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五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上 (1)

1. 和解門

(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和之為義廣矣,亦猶土兼四氣,其於補瀉溫涼之用,無所不及。務在調平元氣,不失中和之為貴也。故凡陰虛於下,而精血虧損者,忌利小水,如四苓通草之屬是也。陰虛於上,而肺熱乾咳者,忌用辛燥,如半夏蒼朮細辛香附芎歸白朮之屬是也。

白話文:

(凡是身體有虛弱症狀的同時,應當以補益和調和的方式醫治。同時有滯氣的症狀,應當以行氣和調和的方式醫治。同時有寒症狀,應當以溫暖和調理的方式醫治。同時有熱症狀,應當以清涼和調理的方式醫治。調和的意義很廣泛,就像土壤兼具四種氣候,在補益,瀉火、溫暖、清涼的運用上,沒有任何不能達到的。務必在調整平衡元氣,不失調和為貴。因此,凡是陰虛在下方,而精血虧損的人,忌服利小水的藥,如四苓通草之類。陰虛在上方,而肺熱乾咳的人,忌用辛燥的藥,如半夏、蒼朮、細辛、香附、芎歸、白朮等。)

陽虛於上忌消耗,如陳皮砂仁木香檳榔草之屬是也。陽虛於下忌沉寒,如黃柏知母梔子木通之屬是也。大便溏泄忌滑利,如天冬蓯蓉牛膝當歸柴胡童便之屬是也。表邪未解忌收斂,如五味棗仁地榆文蛤之屬是也。氣滯者忌塞閉,如黃耆白朮山藥甘草之屬是也。凡邪火在上者,不宜升。

白話文:

  1. 陽氣虛弱於上焦,應避免使用會消耗陽氣的藥物,如陳皮、砂仁、木香、檳榔草等。

  2. 陽氣虛弱於下焦,應避免使用會沉寒的藥物,如黃柏、知母、梔子、木通等。

  3. 大便溏泄(稀溏無度),應避免使用會滑腸的藥物,如天冬、蓯蓉、牛膝、當歸、柴胡、童便等。

  4. 表證邪氣未解除,應避免使用會收斂的藥物,如五味子、棗仁、地榆、文蛤等。

  5. 氣滯者,應避免使用會塞閉的藥物,如黃耆、白朮、山藥、甘草等。

  6. 凡是邪火在上焦者,不宜升發其火,避免加重病情。

火得升而愈熾矣。沉寒在下者,不宜降,陰被降而愈亡矣。諸動者不宜再動,如火動者忌溫暖,血動者忌辛香,汗動者忌疏散,神動者忌耗傷。凡性味之不靜者,皆所當慎。其於剛暴更甚者,則又在不言可知也。諸靜者不宜再靜,如沉微細弱者,脈之靜也。神昏氣怯者,證之靜也。

白話文:

火已經得到升高的浮陽,變得更加旺盛了。沉下去的寒氣本來就在下面,不應該再降了,如果再降,陰氣就會被降得更虛無、衰竭了。所有已經被激動起來的,都不適宜再被激動,比如火動的,忌諱溫暖;血動的,忌諱辛香;汗動的,忌諱疏散;神的動,忌諱耗傷。凡是性味不平靜的,都是應當小心謹慎的。至於剛暴的更甚者,那麼在沒有說出來的情況下就可以知道了。所有靜的,都不適宜再靜,比如沉微細弱的,是脈的靜;神昏氣怯的,是證的靜。

肌體清寒者,表之靜也。口腹畏寒者,里之靜也。凡性味之陰柔者,皆所當慎。其於沉寒更甚者,又在不言可知也。夫陽主動,以動濟動,火上添油也,不焦爛乎。陰主靜,以靜益靜,雪上加霜也,不寂滅乎。凡前所論,論其略爾,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能因類而廣之,斯知和之為義矣。

體質虛寒的人,外表安靜。口腹畏寒的人,內心安靜。凡是性質平和、寒涼的藥物,都應慎重使用。對於沉寒的人,更應該慎重,這不言而喻。陽氣主導活動,以活動增強活動,猶如火上加油,難道可以不焦爛嗎?陰氣主導安靜,以安靜增加安靜,猶如雪上加霜,難道可以不消亡嗎?前面所說的,只是概略的論述,書本上的話並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能夠根據這些原則加以推廣,就能知曉"和"的真諦。

2. 小柴胡湯

(仲景),治傷寒中風。少陽證,往來寒熱。(寒為陰,熱為陽。里為陰,表為陽。邪客於半表半里,陰出與陽爭,陰勝則寒。陽入與陰爭,陽勝則熱。又曰:太陽行身之後,屬膀胱寒水,為表,陽明行身之前,屬胃燥金,為表之裡。邪在於中,近後膀胱寒水則寒,近前陽明燥金則熱也。

白話文:

