寒吐瀉,母丁香、橘紅等分研,蜜丸豆大,米湯下一丸。

桂皮,辛溫暖胃,下氣和營,燥濕去風,殺蟲止痛,制鳥獸、鱗介、瓜果諸毒。血虛內熱、溫暑時邪諸病均忌。

桂花,辛溫闢臭,醒胃化痰。蒸露、浸酒、鹽漬、糖收、造點、作餡,味皆香美悅口。亦可蒸茶油澤發。

松花,花上黃粉,及時拂取,和白沙糖作糕餌,食之甚美。亦可釀酒。主養血息風。多食亦能助熱。單服治瀉痢,隨證以湯調。

椿芽,香椿嫩葉也。甘辛溫。祛風解毒。入饌甚香,亦可瀹熟醃焙為脯,耐久藏。多食壅氣動風,有宿疾者勿食。

玫瑰花,甘辛溫,調中活血,舒鬱結,闢穢和肝。蒸露熏茶,糖收作餡,浸油澤發,烘粉悅顏,釀酒亦佳。可消乳癖。

茉莉花,辛甘溫。和中下氣,闢穢濁,治下痢腹痛。熏茶、蒸露、入藥皆宜。珍珠蘭更勝。

菊花,甘涼。清利頭目,養血息風,消疔腫。點茶、蒸露、釀酒皆佳。苦者勿用。余如野薔薇、金銀花,功用略同,可類推也。

久患頭風,或目疾時作,甘菊花去蒂裝枕用。

疔腫垂死,甘菊花一握,搗汁飲;冬月取根用。

女人陰腫,甘菊苗杵爛煎湯,先熏後洗。

荷葉,辛甘苦溫。散風熱,清利頭目、咽喉、口齒諸病,和中下氣,消食化痰,開音聲、舒郁懣,闢穢惡邪氣,療霍亂癧瘡。釀酒、蒸糕、熬糖、造露均妙。惟虛弱多汗者忌之。

鼻衄,薄荷葉塞。

血痢,薄荷葉煎服。

蛇、蜂、貓傷,薄荷葉絞汁塗。

汪謝城曰:薄荷多服,耗散真氣,致生百病。余嘗親受其累,不可不知。如浸火酒,拌水煙,人多嗜之,實陰受其害而不覺耳!

紫蘇葉,辛甘溫。下氣安胎,活血定痛,和中開胃,止嗽消痰,化食,散風寒。治霍亂腳氣,制一切魚、肉、蝦、蟹毒。氣弱多汗、脾虛易瀉者忌食。

乾霍亂,紫蘇煎服;並治蛇咬及中蟹毒。

乳癰腫痛,紫蘇湯頻飲,渣滓封患處。

金瘡、跌打出血,紫蘇杵爛傅;並治猘犬咬。

茴香,辛甘溫。調中開胃,止痛散寒。治霍亂、蛇傷、㿗疝、腳氣,殺蟲闢穢。餚饌所宜,制魚肉腥臊、冷滯諸毒。

小便頻數而色清不渴者,茴香淘淨,鹽炒研末,炙糯米糕蘸食。

蒔蘿(一名小茴),辛甘溫。開胃健脾,散寒止痛,殺蟲消食,調氣止嘔。定腰齒之疼,解魚肉之毒。

白話文:

胡麻(又稱脂麻,俗稱油麻)

**性質:**甘平

功效:

  • 補益五臟六腑
  • 補養骨髓、大腦和肌肉
  • 滋潤胃液
  • 明目、止風
  • 催生、解毒

食用禁忌:大便溏瀉者不宜食用。

**種類:**有黑、白兩種,白麻子含油脂較多。

**傳說:**相傳漢代從大宛傳入中國,故名胡麻。

食用方式:

  • 生食或熟食皆可
  • 可製作菜餚或藥餌
  • 榨油後亦可食用,但不能用作烹飪用油

**本草綱目記載錯誤:**將胡麻列為八谷之一是錯誤的。古人救飢所用的是火麻,即《本經》中的大麻,可能是八谷之一。

小兒應用:

  • 初生嬰兒可嚼食生脂麻,包在綿布中與母親同眠,可排出胎毒。
  • 頻頻餵食可稀釋痘瘡。

婦人應用:

  • 乳汁不足時,可將脂麻炒熟研磨,加入少許鹽食用。(此方可作為小菜,杭州人稱之為脂麻鹽,深受喜愛,且可治療口臭。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尤宜常食,對小兒有益。)

腰腳疼痛:

  • 新鮮脂麻炒香,搗碎成細末,每日服用一合許,溫酒或蜜湯送服,直至痊癒。

血尿:

  • 將脂麻搗碎,浸泡在東流水中一晚,天亮時絞取汁液,煎沸後服用。

頭面諸瘡、婦人乳瘡、陰瘡:

  • 生脂麻嚼爛後敷於患處。

谷賊(稻芒刺喉):

  • 將脂麻炒研,用白湯送服。

燙傷、蟲咬傷:

  • 生脂麻研碎塗抹於患處。

麻醬

  • 將脂麻炒熟,磨成稀糊狀,加入少許鹽,用冷清茶攪拌,會逐漸變稠。
  • 香氣可醒胃,潤澤可滋補虛弱。
  • 虛弱老人、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兒、心煩意亂者、瘡瘍患者及茹素者,可藉此滋養潤澤、解毒,不僅是美味佳餚。

