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舌強」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舌強是中醫的一個病症,主要表現為舌頭強硬、不易屈伸,並且常常伴有口乾、口苦、咽喉腫痛等症狀。舌強的病因多與肝火旺盛、痰熱上擾、氣血不足等有關。

舌強在中醫的治療上,主要以清熱解毒、疏肝理氣、滋陰養血等方法為主。常用的中藥有黃連、黃芩、梔子、大黃、丹參、赤芍、生地等。舌強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並且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舌強在中醫上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病症,如果出現了舌強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舌強的症狀

舌強的主要症狀為舌頭強硬、不易屈伸,並且常常伴有口乾、口苦、咽喉腫痛等症狀。

舌強的病因

舌強的病因多與肝火旺盛、痰熱上擾、氣血不足等有關。

  • 肝火旺盛:肝火旺盛會導致肝氣鬱結,氣血不暢,從而導致舌頭強硬。
  • 痰熱上擾:痰熱上擾會導致舌頭腫脹、疼痛,並且不易屈伸。
  • 氣血不足:氣血不足會導致舌頭失去濡養,從而導致舌頭強硬。

舌強的治療方法

舌強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清熱解毒、疏肝理氣、滋陰養血等方法為主。常用的中藥有黃連、黃芩、梔子、大黃、丹參、赤芍、生地等。

舌強的日常護理

舌強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並且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舌強的預防方法

舌強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過度勞累。
  • 注意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口腔清潔,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 積極治療相關疾病,避免舌強的發生。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一人病疫,經十五日不解,請余診之。面赤,微喘,潮熱,舌強,狂吼,脈數急,胸腹硬滿,有時微利。醫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數日,病益劇。余曰:「是因初病時發汗不徹,邪氣鬱菀而入裡,欲為結胸也,可下之。」作大柴胡湯與之。翌日,大便二行,胸滿漸減,下痢亦止。

酸棗仁湯

  • 1.《証治準繩‧女科》:「實者,腹中痛,煮附丸、四物湯加香附子。心虛者,恍忽多夢,健忘,舌強,小便多,面紅盜汗,柏子仁湯、酸棗仁湯加龍骨、京墨、百草霜,吞靈砂丹。又靈砂、當歸、蓮肉、龍骨、棗肉丸,參湯送下。崩中作麝香、當歸,香者,心氣已散,急服靈砂、龍骨等。
  • 2.《女科證治準繩》:「實者,腹中痛,煮附丸、四物湯加香附子。心虛者,恍忽多夢,健忘,舌強,小便多,面紅盜汗,柏子仁湯、酸棗仁湯加龍骨、京墨、百草霜,吞靈砂丹。又靈砂、當歸、蓮肉、龍骨、棗肉丸,參湯送下。崩中作麝香、當歸,香者,心氣已散,急服靈砂、龍骨等。

麻黃湯

  • 1.《形色外診簡摩》:「宮音人者,主脾聲也,脾聲歌,其音鼓,其志愁,其經足太陰。厥逆陽明,則榮衛不通,陰陽翻祚,陽氣內擊,陰氣外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舉體消瘦,語音沉澀,如破鼓之聲,舌強不轉,而好嚥唾,口噤唇黑,四肢不舉,身重如山,便利無度,甚者不可治,依源麻黃湯主之。
  • 2.《備急千金要方》:「治脾虛寒癘風所傷,舉體消瘦,語音沉澀如破鼓聲,舌強不轉而好嚥唾,口噤唇黑,四肢不舉,身重如山,便利無度方。(見別卷中。)

小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高(六十六歲),問不頭痛身熱,已非外邪,何用發散?述熬夜後,口喎舌強,肢麻,老年人因勞氣泄,用如東垣所議(清藥助陽,以治內傷之熱。)