(仲景)治療傷寒中風,少陽證,反覆出現寒熱。(寒是陰,熱是陽。內是陰,表是陽。邪惡客居在半表半內,陰氣出來與陽氣相爭,陰勝則寒。陽氣進入與陰氣相爭,陽勝則熱。又說:太陽經行身之後,屬於膀胱寒水,是表,陽明經行身之前,屬於胃燥金,是表的內裡。邪氣在內,靠近膀胱寒水則寒,靠近陽明燥金則熱。

寒熱有定時者為瘧,無定時者為往來寒熱。以熱在表而淺,邪惡正,故惡寒。寒已復熱,此邪未並於表裡,故寒熱微而無定時也。)胸脅痞滿,心煩喜嘔。(半表半裡,屬足少陽膽,脈行於兩脅。手少陽三焦之脈,絡心包。風邪干之,心氣不得宣暢,故煩滿,或攻胸脅,故又痞而痛也。

白話文:

如果寒熱有固定的發作時間,就稱為瘧疾;如果沒有固定的發作時間,就稱為往來寒熱。因為熱在體表而且較淺,邪氣與正氣互相搏擊,所以會惡寒。寒氣退去後又發熱,這是因為邪氣還沒有完全進入體表或體內,所以寒熱輕微而且沒有固定的發作時間。

如果出現胸脅痞滿、心煩喜嘔的症狀,說明邪氣在體表和體內都有。這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病變,膽經的脈絡循行於兩脅。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與心包絡相連。風邪侵犯心包絡,導致心氣不得宣暢,所以會心煩、胸脅痞滿,甚至出現胸脅疼痛。

邪在表,則不煩不嘔,在裡則煩嘔。表方傳裡,故心煩喜嘔也。)默默不欲食。(邪在表則呻吟不安,在裡則煩而悶亂,邪自表而方傳裡,故默默靜也。經曰:陽入之陰則靜。邪在表則能食,入里則不能食。今在表裡之間,故但不欲食,未至於不能食也。)或脅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

白話文:

邪氣在表,人就不會感到煩躁和想吐;邪氣在裡,人就會煩躁並想吐。表證傳變為裡證,所以心煩並想吐。無精打採,不想吃東西。(邪氣在表,人就會呻吟,感到坐立不安;邪氣在裡,人就會煩躁和悶亂。邪氣從表證傳變為裡證,所以表現為安靜。經文說:「陽氣進入陰分,就會安靜。」邪氣在表,人就能吃東西;邪氣在裡,人就不能吃東西。現在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間,所以人不想吃東西,但還沒有到不能吃東西的程度。)有些人會感覺肋間疼痛,有些人會感覺腹部疼痛,有些人會感到口渴,有些人會腹瀉。

(裡虛協熱。)或咳或悸,小便不利。(里有停飲。)耳聾口苦。(少陽膽脈絡於耳,膽氣上溢,故口苦。)脈弦。(肝與膽皆屬木,故脈弦。)或汗後餘熱不解,及春月時嗽。瘧發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血室,衝脈也,男女皆有之。婦人傷寒七八日,邪當傳裡,值經水適來,則邪不久入腑,乘虛而入血室。

白話文:

(裡虛協熱) 有時咳嗽,有時心悸,小便不利。(裏有停飲)耳聾口苦。(少陽膽脈絡於耳,膽氣上溢,所以口苦。)脈搏弦緊。(肝與膽都屬木,所以脈搏弦緊。)有時出汗後餘熱不解,以及春天時咳嗽。瘧疾發作時寒熱交加。女性傷寒,熱邪侵入血室。(血室,衝脈也,男女皆有之。女性傷寒七八天後,邪氣應傳至裡,值經水適來,則邪不久入腑,乘虛而入血室。)

或經水適斷,表邪乘虛,亦入血室。熱與血搏,結而不行,致有寒熱如瘧,暮則譫語,如見鬼狀。在男子則下血譫語,皆為熱入血室。婦人傷寒與男子無異,惟熱入血室,妊娠傷寒,為不同也。小柴胡在經主氣,在臟主血,故更能入血室。李東垣曰:若血受病,亦先調氣。謂氣不調則血不行,氣夫血婦也。

白話文:

如果正經歷經期,突然受到外邪侵襲,邪氣就會乘虛而入,侵入血室。這時血熱交加,凝結滯留,就會出現如同瘧疾般的寒熱交替,晚上還會說胡話,就像看見鬼一樣。對於男性而言,則會出現便血、說胡話的症狀,這都是因為熱邪侵入血室所致。女性患上傷寒與男性並無太大區別,但如果在妊娠期間患上傷寒,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小柴胡湯在經絡中主要調理氣,在臟腑中主要調理血,所以它能更好的進入血室發揮作用。李東垣說:如果血出問題了,也要先調節氣。這是因為氣不調則血不行,氣是血的丈夫,血是氣的妻子。

