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傷寒論方解中篇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論方解中篇 (1)

1. 傷寒論方解中篇

衛氣不共榮氣和諧,只有疏泄而無收斂,故自汗。榮氣和者,榮氣自和不與衛氣和也。

發熱汗出,為榮弱衛強。榮氣疏泄,自傷本氣,故曰弱也。衛氣不與榮氣交和,故曰強也。邪風即榮氣偏於疏泄之氣,非外來之風。故以芍藥斂榮氣之疏泄以息邪風,桂枝實表陽,炙草薑棗補中氣也。

發汗一字,誤卻後人不少。收斂之性,如何能發?發汗宜作調汗讀,榮衛調和則汗出也。

煩為陽氣勝,先刺風府以泄陽,俾桂枝奏全功也。

衛氣閉束,則肺金不降而病衄。麻黃發汗以泄衛閉,則肺金降不病衄。緊者,衛閉之象也。

既是傷寒,衛閉惡寒,用麻黃湯發汗宜解。半日許復煩,脈浮而數,應再用桂枝湯降膽經以去煩而和榮衛,不可再用麻黃也。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葛根

榮衛表氣與陽明胃腑之經氣同病。發熱、惡寒、頭痛、項強、汗出、惡風,榮衛病也。項背幾幾硬直,向後反折,陽明經氣病也。桂枝湯解榮衛,葛根解陽明經氣也。葛根清涼升散,專升手陽明經。手陽明升,足陽明自降。故葛根為陽明經病主藥。

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炙草,生薑,大棗

若榮衛病惡寒無汗,又見陽明經病之幾幾,桂枝湯加葛根以升散陽明經氣,加麻黃以解衛氣之惡寒無汗也。若此證又見下利,此亦陽明經氣下陷之熱利,仍用此方以升散陽明下陷之經氣,而調榮衛之氣。表病兼下利,非裏病,乃經病,乃表病也。

葛根湯內加半夏

若葛根湯證不下利而嘔,此手陽明經氣下陷於後,因而足陽明經氣上逆於前。故用葛根以解榮衛表氣與陽明經氣,加半夏降足陽明經以止嘔也。

榮衛與陽明胃腑之經氣合病,喘而胸滿,宜麻黃湯瀉衛氣之喘滿,不可下也。單是陽明經氣病,脈浮無汗而喘,亦宜麻黃湯發汗。衛氣乃肺金所司,喘者,肺氣因衛氣之閉束而上逆,故宜麻黃也。

陽明病脈遲。遲者緩實之象,既緩實似近於可下之證,然汗出多又微惡寒,是有表證,宜桂枝湯發汗以解表也。總而言之,表證未解,總宜解表,解表用桂枝湯也。若誤下之,此為大逆。如便硬而脈浮大,亦不得因便硬而言下。浮為表證,亦宜桂枝湯發汗解表。至於傷寒六七日,不大便而頭痛有熱。

此胃熱實象,宜調胃承氣湯以和胃。若小便清而不赤,仍是表病,並非裏病,仍用桂枝湯以解表。若頭痛無熱,則膽經上逆,必衄,亦宜桂枝湯以降膽經也。

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發熱。日晡發熱,乃陽明之燥,其脈當實。宜以大承氣湯下之。如不實,仍是榮衛表病,仍宜桂枝湯。

表氣鬱極,則戰而後汗解。將戰之先,其脈陰陽俱停。如不戰汗,但寸脈微者,先出汗而病解。但尺脈微者,熱傷津液,必用調胃承氣湯以和胃熱,使陰陽和平,其病乃解。陽脈微,胃腑之熱不實也。

太陰脾臟與榮衛同時為病,當先用四逆湯以溫脾臟,俟脾臟之下利腹脹愈後,乃用桂枝湯以解榮衛之表,此大法也。其實四逆湯服後,脾臟之病癒,榮衛之病亦隨之而愈,因裏氣為表氣之本,裏氣之陰陽和,表氣的陰陽亦隨之和矣。脾臟與榮衛同時為病,先溫裏後解病,與胃腑與榮衛同時為病,先解表後攻裏,是對待理法。脾臟病陰寒,脾臟之陽未復而先發汗,裏陽愈虛,榮衛內陷,則成壞病,此法關係極大。