清暑益氣湯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孫子華赴試南都,六月初旬夢遺,畏寒驚懼,重裘厚被,取汗過多,身熱,六脈滑數無力。與清暑益氣湯,次日舌強,語言不清如癲,目瞪不識人。江曰:此為暑風,與人參白虎湯,加膽星、殭蠶、秦艽、天麻、竹瀝、薑汁漸愈,數日後,舌心黑如墨,與黃連解毒湯、涼膈散不退,與犀角地黃湯而愈。

補中益氣湯

  • 1.《証治準繩‧瘍醫》:「十九日薛至,喜曰:瘡已逾險處,但元氣消鑠尚可憂,連與大補二十餘劑,五月十一日,病者因勞自汗,口乾舌強,太陽髮際、胸頂俱脹,復延薛至,診之曰:此氣血俱虛,肝膽火上炎,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芍藥頓愈。但內熱少睡,手足發熱,不時霍熱,用逍遙散加山梔,熱退,復用歸脾湯,瘡乃愈。

六君子湯

  • 1.《濟陽綱目》:「_準繩_,云:有元氣素弱,或過於勞役,或傷於嗜欲,而卒然厥僕,狀類中風者,手必散,口必開,非大劑參、耆,用至斤許,豈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哉。亦有不僕而但舌強,語澀,痰壅,口眼喎斜,肢體不遂者,作中風治必殆,以六君子湯加諸汁治之。
  • 2.《醫辨》:「有元氣素弱,或過於勞役,或傷於嗜欲,而卒然厥僕,狀類中風者,手必散,口必開,非大劑參耆用至斤許,豈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哉。亦有不僕而但舌強語澀,痰壅,口眼喎斜,肢體不遂者,作中風治必殆,以六君子湯加諸汁治之。

導赤散

  • 1.《醫學入門》:「心驚(搐)難言合面臥,煩熱上竄,舌強欲言不能叫哭,胸熱,故欲合臥就涼,單瀉心湯、導赤散、小生犀散。

桃仁承氣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內傷呃逆,用補中益氣湯加丁香。痰呃用二陳加枇杷葉薑汁製服之。傷寒呃逆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 2.《雜病廣要》:「_瘀血_(互見上),傷寒血證呃逆不止,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主之。心痛飲湯水下作呃逆者,是有死血在中,桃仁承氣湯下之。(《丹溪》)

滌痰湯

  • 1.《濟陽綱目》:「_滌痰湯_,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 2.《古今醫統大全》:「_滌痰湯_,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口不能言。
  • 3.《湯頭歌訣》:「(嚴氏)用半夏星,甘草橘紅參茯苓。竹茹菖蒲兼枳實,痰迷舌強服之醒。〔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半夏(薑製)、膽星各二錢半,橘紅、枳實、茯苓各三錢,人參、菖蒲各一錢,竹茹七分,甘草五分,加姜煎。此即導痰湯加人參扶正,菖蒲開痰,竹茹清金。〕
  • 4.《成方切用》:「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口不能言。

至寶丹

  • 1.《柳寶詒醫論醫案》:「如咳嗽,清燥救肺湯,隨症加減。至於竅閉神昏,舌強肢牽,急以牛急丸、至寶丹,與前方兼進,庶可十救一二。

地黃飲子

  • 1.《怡堂散記》:「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脾臟受邪故舌強;火氣炎上,傳化失常,故津液湧而為痰,痰涎上潮,稠黏難出故作聲也。一以屬脾,一以為胃熱,謂之屬火與土不亦宜乎,此地黃飲子之所由作也。
  • 2.《醫學實在易》:「_資壽解語湯_,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與地黃飲子同意,但彼重在腎,此重在脾。
  • 3.《讀醫隨筆》:「即此痰厥昏僕,舌強語澀,或口角流涎,或口眼喎斜,或半肢偏廢,非內熱招風之患乎?歷觀昔人治法,惟守真地黃飲子,多加竹瀝、薑汁,送下黑錫丹,差堪對證。服後半日許,乘其氣息稍平,急進大劑人參,入竹瀝、薑汁、童便,啐時中分三次服之。喘滿多汗者,生脈散以收攝之。
  • 4.《目經大成》:「風痱,舌強語澀,足廢步蹇。風痹即內經行痹、痛痹之謂。蓋脾腎素虛,運化水火不及,風氣雜合而成。治宜和臟腑、通經絡,河間地黃飲子主之。余考其方,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蓯蓉、麥冬、五味,滋水藥也,水足可以制飛越之火。附子、肉桂、茯苓、遠志、石斛、菖蒲,熯濕藥也,濕去足以回厥逆之陽。