如婦人經病,先柴胡以行經之表,次四物以行經之裡,亦先氣而後血也。)亦治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為陽微結。(仲景曰: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有汗,故知非少陰也。

白話文:

例如婦女經期不順,先用柴胡來疏通經絡,再用四物湯來調理經血,也是先治氣再治血的意思。)也用於治療傷寒五、六日,頭部出汗,微寒,手腳寒冷,心下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搏細弱的人,是陽虛證。

按三陰脈皆至頭胸中而遠,不上循頭。程郊倩曰:熱難結而不甚也,以有微惡寒之半表在,至於脈沉雖似里陰矣,則又有頭汗出之證以別之。凡脈細脈沉脈緊,皆陽熱鬱結之證,無關少陰也。可見陽氣一結,不但陽證似陰,陽脈亦似陰也。經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

白話文:

三陰脈都到達頭胸部,但又不向上延伸至頭部。程郊倩說:邪熱難以鬱結,症狀也不太嚴重,由於還有一點輕微的惡寒的半表證,所以雖然脈象沉弱,似乎是裡陰證,但還有頭部出汗的症狀可以將其區別開來。凡是脈細、脈沉、脈緊的,都是陽熱鬱結的症狀,與少陰證無關。由此可見,陽氣一旦鬱結,不僅陽證的症狀像陰證,陽脈的脈象也像陰脈。經典中說,傷寒中風有柴胡證,只要發現一個證狀就是。

不必悉具,又曰:傷寒五六日,發熱而嘔,醫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愈。或濕熱在半表半裡而發黃者,仍與小柴胡湯,雖雜證不能外也。)

白話文:

不一定要詳盡全面,還有種說法:傷寒五、六天,發燒嘔吐,醫生用其他藥物來治療拉肚子,柴胡症狀還存在的,再給他吃柴胡湯,病患必定發汗而感到輕鬆,發燒冒汗而痊癒。或者濕熱在半表半里而臉色發黃的,還用小柴胡湯治療,即使各種症狀不一致也無妨。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生薑(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劈),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喻嘉言曰:少陽經用藥,有汗吐下三禁,故但取小柴胡湯以和之。然一方之中,柴胡欲出表,黃芩欲入里,半夏欲去痰,紛紜而動,不和甚矣。

白話文: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生薑(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劈開),加入水一斗二升,熬煮成六升,去掉渣滓後再熬煮,取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日三次。(喻嘉言說:少陽經用藥,有汗、吐、下的三種禁忌,因此只取用小柴胡湯來調和。但是一方之中,柴胡想出表,黃芩想入裏,半夏想祛痰,紛紛擾擾而動,非常不協調。

故去渣復煎,使其藥性合而為一,漫無異同,俾其不至於僨事爾。又和非和於表,亦非和於裡,乃和於中也。是必煎至最熱,令藥氣並停胃中,少頃,隨胃氣以敷布表裡,而表裡之邪,不覺潛消默奪。所以方中既用人參甘草,復加生薑大棗,不厭其復,全藉胃中天真之氣為斡旋。

白話文:

把藥渣取出來後,再煎煮一次,使藥物的性質融為一體,均勻一致,不至於藥效參差不齊,敷衍了事。而且這裏所講的和,不是指藥物表面的性質調和,也不是指藥物內部的性質調和,而是指藥物的中間性質調和。這是必然的,煎煮到最熱的時候,才能讓藥氣停留在胃中,一會兒,隨著胃氣把藥氣敷布到身體的內外,這樣內外的邪氣就會不知不覺地消失。所以方劑中既有人參甘草,又加入生薑大棗,不厭其煩,全靠胃中天真的元氣來斡旋。

所謂大力者,負之而走爾。試即以仲景印仲景,三黃附子湯中,以其人陽邪入陰而熱熾,非三黃不能除熱。其人復真陽內微而陰盛,非附子不有回陽。然必各煎,後乃得以各行其事,而復煎以共行其事之義,不亦彰彰乎。)

白話文:

所謂的大力士,只是背負著重物快走罷了。就用仲景印仲景的三黃附子湯為例,如果一個人陽邪侵犯陰經而發熱熾盛,非三黃不能夠消除熱邪。如果一個人真陽微弱而陰氣旺盛,非附子不能夠回補陽氣。但三黃、附子必須分別煎煮,然後才得以各司其職,再合在一起煎煮以體現共同作用的道理,不是很明顯嗎?