脂麻油

  • 甘涼潤燥,補液息風,解毒殺蟲,消腫止痛。
  • 烹飪菜餚時葷素皆宜。
  • 各種食用油中,只有麻油可生食,因此為日常珍品,且對各種疾病無害,只有大便溏瀉者不宜食用。
  • 方書中所載的香油,即麻油。
  • 久藏後會泄氣,香味全失,因此須隨做隨用。
  • 麻油渣也具有香甜滋味,可作為食物。
  • 竹筍加入麻油渣後,味道鮮美,質地軟嫩,故麻油渣不能用於醃製竹筍。

漏胎、難產:

  • 麻油、白蜜各一兩,同煎數十沸,溫服。

小兒丹毒、燙傷:

  • 生麻油塗抹浸泡,並口服。

小兒發熱:

  • 不論是風寒、飲食、時行痘疹引起的發熱,都可使用麻油。
  • 將蔥汁加入麻油中,用手指蘸油,摩擦小兒五心、頭面、項背等處,即可痊癒。

蠱毒及砒石、河豚毒:

  • 多飲用生麻油可將毒物嘔吐出來。

腫毒初期:

  • 將麻油煎至蔥變黑,趁熱通手旋塗,腫毒自消。即使是毒性較大的腫毒,若內服一二斤麻油,毒氣也不會侵襲內臟。
  • 被猘犬或毒蛇咬傷,也應先飲用生麻油一二盞。

打撲傷腫:

  • 將麻油熬熟,與醇酒同服,用火燒地令熱,讓患者臥於其上,立愈無痕。

茶油

  • 甘涼潤燥,清熱息風,解毒殺蟲,上利頭目。
  • 烹飪菜餚時日用所宜。
  • 蒸熟後使用,澤發生光。
  • 各種食用油中,只有茶油最為清淡,因此對各種疾病無害。
  • 燃燈最亮而不傷目。
  • 可澤發生髮不枯,其渣浣衣去垢,遠勝於其他油脂的渾濁油膩。

豆油

  • 甘辛溫。潤燥,解毒,殺蟲。
  • 熬熟後可入烹飪,雖為穀物精華,但肥膩過重。
  • 盛京所產的豆油清澈獨優。
  • 燃燈後非常明亮。

菜油

  • 甘辛溫。潤燥殺蟲,散火丹,消腫毒。
  • 熬熟後可入烹飪。
  • 凡時感、痧脹、目疾、喉證、咳血、瘡瘍、痧痘、瘧疾、產後,都應忌食菜油。因為菜油有微毒,會引發風動疾。
  • 世俗因其氣香而推崇,卻不知其弊端,以致疾病纏綿而不察。
  • 只有外用塗抹燙傷、刮痧、調製瘡藥,才顯得絕妙。
  • 市面上有以花生油、蘇子油等油脂摻雜菜油的。

  • 鹹涼補腎,引火下行,潤燥祛風,清熱滲濕,明目,殺蟲,專治腳氣。
  • 調和羹湯,醃製食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 存放已久的鹽滷盡失,顏色變白,但味道微甜者為佳品。
  • 可用於擦牙固齒、洗目去翳、點蒂鍾墜、敷蛇蟲螫傷、吐乾霍亂、熨諸脹痛。

霍亂轉筋:

  • 用鹽滷擦拭患處,或用裹腳布浸泡鹽滷後捆縛患處。
  • 並可治療各種腳氣。
  • 沒有病痛的人在濯足時,湯水中常加入鹽滷,可永無腳疾。

豉(俗稱豆豉)

  • 鹹平和胃,解魚腥毒,不僅是素餚佳味。
  • 金華所產的豉品質最佳。
  • 淡豉入藥可和中,治療溫熱諸病。

  • 純用白麵製成的醬,鹹甘而平,調和菜餚最為上乘。
  • 豆醬以金華蘭溪所產的為佳,鹹平。
  • 篘油應使用豆醬,在盛夏時節日曬三伏,晴則夜露。
  • 深秋第一篘的豆醬品質最佳,稱為秋油,即母油,可調和食味,葷素皆宜,痘痂新脫時食用可使瘢痕變黑。
  • 嘉興所產的豆醬鹹寒,這是因為日曬時間較短。油質也較薄,味道較淡,不能久藏。

猘犬咬傷及燙傷:

  • 未成瘡者,可用醬塗抹。

中砒毒:

  • 豆醬調水服用。

胎氣上衝、虛逆嘔吐:

  • 用醬油開水調服;也可解鴉片毒。

  • 酸溫。開胃養肝、強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氣辟邪,解魚蟹鱗介諸毒。
  • 陳久且味道濃厚、氣味香醇者為佳品。
  • 性主收斂,風寒咳嗽、外感瘧痢、初病都應忌食。《續文獻》中記載:獅子每天食用醋和酪各一瓶,故俗謂獅吼為「吃醋」。

產後血運、熱病神昏、驚恐魂飛、客忤中惡:

  • 都可以用鐵器燒紅,反覆淬於醋中,用醋燻患者之鼻。

燙傷:

  • 用醋淋洗。

諸腫毒:

  • 用醋調和大黃末塗抹。

  • 甘辛溫,醒脾消食,調臟腑,除冷氣,殺魚腥毒。
  • 以杭州紹興的白糯米所製成的,不榨酒而極香者為佳品。
  • 用鹽糟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