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驚搐門》~ 四、餘症 (4)

回本書目錄

四、餘症 (4)

1. 痙痓類搐

夫發痙之候,先傷於風,又感寒濕致之。此虛極生熱,熱極生風之甚者也。傷風發熱,頭痛汗出,又自嘔逆,汗之必發痙。濕家發汗稍多亦發痙。此症項強直,腰背反張,搖頭掣瘲,口噤不語,發熱腹痛不惺惺,其狀可畏。病在足太陽經。剛痙無汗,柔痙有汗(角弓反張,一身強硬,發而終日不醒者,《內經》所謂「痙病」也。

以「痙」作「痓」,蓋傳寫之誤耳。痙分剛柔,「痓」與「痙」固五分也)。其面紅眼赤,無汗惡寒,痰涎壅盛,昏憒煩渴,小便赤澀,先譫語而發者,此剛痙也。無汗當發汗。其大便滑泄,不語不渴,有汗而不惡寒,先手足冷而發者,此柔痙也。有汗當解肌。

並以如聖散加減,剛痙加蒼朮麻黃,或加葛根亦可;柔痙加白朮桂枝;痰多加貝母、瓜蔞枳實紫蘇子;火盛加山梔、麥冬、花粉,去川芎柴胡烏藥半夏羌活防風白芷;如胸滿、口噤咬牙、大便秘者,加大黃利之。其間一證,身體壯熱,譫語口乾,手足反微寒,大便反滑泄,此剛柔不分之症。

無汗麻黃葛根湯,有汗桂枝葛根湯。然後審其熱輕者,敗毒散;熱重者,小柴胡湯解之;便利不渴,汗多厥逆者,理中湯加桂枝、芍藥,痙最難痊,十救一二,過三日難治,請早圖之。

喻嘉言云:「小兒體脆神怯,不耐外感,壯熱多成痙病。後世多以驚風立名,有『四證八候』之鑿說,實則指痙病之頭搖手動者,為驚風之抽掣;指痙病之卒口噤腳攣急者,為驚風之搐搦;指痙病之項背反張者,為驚風之角弓反張。幼科翕然宗之,病家坦然任之。不治外淫之邪,反投金石、腦、麝之藥,千中千死而不悟也。」

陳氏云:「傷寒之來,豈初日便能變痙?由醫者誤治致之耳。蓋邪自太陽而入,太陽之脈,上起於頭,中行於背,下至於足,因其經脈受邪,營衛澀滯,頭項背足,皆有痛楚牽強之象。幼科見此便詫為驚風,妄行鎮墜,以致邪無所伸,而後乃變為痙。此際尚不知為誤治所致,反謂小兒固有之證,此其所以為誤中之誤也。

嘗觀夏初明治小兒作搐而死,以至三五日不醒者,悉用天保采薇湯投之而愈。其子禹鑄廣傳其方,惜無一字發明,致後人莫知其義。余不辭饒舌,聊為剖露。夫天保采薇湯乃敗毒散、不換金正氣散升麻葛根湯三方合湊者也。其中作用,以羌活走太陽而祛寒發表,以蒼、前、升、葛、陳、樸、甘、苓走陽明而除濕解肌,以芎、柴入少陽而和解表裡,以桔、半、枳、藿、芍藥入太陰而和營逐飲。

或問既為三陽表藥,何以輒及太陰?曰:小兒全藉脾肺為行藥之主,此實扶中氣以托邪,非引邪入里之謂也。然其中一十七味,並非五金、八石、三黃、四神,而能於死中求活者,豈疏解之藥可以起死回生乎?由從前誤以傷寒作驚治,未經發散,以致邪閉而死。今投疏解以生者,不過為從前補其缺失,豈有奇特深義哉。

第此等治法,猶為末著,若早循經治療,何至如是凶危。始效獵人之網羅四張,以庶兒一遇,苟見小兒發熱昏沉,即為分別有汗無汗,有汗者解肌散邪,無汗者開通營衛,領邪外出,神志自清,又詎有閉塞昏迷之變耶?」

按前諸論,皆用傷寒家法治六淫外傷元氣,形病有餘之症也。若無外感,由於血虛筋無所營而成痙者,則當用陳無擇、丹溪、劉宗厚、張子和、景岳諸家之法。庶表裡詳盡,無遺此失彼之患矣。

如聖散,治剛柔二痙。

羌活(上),防風(中),白芷(中),柴胡(中),芍藥(中),人參(中),當歸(中),烏藥(中),黃芩(中),甘草(中),半夏(下),川芎(中),

上用水一盞,姜三片,煎一盞。入薑汁、竹瀝溫服(加減法見上)。

黃葛根湯,治剛痙無汗。

麻黃,葛根,赤芍(各一兩),豉(半合),蔥白(三莖)

