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血枯」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血枯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指的是血液虧損,導致身體虛弱、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四肢無力等症狀。

血枯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先天不足:由於父母遺傳,導致體內血液不足。
  • 後天失血:由於外傷、手術、月經過多等原因導致血液流失過多。
  • 飲食不當:長期食用生冷寒涼、辛辣刺激的食物,會損傷脾胃,導致氣血虧虛。
  • 勞累過度:過度勞累會耗傷氣血,導致血枯。
  • 情志不遂:長期情緒不佳,會導致肝氣鬱結,血行不暢,從而引發血枯。

血枯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補氣養血:可用四物湯、八珍湯等中藥進行治療。
  • 活血化瘀:可用桃仁紅花丸、血府逐瘀湯等中藥進行治療。
  • 調理脾胃:可用香砂六君丸、參苓白朮散等中藥進行治療。
  • 疏肝理氣:可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中藥進行治療。

血枯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注意飲食,多吃富含蛋白質、鐵、維生素的食物。
  • 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
  • 定期進行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血枯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身體虛弱、免疫力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血枯的預防和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逍遙散

  • 1.《類證治裁》:「有積勞疲瘦,嗜臥寒熱而成勞者,宜十四味建中湯。有負重致傷而成勞者,宜補中湯。有傷暑咯血而成勞者,清暑益氣湯加減。有縱酒傷脾而成勞者,宜葛花解酲湯。有童年稟賦怯弱,骨蒸黃瘦而成勞者,宜麥煎散。有婦女經閉,由血熱血枯而成勞者,宜逍遙散、補血養陰丸。
  • 2.《雜病源流犀燭》:「有童男女稟受母胎之氣,骨蒸黃瘦,口臭肌熱,而成癆者(宜麥煎散)。有婦人女子經閉,或血熱血枯而成癆者(宜逍遙散、補血養陰丸)。有情竇初開,有其心而無其事,邪火煎耗真陰,而成癆者(宜清離滋坎丸)。種種病因,難更僕數,而治之之法,要不外溫補滋補兩端,以陽虛即宜溫,陰虛即宜滋也。
  • 3.《一見能醫》:「有童男少女,孀婦師尼,思想不得,氣結於中,血留於內,阻住經脈關要之地,氣血不得流通,精神無以生長。氣阻則積陽為熱而骨蒸,血阻則積陰為寒而倦怠。初起宜逍遙散合地黃丸,久則舊血不去,新血不生,氣澀血枯,變為肌膚甲錯,面目黧黑,咳嗽困倦,遍身黃腫,月事不行,宜消其瘀血,神應丸主之。

四物湯

  • 1.《藥鑒》:「氣寒,味甘鹹,無毒。可升可降,陰也。諸血家之要藥也。與川芎同用,則散頭目之血熱。與紅花同用,則治產後之血瘀。與皂莢刺同用,則逐癰腫之血死。與四物湯同用,則滋骨蒸之血枯。要之熱去則血涼,瘀除則血新,死逐則血活,枯滋則血潤。
  • 2.《醫方集宜》:「一、經閉不通血枯者宜用 四物湯加 桃仁 紅花
  • 3.《幼科鐵鏡》:「症如痰壅氣盛,加南星、半夏、白茯以清痰,枳殼、陳皮、紫蘇以順氣。內熱便秘,用承氣湯以下之,柔痓用附子理中湯以溫之,六君子湯以補之。如纏綿不已則難治也。如病久而復手足抽攣,如角弓反張,此乃血枯不能養筋,治用四物湯加附子、防風、羌活,切不可作驚癇治,恐誤則殞命矣。
  • 4.《錢氏秘傳產科方書名試驗錄》:「崩中用荊芥涼血,乾薑為血分之藥,烏梅能入血分。醋煮香附,婦人要藥,氣分不可多,血分不可少。然病有陰陽,藥亦陰陽之分。有血枯經閉不通,手足煩熱,頭痛體弱,微熱時來,宜四物湯、桃仁、紅花、牛膝、烏藥、生地、香附主之。劉寄奴、桂心,久服自通。
  • 5.《張氏醫通》:「大補地黃丸,治精血枯槁燥熱。
▼ 展開更多

十全大補湯

  • 1.《竹林女科證治》:「失血過多者,養營湯主之;生育過多者,益損湯主之;房勞過傷者,雙和湯主之;乳眾血枯者,十全大補湯主之。

小建中湯

  • 1.《成方切用》:「(黃疸,小便利而色白者,是無熱也。不可除熱,當作虛寒治之。喻嘉言曰:虛勞病,至於亡血失精,精血枯槁,難為力矣。急宜建其中臟,使飲食增而陰血旺。故但用稼穡作甘之味,生其精血。而酸辛酸苦,在所不用,舍是無良法也。)