嘔逆,加生薑以散逆,陳皮以理氣。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以蕩鬱熱。渴者,去半夏加花粉以生津。若不渴,外有微熱,去參,加桂枝以解肌,覆取微汗。咳嗽去參棗生薑,加五味以斂肺,乾薑以散寒。(咳為氣逆肺寒。戴元禮曰:少陽有嗽無喘。有喘非少陽也。陽明有喘無嗽,有嗽非正陽明也。

白話文:

嘔吐症狀,加入生薑以散去逆氣,陳皮以調理氣機。煩躁但沒有嘔吐症狀,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以消除鬱積的熱。有口渴症狀,去掉半夏加入花粉以生津。若不口渴,但有輕微發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以疏散肌膚,蒙面取微汗。咳嗽症狀,去掉人參、大棗和生薑,加入五味子以斂肺,乾薑以散去寒氣。咳嗽是氣機逆肺寒所致。戴元禮說:少陽病症有咳嗽,但沒有喘氣。有喘氣的不是少陽病症。陽明病症有喘氣,但沒有咳嗽。有咳嗽的不是真正的陽明病症。

)齒燥無津,(屬陽明火。)加石膏以清胃止渴。虛煩,加竹葉以涼心。糯米以和胃。痰熱,加栝蔞貝母。腹痛,去黃芩(以其寒中)加芍藥,(合陽草能和里。)脅下痞硬,去大棗,(甘令人滿加)牡蠣,(咸能軟堅)脅下痛,加青皮芍藥。(脅為肝膽之部,痛屬肝火,二藥平肝。

白話文:

)嘴巴乾澀沒有唾液,(這是胃陽明火太過。)加入石膏來清胃止渴。如果覺得心裡煩躁不安,加入竹葉來清涼心火。糯米來調和胃氣。痰多且發熱,加入栝蔞和貝母。腹痛,去掉黃芩(因為黃芩性寒),加入芍藥(芍藥具有緩和作用,能調和內裡氣血)。如果脅下痞硬,去掉大棗(大棗甘甜,吃多了會讓人覺得飽脹),加入牡蠣(牡蠣鹹能軟堅)。脅下疼痛,加入青皮和芍藥。(脅是肝膽所在部位,疼痛屬於肝火,這兩種藥能平肝降火。)

)心下悸,(經曰:太陽證飲水多,心下必悸,水停心下故悸。)小便不利,(水蓄不行。)去黃芩,(苦反堅腎。)加茯苓。(淡能利水。)本經頭痛加川芎,(入肝活血,散郁除風。)發黃加茵陳以利濕。

白話文:

  1. 心臟以下悸動不安。(《傷寒論》中說:「太陽症的人喝太多水,心臟下必會悸動,這是因為水積存在心臟下造成悸動。」)

  2. 小便不通暢。(水積蓄在體內無法排出。)

  3. 去除黃芩。(黃芩性苦,會固澀腎臟。)

  4. 加入茯苓。(茯苓味淡,可利尿。)

  5. 《本經》中,對於頭痛的症狀,加入川芎(能進入肝臟活血,散發鬱結之氣,去除風邪。)

  6. 發黃的症狀,加入茵陳,以利濕。(茵陳性苦,能利濕退黃。)

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裡,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仲景曰:少陽中風耳聾目赤,胸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釋曰:邪在半表半裡,以吐除煩,吐則傷氣,氣虛者悸,以下除滿,下則亡血,血虛者驚。又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不可汗,汗之譫語。

白話文:

膽囊是一個清淨的臟器,沒有排洩功能,它的經絡在半表半裡,不能用吐法和下法治療。仲景說:少陽中風,表現為耳聾、眼睛發紅、胸悶而煩躁,不能用吐法和下法治療,否則會導致心悸和驚恐。解釋說:病邪在半表半裡,用吐法可以消除煩躁,但是吐法會損傷正氣,正氣虛弱的人就會心悸;用下法可以消除胸悶,但是下法會傷及血,血虛的人就會驚恐。仲景又說:傷寒患者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症,不能用汗法治療,否則會導致譫語。

釋曰:汗之亡津液,少陽之邪,因之入胃,故譫語。)邪入本經,乃由表而將至里,當徹熱發表,迎而奪之。勿令傳太陰。柴胡味苦微寒,少陽主藥,以升陽達表為君。黃芩苦寒,以降陰退熱為臣。(陽湊於陰則發熱,用柴胡升陽氣,使不陷入陰中,則不熱。陰湊於陽則發寒,用黃芩降陰氣,使不上入陽中,則不寒,又曰:柴胡黃芩之苦寒以退熱,半夏生薑之辛溫以退寒,人參大棗甘草之甘溫以助正氣。)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

白話文:

解釋說:汗液的喪失,少陽的邪氣,因之而進入胃部,所以出現譫語。)邪氣進入本經,是由表而將至裏,當徹底散熱發汗,迎面奪取之。不要讓它傳到太陰。柴胡味苦微寒,為少陽的主藥,以升陽達表為君藥。黃芩苦寒,以降陰退熱為臣藥。(陽氣湊合於陰氣則發熱,用柴胡升陽氣,使不陷入陰中,則不熱。陰氣湊合於陽氣則發寒,用黃芩降陰氣,使不上入陽中,則不寒,又說:柴胡黃芩的苦寒以退熱,半夏生薑的辛溫以退寒,人參大棗甘草的甘溫以助正氣。)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