銼散。每服二字,煎服。

按自得病以來,從未有汗者可用此方。若曾有汗過,則麻黃等劑,雖大人均在所忌。矧小兒肌膚薄,腠理疏,不勝發表,惟宜解肌。蓋不若金匱瓜蔞桂枝湯為穩也。

金匱瓜蔞桂枝,治太陽頭痛,發熱,身體頸項俱強,無汗,為剛痙。此即先因傷風自汗,汗多衣濕,濕久寒生,反而入內,是謂重感寒濕,寒濕內閉,反令無汗,故見以前諸症,此營衛閉塞也。設不用此以通其營衛,則未痙者成痙,已痙者難愈矣。

瓜蔞根(錢半),桂枝(一錢),白芍(錢半),炙草(一錢),生薑(三片),大紅棗(三枚)

水煎熱服。營衛既和,微汗而解。

按,小兒發熱,身體頭項俱強,幼科誤為驚風,舍太陽陽明之邪不治,反攻其無過之心火肝風,致令外邪愈強,內氣愈弱,不至於死不止也。若早知為太陽陽明之病痙,而用此方以開通營衛,則未痙者不痙,已痙者可瘳矣。要之,小兒傷寒無汗者,不論已痙未痙,皆當以此方為主出入加減,斷無不效之理。余蓋頻用屢驗,非敢妄言以誤世也。

羚羊角散,治傷寒陽痙身熱,無汗惡寒,頭項強直,四肢疼痛,煩躁心悸,睡臥不得。

羚羊角犀角,防風,茯神枳殼,人參,麥冬,葛根,柴胡,熟石膏,炙草(各七錢半),龍齒(煅,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用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按,此症先由外感風寒濕氣,閉其腠理,不能開通,致內出之氣,壅滯作熱。而風寒濕客於肌肉之間,被內熱所蒸,皆化為熱,猶未入里,故以辛涼解散之。其實治熱,非治風寒濕也。嘉言謂此方治傷寒陽痙,深得清解之法。

桂枝葛根湯,治柔痙有汗。

桂枝(一錢),白芍(錢半),葛根(錢半),生薑(三片),大紅棗(三枚),炙草(一錢)

水煎溫服。仍欲微似有汗,庶風邪自出,而汗孔自閉。不可令其大汗,致傷營氣。

海藏桂枝加川芎湯,治發熱自汗柔痙,比前方藥性微輕。

桂枝(錢半),白芍(二錢),防風,川芎,炙草,生薑(各二錢),大紅棗(三枚)

水煎熱服。

按,此方不特治痙,凡小兒外感初起發熱,不論有汗無汗,皆宜用之,效捷桴鼓。

海藏柴胡加防風湯,治汗後不解,乍靜乍躁,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此症太陽陽明已罷,邪尚未解,傳入少陽半表半裡,故以小柴胡湯,加防風和解之,不使之入里也。

人參(七分),柴胡,黃芩,半夏,防風(各一錢),炙草(五分),老薑(三片),大紅棗(一枚)

水煎熱服。

海藏防風當歸湯,治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太陽兼陽明也。宜去風養血,速救陰營,以靜勝躁也。

防風(錢半),當歸,大生地(各二錢),川芎(一錢)

水煎熱服。

海藏附子散,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搖口噤,頸項強直,此由汗多亡陽也。

肉桂附子(制,各七分),白朮(錢半),川芎(一錢八分),大棗(五枚)

水煎,溫冷服。

或問:天釣、內釣、盤腸、痙病,症屬何臟?何以辨之?曰:「《經》云:『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故天釣在上為陽,生於風熱,宜發之。內釣在下為陰,生於寒冷,宜溫之。二釣皆足厥陰肝病也。足厥陰之脈,外則與督脈同行,循脊而上,入於頭之項,所以病則目上翻,背後仰,如角弓之反張也;內則循陰器而入於小腹,所以病則小腹切痛,為囊腫也。『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故二釣皆有搐掣以驚,但天釣或哭或笑,內釣則多啼為異耳。痙病屬太陽膀胱經,上起於頭,中行於背,下至於足,與厥陰之脈下行者同,所以角弓反張之證亦相似也。但天釣有搐掣,而痙病無搐掣也。盤腸痛屬手太陽小腸經,內行於小腹,與厥陰之脈內行者同,所以小腹急痛也。

但內釣有瘛瘲,而盤腸痛無瘛瘲,可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