參蘇飲

  • 1.《馮氏錦囊秘錄》:「夫痘症熱極生風,亦如中風之狀,或手足腰項強急,或目視牽引,口張舌強,治宜俱用參蘇飲之類,痘出熱解,而風自己,若在起脹成漿之後而見者,則為氣血兩虛,虛風內鼓,危之症也,惟峻補氣血,或能救之。

大秦艽湯

  • 1.《明醫指掌》:「中腑者,廢肢節,審其六經形證,用加減續命湯。初中先須理氣,烏藥順氣散、對星香散。若兼中臟,大便秘,三化湯。失音舌強,大秦艽湯。痰涎盛者,稀涎散、竹瀝湯、荊瀝湯。
  • 2.《方症會要》:「治中經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阻隔,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難語,宜養血而筋自榮。
  • 3.《雜病源流犀燭》:「亦有風毒入肺而失音,或痰迷而舌強者(宜防己、姜蠶、木通、菖蒲、竹瀝、山梔、南星、半夏、荊芥、陳皮)。亦有喉音如故,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由於體虛有痰者(宜補虛湯)。亦有中風病,而舌強、舌卷、不能言者(宜大秦艽湯,若天熱,加知母五分)。亦有勞嗽失音,但喉聲不清者(宜訶子湯)。
  • 4.《症因脈治》:「中風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阻隔,惟舌強難以言語,手足不能運動,知血弱不能養筋,宜養血舒筋,大秦艽湯主之。
  • 5.《醫方集宜》:「一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滯,是血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用,舌強不能語,宜養血,筋自榮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減,宜用 大秦艽湯、秦艽半夏湯。

小續命湯

  • 1.《中風斠詮》:「此其義固人人能知之而能言之。不意《千金》、《外臺》之治猝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者,首推小續命湯一方,仍是仲景之麻桂二方加味,則可知彼時之所謂中風,雖其證與仲景之太陽中風不同,而制方之意,固以為即是太陽病之外感風寒,所以用藥同此一轍。
  • 2.《醫學摘粹》:「如中風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言,小續命湯主之。如風邪初中,手足不遂者,以祛風湯主之。如痰涎膠塞,迷惑不清者,以葶藶散主之。此證明明是風,即可以風治之,不可與脫證相提並論。凡一切補益之藥,萬勿輕施,庶可以治風病矣。
  • 3.《聖濟總錄》:「治婦人猝中風,身體緩縱,口眼喎斜,舌強不得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小續命湯方麻黃(去節煎掠去沫焙),人參,黃芩(去黑心),芍藥,芎藭,甘草(炙),杏仁(去皮尖雙仁炒),桂(去粗皮各一兩),防風(去叉一兩半),附子(一枚大者炮裂去皮臍)
  • 4.《仁齋直指方論》:「小續命湯,治中風諸風,迷僕涎潮,舌強語謇,或昏憒痿弛,或厥冷拘攣,不論表裡淺深,服之皆驗。

半夏湯

  • 1.《醫方集宜》:「一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滯,是血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用,舌強不能語,宜養血,筋自榮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減,宜用 大秦艽湯、秦艽半夏湯。

梔子湯

  • 1.《醫心方》:「曹歙云:口中生瘡,舌強,服梔子湯,在上。