人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使邪不得復傳人里為佐。邪在半表半裡,則營衛爭,(表屬衛,里屬營。)故用薑棗辛甘,以和營衛為使也。(陶節庵曰:本經證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臟,尚為在表,只須小柴胡加枳桔。不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效如神。

白話文:

人參、甘草,用來補益人體正氣,調和中焦脾胃,使邪氣不能再次傳染人體充當佐藥。邪氣既在表卻又到裡,那麼營衛就會爭鬥(表屬衛氣,裡屬營氣)。因此使用辛甘的薑、棗,用來調和營衛,充當使藥。(陶節庵說:本經診斷胸下飽悶,尚未病入腸胃者,不是患了結胸的病,而是表邪傳到胸中。還沒有進入臟腑,還屬於在表症,只需用小柴胡湯加上枳殼和橘皮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就用本方配伍小陷胸湯加上枳殼和橘皮,服用一劑後就會發現症狀豁然開朗,其療效如神。

李時珍曰: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而胸膈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藥也。喻嘉言曰:傷寒分表裡中三治,表裡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於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助脾之中。但帶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里。

白話文:

李時珍說:少陽證雖然介於表症和裡症之間,但是胸膈痞滿,實際上是兼有心肺上焦的邪氣。心煩喜歡嘔吐,沉默不想吃東西,又兼有脾胃中焦的證狀,所以用黃芩來治療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也是少陽藥。喻嘉言說:傷寒分為表、裡、中三治,表裡邪氣都盛,則從中調和,在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中,幫助脾的中氣。但加入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裏。

飲入胃中,聽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胃氣之降者,帶黃芩入里,一和而表裡之邪盡解。未盡者加工治之,不相杆格矣。徐忠可曰:小柴胡湯為邪傳少陽,恰在半表半裡,和解之主方,又能散諸經血凝氣聚。故凡邪之表裡混雜者,俱借之以提出少陽,俾循經而散。以柴甘生薑為定藥,余則加減隨證爾。

白話文:

藥物進入胃中,消化的過程要符合胃氣的運行方向:胃氣向上,則帶動柴胡的藥力向上升發,驅散邪氣;胃氣向下,則帶動黃芩的藥力向下運作,清解胃腸。這樣一來,病邪就會表裡盡消。如果邪氣沒有完全消除,可以再加減其他藥物治療,就不會互相抵觸了。徐忠可說:小柴胡湯的主治為少陽病,少陽病介於表裡之間,是和解表裡症狀的主要方劑,它還能散解各經絡的血凝氣聚。因此,凡是邪氣表裡混雜的症狀,都可以藉助小柴胡湯來引出少陽邪氣,使邪氣沿經絡散發出去。柴胡、甘草、生薑是固定藥物,其他藥物則根據症狀加減。

吳綬曰:小柴胡為半表半裡之劑,太陽經之表熱,陽明之標熱,皆不能解也。若夫陽氣虛寒,面赤發熱,脈沉足冷者,服之立見危殆。及內有虛寒,大便不實,婦人新產發熱,皆不可用也。李士材曰:今人治傷寒,不分陰陽表裡,概用此方去參投之,以為平穩,殺人多矣,不獨峻劑也。喻嘉言曰:虛勞發寒熱者,乃衛虛則惡寒,營虛則發熱爾。

白話文:

吳綬說:小柴胡湯是一個半表半裡的藥方,太陽經的表熱和陽明經的標熱,都不能用它來治療。如果遇到陽氣虛寒、發熱、面色潮紅、脈搏沉弱、足部冷的人服用小柴胡湯,就會立刻出現危險的情況。此外,對於內有虛寒、大便稀溏、婦女產後發熱的人,也不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李士材說:現在有的人治療傷寒,不分陰陽表裡,都用小柴胡湯,並加入人參來服用,認為這樣比較溫和,但卻殺死很多人,小柴胡湯並不是唯一一個害人的藥方。喻嘉言說:虛勞的人發寒發熱,是因為衛氣虛弱則惡寒,營血虛弱則發熱。

緩調營衛,俾不亢戰,寒熱自止。若誤用小柴胡,俾汗多而衛傷於外,便溏而營傷於內,虛熱轉加,病益甚矣。)

白話文:

緩解營衛之間的緊張關係,讓它們不要過度爭鬥,這樣寒熱症狀自然就會停止。如果誤用小柴胡,會導致汗液太多而衛氣受到外傷,大便溏瀉而營血受到內傷,虛熱症狀反而會加重,病情會更加嚴重。

