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卷四 火屬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火屬 (8)

1. 便血尿血湯頭

赤小豆當歸散,二味為末醋湯咽。

黃土湯取灶心,阿膠地朮附甘芩。

清魂古拜散荊芥當歸便。

芍藥湯甘草芍藥戊已方。

理中湯用參朮姜,炙草還加制附剛。

香梅丸烏梅白芷百藥煎

歸脾湯用四君遠,耆歸木香棗仁眼。

平胃地榆湯,異功厚朴蒼,歸芍升葛曲,香附乾薑

補中益氣耆朮陳,參草升柴當歸身。

約營煎治血,生地地榆槐,芍藥芩荊穗,續斷草烏梅。

槐角丸用地榆,黃芩枳殼防風歸。

葛花解酲湯葛花砂蔻香,青陳參苓朮,神麯瀉豬姜。

阿膠散用麥血餘,生地丹丹歸山梔。

化肝煎用青陳芍,丹梔澤貝添白芥

逍遙散用柴歸芍,苓朮陳甘煨姜薄。

十全大補八珍齊,再添肉桂黃耆

大分清飲二苓通,車澤山梔枳殼從。

生地四物湯養陰,芎歸芍藥地用生。

天王補心丹,參苓味遠玄,棗仁天麥梗,柏子地歸丹。

八珍補陰陽,四君四物相。

六味地黃湯,山山熟地黃,丹苓兼澤瀉,八味附桂相。

人參敗毒參苓草,羌獨柴前枳殼好,川芎桔梗牛蒡,荊防薄荷就是了。

2. 鼻衄齒衄

《經》云:陽絡傷則血外溢而衄血。又曰: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少陰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故血見於鼻也。

《金匱》云: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止。

鼻衄之症,血從經絡滲出而行於清道也。傷寒衄,熱在表;雜症衄,熱在裡。皆因經絡熱甚,陽氣壅塞,迫血妄行而出於鼻,從無發散之理。犀角地黃湯主之。若因七情喜怒,勞役過傷而致,無論是何經絡,並宜茅花煎湯調止衄散,或四物加犀角、丹皮、沉香。若衄多服藥不效,此內虛寒而外假熱也。

千金當歸湯。若衄後血因舊路,或一月三四發,或洗面即衄,日以為常,並以茅花煎湯調送止衄散。凡衄血之脈,急疾不調,及虛大者難治。

《原病式》云,陽熱怫鬱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為鼻衄。故衄血之內熱,多在陽明,而尤有其最者,則惟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陽明所至,衝脈無不至,十二經亦無不至。所以衄之微者,不過一經之近;衄之甚者,或至數升斗許,通身形色盡脫,豈特肺經之病哉。治法:衄輕者,一陰煎加清降之品;甚者,白虎湯,或用蒜頭搗爛作餅貼腳心。

(左衄貼右,右衄貼左。),暴衄如湧垂脫者,口臭。

齒衄之症,血從齒縫牙齦中出,又名牙宣。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腎家之病也。而惟陽明為最。故陽明火盛,則為口臭,為牙根腐爛腫痛,或血出如湧。惟善飲好肥甘者,多有此症,抽薪飲、白虎湯。少陰不足者,玉女煎。便閉者,調胃承氣湯,外敷冰玉散。齒衄有因風壅者,齒齦微腫,或牽引作痛,消風散加犀角、連翹,外擦青鹽、藁本末。

齒不痛而衄者,腎虛也,六味丸。

更有舌上無故出血者,以心脾腎之脈,皆及於舌,諸經之火也,用蒲黃炒焦為末滲之,或冰玉散亦佳。

有耳衄者,肝火也,柴胡清肝散,以龍骨燒灰,吹入即止。

有眼衄者,乃積熱傷肝,或誤擾動陰血所致,梔子豉湯加犀角、秦皮、丹皮、赤芍

有肌衄者,血從毛孔出、脈數,當歸補血湯;脈弱,保元湯

筆花氏曰:鼻衄、齒衄,皆肺胃之火,其逆行不止者,亦能令人血脫,非大劑鹽水炒石膏,及生地汁、牛膝、龜板澤瀉、丹皮之類,不能止血。輕者止衄散、犀角地黃湯、玉女煎等足矣。然齒症不過作痛,清胃滋陰而已。唯鼻症有流濁涕者,名曰鼻淵,俗呼腦漏,此由受寒化火,宜用川芎茶調散

由風熱,一味荊芥穗。若生瘜肉,名鼻痔,臭而痛,白礬散點之。

余嘗治一人鼻衄、齒衄,連用犀角地黃不應,而血反多,因改用人參黃柏、龜板、澤瀉等味而止。蓋其人酒色過度,相火旺而迫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