胃腑與榮衛同時為病,詳下文。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此處之桂枝湯是陪辭。太陰臟病忌發汗,臟病脈浮,更忌發汗。

乾薑赤石脂,粳米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腹痛、小便不利,此因火敗而病濕寒。乾薑溫寒去濕,赤石脂以固脫陷,粳米以補津液也。

茯苓白朮附子,生薑,芍藥

少陰病,腹痛、下利、尿短、四肢沉重疼痛,此為內有水氣。水氣由水寒土濕木鬱而生。附子,補火回陽以溫水寒,朮苓泄水補土,芍藥調木,生薑溫中。附子湯人參,此方無人參,參能生津助水也。

蔥白,乾薑,附子

少陰下利,水土寒而陽氣不升也。乾薑附子以溫水土,蔥白以升達陽氣而止利也。

白通湯內加豬膽汁人尿

少陰下利,脈微與白通湯。若利不止,厥逆無脈,而又乾嘔煩躁,是下寒上熱,陰不藏陽,陽氣上越。蔥白附子乾薑以溫回陽氣,加豬膽汁人尿涼降之物,引薑附之熱性與上越之陽氣下行,且益陰以藏陽也。

下利清穀,肢厥脈微,不惡寒,面色赤,腹痛乾嘔咽痛,利止脈不出,皆中氣虛寒之至。宜於四逆湯重加乾薑以溫補中氣,中氣復則脈出也。不惡寒,陽越於外,外不惡寒也。

麻黃,附子,細辛

榮衛表病初得,少陰腎臟裏病即動。表證則發熱,裏證則脈沉。曰少陰病者,必有但欲寐,背惡寒等少陰證在也。麻黃以解表,附子以溫裏,腎臟病則寒水滅火,細辛以溫降腎家上淩之寒水也。細辛是降藥,非散藥。此病不可發汗,麻黃和衛而已。

麻黃,附子,炙草

榮衛表病少陰裏病同時施治,須用炙草以補中氣也。少陰病不可強發汗,發汗,口鼻眼目出血。為難治矣。

少陰病脈沉者,急以四逆湯溫之。曰急者,言不可發汗也。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炙草,大棗

不下利,不汗出,僅四肢厥冷脈細,無內寒陽亡的關係,只是血脈不充,木氣不潤,中虛而經氣不達耳。當歸桂枝芍藥溫血調木,炙草大棗補中,細辛通草通經也。

若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而平日舊有久寒者,於當歸四逆湯吳茱萸生薑以溫內寒也。

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厥陰肝木寒極無陽,以致膽胃皆寒。故乾嘔、吐涎沫、頭痛、吐利、肢厥、煩躁欲死。膽肝皆寒,木氣拔根,中氣大虛,故煩躁欲死。吳茱萸溫降木氣,生薑降胃,參棗補中。

厥而心悸,悸乃心下有水,宜先用茯苓炙草以去水,然後可用溫藥以治厥。不先治水而用溫藥以治厥,溫藥將水蒸入胃中,必作利也。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復利者,言尿多也。脈弱而嘔,陽亡於上,尿多陽亡於下,身微熱,陽亡於外。若加肢厥,是陽亡不復,是為難治。宜四逆湯以回陽也。

發汗後惡寒,為腎陽虛,不惡寒而惡熱,為胃陽實,宜調胃承氣湯以和胃也。

陽明腑病,未曾吐下傷津而心煩,是胃有熱。宜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輕泄胃熱。胃熱未實,炙草補中氣也。