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金匱)治往來寒熱而渴,及勞瘧。(喻嘉言曰:此仲景治少陽病,全體大用之一方也。仲景謂瘧邪盛衰出入,必在少陽表裡之間,小柴胡湯乃傷寒少陽經,天然不易之法。渴者去半夏加栝蔞實,亦天然不易之法。而施之於少陽邪傳陽明,傷耗津液之證,亦為天然不易之法。

白話文:

將半夏去除,加入花粉,命名為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根湯。(金匱要略)治療反覆出現寒熱、口渴的情況,以及勞累引起的瘧疾。(喻嘉言說:這條藥方是仲景治療少陽病,全體大用的方案之一。仲景認為瘧疾的邪氣盛衰交替,出沒在少陽表裡之間。小柴胡湯針對傷寒少陽經,是自然而然不可變更的方法。口渴時,去除半夏,加入真實的栝樓根,也是自然而然不可變更的方法。用於少陽邪氣傳入陽明,損耗體液的證狀時,也是自然而然不可變更的方法。

蓋渴雖陽明津竭,而所以致陽明津竭者,全本少陽之邪。觀內經刺法,渴者取之少陽,非以其木火之熱,劫奪胃津而然耶。故瘧邪進退於少陽,即以此方進退而施其巧。柴胡黃芩,對治木火。人參甘草,扶助胃土。栝蔞生津潤燥,薑棗發越營衛。若勞瘧之病,其木火盛,營衛衰,津液竭,所不待言,故並可施此方以治之也。

白話文:

口渴雖然是陽明津液枯竭引起的,但導致陽明津液枯竭的原因,完全是少陽的邪氣所致。觀察《黃帝內經》的刺法,治療口渴應取少陽經的穴位,這難道不是因為少陽的木火之熱,劫奪了胃中的津液所致嗎?所以瘧疾的邪氣在少陽經中進退,正是根據這個原理巧妙地運用此方。柴胡和黃芩,用來治療木火。人參和甘草,用來扶助胃土。栝蔞生津潤燥,薑棗發越營衛。至於勞倦所致的瘧疾,其木火旺盛,營衛衰弱,津液枯竭,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也可以用此方來治療。

)去半夏人參薑棗,加桂枝幹姜花粉牡蠣,名柴胡桂枝幹薑湯。(仲景)治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喻嘉言曰:少陽證尚兼太陽,所以誤下而胸間微結也。太陽中篇結胸條內,頭微汗出,用大陷胸湯,以其熱結在裡,故從下奪之法也。

白話文:

將半夏、人參、生薑、大棗去除,加入肉桂枝、乾生薑、花粉、牡蠣,叫做柴胡桂枝乾薑湯。(仲景)用於治療傷寒已有五六天,已經發汗卻又再次腹瀉,胸脅部脹滿,略有結塊,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反覆寒熱交替,心煩的人,這是因為病邪未解開的原因。(喻嘉言說:少陽病證尚且兼有太陽病證,所以誤用瀉下之法導致胸間微結。太陽篇中的結胸條,頭部微微出汗,使用大陷胸湯,因為熱邪結聚在裡面,所以用從下奪取的方法。)

此頭汗出而胸微結,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以里證未具,故從和解之法也。小柴胡方中減半夏人參,而加桂枝以行太陽,加乾薑以散滿,栝蔞根以滋干,牡蠣以軟結,一一皆從本例也。)亦治瘧發,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喻嘉言曰:此瘧之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非不似於牝瘧,而微甚則大不同。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汗、胸悶,可以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這是因為病症沒有完全顯現,所以採用調和的方法。在小柴胡湯的藥方中,減少了半夏和人參,加入了桂枝以疏通太陽經,加入乾薑以散滿,加入栝蔞根以滋潤腸胃,加入牡蠣以軟化結塊,這些藥物都是根據本例而來的。也可以治療瘧疾,症狀是寒冷多,微熱少,或只有寒冷沒有發熱,服用一劑效果很好。(喻嘉言說:這種瘧疾是寒症多,熱症少,或只有寒症沒有熱症,這和牝瘧相似,但細微不同。

仲景不立論,只附一方,且云服一劑如神,其邪之輕而且淺,從可識矣。蓋以衛氣在外,營血在內,胸中之陽氣,散行於分肉之間。今以邪氣痹之,則外衛之陽,反鬱伏於內守之陰,而血之痹者,愈瘀結而不散,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而病發。其邪之入營者,既無外出之勢,而營之素痹者,亦不出而與陽爭,所以多寒少熱,或但有寒無熱也。小柴胡湯,本陰陽兩停之方,可隨瘧邪之進退以為進退者,加桂枝幹姜,則進而從陽。

白話文:

仲景沒有提出理論,只附上一個方劑,並說服一劑就能見效,由此可知邪氣是比較輕微和淺表的。蓋因衛氣在外,營血在內,胸中陽氣散行於肌肉皮肉之間。現在邪氣阻滯陽氣,導致衛氣向內鬱伏,營血瘀結而不散,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時發病。邪氣進入營分後,既沒有向外發出的趨勢,營血本身瘀阻的,也不出來與陽氣相爭,所以多寒少熱,或者只有寒沒有熱。小柴胡湯是調和陰陽平衡的方劑,可以根據瘧邪的進退來調和,加桂枝幹姜,則引陽氣外出。

痹著之邪,可以開矣,更加牡蠣以軟其堅壘,則陰陽豁然貫通,而大汗解矣,所以服一劑如神也。其加芩連,以退而從陰,亦可類推。)合桂枝,名柴胡桂枝湯。(仲景)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喻嘉言曰:心下支結者,邪結於心下之偏旁,不中正也,比小結胸之正在心下,又較輕矣。

白話文:

痹症之所以會阻滯不暢通,是因為邪氣作祟,現在服用了藥物,邪氣就可以疏解了。再加上牡蠣,可以軟化堅硬的病竈,讓陰陽之氣貫通,從而大汗淋漓,解除病痛,所以服用一劑藥後,疼痛就會像被神醫治癒了一般。方劑中加了黃芩和黃連,目的是為了使邪氣退散,順從陰性,這也可以類推。將桂枝和柴胡合在一起,就是柴胡桂枝湯。(出自仲景的著作)這種藥方用於治療傷寒六七天後,發熱微惡寒,肢體關節疼痛,嘔吐輕微,心中鬱結,外邪未退的症狀。(喻嘉言說:心中鬱結,是指邪氣聚集在心臟偏旁,而不是正中,比小結胸的情況輕微。)

傷寒至六七日,宜經傳已遍,乃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其邪尚在三陽之界,未入於裡,雖心下支結,而外證未除,即不可用大陷胸湯,以大陷胸湯主裡而不主表也。亦不可用小陷胸湯,以小陷胸湯主飲而不主表也。夫支結之邪,其在外者方盛,其陷入者原少,故但合用柴胡桂枝和解二法,以治其表,表邪去而支結自開矣。)除黃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龍骨牡蠣鉛丹大黃,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白話文:

傷寒到了六七天,理應經絡傳遍,卻出現微熱、稍微怕冷、四肢痠痛、乾嘔等症狀,說明邪氣還在三陽經的範圍內,還沒有深入內臟,雖然心下有凝聚不通的症狀,但外在的症狀還沒有消除,所以不能用大陷胸湯治療,因為大陷胸湯是治療內症而不是外感症的。也不能用小陷胸湯治療,因為小陷胸湯是治療飲水的症狀,而不是外感症的症狀。凝聚不通的邪氣,在外邊正盛,深入體內的很少,所以應該使用柴胡和桂枝相配的和解方法來治療外感症,外感症的邪氣去除了,凝聚不通的症狀自然就消失了。除了黃芩和甘草,再加入桂枝、茯苓、龍骨、牡蠣、鉛丹和大黃,就叫做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仲景)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喻嘉言曰:此伏飲素積,為變之最鉅者。蓋積飲之人,津液素結,原不足以充灌周身。及遇外感,一切汗吐下定法,漫難輕試。其誤下之變,更有進於結胸者,似此一證,八九日過經乃下之。

白話文:

(仲景)治療傷寒八九天後,下利,胸悶煩躁驚恐,小便不利,神志不清,全身沉重,無法轉身。(喻嘉言說:這是伏飲長期積聚,是變化的最大者。積飲的人,津液長期凝聚,原本不足以充盈周身。一旦遇到外感,凡是汗吐下定的方法,都不能輕易嘗試。其誤下的變化,比結胸還要嚴重,像這樣一個病人,八九天過去才下利。

可謂慎矣。孰知外邪末盡,乘虛而陷,積飲挾之,填滿胸中。胸中既滿,則膻中之氣不能四布,而使道絕。使道絕則君主孤危,所以心驚而神亂也。煩與嚴語,本屬胃,此則兼心。小便不利,本屬津液內竭,此則兼小腸火燔。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又神明內亂,治節不行,百骸無主之明徵也。

白話文:

這真是謹慎啊。誰能想到外邪還沒完全清除,趁虛而入,又積聚在胸中了。胸中既滿,那麼膻中的氣便不能四處散佈,而使經脈不通。導致君主孤危,所以心驚神亂。煩躁與嚴厲的言語,本屬胃病,這是兼有心病。小便不利,本屬津液內竭,這是兼有小腸火旺。全身沉重,無法翻身,這又是神明內亂,治節不暢,百骸無主的明顯徵兆。

夫邪方在表裡,其患已及神明,於此而補天浴日,寧復尋常表裡所辦。故用人參茯苓之補,以益心虛。鉛丹之重,以鎮心驚。龍骨牡蠣之澀,以為載神之舟楫。一方而批郄導窾,全收安內攘外之功。後人不察,謂是總三陽而和之之法,豈其然哉。按傷寒雖云傳足不傳手,其實原無界限。