黃芩湯


歸脾湯

  • 1.《何氏虛勞心傳》:「(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同艾浸,浸二宿,分作四分,一分鹽水浸炒,一分酒浸炒,一分童便浸炒,一分人乳浸炒。)經水閉絕,屬心脾虛者,倍當歸,加地、芍。若因火盛陰虛血枯者,則宜參用六味、左歸之屬,加柏仁、澤蘭、麥冬、白芍。如因氣血鬱滯,或肥人痰多壅閉等症,另消息治之。

黃連阿膠湯

  • 1.《本草衍句》:「濕可去枯,紫石英、白石英之屬,氣枯血枯者用之,如黃連阿膠湯。

炙甘草湯

  • 1.《傷寒說意》:「若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是相火升炎,血枯木燥,經絡梗澀也,宜炙甘草湯,參、甘、大棗,補中培土,膠、地、麻仁,滋經潤燥,薑、桂,行其瘀澀,麥冬清其燥熱也。

大承氣湯

  • 1.《傷寒恆論》:「【鄭論】,按既經吐下後不解,延至如見鬼狀,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者,乃將死之徵。但脈弦者,弦為陰象,是陰尚未盡也,故曰生。若脈見澀,澀為血枯,枯則陰竭,不死何待?病形若但發熱譫語,而無直視可據,故以大承氣湯主之。

五苓散

  • 1.《雜病源流犀燭》:「_交腸症_,陰陽失度病也。此症惟婦人多有之,或因病後,或因嗜酒,血枯氣耗,陰陽失於傳送,故大小腸錯亂,往往小便中出大便,亦大便中出小便,而成此症也(宜五苓散,如下愈,以舊袱頭燒灰酒服)。

清燥救肺湯

  • 1.《雜病心法要訣》:「喻氏清燥救肺湯,肺氣虛燥郁咳方,參草麥膏生氣液,杏枇降逆效功長,胡麻桑葉阿潤燥,血枯須加生地黃,熱甚牛黃羚犀角,痰多貝母與蔞霜。
  • 2.《成方切用》:「)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塗炙黃。)水一碗,煎六分,頻頻滾熱服。痰多加貝母栝蔞,血枯加生地黃,熱甚加增石膏。
  • 3.《時方歌括》:「救肺湯中參草麻。石膏膠杏麥枇杷。經霜收下干桑葉。解鬱滋干效可誇。(經霜桑葉三錢石膏煅二錢五分。甘草黑脂麻。各一錢。人參杏仁去皮尖。各七分。真阿膠八分。枇杷葉去毛。蜜炙一片。麥冬一錢二分。水煎熱服。痰多加貝母。血枯加生地。熱甚加犀角。羚羊角。)

六味地黃丸

  • 1.《不居集》:「_六味地黃丸_,治陰真虧損,精血枯竭等證,壯水制火之劑也。
  • 2.《內傷集要》:「_六味地黃丸_,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羸弱憔悴,腰痛足痠自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昏目眩,耳聾耳鳴,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
  • 3.《大方脈》:「_六味地黃丸_,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惟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皆可常服。
  • 4.《銀海指南》:「_六味地黃丸_(仲陽),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運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等症。
  • 5.《校注醫醇賸義》:「_六味地黃丸_,治五勞七傷,精血枯竭,自汗盜汗,頭暈目眩,遺精失血,消渴淋濁,舌燥咽疼。
▼ 展開更多

補中益氣湯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答曰:是血枯症也,以後要犯血風,當生血補氣為主,用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加生地、知母、黃連之類。
  • 2.《邯鄲遺稿》:「室女經水先通後閉有二:飲食如故,面色不黃,名曰歇,非病也,不須服藥;如面黃身熱,不食,此因積想沉思,氣鬱不遂,致血枯竭而月水先閉,多成勞損,名曰童勞,非藥可治,此症陰陽不和,急於配合,夫婦成歡即愈,否則十死八九,宜服補中益氣湯加知、柏、生地,如咳嗽,加五味、門冬之類。