太陽病時,吐下發汗,傷其胃中津液,津傷生煩,又加尿多,津液更傷,以致大便成硬。心煩而大便硬,是已成陽明胃熱之證,宜小承氣湯輕下胃熱也。

陽明病脈遲而實,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此表證已解,裏熱已實,可以攻裏。再看其手足濈然汗出,手足秉氣於中土,中土熱實,則手足汗出,是大便已硬,可用大承氣湯以攻裏。若汗多發熱而仍惡寒,是表證仍在,其熱不潮,不可用大承氣湯。但雖不可用大承氣而腹大滿不通,是胃熱已實,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蜜煉成挺納入肛門,為蜜煎導法。

陽明腑病,大便燥結,胃中並無實證,此乃發汗傷津,尿多傷津,津液內竭,不可攻下大便。應用蜜煎導法,蜜入肛門直腸吸收蜜之潤氣,自然大便得下。

大豬膽汁,或土瓜根汁

此方較蜜煎導方寒,津液內竭,脈較有力者,適用之,否則灌入肛門之後,直腸吸收而上,亦能寒胃也。

麻仁,杏仁,芍藥,大黃,厚朴枳實

蜜煎導、豬膽汁土瓜根汁,此燥在肛門之方。若肛門與腸中皆燥,而又無燥之實證者,須麻仁丸,麻仁杏仁以溫潤之,芍藥以寒潤之,又兼小承氣湯以輕蕩之。每服只梧子大之十小丸,輕緩極矣。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是胃熱實也。脈滑亦實。可與小承氣湯下其胃熱。但脈雖滑而急數,急數之脈,屬於裏虛,不可用小承氣湯下胃熱。如其以小承氣湯為主,若裏不虛,服後必放屁,若不放屁,是裏虛也。不可服也。所以明日不大便,脈由急數而轉澀,虛澀為陽氣虛,故難治也。

腹滿痛陽明燥土傷太陰之陰。發熱而汗特別之多,陽明燥土傷少陰之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陽明燥土傷厥陰之陰。故皆宜急用大承氣湯,下燥土之腑陽,以救三陰之臟陰也。

陽明病而善忘,此因有久瘀之血,停於下部阻礙腎氣之故。腎主藏智,腎氣不能升達,故善忘。何以知其有瘀血?大便黑硬,便時反易也。下有瘀血,腎氣抑鬱,故現黑色。故以抵當下其瘀血也。

嘔而發熱,少陽膽經上逆也。欲足少陽下降,必須手少陽上升,故小柴胡主之。

桂枝,芍藥,炙草,生薑,大棗,飴糖

陽脈澀,上焦津液不下也。陰脈弦,下焦木氣不升也。上焦津液不下,膽經上逆相火燒灼也。膽經上逆肝經下陷,則木鬱而腹痛也。芍藥重降膽經相火,桂枝升肝經木氣,炙草薑棗,溫補中氣,飴糖補土氣、潤津液,木氣和則腹痛止也。如不差,是腹痛,非肝木不升,乃三焦經不升,仍宜小柴胡湯以升三焦之經。

榮衛病過十日,脈浮嗜臥。脈細屬少陽經病,胸滿腹痛亦少陽經病,故主小柴胡湯。嗜臥者,少陽相火升降紊亂也。榮衛病過十日,榮衛病罷。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生薑,大棗,桂枝,芍藥,炙草

既有發熱、惡寒、肢節煩痛之榮衛表證,又有微嘔心下支結之少陽經證,桂枝湯、小柴胡湯合併雙解也。

黃芩,芍藥,炙草,大棗

少陽經氣與榮衛表氣同時為病,少陽相火熱盛於經,則經熱與榮熱混合而病熱利,黃芩清少陽相火,芍藥解榮熱,草、棗補中氣也。

黃芩湯內加半夏、生薑。

黃芩湯證而加嘔,於黃芩湯加半夏、生薑以止嘔也。

血結則陰陽之氣運行阻滯,故病發如瘧。中風經水適來,榮分之熱,即乘經水適來血室空虛而入血室。血室為少陽相火所主,故以小柴胡湯調少陽也。傷寒經水適來暮即譫語如見鬼狀,亦為熱入血室,故以小柴胡湯調少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