白話文:

邪氣在表裡,已經影響到神志意識,此時採用參苓補虛,鉛丹安神,龍骨牡蠣鎮靜,一併兼顧內外,效果十分顯著。後人不瞭解,認為這是在調理三陽,實在不是這樣。雖然傷寒論說傳足不傳手,但其實沒有界限。

此證手少陰心主為邪所逼,神明內亂,因致譫語無倫,較他證譫語之屬胃實者,相去懸絕。若復以治足經之法治之,必無幸矣。方中藥止九味,用入心藥五種,不以為復。且用重澀藥三種,不以為猛。蓋都城震動,勢必悉力入援,非孤注可圖僥倖也。至於痰飲摶膈,最為剝床者,但用半夏一味。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手少陰心主被邪氣所逼迫,神明內亂,因此導致胡言亂語,和其他的胡言亂語病症,那些是胃中有實邪的,相差懸殊。如果再用治療足經的方法來治療,必定沒有希望了。方子中的藥只有九味,使用了五種入心的藥,不認為太多了。而且還使用了三種重澀的藥,不認為太猛了。這就好比是都城遭到震動,勢必全力以赴地支援,不是孤注一擲就能僥倖成功的。至於痰飲積聚在膈胸部位,最容易讓人睡不好覺,只需要使用半夏這味藥即可。

表邪內襲,首發難端者,但從太少之例,用桂枝柴胡二味。陽邪入陰,最宜急驅者,但用大黃一味,是則治傷寒吃緊之處,咸落第二義。只從治心諸藥之後,一案共結其局,此等手眼,豈凡近可識耶。)去柴胡黃芩,加厚朴,名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仲景)治發汗後,腹脹滿者。

白話文:

當感受表邪而侵入體內,最先出現症狀時,只用桂枝和柴胡這兩種藥物。陽邪進入陰分,最需要及時驅除時,只用大黃一種藥物,那麼,治療傷寒的緊要之處,都落在了第二位。只從治療心臟的藥物之後,一起總結出藥物的配置,這種手法,豈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去柴胡黃芩,加厚朴,名稱為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仲景)治療因出汗後,腹脹滿的病症。

(喻嘉言曰:吐後腹脹,與下後腹脹,俱為實,以邪氣乘虛入里為實也。若發汗後,外已解而腹脹滿,知非裡實之證。由脾胃氣虛,津液摶結,陰氣內動,壅而為滿也。故以益胃和脾,降氣滌飲為治也。)除半夏,加當歸白芍大黃,名柴胡飲子。(子和)治肌熱,蒸熱,積熱,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表為肌熱,里為蒸熱,壅為積熱。)亦治瘧疾。

白話文:

(喻嘉言說:吐瀉後腹脹,與下痢後腹脹,都是實證,是因邪氣趁虛進入體內而形成實證。如果發汗後,外部症狀已經解除了,但腹脹滿,這就不是裡實證了。這是由於脾胃氣虛,津液凝聚,陰氣內動,壅滯而導致腹脹。因此,治療方法是益胃和脾,降氣滌飲。)除半夏,加上當歸、白芍、大黃,命名為柴胡飲子。(和子)治療肌肉發熱,蒸熱,積熱,汗後餘熱,脈搏洪實弦數,(表證為肌肉發熱,裡證為蒸熱,壅滯為積熱。)也治療瘧疾。

(喻嘉言曰:於和法中,略施攻補,深中肯綮。)加桔梗柴胡桔梗湯,治春嗽。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身重。加青黛,薑汁和丸,名清鎮丸。(潔古)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湯。治婦人日久虛勞,微有寒熱。本方與四物各半,名調經湯

白話文:

喻嘉言說:在和法中,稍微使用攻補的方法,就能深入且正確地治療疾病。

加上桔梗,改名為柴胡桔梗湯,治療春天的咳嗽。

加入平胃散,改名為柴平湯,治療濕氣引起的瘧疾,以及身體疼痛、沉重。

加上青黛、薑汁和丸藥,改名為清鎮丸。治療嘔吐、脈搏弦緊、頭痛和熱咳。

本方的劑量為一份,加上四物的劑量為二分,改名為柴胡四物湯。治療婦女長期虛勞,兼有輕微的寒熱證狀。

把本方和四物各一半混合,改名為調經湯。

前胡易柴胡,名小前胡湯。(崔氏去風痰而降,余治同。)加陳皮芍藥,名柴胡雙解散。(節庵。)

白話文:

過去胡易將柴胡命名為小前胡湯。(崔氏用來去風痰而降火,我的治療方法與他相同。)加入陳皮、芍藥,命名為柴胡雙解散。(節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