生化湯

  • 1.《靈驗良方彙編》:「凡婦人臨產及產後,皆宜此藥,或隨症加減。凡胎衣不下,或血冷氣閉、血枯氣弱等症,連服生化湯二、三劑即下,或用此送益母丸,一丸即下。蓋益母草行血養血,性善走而不傷人者也。凡血暈、虛暈,加荊芥穗六,七分。凡血虛,加熟地三、四錢。氣虛、氣脫,加人參、黃耆。
  • 2.《寧坤秘笈》:「芩、連、梔、柏以退熱除煩。至若血枯大便艱實,反用承氣下之而愈結。汗多小便短澀,反用五苓通之而愈悶。其有偏執,罔知固本。或有惜費不治,或有十醫相通,誤薦人而致夭折者,不可勝計,有謂山楂能消血塊,卻害弱人,頻服兩三帖,必死無疑。
  • 3.《婦人規》:「附加減法:凡胎衣不下,或血冷氣閉、血枯氣弱等證,連服生化湯二三劑即下,或用此送益母丸一丸,即下。蓋益母草行血養血,性善走而不傷人者也。凡婦人無論胎前產後,皆宜此藥。凡血暈虛暈,加荊芥穗六七分。凡產婦氣虛氣脫,倦怠無力,加人參、黃耆。凡陽虛厥逆,加附子、肉桂。

梔子柏皮湯

  • 1.《全生指迷方》:「若吐血時,先聞腥臊臭,出清液,胸脅支滿,妨於食,目眩,時時前後血,此由素經大奪血,或醉入房中,氣竭傷肝,女子則月事衰少不來,病名血枯,梔子柏皮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

  • 1.《皇漢醫學》:「《橘窗書影》曰:「一男子年二十餘,患暑疫,數十日不解。虛羸,脈細數,舌上無苔,乾燥,好冷水,絕穀數日,煩冤頗甚。余與服竹葉石膏湯,二三日,煩渴解,稍進食。後脈數不解,氣血枯燥,大便難,與參胡芍藥湯,徐徐恢復。」

潤腸丸

  • 1.《類證治裁》:「〔血枯〕,滋血潤腸丸,地,芍,歸,紅花,桃仁,枳殼,大黃,韭汁沖服。
  • 2.《幼幼集成》:「凡大便始終須宜潤澤,一二日一次為佳。若至於收靨後而大便秘結,乃痘出太多,血枯氣不潤腸,宜潤腸丸兼膽導法(方見前。)
  • 3.《幼幼集成》:「_潤腸丸_,治痘後大便秘結,血枯氣弱也。
  • 4.《明醫雜著》:「愚按前症屬形氣、病氣俱不足,脾胃虛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難耳!法當滋補化源。又有脾約症,成無己云,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小便數而大便難者是也,宜用脾約丸。陰血枯槁,內火燔灼,肺金受邪,土受木克,脾肺失傳,大便秘而小便數者,宜用潤腸丸。
  • 5.《痘疹精詳》:「釋:凡大便始終須宜潤澤,一二日一次為佳,若痘後大便秘結,乃痘出太多,血枯氣不潤腸,宜潤腸丸兼膽導法。
▼ 展開更多

秦艽鱉甲散

  • 1.《醫方集解》:「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風,陽邪也,在表則表熱,在裡則裡熱,附骨則骨蒸。午後盛者,陰虛也;風火相搏,則咳嗽;蒸久血枯,則肌瘦;虛火上炎,則頰赤;睡而汗出,曰盜汗,陰虛也,脈細為虛,脈數為熱)。
  • 2.《成方切用》:「(謙甫),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風陽邪也,在表則表熱,在裡則裡熱,附骨則骨蒸,午後甚者,陰虛也。風火相搏則咳嗽,蒸久血枯則肌瘦,虛火上炎則頰赤,睡而汗出曰盜汗,陰虛也。脈細為虛,脈數為熱。)

地黃飲子

  • 1.《湯頭歌訣》:「(《易簡》)參耆草,二地二冬枇斛參。澤瀉枳實疏二腑,躁煩消渴血枯含。〔人參、黃耆、甘草(炙)、天冬、麥冬、生地、枇杷葉(蜜炙)、石斛、澤瀉、枳實(麩炒),每服二錢。

八珍湯

  • 1.《女科撮要》:「一婦人久患血崩,肢體消瘦,飲食到口但聞腥臊,口出津液,強食少許,腹中作脹,此血枯之症,肺肝脾胃虧損之患,用八珍湯、烏賊魚骨圓,兼服兩月而經行,百餘劑而康寧如舊矣。
  • 2.《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答曰:是血枯症也,以後要犯血風,當生血補氣為主,用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加生地、知母、黃連之類。

人參養榮湯

  • 1.《大方脈》:「凡反胃,兼吐痰飲者,用二陳湯,隨症加味(見除痰門)。日久氣虛,用六君、八珍等湯,隨症加味(見補養門)。血虛血枯,用四物加味,或人參養榮湯(見理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